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敬東
(定西市第二人民醫(yī)院,甘肅 定西 743000)
急性膽囊炎是常見急腹癥,其發(fā)生主要與膽囊管阻塞、細菌侵襲有關[1]。資料顯示,該病起病急驟,以右上腹陣發(fā)性絞痛為常見表現(xiàn),且約95%的患者均并發(fā)膽囊結石[2]。當急性膽囊炎伴膽囊結石時,不及時救治,任由病情進展,結石體積持續(xù)增大將導致一系列病理生理變化,如膽囊積水,危害頗大[3]。治療方面,多行手術治療,傳統(tǒng)開腹膽囊切除術創(chuàng)傷較大,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高,且術后恢復較緩[4]。近年來隨著腹腔鏡技術不斷完善,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更具微創(chuàng)性,能較好彌補傳統(tǒng)開腹膽囊切除術的不足[5]?;诖?,本研究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急性膽囊炎伴膽囊結石,現(xiàn)報告如下。
回顧性分析2016 年9 月—2020 年9 月期間在甘肅省定西市第二人民醫(yī)院行手術治療的85 例急性膽囊炎伴膽囊結石患者的病例資料,根據(jù)手術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42 例,均行傳統(tǒng)開腹膽囊切除術)、研究組(43 例,均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2 組臨床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臨床資料比較()
表1 臨床資料比較()
納入標準:①全部病例均確診為急性膽囊炎伴膽囊結石,且經(jīng)影像學檢查證實;②符合手術指征;③臨床資料完整。
排除標準:①患有血液系統(tǒng)疾病,或既往行腹部手術;②伴惡性腫瘤,或自身免疫系統(tǒng)疾病;③重要臟器功能不全;④伴精神疾病,或不具備正常表達能力。
對照組均行傳統(tǒng)開腹膽囊切除術。手術步驟:①全麻,取仰臥位,于右上腹經(jīng)腹直肌作切口,長約10 cm;②切開腹壁,進入腹腔,用大“S”拉鉤擴大術野,暴露膽囊及膽囊管;③順逆結合切除膽囊,結扎膽囊管殘端,用無菌紗布吸凈滲液;④常規(guī)留置引流管,清理腹腔,逐層縫合切口,切除標本及時送檢。
研究組均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手術步驟:①氣管插管,全麻,調(diào)整體位并保持頭高足低,以四孔法實施手術;②于臍孔下作一小切口(長約10 mm),以此為穿刺點,置入氣腹針,建立氣腹(氣腹壓力約14 mmHg);③置入腹腔鏡進行探查(探查范圍:膽囊、膽總管等),用電凝鉤分離膽囊管等;④準確辨識膽囊管與膽囊動脈,用鈦夾近端夾起后切斷;⑤剝離膽囊,經(jīng)劍突下穿刺孔取出,及時送檢,沖洗腹腔,電凝止血,常規(guī)放置引流管,逐層縫合。
2 組術后予以常規(guī)處理,包括胃腸減壓、預防感染等。
(1)手術情況比較。觀察指標共4 項,即:①住院時間;②手術用時;③術中出血量;④胃腸功能恢復時間。(2)肝功能比較。觀察指標共3 項,即:①總膽紅素(Total Bilirubin,TBIL);②谷丙轉(zhuǎn)氨酶(Alanine Amiotransferase,ALT);③天門冬氨酸轉(zhuǎn)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以上肝功能指標于治療前及術后3 天用全自動生化儀(型號:5400 型,廠家:日本奧林巴斯)各檢測1 次。(3)血清炎性因子表達水平比較。觀察指標共3 項,即:①白細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②白細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③細胞間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ICAM-1)。血清IL-6、IL-8、ICAM-1 表達水平于治療前及術后3 天各檢測1次,檢測方法是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
數(shù)據(jù)分析使用SPSS 23.0。計量資料符合正態(tài)分布,均用()表示,組間比較行獨立樣本t 檢驗,組內(nèi)比較行配對樣本t 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住院時間、手術用時、胃腸功能恢復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手術情況比較()
表2 手術情況比較()
術前,2 組TBIL、ALT、AST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3 d,2 組TBIL、ALT、AST 均高于術前(P<0.05),且研究組TBIL、ALT、AST 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肝功能比較()
表3 肝功能比較()
注:與同組術前比較△P<0.05
術前,2 組血清IL-6、IL-8、ICAM-1 表達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3 d,2 組血清IL-6、IL-8、ICAM-1 表達水平均高于術前(P<0.05),且研究組血清IL-6、IL-8、ICAM-1 表達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血清炎性因子表達水平比較()
表4 血清炎性因子表達水平比較()
注:與同組術前比較△P<0.05
傳統(tǒng)開腹膽囊切除術治療急性膽囊炎伴膽囊結石,能取得一定效果,但是創(chuàng)傷性大,術后恢復進程較緩,常并發(fā)各種并發(fā)癥。文獻指出傳統(tǒng)開腹膽囊切除術主要面臨以下問題:(1)膽囊動脈管直徑較窄,多存在解剖關系不清,剝離過程中極易傷及膽囊壁;(2)電凝過程易導致肝實質(zhì)損傷;(3)易引起膽囊床四周靜脈竇受損,進而導致膽囊床出血或其他并發(fā)癥[6]。近年來,隨著腹腔鏡技術不斷完善,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能實現(xiàn)精細化操作,能較準確判斷膽囊病理狀態(tài),辨識病灶與周圍組織解剖毗鄰關系,預防膽管等損傷[7]。
本研究將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用于治療急性膽囊炎伴膽囊結石,結果顯示:(1)研究組住院時間、手術用時、胃腸功能恢復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與傳統(tǒng)開腹膽囊切除術相比,應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術中出血量少,手術用時短,胃腸功能恢復和住院時間短。原因在于,準確把握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時機,能明顯提高療效。(2)術后3 d,2 組TBIL、ALT、AST 均高于術前(P<0.05),且研究組TBIL、ALT、AST 均低于對照組(P<0.05)。可見與傳統(tǒng)開腹膽囊切除術相比,應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更有助于保護肝功能。原因是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具有微創(chuàng)性優(yōu)勢,能明顯減輕機體損傷程度,對肝功能影響較輕,術后各項肝功能指標雖然較治療前升高,但是均處于正常范圍內(nèi)。(3)術后3 d,2 組血清IL-6、IL-8、ICAM-1 表達水平均高于術前(P<0.05),且研究組血清IL-6、IL-8、ICAM-1 表達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梢娕c傳統(tǒng)開腹膽囊切除術相比,應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能有效下調(diào)血清IL-6、IL-8、ICAM-1 表達,機體炎性反應更輕微。急性膽囊炎本身、外科手術等均會引起機體損傷,引起炎性反應,具體表現(xiàn)為炎性因子表達改變。本研究治療后2 組血清IL-6、IL-8、ICAM-1 表達水平均超出正常范圍,表明機體存在炎癥反應,但是,研究組上述血清炎性因子表達水平均低于對照組,說明研究組患者炎性反應相對較輕,可能與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微創(chuàng)性優(yōu)勢有關。雖然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優(yōu)勢突出,但是在實際應用中,仍須嚴格把握手術適應證。比如急性膽囊炎發(fā)作72 h 內(nèi)是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實施的最佳時機,因此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實施前宜進行綜合評價,充分考慮發(fā)病時間、各項生化指標檢測結果、手術風險等;在手術實施過程中,必要情況下隨時轉(zhuǎn)開腹手術。
綜上所述,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急性膽囊炎伴膽囊結石,能縮短住院時間、手術用時、胃腸功能恢復時間,減少出血量,有效保護肝功能,且炎性反應更為輕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