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良偉
作為巴蜀文化重要共存體的少數(shù)民族——賨人族,還有許多未解之謎。根據(jù)當代著名文化人類學家葉舒憲教授提出的“四重證據(jù)法”,本文將從傳世文獻、新出土的文字材料、口傳與非物質(zhì)遺產(chǎn)等民間活態(tài)文化、文物和圖像等四個方面對賨人族歷史文化成因進行考證,為巴文化研究與賨人的身份認同提供一種新的認知視角。
一、文獻證據(jù):賨人何人?
關(guān)于賨與賨人?!百z,南蠻賦也”(《說文》釋義),大意為南方蠻夷繳納貢賦,以賨布和賨錢為主。《華陽國志·巴志》記載:“(夷人)戶歲出賨錢口四十。故世號白虎復夷。一曰板楯蠻。”《后漢書·南蠻傳》亦有:“秦昭王使白起伐楚,略取蠻夷,始置黔中郡……世號為板楯蠻夷?!睋?jù)史料記載,賨人是大巴山地區(qū)的土著民族,主要生活在大巴山地區(qū)和渠江、嘉陵江流域。賨人勇猛強悍,能歌善舞。《輿地紀勝》卷162記:“巴西宕渠,其人勇健好歌舞,鄰山重疊,險比相次,古之賨國都也”。西漢楊雄《蜀都賦》:“東有巴賨,綿亙百濮?!?西晉左思《蜀都賦》:“左綿巴中,百濮所充。”可見,在川東北地區(qū),巴人與賨人處于雜居共處狀態(tài)。賨人之名在先秦之前曾稱之為“板楯蠻”,春秋之前在四川渠縣的土溪鎮(zhèn)城壩村建立了自己的國家——賨國,“賨國”是賨人活動的主要區(qū)域。城壩鄉(xiāng)和賨人谷是早期賨人原始部落的聚居之地。從城壩遺址和羅家壩遺址考古成果推測,“賨人”名號前后歷時七百年左右。賨人第一次出現(xiàn)在戰(zhàn)國時代, 《晉書·李特載記》引《晉中興書》:“巴人呼賦為賨,遂因名焉?!辟z人的得名應該在秦昭襄王初(前306年)射殺白虎、刻石盟約之后。到東晉末(420年),渠江流域受到僚人沖擊,宕渠文明廢毀,賨人四散逃亡,融合于漢族人之中,成為了四川漢人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事實上,賨人的興亡就是一部血淚史,賨人族的最終消失與六朝時期的戰(zhàn)爭、戰(zhàn)火有直接關(guān)聯(lián)。
要理清賨人歷史文化清晰的線索,還需要重視專家收集到的文獻資料。目前,國內(nèi)學術(shù)界出了一批較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比如《宣漢羅家壩遺址與巴文化研究》,《板楯蠻(賨人)源流考略》 (曉天、黎小龍著),《宕渠·賨人·古文明》(劉渠著),《賨人民俗文化論析》(羅其芳、廖珍珍著)。廣安市于2017年成立課題組,用三年時間匯編成《賨城與賨人巴人》一書。這些學術(shù)成果為巴文化研究與賨人的身份認同提供了可資借鑒的參考資料。目前,賨人研究已成為川東北區(qū)域文化研究的熱門學科。
二、考古證據(jù):“賨”有物證
作為戰(zhàn)國賨人的國都,渠縣城壩遺址的考古顯得十分重要。
2005年,考古隊員對渠縣城壩遺址進行正式考古發(fā)掘。2013年至2018年,專家經(jīng)過五年考古,清理出各類遺跡400余處,出土各類文物1000余件,首次全面厘清了城壩遺址功能分區(qū),構(gòu)建了遺址自戰(zhàn)國晚期至魏晉時期年代序列。2017年,考古隊員發(fā)現(xiàn)了刻有“宕渠”二字的瓦當,證明了宕渠古城的歸屬。2018年9月17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首次披露了宕渠城城址和罕見的十余枚漢簡。2019年,從城壩遺址發(fā)掘出4座東周墓葬,出土了一批十分精美的陶器、青銅器、玉器和琉璃器等,為巴文化研究提供了許多的實物資料。
從1999年開始,宣漢縣羅家壩遺址相繼出土青銅器、陶器、骨器、鐵器、玉石器等文物,涵蓋商、周直至漢代等時期。2016年6月,第四次考古發(fā)掘發(fā)現(xiàn)了一批新石器時代的考古遺存。2017年12月,新發(fā)現(xiàn)距今5300年至4500年之間的新石器時代遺存。羅家壩遺址的發(fā)掘,立體式地呈現(xiàn)了嘉陵江流域新石器時代的自然環(huán)境、生產(chǎn)生活方式。
除了上述兩處遺址的考古成果?,F(xiàn)存的遺跡還有賨人谷、漢闕、漢磚。賨人谷是川東地區(qū)規(guī)模最大、檔次最高的古人洞窟部落遺址?,F(xiàn)存中國37座漢闕中,渠縣就占6座,數(shù)量居全國之首,被譽為漢闕之鄉(xiāng)。漢代畫像磚數(shù)以萬計,其圖案精美,紋飾豐富多彩,有200多種。
總之,渠縣城壩遺址和宣漢羅家壩遺址出土的文物及圖像都是十分珍貴的直觀證據(jù),是賨人留給后世的一筆寶貴財富。
三、非遺傳承:賨跡之謎
史料只記載了賨人七百年的生活軌跡。而公元前306年前到東晉末(420年)后賨人的來源和神秘消失的生存軌跡,還缺乏學理支撐,值得學界探討和學者考究。從某種角度看賨人史,無論是秦漢時期的射白虎、擊三秦、平羌亂,還是之后為反抗暴政的揭竿起義、建立大成政權(quán),賨族都是一個有勇有謀的智慧族群。
賨人是不是巴人或巴人的分支?賨人與白虎巴人又是怎樣的關(guān)系?目前學術(shù)界尚無定論,也長期困擾巴文化研究者。被眾多專家學者認定的羅家壩巴人文化遺址,應該是一處典型的賨人文化遺址。宕渠建縣,是清代以來的一樁“公案”。蠻子洞的歷史由來及用途之謎也值得學者們?nèi)ド钊胝撟C。
四、創(chuàng)新視角:賨有活力
賨人文化與巴文化密不可分。四川達州文理學院巴文化研究所編寫的《巴文化研究(第3輯)》是一部關(guān)于巴文化研究的論文集,共收入16篇文章,分為巴域歷史文化、巴域文學與文獻、巴域考古專題研究等若干板塊。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從各個方面反映了巴域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和人文價值。達州學者羅洪忠的《賨人故里:一幅用賨人文化碎片拼成的圖》一書,從歷史、地理、民族、民俗、風物、文化等層面,深入淺出地對賨人及其故里進行了介紹。廣安學者撰寫的《賨人文化與賨城廣安》一書,也填補了本地對賨人研究的空白。
早在2016年11月,川東北五市(巴中、廣元、南充、廣安、達州)共同簽署了《巴文化資源保護利用與共享戰(zhàn)略框架合作協(xié)議》,建立了巴文化資源保護合作及成果共享機制。2018年2月,紫天大世界·中國賨人文化傳承發(fā)展高峰論壇在渠縣舉行,該論壇催生了四川賨人文化研究院(籌)。2020年10月,四川省評協(xié)“川東論壇”就如何傳承弘揚巴文化、建設(shè)巴文化高地進行了研討,達州市正從資源優(yōu)勢、硬件建設(shè)、軟件建設(shè)等全方位發(fā)力,打造全國巴文化高地。
透過賨人七百年的歷史煙云,我們可以上溯至史前文明,下溯至與中原文化大融合,提供一條清晰的路線圖。川東的鄉(xiāng)愁,應該在川東北人的生存密碼里,賨人與巴人生活軌跡的精彩呈現(xiàn),是巴文化歷史長河中的富礦。作為少數(shù)民族的賨人史就是川東北斷代史的“活化石”。厘清賨人的前世今生,對當前巴文化研究,傳承弘揚巴文化,建設(shè)全國巴文化高地,發(fā)展川東地域特色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