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廣川
交通肇事給被害人造成物質損失和精神損失的追償程序和范圍,在司法實踐中不無爭議,筆者擬通過本文就這個問題表現(xiàn)出來的立法不足和司法限制,談一談看法。
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立法和司法,存在不相一致的尷尬問題。交通肇事罪給被害人造成物質損害的賠償案件為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但對于是否既可以在刑事審判過程中附帶提起民事訴訟,也可以單獨提起民事訴訟存在分歧。
2018年第三次修訂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為而遭受物質損失的,在刑事訴訟過程中,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绻菄邑敭a、集體財產遭受損失的,人民檢察院在提起公訴的時候,可以提起附帶民事訴訟”。
這一規(guī)定確定了因刑事犯罪遭受損失的被害人,有了提起刑事訴訟的權利。這一訴權從1996年刑事刑訴法到2018年第三次修訂后的現(xiàn)行刑事訴訟法,在法律上從未改變。但最高人民法院通過司法解釋和其他指導性文件,一再對刑事附帶民事審理范圍進行了限制。
首先,對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標的,將犯罪行為給被害人造成的物質損失限制為犯罪行為已實際造成的損失和必然造成的損失。
其次,對于按照刑法第64條追繳贓款欠款,賠償經(jīng)濟損失仍不能彌補被害人損失的,又提起民事訴訟的,最高法規(guī)定“可以受理”。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是將這些訴訟從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排除出去。
再次,對造成的物質損失屬于國家和集體的,刑訴法規(guī)定人民檢察院可以附帶提起民事訴訟。后經(jīng)過兩次司法解釋,先將可以提起附帶民事訴訟改為在國家和集體單位未提起民事訴訟的,才可以由人民檢察院提起,后又改為按照刑法第64條的規(guī)定處理,即通過追繳贓款贓物和判處賠償損失來解決問題,從而取消了檢察機關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權利。
在當今語境下,犯罪被害人必須在刑事訴訟過程中提起附帶民事訴訟,訴訟標的只限于已實際造成的物質損失和必然造成的物質損失。
刑事犯罪被害人對犯罪行為給自己造成的損害,走刑事附帶民事程序與走民事訴訟程序,法律后果有相同之處,也有很大差別。
兩種訴訟程序法律后果的相同之處,在于都是按照填平原則,判處由于犯罪行為所造成的物質損失,其中包括醫(yī)療費、護工費、住院費、誤工費、交通費、喪葬費、死亡或傷殘補償金和必要的器械費、營養(yǎng)費等。
二者不同之處在于根據(jù)刑事訴訟法的規(guī)定,刑事附帶民事的賠償不包括精神損害賠償。而民法典則規(guī)定有精神撫慰金即精神損害賠償金。由于二者的不同,就在理論和實際司法實務中產生了不同看法。筆者不揣淺陋,提出自己的一孔之見。
第一,受犯罪行為侵害的人需要精神撫慰,這是人類的本性。這與法律所追求的社會張力平衡和社會成員心理平衡相一致。其實,將犯罪分子繩之以法,本身就是對被害人的撫慰。只是由于社會發(fā)展已有的判處刑罰不能滿足被害人和社會心理變化的需要,因此精神損害賠償即精神撫慰金應運而生。
第二,精神損害賠償金即撫慰金的出現(xiàn),是市民社會民權意識高漲的產物,也是文化傳統(tǒng)的必然。
《法國刑事訴訟法》早在1808年立法之初,就規(guī)定了刑事附帶民事審理制度。對重罪、輕罪或違警罪造成的損害請求賠償?shù)拿袷略V訟,由本人遭受犯罪直接造成之損害的人提起,公訴管理法院對一切就追訴對象的犯罪事實所造成的損害而提起的訴訟,包括物質的、身體的和精神的損害,均應受理。
這與法國民法的健全不無關系。我國刑事訴訟法上的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制度上,沒有精神賠償?shù)囊?guī)定,但民法典赫然在目。這似乎透露出精神賠償制度在新中國的成長端倪。
第三,任何權利,都是在人類特定生存條件基礎上派生出來。我國刑訴法沒有將精神損害賠償明確納入賠償范圍,但是,道路交通安全法、最高法《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和《關于審理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的解釋》、民法典將精神損害賠償納入交通肇事犯罪刑事附帶民事賠償范圍。
這是因為交通肇事人員本人或雇主比較富裕,且機動車投保的保險公司能為精神損失賠償提供一定支付保障,從而使人民法院免除了判決白條不能執(zhí)行的憂慮。
第四,《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若干意見》第23條規(guī)定,“被告人案發(fā)后對被害人積極進行賠償,并認罪悔罪的,依法可以作為酌定量刑情節(jié)予以考慮”。刑事訴訟規(guī)則規(guī)定積極退賠退贓的,可以作為相對不起訴的條件,這類規(guī)定為被告人積極對被害人進行賠償提供了內在動力。
對于交通肇事案件的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立法完善之前,應當依照最高法司法解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條和民法典相關法條依法判處。
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是公民在自己受到犯罪分子侵害后,無論在刑事訴訟過程中還是在刑事訴訟之后提起民事訴訟都是私權利。
在英美法系中,英國就沒有典型的刑事附帶民事的訴訟制度。只是在部門法中,其中包括1870年《沒收法》、1952年《治安法院法》、1972年《刑事審判法》陸續(xù)規(guī)定,被害人可以對所受到的財產損害和人身損害提起訴訟,在判罪時以附帶賠償金的方式責令犯罪人賠償被害人的損失。
這種做法只是刑事案件與附帶民事判決并行行文,與系統(tǒng)的刑事附帶民事制度還不是一回事。美國則直到1982年才通過立法規(guī)定,聯(lián)邦法院可以對認定有罪的人在法定刑外加處賠償或命令賠償代替刑罰。至此才改變了刑事與民事完全分離的做法。
我國對于受犯罪分子侵害造成的損失對被害人的追償權,采取的是公權和私權并行保護的體系。一方面在刑法上規(guī)定了追繳贓款贓物,判決賠償損失的制度;另一方面又在刑事訴訟法中規(guī)定了在刑事訴訟中被害人在刑事審判中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權利。
對這種雙權保護的做法,學界說法不一。筆者認為,不管是公權力還是私權利,對于受害人向犯罪分子追償損失的權利都應當予以肯定,這是法律的固有之意。
筆者認為,我國對于刑事犯罪造成損失的追償權采取的公權力、私權利并行的保護機制應當維持不變。因此,在刑事訴訟法上保持刑事犯罪被害人,在刑事訴訟過程中有提起附帶民事權利的同時,又允許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人放棄權利就已經(jīng)相當完美。
對于國家財產、公共財產遭受損失,被害單位沒有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檢察機關才可以提起附帶民事訴訟,已經(jīng)體現(xiàn)了私權優(yōu)先,沒有必要過分限制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公權力。
將檢察機關對國家財產、公共財產遭受損失的民事追償完全取消,一律由刑法第64條來完成,這樣做就不是解釋法律而是修改法律了,屬于越權釋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民法典都是我國基本的法律制度,而刑訴法規(guī)定的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標的只限于物質損失賠償,而民法典的規(guī)定包括精神損失賠償,兩部法律孰重孰輕?
筆者認為,對于民事權利的保護應當私權優(yōu)先。因為對于由于犯罪侵害所造成損失的追償權,本質上是民事權利,因此損失無論是由犯罪行為已經(jīng)引起實際損失,還是必然發(fā)生的損失,都可以通過單獨提起民事訴訟追償。
縱觀刑事訴訟法和相關法律規(guī)定,從現(xiàn)有的法律體系可以得出交通肇事案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應賠償精神損害賠償?shù)慕Y論。
首先,最高法刑訴法解釋155條之規(guī)定,駕駛機動車致人傷亡或者造成公私財產重大損失構成犯罪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條的規(guī)定確定賠償責任。
其次,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條規(guī)定,機動車發(fā)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傷亡、財產損失的,由保險公司在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
再次,《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的解釋》第11條規(guī)定: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條規(guī)定的“人身傷亡”,是指機動車發(fā)生交通事故侵害被侵權人的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等人身權益所造成的損害,包括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九條和第一千一百八十三條規(guī)定的各項損害。
最后,民法典第1183條規(guī)定:侵害自然人人身權益造成嚴重精神損害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精神損害賠償。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侵害自然人具有人身意義的特定物造成嚴重精神損害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精神損害賠償。
至于刑事附帶民事的程序,還有待立法完善。筆者認為,在刑事訴訟法修改之前,人民法院受理以精神損害賠償為標的的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與刑訴法的規(guī)定形式上有距離,但實質上并不矛盾。刑訴法規(guī)定受犯罪侵害造成物質損失的,有權在刑事訴訟中提起民事訴訟,沒有說犯罪行為給被害人造成精神損失的,無權在刑事訴訟中提起附帶民事訴訟。
在民法典已經(jīng)確定精神損害賠償之后,再只將物質損失列入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而將精神損害排斥出去,這就會形成雙重標準,不公平。因為無論由犯罪行為引起的是物質損失還是精神損失的訴訟,人民法院都有權受理。在民庭受理后刑庭再審理,既可節(jié)省審判資源又有利于直接安撫被害人,有利于社會穩(wěn)定。
就像美國1982年規(guī)定的那樣,聯(lián)邦法院對認定有罪的人判處刑罰之外附加判處附帶賠償。筆者建議下次修法應對我國的刑事附帶民事程序做全面考慮。
給被害人造成的物質損失、精神損失的犯罪行為人,不僅可以是一般自然人主體,也可以是特殊主體即公務員。由于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之便給被害人造成損失的行為,已經(jīng)不屬民事范疇,而屬行政法范疇,應當肯定對這類損失的追償,已經(jīng)不屬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范圍。
在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審理過程中,由于立法或司法解釋發(fā)生變化,對于損害賠償標準不一致的,如何適用法條或司法解釋?筆者認為,在賠償標準發(fā)生變化之后,對于尚未審結的案件,刑事附帶民事案件應當按照后法優(yōu)于前法、具體優(yōu)于一般的原則適用法條。
綜上所述,交通肇事的犯罪人給被害人造成無論是物質損失還是精神損失,都可以在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一并解決,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并依法判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