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春紅
寓言故事以生動活潑的特點深受學生的喜愛,而其中所蘊藏的道理,又對學生的成長具有重要的啟迪作用。小學正是心智發(fā)展的重要階段,學生也具有較強的可塑性。因此,在教學寓言類課文時,教師不僅要讓學生讀懂故事,洞察其中的道理,還需要立足實際,相機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一、洞察邏輯,在分析中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
寓言類課文之所以能夠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除了其故事生動、短小、易懂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故事中很多的反面形象愚蠢至極,甚至顯得有些荒謬。以三年級下冊寓言單元為例,有《守株待兔》中為了等待撞死的兔子而放棄種莊稼的宋國農夫,也有《南轅北轍》中認為馬匹良好、盤纏充足、車夫技術高超就能到達目的地的楚國人,還有《鹿角和鹿腿》中過于追求外表美麗的鹿。教學中,如果教師只是觸及故事的表層,將教學的著力點停留在對故事或者人物的感知層面,就會失去進行深度思維訓練的契機。
這些人物或者事情為什么可笑呢?細細研讀就不難發(fā)現(xiàn),這些虛構出來的人物有著一套屬于自己的荒謬邏輯,最終做出了令人啼笑皆非的舉動。以三年級下冊《陶罐和鐵罐》一文為例,鐵罐之所以目中無人,高高在上,主要就在于它認為只要不會碎就可以永久地存在。殊不知隨著時間的推移,自己不僅被嚴重氧化,甚至還被埋在了土中而永不見天日。從當下的思維來審視,鐵罐犯的最大錯誤就是沒有看到變化的絕對性,而將自己一時的優(yōu)勢看成了永久,即缺乏相應的辯證思維。從這個角度來看,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所編選的課文中的人物,都是因為缺乏辯證思維而引發(fā)了一系列的笑話。只有想清楚這些人和故事背后所蘊藏的荒唐邏輯,學生對寓言故事的閱讀就不會停留在膚淺的表面上,而能夠潛入到課文表達的內核之中,從而認識課文的本質。
當然,因學生認知思維能力有限,教師無須從邏輯認知上進行具體的分析,可以從感性認知的角度,緊扣故事情節(jié)的跌宕起伏處和出人意料處,以及人物言行所外顯出來的可笑點,組織學生在故事情節(jié)的浸潤下對人物的言行表現(xiàn)進行探究。如教學《守株待兔》時,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對比探究:“如果是你,遇到這種情況會如何處理?”相機引導學生辨析農夫在自我邏輯下,處理這件事情與一般人完全不同的地方。經歷了這樣的發(fā)問與對比,學生發(fā)現(xiàn)農夫的可笑點就在于將一件偶然發(fā)生的事情當成了必然,將特殊性事情看成了一般性規(guī)律。
由此可見,在教學寓言類課文時,教師借助對故事反面角色內在認知邏輯的還原與評價,不僅可以讓學生輕松地看到人物所犯下的錯誤,還能提升學生分析問題、比較問題的能力,從而將批判性思維能力的訓練落到了實處。
二、創(chuàng)設情境,在推理中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
寓言故事是虛構的,但其所指向的本質和要義卻在生活中有著較強的真實性和代表性,目的就在于引發(fā)學生思維關聯(lián),反照自己的生活實際,起到勸誡他人的作用。從這個角度來看,《守株待兔》自然不是真實的,而是韓非子看到韓王治理國家相對死板,不懂得變通,導致國家實力每況愈下,便創(chuàng)編了這個故事,旨在勸導韓王不能墨守成規(guī)。因此,教學寓言故事就需要從作者的視角入手,積極創(chuàng)設情境,將學生的思維浸潤在故事語境之中,從而感知語言的勸誡價值,為體悟寓意奠定基礎。
如理解了《守株待兔》的故事內容之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一起創(chuàng)編劇本,演一演,將故事情節(jié)在課堂教學中還原出來。教師引導學生將教室看成是韓國的宮殿,人物有韓王和韓非子。一開始,以畫外音的形式介紹韓王登基以來管理國家的相關制度,鋪墊前情。然后,以韓非子的角色來講述《守株待兔》的故事。這一環(huán)節(jié)重在對學生理解寓言故事的內容進行檢驗、回顧和強化,同時也對后續(xù)思維的深入起到了較好的鋪墊作用。在看到韓王哈哈一笑不以為然時,再相機借助于韓非子的角色,對這個故事加以剖析。這種剖析就不再是教師在教學中布置的硬性任務,而是學生在情境表演過程中自然生成的,源自于角色內在的需求。在表演結束之后,教師可以借助表演中學生所形成的感性經驗進行類比鏈接:對于韓王治理國家來說,《守株待兔》故事中的“株”和“兔”分別是指什么,從而延展寓言故事所關涉的范疇。
借助全新的情境,將寓言故事重新置放在全新的情境之中,在勸誡過程中凸顯了寓言的價值,其本質就是運用類比化的推理方式,讓學生真正認識到做事不能不勞而獲,不能以被動方式等待,更不能將一件偶然間發(fā)生的事情視為常態(tài)。
三、立足生活,在論證中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
寓言教學如果不能與學生的生活相關聯(lián),那么一切都將成為空談。無論是解讀故事,或者是再現(xiàn)情境,最終的歸屬點都應該是學生當下的生活實際,否則所有的教學都將毫無意義。
如這個單元中“閱讀鏈接”欄目就補充了古代寓言故事《南轅北轍》。這個故事對于當時戰(zhàn)國時期的人來說,旨在說明一旦方向錯了,只能越走越遠,到達目的地是不可能的,但對于當下的學生來說,他們都知道地球是圓的,故事已經失去了其科學性。如果只按照故事解讀,就背離了寓言故事的文體本質和創(chuàng)作用意,教師應該棄其表象,緊扣學生的生活情境去解讀寓言、整合寓言和運用寓言。由于每個學生的生活經歷是不一樣的,所形成的思維習慣和認知經驗是完全不同的,如果教師將寓言的內涵完全灌輸給學生,學生就處于相對被動的狀態(tài),只能基于現(xiàn)狀對教師灌輸和告知的結論照單全收,即便理解了也是被動記憶,無法在創(chuàng)造性運用中觀照自己的生活。
因此,基于上述兩個板塊的教學,教師還可以將故事置放在生活實際中讓學生進行感知和運用。如《鹿角和鹿腿》雖然描寫的是鹿,但在當下生活中,過度關注自己美麗的外表而忽視了真正有價值、有作用事物的情況比比皆是。為此,教師就可以相機引導學生思考:“這篇寓言故事真的就僅僅在寫鹿嗎?我們生活中有沒有像鹿這樣的人?你們是否也見過像故事中所描述的現(xiàn)象呢?”此時,學生已經對寓言故事的內容有了較為通透的了解,對故事中角色所犯下的錯誤也有了較為全面的洞察,因此就能夠順勢啟用關聯(lián)性思維,從生活體驗中尋找到對應的人物、現(xiàn)象或者事例。很多學生羅列了當下有的人只追求事物的好看,而對其所展現(xiàn)出來的作用始終視而不見。此時,教師就可以順勢引導,鼓勵學生將課文中所蘊含的道理內化成為自己的語言,針對具體的人和事情進行勸說,一方面借助于勸說來鞏固學生對道理的習得,另一方面則是提升學生將學習成果巧妙轉化為實踐運用的能力。
整個教學過程,盡管學生的觀點并不一定是正確的,但他們從自己的生活中捕捉事例和現(xiàn)象,并將學習所得及時、靈活地加以整合運用,其內在的批判性思維也就在運用過程中得到了發(fā)展。
批判性思維是學生思維意識中的重要內容,其本質是探究性思考、多維度探究和獨立性遷移。因此,在寓言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在對語言的體悟中進行洞察,透過現(xiàn)象看到本質,并借助情境和生活加以擴展和運用,從而促進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提升,在以后的生活中遇到問題能做出正確的判斷?!?/p>
(作者單位:江蘇啟東市大洋港小學)
責任編輯 劉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