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秀霞
(山東省莒縣高中教研室,山東 日照 276500)
筆者在一次聽課中,授課教師講評2015年高考福建理綜卷19大題的第1小題第③小問(文中例1)時,讓學生記住統(tǒng)一的模式:彈簧彈力與伸長量的關系圖線是曲線,就說明超過了彈簧的彈性限度.筆者對此做法存在疑問.
例1.(1)某同學做“探究彈力和彈簧伸長量的關系”的實驗.
(①、②小問略)
③圖1是該同學描繪的彈簧的伸長量Δl與彈力F的關系圖線,圖線的AB段明顯偏離直線OA,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答案:鉤碼重力超過彈簧彈力范圍)
圖1
授課教師認為該實驗只要求研究線性關系F=kx,非線性關系的研究超綱,不宜浪費時間進一步探究,直接讓學生記住“彎曲了就說明超過彈性限度”或者“彈簧遭到破壞”即可應付考試,當時學生也沒有異議,甚至沒有思考AB段彎曲方向.
筆者認為,“探究彈力和彈簧伸長量的關系”是學生必做實驗,探究過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這種情況.面對新情境,要積極進行開展探究或?qū)嶒灮顒?,主動尋求有效的問題解決方法,借機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思維,而不是按照教師或者資料既定的步驟盲目回答、機械刷題、死記硬背.
為了考查學生積極主動解決問題的能力,鼓勵學生勇于擺脫固定模式的束縛,避免做題與實際脫節(jié),筆者根據(jù)高考試題改編為莒縣高三聯(lián)考試題第13題.
例2.小明同學在豎直懸掛的彈簧下加掛鉤碼,做實驗探究彈簧彈力與伸長量的關系.(第1問和第2問略)
(3)實驗中逐漸增加鉤碼,由于所加鉤碼的重力過大,描繪出的彈簧彈力F與伸長量x圖線(如圖2所示),符合實際情況的是______.(答案:C)
圖2
例2為改編題.改編題目具有半開放性,促使學生主動反思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深入思考圖線彎曲情況,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途徑,進而真正探究彈簧彈力與伸長量的關系.2022年1月份測試后,多數(shù)考生和部分教師認為答案應該選(B),理由是根據(jù)極限法分析,彈簧超過彈性限度到最終成為一根直鋼絲繩時,再繼續(xù)增大彈力,鋼絲繩斷裂之前,長度都不會發(fā)生變化,斜率應該無限大.
為了得出正確的結果,筆者與部分師生一起進一步通過實驗進行探究.
探究彈力和彈簧伸長量的非線性關系,需要對彈簧施加較大的拉力,因此選擇勁度系數(shù)比較小的彈簧.經(jīng)過比較,從廢舊的彈簧測力計上拆下的彈簧比較合適.如圖3.
圖3
根據(jù)人教版必修1教材提供的思路,將彈簧掛在豎直墻壁的掛鉤上.刻度尺固定在墻面上,根據(jù)墻面上的瓷磚縫隙調(diào)整刻度尺豎直,并使刻度尺的零刻度與彈簧上端對齊,如圖4.
圖4
在彈簧下端逐漸加掛槽碼,用橫著的直尺對齊彈簧下端與刻度尺對應的值,讀出彈簧的長度.將槽碼的質(zhì)量與對應的彈簧長度記錄到表格中,g取9.8 m/s2,換算出槽碼的重力,如表1所示.
表1
當彈簧不能恢復原狀時,就變成一個新的彈簧,原長也發(fā)生變化.要探究彈力與伸長量的關系,需要不斷地重新測量原長,使得實驗過程繁瑣且測量誤差增大,因此根據(jù)記錄的彈力與彈簧長度,研究彈力與彈簧長度的關系,通過斜率也能判斷彈簧勁度系數(shù)的變化.在Excel表格中插入帶平滑曲線和數(shù)據(jù)標記的散點圖,如圖5.
圖5
由圖線可以看出,所掛槽碼的質(zhì)量在0-600 g的范圍內(nèi),圖線為傾斜的直線;所掛槽碼的質(zhì)量大于600 g以后,圖線的斜率逐漸減?。凰鶔觳鄞a的質(zhì)量為1000 g時,撤掉槽碼,彈簧仍然能夠恢復原長;所掛槽碼質(zhì)量超過1200 g以后,圖線的斜率又開始增大,此時撤掉槽碼,彈簧不能恢復到原來的形狀;所掛槽碼質(zhì)量超過2000 g時,彈簧接近直鋼絲繩,勁度系數(shù)也非常大.
彈簧的應力應變曲線如圖6所示.對于有拉伸壓縮形變的彈性物體,當應力較小時,應力與應變成正比.當應力增大到一定程度時(超過比例極限),應力與應變不再成正比關系,但去掉外力后,形變消失.這種情況仍可認為是彈性形變.該階段由于彈簧的橫截面積減小,使得彈簧繼續(xù)伸長相同的長度所需要的拉力減小,即彈簧的勁度系數(shù)減小.
圖6
若應力增得更大(超過彈性極限),材料內(nèi)部的承受力降低,以致應力不發(fā)生變化時,形變?nèi)阅芾^續(xù)增加.這表明材料對形變的抵抗力減小,材料“屈服”于外力,這時即使撤銷外力,也會留下明顯的殘余形變,稱為塑性形變.
所有的彈性體都可以簡化成各種不同形狀的彈簧,《材料力學》中給出了低碳鋼的應力應變曲線,比較詳細地呈現(xiàn)了彈性體拉伸過程的4個極限,如圖7所示,依次為比例極限(σp)、彈性極限(σe)、屈服極限(σs)、強度極限(σb).其中屈服極限是材料抵抗塑性變形的最大抗力,彈簧應力達到屈服極限,就失去了對形變的抵抗能力,但是過了屈服階段后,材料在另一個狀態(tài)下恢復了抵抗形變的能力.對彈簧而言,它又變成另一個新的彈簧,如圖8:(a)為正常彈簧,(b)為發(fā)生塑性形變的彈簧,(c)為再次塑性形變彈簧,發(fā)生塑性形變的彈簧勁度系數(shù)減小.
圖7
圖8
在彈簧拉力逐漸增大的過程中,勁度系數(shù)先不變、再減小、后增大,直到彈簧遭到破壞.2015年福建卷19題,彎曲部分表明彈簧的勁度系數(shù)減小,正確答案應該是“鉤碼的重力超過了彈簧的比例極限”,但是從圖像中不能判斷是否超過“彈性極限”.原題答案“鉤碼重力超過彈簧彈力范圍”并不妥當.
《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的教學建議指出,不應只把注意力集中在與探究假設相符的物理事實上,還需要觀察和收集那些與預期結果相矛盾的信息.教學中應該鼓勵學生在觀察和實驗中發(fā)現(xiàn)問題,培養(yǎng)學生探究物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