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孩子進入青春期以后,親子沖突在所難免。有些家長習慣對孩子發(fā)號施令,發(fā)生沖突時更是喜歡據(jù)理力爭,寸步不讓,非征服孩子不可。結果破壞家庭氣氛,導致親子關系緊張。怎樣處理親子沖突才是上策,讓我們來看看這位心理咨詢師媽媽的做法。
這位媽媽認為,親子沖突并非壞事,只要不訴諸暴力,經(jīng)常吵一吵反倒是好事,因為這說明家庭關系是流動的,而非一潭死水,但是我們必須在親子沖突中有所感悟,增長智慧。
她現(xiàn)身說法,回憶自己的成長經(jīng)歷,原來她在青春期也曾和媽媽爭吵不休。比如她想買一條白色褲子,媽媽不允許,理由是白色衣服不好洗;她不敢像同學那樣讀武俠小說、言情小說,甚至連廬隱的散文都要躲在被窩里偷偷地讀,因為父母不許她讀閑書;她不能和姐姐們?nèi)ノ鑿d娛樂,因為姐姐們已經(jīng)考上了大學,她還沒有……
當年她想“仗劍走天涯”時,媽媽一句“考個離家近的大學,我時常給你帶好吃的”就讓她銳氣全消;當年她想換工作時,媽媽一句“我就是不同意”就讓她噤若寒蟬;當年她想辭職自己帶娃時,媽媽一句“我白培養(yǎng)你這個碩士研究生了”就讓她羞愧難當。至今,她仍覺得父母恩重如山,她必須唯命是從。
她在學校是品學兼優(yōu)的好學生,在家是排行最小的乖乖女,但她認為自己的青春期是灰暗的,因為她永遠是親子沖突的輸家,沒有自由、不被尊重。當她長大成人后,這種壓抑的怨氣并未消散,時常冒出來影響她的心情。
當她的兒子進入青春期后,她和兒子也常常發(fā)生沖突。兒子比她當年囂張多了,話不投機就頂嘴,拂袖而去算禮貌的,摔門而去才是常態(tài)。有時兒子懟得她啞口無言,還不忘嘲諷一句:“你不是教育專家嗎?你專一個我看看呀!”
她經(jīng)常被氣得血壓上升、頭痛欲裂,但好在她學過心理學,在迅速平復情緒的同時,甚至開始欣賞、羨慕兒子的率真和果敢:當年,如果自己有足夠的勇氣,或許就有機會去更遠的城市上大學,或許就有機會早幾年換自己喜歡的工作,過自己喜歡的生活……結論是:怪父母沒用,要怪只能怪自己沒有勇氣堅持和抗爭,現(xiàn)在的結果只能自己承擔。
想到這里她頓悟了:親子沖突,只要孩子贏了,就沒有輸家。她毅然決然地決定,不管世界多么復雜,不管前路多么艱險,她都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孩子做他自己,盡可能地支持孩子按照他自己的意志去成長。想通這些后,她對兒子說話的語調變溫柔了:“要打球就去吧,早點回家就行!”
看著14歲兒子仰天大笑出門去的豪放背影,她沒有輸家的委屈和羞愧,反倒有了長輩的寬容和坦然。在對許多事情的處理上,家長未必比孩子高明,再說孩子摔摔跟頭也未必一定是壞事,不摔跟頭怎么會成長呢?所以,家長不必跟孩子爭輸贏,如果為了爭輸贏,讓孩子感到壓抑,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那么孩子和家長都是輸家。
家長朋友,和孩子發(fā)生沖突時,您會主動示弱嗎?您認為向孩子示弱就是丟面子嗎?歡迎通過本刊微信公眾號參與討論。
詳細報道見本刊第38頁
【編輯:楊子】6C1A6999-1494-42A2-9FE9-BC7B225671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