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領
神木真神!
因楊家城(古麟州城)有唐代的三株奇松,故金名寨,元名縣,本身就極具神秘色彩,而揭開神秘面紗之后的神木更神!
這里有中國最大沙漠內陸湖紅堿淖,有全世界最大的野生遺鷗種群,有全國最大產煤縣的底氣,有中國百強縣、工業(yè)十強縣的光環(huán),這里更走出千秋忠勇的楊家將,留下千古家國情懷名篇《漁家傲·秋思》。江山如此神奇,已是讓人驚羨不已,誰知進入21世紀,以“中國文明前夜”入選“2012年十大考古發(fā)現(xiàn)”“世界十大田野考古發(fā)現(xiàn)”,以及“21世紀世界重大考古發(fā)現(xiàn)”的石峁遺址石破天驚、橫空出世,神木再添神話,可謂神乎其神!
而石峁之神,在于其一連串的中國之最,將中華文明早期似是而非的神話傳說,還原為歷史真實,又欲抱琵琶半遮面,任性地甩出一大串問號,任人遐想。
時間上,石峁城的發(fā)現(xiàn),打通了中華文明縱向傳承發(fā)展的文脈。作為中國人,大都以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未中斷延綿至今的文明而自豪,開口上下五千年,閉口炎黃子孫,這無可厚非,因為未曾中斷是事實。但在國際學術界,中華文明誕生的認定,一直采信的是甲骨文面世的3500年,因為考古界通行的文明界定三標準:一是有城市,二是有文字,三是有禮儀或權力象征的建筑、器具。4300年前、425萬平方米的城池、300年繁華史的石峁,將中華文明的可考史提前了800年。作為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夏代早期的遺存,人們有理由相信,這或許就是黃帝都城“昆侖城”。是石峁將神性的黃帝人性化,證明“哥不是個傳說”!《史記》中記載:“黃帝崩,葬橋山”,橋山就在陜北。
《水經注》中記載:“禹治水,壺口始”,壺口也在陜北。中華文明傳說中的標志人物活動區(qū)域、活動時段,恰恰與石峁興盛時區(qū)大致吻合。陜北與石峁遙相呼應的延安蘆山、府谷寨山,和石峁周圍的衛(wèi)星城類建筑更說明,石峁方國特征明顯,區(qū)域政體中心位置不容置疑。2001年“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fā)展綜合研究”項目啟動以來,石峁考古算是找到了中華文明的根。
空間上,石峁玉器、陶器、樂器、石雕、彩繪、海貝等眾多發(fā)現(xiàn),找到了中華文明多元構建的密碼。解構中華文明早期傳說,不難發(fā)現(xiàn),除了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精衛(wèi)填海,女媧補天這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不屈探詢外,更多的是文明融合的線索。人文初祖黃帝征服東夷、九黎,戰(zhàn)降炎帝、蚩尤,統(tǒng)一華夏的過程,就是中華文明多元構建的過程。因為,東夷、九黎、蚩尤、神農部,本身就是華夏的一部分。陜北作為中華多元民族構建的歷史沙盤,既有被認為正宗的黃帝陵,又有被視為鬼方文化的李家崖遺址,還有匈奴都城統(tǒng)萬城,這些都是不同時段的文明遺存。包括石峁城所處的禿尾(yǐ)河,也是吐谷渾音變,反映的是中華民族交融的演變,這成后話。早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就有國際市場的海量石峁玉,從質地上講有墨玉、玉髓、黑曜石、碧玉、岫巖,作為不產玉的石峁,這些遠至天南海北的域外材料,是通過哪帶哪路傳來的?用現(xiàn)在流行語所謂國際化視角來看,是誰人參與了這樣的大流通?又是以怎樣的方式被加工成璋、刀、戈、鉞等不同形狀而后“藏玉于石”“以玉為兵”的?同理,遠離大海的石峁,那些非“至則無可用”的海貝、鱷魚骨又有何特殊用途?
石峁開發(fā),抽絲剝繭,驚喜不斷,只有我們這些不肖子孫想不到的,沒有先民做不到的。從城垣規(guī)模測算,12.5萬立方米的石料,難以計數(shù)的巨型柏樹木,該有多大的勞動強度?華夏第一城石峁,作為東亞史前最大城址,是如何率先完成古人由地下穴居式建筑,到地上建筑的蛻變升華的?那皇城臺、內城、外城的三元建制,那2100多平方米的史前最大廣場,那中國最早的甕城、馬面城防設施,最早的木營造法式,特別是東門的設計,利用日出方位角能讓夏至日朝陽直射門道,并照亮甕城東北面的壁畫,這種精準的天文知識和建造技術的熟練應用,該有何等的生產力水平才能勝任?那海量的骨針,最細的竟不足一毫米直徑,可想而知當時的手工到了何等精細程度。至于彩色壁畫、骨笛、骨哨、陶哨、口簧的大量出土,中國最早的山羊遺骸的發(fā)現(xiàn),說明石峁時代已經有了相對穩(wěn)定的狩、牧、農業(yè)支撐,追求精神享受成了時尚。石峁壁畫幾何圖案與秦漢時代壁畫風格的審美趨同,獨立或墻面石雕紋絡與青銅器紋飾的高度相似,這一印證彌足珍貴。石峁發(fā)現(xiàn)的中國最早弦樂口弦琴,《詩經》時代還是流行樂器,
至今羌人還在用。而這羌人可是在陜北地地道道生活過征戰(zhàn)過,陜北府谷鎮(zhèn)羌堡(新民),安塞平羌(坪橋),富縣羌村(大申號),最能說明問題,那么羌人除了“羌笛悠悠霜滿地”的歷史畫面外,與石峁人又有何關聯(lián)?
也許,石峁留給人們的疑問,遠遠大于它已經交出的答案,這就叫考古,這就叫歷史。
比如底座24萬平方米,頂部8萬平方米,有9級層狀的皇城臺,與古埃及、瑪雅的金字塔建筑間的形似,能告訴人們什么?與中國歷史上的“玉門瑤臺”又有何關聯(lián)?至于那些在中外博物館中似曾相識的人、獸面孔,在石峁石雕、陶器中頻頻亮相,又作何解釋?與開放的對外域文明成果的吸收利用相反,作為一座城,其功能無非是城防、互市,城防功能從石城配套的哨所設施能說明問題。不過,在那個文明前夜階段,那令石峁人畏懼的敵方是誰?那萬邦朝圣互市的人又從哪來?
神奇石峁是世界級的天然博物館無人質疑,它又何嘗不是世界級的文明題庫!在吊足人們胃口的同時,那團團迷霧時時考驗人們的智慧,真是剪不斷、理還亂,才下眉頭、卻上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