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濤,馮彩鳳
(江西省上饒市立醫(yī)院針灸推拿科,上饒 334000)
目前對于慢性頸腰背肌筋膜炎主要采取藥物治療,如激素、非甾體類抗炎藥物,可減輕患者炎癥反應,改善臨床癥狀[1]。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雖然可緩解患者疼痛,但長期治療效果一般。中醫(yī)認為,慢性頸腰背肌筋膜炎屬于“痹癥”、“經筋病”等范疇,病因在于“風、寒、濕”三邪,或外傷、勞損導致的營血滯澀,使血不榮筋、筋肉攣縮[2],氣血瘀滯貫穿該病的始終,因此對于該病的主要治療原則為通暢氣血、舒筋止痛。針刺屬于中醫(yī)常用治療方式,毫針鉤刺的刺激可使患處氣血通暢,改善病灶周圍血液循環(huán),緩解疼痛[3]。鑒于此,本研究著重分析毫針鉤刺針對慢性頸腰背肌筋膜炎陽性反應點的臨床療效?,F匯報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2020年6月至2021年10月醫(yī)院收治的180例慢性頸腰背肌筋膜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90例。觀察組中男40例,女50例;年齡18~69歲,平均年齡(45.99±1.50)歲。對照組中男39例,女51例;年齡16~74歲,平均年齡(45.70±1.40)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 (1)診斷標準。西醫(yī):符合相關診斷標準[4],主要表現為持續(xù)性的頸肩腰背痛、頸肩腰背部肌肉緊張及活動受限,X線片顯示頸、胸、腰椎及關節(jié)無異?;蜉p度骨質增生。病程大于1個月;中醫(yī):符合《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中氣血凝滯證診斷標準,主癥為局部板硬刺痛,痛有定處,次癥為痛處拒按,活動后減輕,舌脈為舌暗苔少,脈澀。(2)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近期未接受相關治療;患者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3)排除標準。合并皮膚病者;合并嚴重感染者;心肺功能不全者;糖尿病、高血壓未有效控制者;有出血傾向者;合并意識障礙。
1.3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毫針治療:頸項部肌筋膜炎患者取坐位,腰背部肌筋膜炎患者取平躺位,局部皮膚常規(guī)消毒后,選用統(tǒng)一毫針針刺常規(guī)穴位(頸項部取頸夾脊、局部阿是穴;腰背部腰背夾脊、腎俞、大腸俞,連及臀部環(huán)跳、局部阿是穴),針刺以酸、麻、脹、痛為得氣,施以平補平瀉手法,留針30 min。
觀察組采取毫針鉤刺針治療:患者準備姿勢與對照組相同,局部皮膚常規(guī)消毒后。選穴:(1)局部壓痛點;(2)結節(jié)點指的是皮膚或皮下出現結節(jié)狀或條索狀疙瘩狀物;(3)脈絡點針具0.35 mm×40 mm針灸針,針具特殊處理,操作手法局部消毒后針灸針刺入皮膚下,捻轉至滯針狀態(tài)進行前后左右搖擺并向后牽拉退出皮膚,將纏繞在針體上纖維帶出皮膚并剪斷即可。兩組患者均治療10次。
1.4 評價指標 (1)臨床療效:于治療前、治療第1次,第3次、第10次時評估疼痛、壓痛及功能障礙評分,同時各項按尼莫地平評分法計算療效指數。臨床痊愈:計分改善在96%~100%;顯效:計分改善在75%~95%;有效:計分改善在30%~74%;無效:計分改善<30%。(2)不同療程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6]、壓痛積分[5]、功能障礙積分[5]:于治療前、治療第1次,第3次、第10次時評估患者VAS、壓痛積分、功能障礙積分,VAS共計10分,分數越高疼痛越明顯;壓痛積分:正常記0分,最大活動及重壓時無疼痛;輕度記1分,被動活動不受限,但重壓時有疼痛;中度記2分,活動輕度受限,同時重壓時有疼痛;重度記3分,被動活動嚴重受限,重壓時有疼痛且退縮;功能障礙積分:正常記0分,可進行各種活動;輕度記1分,可從事正?;顒拥P節(jié)活動不靈活;中度記2分,不能從事一般活動,但生活自理;重度記3分,活動功能喪失,生活不能自理。(3)記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
1.5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4.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均經Shapiro-Wilk正態(tài)性檢驗,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偏態(tài)分布計量資料用[M(P25,P75)]表示,組間比較用Mann-Whitney U檢驗,組內比較采用Wilcoxon符號秩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取秩和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1 不同療程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第1、3次總有效率均高于對照組,且第10次臨床痊愈例數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第10次總有效率無差異(P>0.05)。見表1。
2.2兩組不同療程VAS、壓痛積分、功能障礙積分比較 與治療前比,兩組治療第1次、第3次、第10次時VAS評分逐漸降低,且觀察組各時點VA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與治療前比較,兩組治療第1次、第3次、第10次時,兩組壓痛積分有所降低(P<0.05),但兩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功能障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兩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治療期間,觀察組共1例發(fā)生(1.11%)不良反應,其中1例暈針,對照組共2例發(fā)生(2.22%),其中共1例局部血腫,1例暈針,兩組不良反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000,P=1.000)。
表1 不同療程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慢性頸腰背肌筋膜炎主要由于寒冷、潮濕及慢性勞損使頸腰背肌筋膜及組織發(fā)生水腫、滲出及纖維性改變引起,目前對于該病主要采取藥物治療,如非甾體類消炎鎮(zhèn)痛藥物,可減輕患者局部炎癥,緩解疼痛,但長期治療效果一般,且易發(fā)生不良反應[7]。因此,臨床仍需尋找更有效的治療方案。
慢性頸腰背肌筋膜炎在中醫(yī)中屬于“筋傷”、“痹癥”范疇,認為該病主要由筋脈受阻,脈絡失于溫養(yǎng),氣血瘀滯,而致經絡痹阻,筋膜不和,從而致病[8-9]?!鹅`樞·九針十二原》“滿則泄之,宛陳則除之,邪勝則虛之。據《靈樞·經筋》記載:“人始生,……,脈道以通,血氣乃成”,《素問·皮部論》中記載:“皮有分部,脈有經紀,筋有結絡,骨有度量”,凡十二經絡脈者,皮之部也,由此可見,針對筋脈是治療本病的重點。毫針是中醫(yī)常用治療手段,可通過刺激相應穴位,改善患者局部血流,促進組織灌注,濡養(yǎng)筋脈。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第1、3次總有效率均高于對照組,同時第10次臨床痊愈例數高于對照,與治療前比,兩組治療第1次、第3次、第10次時VAS評分逐漸降低,且觀察組各時點VAS評分低于對照組,表明毫針鉤刺針治療慢性頸腰背肌筋膜炎陽性反應點可有效緩解患者疼痛,提高臨床療效。分析其原因在于,毫針鉤刺針屬于特殊的針刺工具,兼顧了針灸與鉤針的雙重療效,通過捻轉提拉牽引皮下淺筋膜并將部分淺筋膜纖維帶出皮膚切斷。從而疏通局部壅塞,起到松解粘連、蠲痹通絡、祛瘀散結的功效[10-11]。因此在緩解疼痛、調整功能上,優(yōu)于常規(guī)毫針療法。同時據相關研究顯示,陽性反應點屬于神經于進入肌肉位置的功能障礙[12-13]。而毫針鉤刺針通過捻轉提拉牽引的手法,刺激皮下淺筋膜反射性的松解頸腰部粘連的軟組織,從而改善慢性頸腰背肌筋膜炎患者疼痛、壓痛等臨床癥狀,提高療效[14-15]。同時本次研究結果還顯示,兩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比較無差異,表明毫針鉤刺針不會明顯增加不良反應風險,但具體安全性還需臨床深入研究。
綜上所述,毫針鉤刺針能夠有效緩解慢性頸腰背肌筋膜炎患者疼痛、壓痛及功能障礙情況,提高臨床療效。
表2 兩組不同療程VAS、壓痛積分、功能障礙積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不同療程VAS、壓痛積分、功能障礙積分比較(±s,分)
組別 療程 VAS 壓痛積分 功能障礙積分觀察組(n=90)對照組(n=90)治療前第1次第3次第10次治療前第1次第3次第10次F組間 P組間F時點 P時點F時點·組間 P時點·組間---6.00(5.00,600)4.00(3.00,5.00)3.00(2.00,3.00)1.00(0.00,1.00)6.00(5.00,6.00)5.00(5.00,6.00)4.00(4.00,5.00)3.00(2.00,3.00)189.481,P<0.001 1154.738,P<0.001 69.763,P<0.001 1.00(1.00,1.00)1.00(1.00,1.00)0.00(0.00,1.00)0.00(0.00,0.00)1.00(1.00,1.00)0.00(0.00,1.00)0.00(0.00,1.00)0.00(0.00,0.00)2.798,P=0.096 261.374,P<0.001 10.414,P<0.001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22,P=0.650 33.017,P<0.001 1.234,P=0.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