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艷
人類社會發(fā)展到21世紀,已進入了數字時代,人們有了基于AI的測距儀、有刻度的尺子、量角器、功能更豐富的圓規(guī)等繪圖工具,使用計算機作圖、制圖與繪圖等已是一件非常平常的事情。在這樣的數字時代下,很多人認為,已有的很多工具就能很方便地實現作圖,再退一步,我們可以用量角器、有刻度的直尺、三角板、圓規(guī)等作圖豈不是更方便、更準確、更實用嗎?為什么還要退回去,只限定用尺規(guī)作圖,這樣的做法嚴重地脫離了實際,是一種倒退。誠然,在目前的時代下,尺規(guī)作圖已經沒有太多的學術價值,在學術領域,它前途渺茫且窮途末路,但是把尺規(guī)作圖只理解為實際生活中的繪圖、畫圖,我認為是一個比較膚淺的看法。
尺規(guī)作圖,有它自己的“規(guī)矩”,即作圖公法與三條規(guī)約。作圖公法就是使用直尺與圓規(guī)的基本功能,在符合歐幾里得幾何公理的基礎上,完成以下圖形:
(1) 通過兩個已知點,可作一條直線 (圖1);
(2) 兩條已知直線相交,可作其交點;
(3) 以已知點為圓心,已知長為半徑,可作一個圓;
(4) 已知一直線和一已知圓,可作其交點;
(5) 兩個已知圓相交,可作其交點。
在作圖公法的基礎上,還要有三條規(guī)約,才能是真正的尺規(guī)作圖,規(guī)約如下:
(1) 無刻度的直尺與圓規(guī);
(2) 有限次地使用直尺圓規(guī);
(3) 作出的圖形必須能用邏輯推理的方法證明它的正確性。
作圖公法與規(guī)約就是尺規(guī)作圖的“規(guī)矩”,依據這個“規(guī)矩”,如果在實踐過程中能作出圖形,那么這個圖形就是存在的,如果不能作出圖形,那么這個圖形就是不存的,在現實中的評價只存在哪些可以完成或哪些不能完成,這也是尺規(guī)作圖在現實中的實際意義。但那些不能完成的,也不代表在實現生活中是不存在的,比如,任意角的三等分點,在實際中是存在的,但尺規(guī)作圖就不能辦到。從哲學意義來看,結果僅是條件的產物。
數學史上著名的三大幾何學問題:三等分任意角、倍立方問題和化圓為方。這三個問題從古希臘人開始嘗試解決,即便是阿基米德,也是在有瑕疵的情況下解決了三等分任意角,直到19世紀,萬芝爾才證明了三等分任意角和倍立方問題是尺規(guī)作圖不能解決的問題,因為所求解問題的結果超出了尺規(guī)作圖的數量范圍,也就是沒有有理根;林德曼證明了 e 是超越數的基礎上,證明了 π 也是超越數,從而證明了化圓為方也是尺規(guī)作圖不能解決的問題。從此以后,籠罩在數學家頭上的三大幾何問題才徹底被解決。
幾何作圖留下的三大難題,其實隱藏著一個深刻的本質,也就是怎樣證明某個問題是不可解的,通過對問題不可解的證明的探索,在數學上具有非常重要而影響深遠的價值。假設給出了已知條件,根據條件設法作出圖形,這就是作圖問題。如果能作出圖形,就可以說滿足某種條件的圖形是存在的,在某種意義上說,是證明了事物的存在性,但反過來說,僅用尺規(guī)作不出來的圖形,卻不意味著該對象一定不存在,比如,任意三角形的三等分線是客觀存在的,但作不出來。事情的結果以條件為前提,條件發(fā)生變化,結果的存在性也會發(fā)生變化。如果改變尺規(guī)作圖工具的限制,幾何三大難題變得輕而易舉。
對于在初中階段將要學習平面幾何的學生來說,要想學好這門科學,那么要讓孩子們在小學階段就要適時、適度地引入尺規(guī)作圖,這將能引導小學生有意識地將生活中物品抽象成線條和圓,能處理線條與圓的一些簡單關系,使小學生對幾何有直觀的感覺。將來到初中學習平面幾何時,就會容易得多。
到目前為止,筆者認為尺規(guī)作圖是一種非常簡單易行的數學素質培訓手段,是一種成本低、效益高的手段。它的本質并不在畫圖,而是一種性價比很高,嚴格的邏輯分析與論證的高效訓練,經過這種訓練的人,數學素質將伴隨他的一生,使之成為一個人一生的修養(yǎng)。
數學訓練的核心是什么呢?是一個人面對問題時,能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能將方案模型化、流程化,并能得出這樣解決問題行不行,如果不行,是問題的條件不能滿足結果,還是流程中出現問題,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邏輯思維能力訓練。通過尺規(guī)作圖,一個人能夠懂得,在某個特定條件下,用正確的邏輯思維推論,將會產生怎樣的結果,不能光靠“拍腦袋”決定一件事情的進行與否,然后再“拍大腿”,光靠“拍腦袋”決定一件事情,對工作與生活會產生很多不利的影響。
一、建立幾何觀念的重要手段;克服學生讀死書的好辦法。
二、使用尺規(guī)作圖,通過幾何圖形學習幾何,用命題解決某些具體問題,還能證明命題的正確性。
三、學生動手操作,具有實踐意義。
四、學生在解題、作圖的過程中,要運用一系列相當復雜的邏輯思維,即猜想、分析、操作、證明、討論等連續(xù)的思維活動。
正確認識尺規(guī)作圖的教育功能,與正確認識數學訓練的功能是一致的,我希望能夠普及這樣一個思想——數學是講究邏輯思維的,經常問一問自己,為什么這樣做?操作步驟是什么?我得到的結果對不對?怎樣驗證我的結果?讓學生親身體驗數學推理的過程能幫助學生形成數學素養(yǎng)。其過程不僅給學生留下的感受是深刻的,更能幫助學生形成數學素養(yǎng),從分析、猜想、操作、結論到證明結論的正確性,完成一個只屬于操作者個人所獨有的智慧。
◎ 來源|北京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