誦讀者:吳家怡 ?陳杰
“卅一年華轉瞬間,壯志未酬奈何天。不惜惟我身先死,后繼頻頻慰九泉”。
1922年1月,鄧恩銘赴莫斯科參加了共產國際召開的遠東各國共產黨及民族革命團體第一次代表大會,受到列寧的親切接見。鄧恩銘在蘇俄參觀時留下的最難忘的印象是實行的每日面包分配標準:紅軍士兵2磅,工人1.5磅,機關人員1磅,共產黨員3/4磅。就此,他明確了一個共產黨員應該做出的表率作用,并始終以此為標準來要求自己。
鄧恩銘長于詩詞,性格樂觀開朗,非常善于宣傳鼓舞同志。他從事黨的工作十年,三次坐牢,在獄中度過了三年,屢次受酷刑折磨,又患有結核病,卻始終不屈服,經常撐著病體組織戰(zhàn)友們唱歌、讀書,連關在同牢房的土匪都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甘心聽從這個病弱的文人指揮。
1929年夏,鄧恩銘得知監(jiān)管監(jiān)獄的國民黨政府要清查共產黨人,便和獄中黨支部其他四人一起領導越獄。他根據難友身體強弱搭配,編了三個小隊,從探親的家屬那里秘密要來打開鐐銬的鋸條等工具,還讓大家將廁所中用于清潔的石灰粉裝成一個個小袋,作為行動時的秘密武器。趁著警戒的松懈,鄧恩銘指揮三支小隊見機行事,逃出了監(jiān)獄?;贾夭〉泥嚩縻懹梢晃簧眢w強壯的難友背著跑出。但濟南當局馬上調兵并聯合警察追捕鄧恩銘等人。鄧恩銘在獄中一直用“黃伯云”的化名,雖經歷了多次審訊,但獄方只知道他是黃伯云,并不知道他就是當時的中共山東省委書記鄧恩銘。
1929年1月19日,鄧恩銘在濟南再次被捕入獄。面對酷刑折磨,鄧恩銘咬住牙關,在獄中還領導了兩次絕食斗爭,組織了兩次越獄斗爭,使部分同志得以脫險。1931年4月5日清晨,鄧恩銘等22名共產黨員被押赴濟南緯八路刑場,執(zhí)行槍決。鄧恩銘崇高的革命精神和情懷,鼓舞著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