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丹莼
摘要:《思想道德與法治》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課程的特殊性決定了其考評體系的構建應該與傳統(tǒng)考評體系有所不同,需要構建考評模式多樣化、考評主體多元化以及考評工作常態(tài)化的新考評體系。在新考評體系的具體實施方面,學生考評由學習態(tài)度模塊、實踐活動模塊、知識積累模塊共同構成,三大模塊各占總評成績的20%、50%.、30%,以更好地達到該門課程的目的和要求,更加客觀準確地評價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zhì)與法治素養(yǎng)。
關鍵詞:《思想道德與法治》課 考評體系 問題 具體實施
引言
教學考評,是指任課教師以一定的標準和形式,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考核、評價的過程。中宣部、教育部關于《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創(chuàng)新計劃》強調(diào)指出,“堅持知行合一原則,創(chuàng)新考試考核辦法,探索建立科學全面準確評價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習效果的評價體系”[ 1 ],為我們在新時代建設能夠全面準確評價學生學習效果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考評體系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思想指導。然而,在現(xiàn)實教學過程中,思政課考評體系未能對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發(fā)揮“以考促教、以考促學,以考促學生發(fā)展”的重要作用,究其原因,是與長期以來沒有建立與課程特殊性相符合、能夠體現(xiàn)全面性和科學性要求的綜合考評體系有關。因此,本文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為例,積極探索并重新構建該課程考評的新模式和新辦法,形成能夠?qū)W生思想道德素質(zhì)與法治素養(yǎng)進行科學評價的新考評體系。
一、《思想道德與法治》課學生考評的特殊性
2020年12月,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出臺的《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實施方案》將“05方案”中確定的高校思政課必修課 《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調(diào)整為《思想道德與法治》課,指出該課“主要講授馬克思主義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法治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關系,幫助學生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中華傳統(tǒng)美德,弘揚中國精神,尊重和維護憲法法律權威,提升思想道德素質(zhì)和法治素養(yǎng)”[ 2 ]。相比較其他理論性更強的思政課程,《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目標更加貼近學生的成長需求,教學內(nèi)容與現(xiàn)實問題聯(lián)系更為緊密,并不過于強調(diào)具體知識點的識記,而是著重于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和法治觀,提升思想道德水平和法律素質(zhì),并具備運用思政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實踐能力。該課程的考評過程也應該與這門課程的特殊性相適應,在考評體系構建上不能像其他思政課程那樣把考評的大部分分值分布在理論知識積累上面,在評分比例的設置上應該更傾向于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平時表現(xiàn)上(比例可達60%-70%),以求得到更符合該課程目標且反映學生實際德育水平的考評結果。
二、《思想道德與法治》課學生考評存在的問題
1.從考評模式上看,傳統(tǒng)的考評模式不能完全實現(xiàn)教學目的
考評模式是決定考評結果能否體現(xiàn)教學目的的關鍵手段。長期以來,傳統(tǒng)的思政課考評模式是以期末筆試為主,筆試成績占總成績比例一般是50%以上,部分院校甚至高達70%。在試卷題型設置上,教師往往側(cè)重于考核學生對教材知識點的掌握程度,判斷題、選擇題等客觀題占據(jù)大量分值,對于主觀題的設置籠統(tǒng),缺乏與社會實際問題的結合,變成測試學生記憶能力的“默寫題”,考評結果不能反映學生的實際德育水平,達不到思想道德要求的學生憑知識點記憶也可能在筆試中取得高分。由于《思想道德與法治》課考評的特殊性,其學習效果的體現(xiàn),不但需要考查學生所掌握的理論知識,還需要從學生在具體社會實踐中的行為表現(xiàn)給予確認,忽視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傳統(tǒng)考評模式不能完全實現(xiàn)教學目的。
2.從考評主體上看,僅限于任課教師和學生的考評參與者較單一
考評主體是在考評過程中起主導作用的個人和單位。目前,大多數(shù)《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的考評除了以任課教師為單一的考評主體之外,沒有其他考評主體的參與,既無其他教師和單位的參評,更不允許作為考評對象的學生自評或互評。一方面,任課教師“手握重權”,決定著考評的所有環(huán)節(jié),其單方面的主觀判斷會出現(xiàn)不準確、不客觀的考評結果。另一方面,由于部分高校師資配備不足,該課程一般以“大班”的形式授課,這種分班模式普遍存在著由于學生眾多而管理難、溝通難的問題。任課教師無法了解每個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難以對學生的平時成績作出全面而準確地評價??荚u主體單一,這樣的考評結果就會有失公允,學生無法信服,也會對課程失去學習的信心。
3.從考評時間上看,即時性考評無法對學生日常行為進行跟蹤評價
考評時間是影響教學效果能否貫穿學生實際生活的決定性要素。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觀念是伴隨人的一生的精神素質(zhì),并非幾十個課時就能完成塑造,它們都需要接受時間的考驗和經(jīng)歷的磨練,因此,這就暗示著該課程的教學過程必然需要獲得延伸。[ 3 ]然而在大部分高校的學習和考評都只限于在課堂上進行,平時成績依照學生的課堂考勤和表現(xiàn),期末成績依照期末的筆試成績,而課堂之外則對學生無考評。在這種考評設置下,學生只在課堂上具有學習本課程的意識,到了課堂外就將課程拋之腦后,無法貫穿課程所要求的在實際生活中提升思想道德素質(zhì)和法律修養(yǎng)的能力的要求,教師也無從掌握學生的日常行為情況,無法給予客觀的考評。
三、《思想道德與法治》課考評體系的構建探索
(一)新考評體系構建的基本原則
(1)考評模式多樣化
考評模式多樣化,是指在考評過程中根據(jù)課程目的和實際學情有針對性地使用多種考評方式?!端枷氲赖屡c法治》課相比其他課程而言,它的主要目的不在于教材知識點的識記,而是著重于學生的道德踐行和法治素養(yǎng)的提升。高校用單一的主觀教學方法和考試考核機制,學生的學習基于授課老師的評價,在考核評價體系中,并沒有涉及到課外實踐成績和輔導員相關內(nèi)容,考核評價體系有待健全。[ 4 ]在考查學生理論知識積累方面,可以采取統(tǒng)一的筆試,而道德實踐和法治素養(yǎng)方面的考查,單靠筆試這樣單一的考評模式根本無法得到準確的結果。教師應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考核方式,將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與參與度等納入考核評價中,讓多元化和合理化的成績考核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的自覺性。[ 5 ]因此,考評模式的設置需要根據(jù)課程目的和實際學情作靈活調(diào)整,豐富考評模式。
(2)考評主體多元化
考評主體多元化是讓充分了解學生實際學習情況的主體對考評對象的思想與行為表現(xiàn)做出最準確的評價?!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開展由政府、學校、家長及社會各方面參與的教育質(zhì)量評價活動”[ 6 ]。因此,在進行考評的過程中,就不應該讓任課教師獨自進行考評,而是讓能夠充分了解考評對象實際思想行為表現(xiàn)的學生、學院教師和社會相關人員都參與進來,成為考評的多元主體,保證考評的準確性。在考評主體多元化的情況下,能夠避免由于單一主體主觀隨意性較強所導致的不合理的考評結果,盡可能在道德踐行上、法治素養(yǎng)上對學生進行準確考評。
(3)考評工作常態(tài)化
考評工作常態(tài)化是指讓考評工作貫穿學生的課上課下、校內(nèi)校外,將學生的日常行為表現(xiàn)作為重要的考評依據(jù)。《思想道德與法治》課考評方式應當由以往的期末考評為主的方式轉(zhuǎn)變?yōu)椤叭粘?荚u+期末考評”的方式。高校要提升日??荚u成績在整體考評成績中所占的比例,徹底杜絕學生在期末采用“突擊”就能取得好成績的現(xiàn)象,改善以往考評過程中輕過程、重結果的問題。課程考評作為思政課課程建設的重要一環(huán),更應該融入到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之中。因此,在新考評體系的構建上,拓展考評場域和主體,將學生在課外、校外的實踐活動都列入考評范圍,使考評工作常態(tài)化,彌補僅限于課堂時間的即時性考評所帶來不準確考評的弊端。
(二)新考評體系的具體實施辦法
作為一名曾從事《思想道德與法治》課教學工作的教師,結合自身關于這門課程的授課和考評情況,根據(jù)新考評體系構建的基本原則,提出該課程新考評體系的具體實施辦法。
《思想道德與法治》課可分三大模塊進行考評,分別是學習態(tài)度模塊、 實踐活動模塊和知識累積模塊。每一模塊分數(shù)按100分計,每一模塊由若干項目構成,各個項目又各占有一定比例。在得出各個模塊分數(shù)后,根據(jù)每個模塊的占總分比例折算出各個模塊的分數(shù),最后進行合算得出的分數(shù)(按100分計),即學生學習本課程的最終成績。在此對三個模塊采用百分制比例進行分配,其比例構成如下(表1):
1.學習態(tài)度模塊(20%)
該模塊總分為100分,占考評總分比例為20%。在設置本模塊時,要注意在學生中建立起激勵和約束機制,提升到課率,調(diào)動學生的上課積極性,使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該考核分為兩個項目:
一是出勤情況(10%)。該項原始分數(shù)可設置為50分,采取扣分制,分別按曠課、遲到、早退等不同情況扣去相應的分值。曠課一次扣20分,當曠課達到三次時,這一模塊成績按0分計。同理,遲到或早退一次扣10分,達到五次時按0分計。
二是課堂表現(xiàn)(10%)。該項原始分為0分,采取加分制,按課堂回答問題及參與小組討論積極程度進行加分,每次主動舉手回答問題和代表小組發(fā)言加10分,最多可加到50分。而整個學期無主動回答問題和發(fā)言情況的學生,此項目按0分計。
出勤情況和課堂表現(xiàn)兩個項目合算的分數(shù)即為主觀態(tài)度模塊總分,再按比例進行折算,即為本模塊最終得分。
2.實踐活動模塊(50%)
“實踐活動模塊”著重考查學生思想道德水平和法律素質(zhì)在學習、工作及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實際運用。在實踐活動模塊的考核方案中,實踐學習是通過兩個項目來體現(xiàn)的:
(1)社會實踐活動項目: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接受社會評價(30%)
本項目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完成:一般 6~7 人為一組,可由老師指定或組內(nèi)自定1位組長,在教師的指導和組長的組織下組成學習小組,小組成員責任共擔,成績共享。學生以小組形式參與的社會實踐活動可以是包括提供法律咨詢、道路交通疏導和專業(yè)技術服務在內(nèi)的社區(qū)工作,也可以是關懷社會弱勢群體的社會公益活動,讓學生在奉獻社會中體會人生的價值和道德的深刻內(nèi)涵。教研室可以制定統(tǒng)一標準的考評表,讓接受服務的個人和單位對學生服務的次數(shù)、態(tài)度、質(zhì)量等進行評分,客觀評價學生的思想認識與行為表現(xiàn)情況,使社會評價成為考查學生整體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2)日常行為表現(xiàn)項目:回到學校,接受多主體評價(20%)
《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的考評主體不應只限于任課教師,學生自身、所在學院(輔導員或黨支部書記)、朋輩群體(同學)等都是能夠?qū)φn程學習效果給予客觀評價的考評主體,都對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和法治教育負有重要責任。在考評的過程中,從學生自身、所在學院(輔導員或黨支部書記)、朋輩群體(同學)各個角色對本項目考評占的比值可以將其劃分為30%:40%:30%。首先,學生對自身的評價。學生經(jīng)過一整個學期的課程學習,對自己的學習狀態(tài)及收獲都會有一個清晰的認識,這部分的評價有助于學生對本課程的學習進行自我反思和完善。其次,所在學院輔導員或黨支部書記的評價。所在學院的輔導員和黨支部書記對學生的日常行為表現(xiàn)、思想道德狀況和法治素質(zhì)也有認識,比如該生是否積極參與班級及學校的各項活動、是否遵守校紀校規(guī)、在政治上是否要求上進等。再次,接受朋輩群體(同學)的評價。在長期的共同學習和生活中,同學們之間相互了解,他們的評價也將作為考評結果的重要依據(jù)。
此外,由于實踐活動模塊著重考查學生的日常道德行為和校紀校規(guī)遵守的實際表現(xiàn),一旦發(fā)現(xiàn)有嚴重違反社會道德規(guī)范和校紀校規(guī)情況的學生,此模塊計為0分。
3.知識積累模塊(30%)
這一模塊主要對學生教材知識點的考查,滿分為100分,主要通過試卷考試的形式,由判斷、選擇、分析等題型構成,時間一般安排在期末,由教師進行改卷評分。在試卷結構方面,減少重識記的客觀題比重,增大能夠考核學生運用理論知識在實際生活中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主觀題比重。試卷結構如下(表2):
以上三大模塊構成了“日??荚u+期末考評”的綜合考評體系,這種設置可促進學生對《思想道德與法治》課平時積累的重視,也可在實踐過程中強化大學生對該課程的實際體驗和感性認識,最大程度發(fā)揮教學實效性。
四、結語
總體而言,對高?!端枷氲赖屡c法治》課的特殊性及其考評現(xiàn)狀進行深入分析,改革傳統(tǒng)考評體系的不足,從理論和實踐上探索一套切實可行的新考評體系,對于促進學生提升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治素質(zhì)水平,增強課程教學的實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為此,高校必須構建和完善考評模式多樣化、考評主體多元化以及考評工作常態(tài)化的新考評體系,并配套切實可行的實施措施,從而達到提升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法治素質(zhì)的課程目的。
(本文系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建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制度的實踐研究——基于廣東高校經(jīng)驗的實證分析”的成果之一,項目編號:GD20ZD09。)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印發(fā)《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創(chuàng)新計劃》的通知(教社科〔2015〕2 號)[Z].2015-07-30.
[2] 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印發(fā)《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實施方案》的通知(教材〔2020〕6號)[Z].2020-12-22.
[3] 王娜,劉紫春.論“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品質(zhì)要求及其實現(xiàn)方式[J].東華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7(2):155-160.
[4] 馬田甜,李才華.新時代高校思政課過程考核方法的改革創(chuàng)新[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06):164-166.
[5] 李靈曦,聶勁松.“雙主體”教學模式下的高校思政課教學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22):61-63.
[6]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印發(fā)《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的通知(中發(fā)〔2010〕12號)[Z].2010-07-08.
(責任編輯:姜秀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