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揚
摘要:鋼琴雖是西方舶來品,但是自二十世紀以來我國作曲家開始從西方音樂的視角中淡出,從本民族音樂文化、審美追求、古典美學等角度出發(fā),在中國傳統(tǒng)樂曲的根基上采用“中西合璧”的創(chuàng)作手段去詮釋中國傳統(tǒng)的美學意蘊,《夕陽簫鼓》正是這一時期的傳世佳作。本文首先對《夕陽簫鼓》的創(chuàng)作由來和段落進行分析,而后對《夕陽簫鼓》中蘊含的美學意蘊進行挖掘,意在探討該作品如何將鋼琴與中國傳統(tǒng)美學相結合并對我國鋼琴曲的創(chuàng)作發(fā)展產(chǎn)生的深遠影響。
關鍵詞:中國;鋼琴曲;美學;夕陽簫鼓
一、鋼琴曲《夕陽簫鼓》簡介
(一)作者簡介及創(chuàng)作理念
《夕陽簫鼓》的作者是我國著名作曲家、音樂理論家、音樂教育家黎英海先生,先生與1927年生于四川富順縣,自幼喜愛傳統(tǒng)音樂文化,于1943年考入重慶青木關國立音樂學院鋼琴與作曲專業(yè),隨后開啟了開始自己的鋼琴創(chuàng)作之旅,其一生任教于多所音樂院校,如上海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中央音樂學院等,為中國培養(yǎng)了大批音樂人才,此外,黎英海先生在音樂民族化方面也做出了巨大貢獻,著有《漢族調式及其和聲》《五聲音調鋼琴指法練習》《鋼琴民歌小曲五十首》等。其代表作有《夕陽簫鼓》、《陽關三疊》、《楓橋夜泊》等,其中《夕陽簫鼓》已經(jīng)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黎英海先生本人十分中意琵琶曲《春江花月夜》,自1972年始黎英海先生就開始構思如何在保留其原有風格的基礎上又能完美契合鋼琴的特色將其改編為鋼琴曲,在此期間他參考了大量琵琶版本,在最大化還原琵琶的琵琶技巧的同時又對簫、古箏等樂曲的音色進行模仿,使得整個作品內容多樣、層次分明,融合了多種樂器的《夕陽簫鼓》在整體上展現(xiàn)了詩歌的情感和畫卷的意境,并且在充滿詩情畫意的同時又以其全新的格調顯示出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使人產(chǎn)生哲學思考,耳目一新。
(二)作品主要內容
《夕陽簫鼓》與原曲《春江花月夜》都劃分為十個段落,只是在曲名上做了些許修改,修改后的標題分別是:第一段“江樓鐘鼓”;2第二段“月上東山”;第三段“風回曲水”;第四段“花影層疊”;第五段“水深云際”;第六段“漁歌唱晚”;第七段“洄瀾拍岸”;第八段“棹鳴遠瀨”;第九段“欸乃歸舟”;第十段“夕陽影里一歸舟”。每段的內容都是圍繞主題“夕陽”,“鐘鼓”,“山水”進行的變奏,在保留中國古典音樂的典雅與樸素的基礎上,利用鋼琴獨特的演奏技法對觸鍵技巧進行細致的處理,以適應傳統(tǒng)樂器演奏的民族曲目的節(jié)奏、旋律,以此讓鋼琴演奏《夕陽簫鼓》的音色從“形似”達到“神似”的標準。
《夕陽簫鼓》中蘊含的美學意蘊
(一)“音中有像,虛實結合”——化實為虛之技法
《夕陽簫鼓》的成功之處就在于其對“夕陽”、“鐘鼓”、“山水”、“扁舟”的刻畫,如第一段“江樓鐘鼓”部分利用顫音描繪了水波起伏的聽覺效果,由弱到強再由強到弱,仿佛水浪陣陣拍擊湖岸一番,短短幾句就勾勒出了一幅“夕陽西下,輕舟蕩漾”的夢幻場景。第六段“漁歌唱晚”改編自“漁舟唱晚”,這首樂曲因其應用于《新聞聯(lián)播》后的《天氣預報》在為群眾所熟知,在《夕陽簫鼓》中僅僅是利用了右手倚音加左手五度就刻畫了漁夫邊搖漿邊唱歌的感覺,此外與之相連的第七段“洄瀾拍岸”利用“魚咬尾”的手法,五段模進的樂句中,右手與左手一問一答,生動地表現(xiàn)了人們豐舟后的愉悅之情。第九段“欸乃歸舟”與第十段“夕陽影里一歸舟”更是用音樂描繪景象的絕美片段,利用快速的十六分音符刻畫出飛濺的浪花與江中的激流,在第十段樂曲采用八度與單音的來回切換,且節(jié)奏由慢漸快至慢板,好似岸邊有人打鼓送行,尾聲部分變?yōu)槁澹笫中赡7率捖?,寧靜悠揚,在右手的琶音襯托下宛如描繪了夕陽西下,游人乘舟遠去,遠方蕭聲陣陣的場景。由此可見,《夕陽蕭鼓》在技法的選擇應用上大量借鑒琵琶、古琴、鼓、蕭等中國民族樂曲,真正做到了用音樂繪景,但是這些實際的景物在音樂中又是抽象的存在,只有通過聽者的想象才能去理解,所以《夕陽簫鼓》中蘊含的第一個美學意蘊就是以上這些“化實為虛”的技法。
(二)“情景交融,韻律空靈”——山水文化之意境
“山水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用描繪山水來抒發(fā)情感的創(chuàng)作手法,這類作品追求的不僅僅的寫實,更是文人墨客借景抒情,追求“韻味”精神的需要。同樣,《夕陽蕭鼓》追求的也是“山水文化”的韻律夢幻之美,整首樂曲以“水”為媒介串聯(lián)十個段落,倚音與顫音等裝飾音的大量使用不僅可以呈現(xiàn)音樂之美,更能渲染出一幅意境優(yōu)美的山水圖。
《夕陽簫鼓》體現(xiàn)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這種美的由來是人與山水合二為一且人寄托思想情感于山水之中,同時也是個人對山水的直觀感受的表達,這種美優(yōu)雅、樸素、富有情趣,全曲雖是對夕陽西下之時的春江之景的描繪,但更多的是借景抒情,動靜結合、遠近相依、由點到面等手法的串聯(lián)使用使得整首樂曲生動形象,這與白居易的《琵琶行》有異曲同工之妙,而《夕陽簫鼓》從音樂出發(fā),以與文字不同的表達方式去抒發(fā)情感,它給人以純粹的聽覺刺激,以此喚醒現(xiàn)代人內心深處對山水文化的情感。
黎英海先生在接受采訪時說“我是從音樂本身來構思這首鋼琴曲的,從總的形象上考慮表現(xiàn)祖國的大好河山,美麗如畫的風景,表現(xiàn)對生活的熱愛之情。[1]由此可見,不論是《夕陽簫鼓》的原作《春江花月夜》的作者還是黎英海先生所要表達的都是對“山水”的熱愛,這也反映了我國傳統(tǒng)觀念中對“山水文化”的高度肯定。
(三)“夕陽無語,蕭鼓有情”——天人合一之精神
我國古代哲學的三個基本命題“天人和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在思想上是統(tǒng)一的?!疤烊撕弦弧斌w現(xiàn)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也是現(xiàn)代人追求的理想境界。人本是自然的一部分,故莊子說:“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2],這也表明了天人本是合一的,這本是最完美的境界,但是由于各種典章制度、道德規(guī)范的制定,使得人的本性逐漸的喪失,變得與自然不協(xié)調,所以古人修行的目的就是為了打破身上的藩籬,重新達到“萬物與我為一”的精神境界。同樣,在《夕陽簫鼓》一曲中,“天人合一”的精神體現(xiàn)在每一段、每一句之中,首先,從引子部分開始就采用散板的節(jié)奏生動的描繪出了一幅“夕陽西下、落日余暉、暮鼓陣陣”的傳神之景,節(jié)奏雖然散漫,但是這幅生動的畫卷就在這“形散神不散”的節(jié)奏與些許和弦外音下被勾勒出來,這使得聽眾仿佛置身于自然之中,盡情的享受這自然的饋贈。全區(qū)雖大部分段落用以描寫自然之景,但“人”從未與這自然之景脫節(jié),如引子的鐘聲是人所敲、扁舟是人所劃、歌聲是人所唱、蕭聲也是人所吹,這正是黎英海先生創(chuàng)作的高超之處,全曲并未重點描繪人物,但是卻“人”無處不在,這也是其“天人合一”境界的體現(xiàn)。
由此可見,《夕陽簫鼓》無論是從創(chuàng)作技法上,還是其對意境的描繪上,都體現(xiàn)了“天人合一”的美學思想,“夕陽無語,蕭鼓有情”的深邃意境也隨著樂章的展開而緩緩呈現(xiàn)出來。
二、結語
《夕陽簫鼓》作為我國鋼琴藝術作品的典型代表,以其多元化的創(chuàng)作手法將古典之美與現(xiàn)代之美完美結合,呈現(xiàn)了古今融合的新美學。黎英海先生的高超作曲技法與想法上的大膽創(chuàng)新使這部作品在繼承原曲韻味的基礎上又融入了現(xiàn)代人的審美觀念,探尋了“天、地、人”和諧統(tǒng)一的至高境界。對其蘊含的美學意蘊進行分析把握可貼切的理解原曲所要表達的內涵,基于此,演奏者應當去體會每一段的深刻美學意蘊,在完美展示技藝的基礎之上更要去追求曲中的深邃美學“意蘊”,最終得以實現(xiàn)“人曲合一”。
參考文獻:
[1]張靜薇.中國鋼琴作品的美學追求初探[J].內蒙古電大刊,2007(04):54-56.
[2]劉志兵.論明清藝術的哲學審美及其藝道精神--以徽州風水為考察個案[J].求索,2013(06):1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