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科學家精神與科技人才培養(yǎng)

2022-07-22 00:29涂盛雪孔燕
江淮論壇 2022年3期
關鍵詞:科學事業(yè)

涂盛雪 孔燕

摘要: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科學家為國家科學事業(yè)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在千錘百煉中凝聚彰顯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科學家精神。文章以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科技日報平臺選取的1244篇關于35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的新聞報道作為樣本,采用NVivo 12版本,分學科領域進行質性編碼。發(fā)現(xiàn)各學科領域的科學家精神特質有特性和共性,特性是引領他們在本領域內獲得成功的關鍵,共性則體現(xiàn)出我國一代代科學家推動科學事業(yè)不斷向前發(fā)展的內生動力和傳承。文章認為,要將理想信念教育貫穿培養(yǎng)始終,大力弘揚“傳幫帶”的育人傳統(tǒng),提升科研工作者的歸屬感和認同感,以加速培育具有全球視野的杰出科學家。

關鍵詞:科學家精神;科學事業(yè);科技人才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C961?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1-862X(2022)03-0180-007

近年來,我國在取得系列重大突破科技成就的同時,也培育出了一批批杰出的科技工作者。在20多年間里,我國連續(xù)頒布了19次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領域培養(yǎng)出了30余位突出科技工作者。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我國目前約有9100萬科技工作者奮斗在中國最需要的領域,他們的成長與貢獻都離不開科學家精神的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強調,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茖W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新中國成立以來,廣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國大地上樹立起一座座科技創(chuàng)新的豐碑,也鑄就了獨特的精神氣質。尤其是近年來取得的系列科學成就,也都驗證著科學家精神與科技人才培養(yǎng)間的密切聯(lián)系。在我國關鍵科技領域和核心技術被國外“卡脖子”的特殊階段,厘清我國科學家精神對新型科技人才培養(yǎng)的影響及其內在邏輯,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一、科學家精神的內涵及其影響

(一)科學家精神的內涵

什么是科學家精神?中共中央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下簡稱《意見》)指出,科學家精神的內涵包括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chuàng)新精神,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集智攻關、團結協(xié)作的協(xié)同精神,甘為人梯、獎掖后學的育人精神。[1]中國科技事業(yè)的發(fā)展已經走過了70余年的光輝歷程,在取得了系列重大科技成就的同時,也形成了中國獨具特色的科學家精神,這成為后備科技工作者不懈奮斗的動力源泉和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力量。其實,在世界各國的創(chuàng)新生態(tài)系統(tǒng)中,不僅要求公眾對必要的科學知識有所掌握,還要對科學家從事的研究領域、科學形象和科學家精神予以了解,其中媒體對科學家形象和精神的塑造,影響著公眾對科學家的認知和后備科技人才隊伍的建設。譬如心系學子的談鎬生院士、無私奉獻的郭永懷科學家、嚴謹謹慎的錢學森院士和鞠躬盡瘁的錢壽易院士等,這些杰出科技人才的奮斗史無不體現(xiàn)著以民族復興為己任的科學家精神。

(二)科學家精神的影響

科學家精神是具有特性的,這種特性品質在他們的專業(yè)研究中發(fā)揮了重要的積極影響。越來越多的事例表明,科學家精神日漸成為科技人才發(fā)展的重要因素。比如研究發(fā)現(xiàn)頑強的意志和榜樣的力量等非智力因素,在科技人才成長和進行科學研究的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精神層面的激勵更能夠調動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和持久性。

我國對于科技人才的培養(yǎng)進行了多次的探索,也出臺了系列科技人才的培養(yǎng)政策,如863計劃、百千萬人才工程實施方案、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管理辦法等;一些地方也陸續(xù)出臺人才發(fā)展政策,這些項目和計劃在特定的歷史時期推動了我國科學事業(yè)不斷向前發(fā)展,同時也孕育出一些共性的科學家精神。譬如不畏艱難、敢為天下先的潘建偉團隊,勇于奉獻、治病救人的吳孟超院士,吃苦耐勞、憂國憂民的袁隆平院士等,他們雖然專業(yè)分工不同,但是他們奮斗的歷程皆體現(xiàn)了以愛國情懷為共性的科學家精神。這些精神支持著他們不斷向前奮斗,推動我國科學事業(yè)繼續(xù)向前發(fā)展。

(三)研究方法

通過“讀秀”和中國知網(wǎng)數(shù)據(jù)庫以“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35位獲獎者名字”為關鍵詞,全部字段高級檢索1978—2021年間的《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科技日報》三大報紙內容,通過一一核查,刪除無關以及內容完全一致的重復報道,最終獲得1244篇涉及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的新聞報道作為研究樣本。在研究方法上,以中辦《意見》中科學家精神內涵為編碼依據(jù),采用NVivo 12軟件,分學科領域進行質性編碼。質性編碼的具體操作由兩名編碼者在NVivo 12環(huán)境下完成,并計算兩名編碼者編碼一致性[2],即

CC=∑1244i=12Mi/(N1i+N2i)1244

其中,CC(Coding Consistency)表示編碼一致性,N1i和N2i分別表示兩名編碼者在對第i則報道編碼時得到的科學家精神特征的個數(shù),Mi表示兩名編碼者在對第i則報道編碼時得到的相同特征的個數(shù),1244是被編碼文本的總數(shù)。在進行質性編碼時,80%以上的一致性被認為是可以接受的[3],本研究中兩名編碼者的編碼的一致性為82.35%,一致性良好。在質性編碼的基礎上,通過學科領域劃分,分別對每一類學科獲得者文本中科學家精神特征出現(xiàn)的次數(sh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就某一領域的科學家精神特征而言,出現(xiàn)的次數(shù)越多,意味著其重要程度越高。

通過對35位獲得者的1244篇報道分學科領域進行分析,以《意見》中提出的科學家精神內涵為編碼實施依據(jù),提煉出6個一級編碼:愛國精神、創(chuàng)新精神、求實精神、奉獻精神、協(xié)同精神、育人精神,12個二級編碼:胸懷祖國、服務人民,勇攀高峰、敢為人先,追求真理、嚴謹治學,淡泊名利、潛心研究,集智攻關、團結協(xié)作,甘為人梯、獎掖后學。以農學為例,詳見表1。

二、科學家精神的時代特征

(一)不同領域科學家共同的精神氣質

圖1顯示,不同領域的科學家有著共同的精神氣質。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作為一個個體,他們有自己的國家、不同的社會屬性和各異的價值觀。歐洲科學革命的發(fā)展使“自然哲學家”作為一種社會角色出現(xiàn),即后來我們所稱“科學家”??茖W共同體最早誕生于英國皇家學會。1840年,學會成員休厄爾開始使用“scientist”(科學家)這個名詞。[4]但最早在古希臘,就已經出現(xiàn)類似于科學家群體的精神特質的相關表述,到科學革命時期廣泛提及,此時,科學已經成為西方社會關注的焦點。20世紀,西方科學體制化完成,科學家精神氣質有了較為固定的闡述,表現(xiàn)為求真唯理、增進福祉、協(xié)同合作等特質。與其他社會群體相比,該群體已經具備了自身特有的精神氣質和價值規(guī)范。其中,最具權威的是美國科學社會學家羅伯特·金·默頓在1942年基于科學家的基本行為規(guī)范,提出的“科學的精神氣質”,即普遍主義、公有性、無私利性、有組織的懷疑態(tài)度。他認為,這些規(guī)范普遍存在于科學共同體內部,約束著每位科學家的行為。[5]后來,英國學者約翰·齊曼將默頓提出的四種“科學的精神氣質”與“獨創(chuàng)性”進行了結合。伯納德·巴伯也同樣對默頓“科學精神氣質”的內涵進行了拓展,提出“普遍主義、無私利性、理性、公有性和感情中立價值”[6]等科學精神特質,而“理性”應該是核心。

20世紀20年代,中國開始廣泛采用“科學家”這個稱呼,“格物致知”的概念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是融入社會各個領域的“科學”理念。將現(xiàn)代中國科學家群體與西方科學家群體進行比較,可以發(fā)現(xiàn),他們所處的生長環(huán)境和社會背景不同,人生觀和價值觀也不完全一致。所以,本文所分析的中國科學家精神正是科學家精神的時代化、人格化和中國化的體現(xiàn),呈現(xiàn)出了中國科學家群體的獨特氣質。比如,弘揚科學精神、堅持科學規(guī)律、遵守科學研究規(guī)范、追求真理、探索自然等等。從表1和圖1可以看出,我國當代科學家精神同樣展現(xiàn)了科學共同體所共同遵循的理念和追求。同時,在黨的百年奮斗歷史長河中,一代代科學家賡續(xù)奮斗,在鑄就輝煌成就的過程中形成了“愛國、創(chuàng)新、求實、奉獻、協(xié)同、育人”的精神內核,凝聚為中國科學家精神,而它的時代內涵在當下科技向善的浪潮中,需不斷地深化和拓展,為實現(xiàn)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匯聚磅礴力量。

(二)與領域契合的科學家精神氣質

1.吃苦耐勞、為民造福是農業(yè)科學家更為凸顯的精神特質。從表1和圖1可以看出,以袁隆平、李振聲為代表的農學領域的科學家,在其報道中,科學家精神特征出現(xiàn)次數(shù)最多的是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這與農學學科的特性緊密相關。袁隆平院士說過:“育種研究是一門應用科學,要到田里去干,肯定要流汗。我們在攻關的時候,在水稻生產基地每天都背上一個水壺,我?guī)蓚€饅頭,中午下田,頂著太陽一干就是兩三個小時,流了很多汗。我培養(yǎng)學生,第一要求就是要下試驗田,你不下田,我就不培養(yǎng)你?!盵7]所以,農學研究,首先要吃苦耐勞。相比于工學、理學,在很多人的眼中,農學研究并沒有那么“高大上”,這也讓很多年輕人“失去興趣”,在他們的刻板印象里,農學,就是農村人應該干的事。事實上,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李振聲院士曾說過:“農業(yè)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我們?yōu)橹袊嗣癯缘蔑?,生活得更好而努力,是光榮的一件事!”[8]吃苦耐勞、淡泊名利,坐得住“冷板凳”,俯身卷起褲腳就能下田,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這也是當代勞動教育的真諦,更是錘煉人的意志品質的有效途徑。

2.以人為本、大醫(yī)精誠對醫(yī)學工作者尤為重要。35位獲得者中,有吳孟超、王忠誠、王振義、屠呦呦、侯云德五位屬于醫(yī)學學科,刪除重復報道,共有301篇文本。在NVivo 12環(huán)境下,對301篇文本進行編碼。從圖1可以看出,以吳孟超、屠呦呦為代表的醫(yī)學領域的科學家,在其報道中,科學家精神特征出現(xiàn)次數(shù)最多的是服務人民的精神。這與醫(yī)學研究的特點、從醫(yī)者的職業(yè)特性密不可分。

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說:“要想當好一個好醫(yī)生,在品格上至少要具備三種精神:無欲無求的獻身精神,治病救人的人道精神,求實求是的科學精神?!盵9]吳孟超始終秉承一個信念:“認真當好一個醫(yī)生,讓老百姓健康地生活!”醫(yī)學研究工作者永遠把讓更多人健康地生活作為他們的終極目標,他們的事業(yè)是“最接地氣”地為人民服務、為病患服務。無論是屠呦呦鑄就青蒿素抗瘧傳奇,還是侯云德院士十年如一日地堅守在“病毒火山口”,為人類建立阻擊傳染病的堅強防線,他們的目標都是為人民服務,為使人民更加健康地生活服務。當王忠誠獲得國家最高科技獎時,他發(fā)自內心地表達對病人的感謝,就是他仁心大愛的最好體現(xiàn)。他在獲獎感言中說:“當醫(yī)生必須有技術,但首先是要有服務精神,必須把病人放在第一位。”[10]“拿起手術刀,不停地去掉病人身上的痛苦。千萬不要去割斷與人民的感情?!盵11]這種以病人為中心的人本精神是醫(yī)學研究工作者的基本遵循。

3.追求真理、甘于寂寞,在理學領域特別突出。35位獲獎者中,有吳文俊等20位屬于理學學科,刪除重復報道,共有454篇文本。在Nvivo 12環(huán)境下,對454篇文本進行編碼。從圖1可以看出,以吳文俊、黃昆為代表的理學科學家,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和潛心研究的精神在報道中出現(xiàn)次數(shù)最多。這從側面也反映了理學學科的特點。理學是基礎科學,以培養(yǎng)研究能力為目標,以理論研究為目的,其原創(chuàng)成果的數(shù)量和質量決定著一個國家的科學水平。相較于工學,理學更側重基礎理論研究。

核物理學家于敏的名字曾被封存28年,當年因國家需要,他毫不猶豫服從分配,放棄已經做出出色成績的科研方向,轉到氫彈研究,開始隱姓埋名的生活,把自己的一切奉獻給了中國的核武器科技事業(yè)。[12]驚天的事業(yè),沉默的人生,畢生信奉“寧靜以致遠”的于敏說:“所謂寧靜,對于一個科學家,就是不為物欲所惑,不為權勢所屈,不為利害所移,始終保持嚴格的科學精神?!盵13]核司令程開甲同樣是半生埋名為國鑄盾,1960年夏,經錢三強親自點將,程開甲調進了我國核武器研制隊伍,自此,他在學術界銷聲匿跡幾十年。鮮有人知的是,程開甲正是我國自主研制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嘔心瀝血的杰出科學家之一。[14]中國固體物理學和半導體物理學奠基人黃昆去世時,科學界扼腕,但許多普通公眾茫然黃昆是誰,在科學界赫赫有名,在公眾面前卻是陌生人。對科學家的寂寞人生,一些學者表達了痛惜與不平之聲。但真正有志于向科學進軍的人,早在科學的入口處,就已經下定決心,以無畏的勇氣、艱苦的勞動、寂寞的人生,來開啟科學的大門,甚至隨時準備為科學而獻身。[15]氣象學家曾慶存曾寫詩表達自己的追求:“科學鉆研心寂靜,蒼生憂樂血沸騰;欲明事理窮追底,不求聞達亦斯文?!彼藏殬返?,在幾平方米的房子里不分晝夜,完成80萬字的大氣動力學和數(shù)值天氣預報理論專著《數(shù)值天氣預報的數(shù)學物理基礎》。[16]他們的人生就是追求真理、甘于寂寞的完美寫照。

4.勇攀高峰、集智攻關的協(xié)同創(chuàng)新精神是工學的亮點。35位獲獎者中,有金怡濂等14位屬于工學學科,刪除重復報道,共有352篇文本。在Nvivo 12環(huán)境下,對352篇文本進行編碼。圖1顯示,以金怡濂、王永志等為代表的工學科學家報道中,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集智攻關的協(xié)同精神;同時,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胸懷祖國的愛國精神,都是較為突出的特質。相較于理學,工學更注重技術實際應用,與能源、信息、制造等各個行業(yè)結合緊密,該領域從業(yè)者往往都是在生產一線、科研一線做生產與技術工作。

勇攀高峰、科學救國,對于戰(zhàn)亂后的中國尤為急需。“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在經歷了戰(zhàn)亂的苦難和棄醫(yī)的選擇之后,“科學救國”二字就刻在了他的骨子里?!爸圃祜w機捍衛(wèi)我們的藍天,制造軍艦從海上抵御外國的侵略。”“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造不出核潛艇,我死不瞑目?!秉S旭華半個多世紀一直熾熱的報國心從未更改?!爸袊扌陀嬎銠C之父”金怡濂、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王永志、“中國預警機之父”王小謨、火炸藥專家王澤山……他們肩負科技立國的使命,不畏艱險、前仆后繼、勇攀高峰、至誠報國。只要事業(yè)需要,明知前面的路并不平坦,也毅然挺身而出,勇攀高峰,敢為人先;只要祖國召喚,哪怕需要隱姓埋名三十年,也絕不說一個“不”字;只要“戰(zhàn)場”還在,哪怕身體只允許自己每天上半天班,也不輕易離場。[17]他們真正把個人理想與國家的需要、民族的前途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正是在這種“使命高于一切”的信念堅守下,他們集智攻關、勇攀高峰,用最頂尖的技術創(chuàng)造為國鑄盾,為國家構筑起越來越堅實的安全屏障。

三、科學家精神對我國科技人才培養(yǎng)的啟示

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代表了我國最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通過分學科對他們身上的科學家精神進行凝練,從共性到特性,為我國當下各領域科技人才培養(yǎng)提供鏡鑒。

(一)科學家精神日益成為我國科技人才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動力

當下,我國科技器材的裝置水平有了很大質量上的改善,科技人才的發(fā)展受到這種硬件約束的影響越來越小,科技人才的成就大小越來越和科學家精神這種軟實力有關。比如中國諾貝爾醫(y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在實驗對象短缺的情況下,憑借不怕犧牲的科學家精神,以自己為實驗對象,最終發(fā)現(xiàn)了青蒿素的抗瘧效果。她的卓越成就除了源于自我專業(yè)水平外,更得益于中國科學家精神的支撐。美國學者伯納德·巴伯指出:“科學像所有社會組織起來的活動一樣,是一項精神事業(yè)。”[6]100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無論是哪個行業(yè)的科技工作者,濃烈的愛國情懷、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無私奉獻的榮譽觀,都是他們最真實的科研內生動力。作為老一輩的科學家,他們身上有科學救國的時代背景。而當今社會物欲縱橫,發(fā)展日新月異,科技人才的培養(yǎng)更要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第一位。

從文本分析可以看出,在20世紀,中國科學家的科研方向很大一部分是在愛國主義精神的驅動下來抉擇的,尤其對科學家的科學信念、科學意向和科學興趣的動機體系有著非常強烈的影響。根據(jù)國家需要選擇自己的專業(yè)和研究領域是中國優(yōu)秀科學家的共識。幾代科學家群體的堅定信念和無私付出,是我國科學家精神時代價值形成的關鍵。[18]

袁隆平年輕時就立志獻身雜交水稻事業(yè),始終把解決中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吃飯問題當作自己的重大責任和崇高使命。[19]徐光憲認為:“科學沒有國界,但是科學家有祖國。”正是這一信念,支持徐光憲在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后,放棄留在美國的優(yōu)厚待遇和科研前景,毅然回國?!翱茖W研究應該時刻關注國家目標”,國家需要你改變方向時,科學家應該服從國家需要。他本人曾在科學研究中四次改變科研方向,先是從量子化學轉到絡合物化學,再轉入核燃料萃取方向,接著是稀土分離,最后又回到量子化學方向。[20]屠呦呦多年來帶領團隊默默無聞潛心研究青蒿素,試千方、嘗百藥,終為人類健康作出歷史貢獻。在許多人眼里,坐冷板凳不舒服、不是滋味,與名利無緣、跟熱鬧無份,與寂寞冷清相伴,同淡泊清苦相隨,有時甚至還得與委屈不公、冷落埋沒相連。[21]而這種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正是當下我們培養(yǎng)科技人才要重視的。

加快建設世界科技強國,中國急需一支素質優(yōu)良的科研隊伍。培養(yǎng)科技人才,專業(yè)技能固然重要,但在新時代的浪潮中,我們更需要將專業(yè)知識的學習與國家、民族、人民的需要結合在一起。一代又一代的科學家深懷理想信念,從科學救國到科學報國,再到科教興國、科技強國,他們?yōu)閲铱萍际聵I(yè)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在當今我國努力實現(xiàn)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新時期,培養(yǎng)科技人才科學為國、科學為民的價值觀尤為重要。樹立責任和擔當意識,理想信念教育必須始終貫穿于全過程,只有強基固本,才能為中國科學事業(yè)的發(fā)展輸送源源不斷的人才力量。

(二)科學家精神不斷成為推動我國科學事業(yè)的內生原動力

近年來我國在科技重大領域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如空間量子通信技術、基礎數(shù)學研究、航空航天技術等。一方面體現(xiàn)著我國科技工作者杰出的專業(yè)水平,另一方面他們卓越的貢獻背后,無不彰顯著科學家精神成為推動他們不斷前進的動力源泉。如遇到困難幾乎絕望的潘建偉團隊,跋山涉水、追求卓越的南仁東院士等。在遇到挑戰(zhàn)時總是憑借不服輸、肯吃苦的科學家精神,度過種種難關,實現(xiàn)自己研究領域的質的突破。

從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群體身上的科學家精神特質可以看出,不管是哪一個行業(yè)和領域,都一直在傳承甘為人梯、獎掖后學的育人精神。從科技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可以看出,一代代科學家的精神傳承,也是一幅綿延遼遠的精神畫卷。從中國核物理研究的開拓者趙忠堯到“兩彈元勛”鄧稼先,從中國大氣物理學創(chuàng)始人葉篤正到數(shù)值天氣預報奠基人曾慶存,從農業(yè)科教戰(zhàn)線的“一代宗師”趙洪璋到“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從中國微分幾何學派創(chuàng)始人蘇步青到培養(yǎng)出九位院士的世界著名數(shù)學家谷超豪,從“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到因公殉職的近代力學事業(yè)奠基人郭永懷,從“中國外科之父”裘法祖到“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從中國現(xiàn)代天體物理學的奠基者王綬琯到人民科學家“中國天眼之父”南仁東,他們中大多是師生前后輩關系。老一輩的科學家以身許國、艱苦創(chuàng)業(yè),他們秉持的學術操守和展示的高尚風范,影響一代又一代的科技后備人才;他們薪火相傳、砥礪前行,用無私的甘為人梯的育人精神,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新生科技力量。正是這種“傳幫帶”的精神,激勵一代代科學工作者立足祖國大地,成就科學事業(yè),繼續(xù)為實現(xiàn)科技強國的夢想攻堅克難、勇攀高峰。

王選56歲時,盡管仍身體健康,思維敏捷,但決定退出科研第一線,全力扶持年輕人,他設立了“王選科技創(chuàng)新基金”,用拿到的900萬獎金支持年輕的科研工作者從事基礎科學研究。李振聲用所有的獎金設立了“助學基金”,幫助經濟困難的學生完成學業(yè)和繼續(xù)科研事業(yè)。謝家麟說:“年齡長的科研工作者,從科學發(fā)展前途出發(fā),應主動讓路給青年工作者,讓他們挑大梁,當好他們的顧問?!痹谕跣≈兊目蒲薪逃闹?,他共為祖國培養(yǎng)了18位雷達系統(tǒng)或預警機系統(tǒng)總設計師,還同研究團隊共享他個人的獎金。吳文俊重視每個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展,他認為學生不能被自己的導師所淹沒,既要學習、發(fā)揚老師的優(yōu)點,也要有自己的想法,這樣才可能有創(chuàng)造性。

建設科技強國,歸根到底要靠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的賡續(xù)努力,要靠“長江后浪推前浪”的新生力量。廣大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要大力弘揚甘為人梯、獎掖后學的育人精神,以識才的慧眼、愛才的誠意、用才的膽識、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22],激活科技創(chuàng)新中最重要的人才要素。而這種“傳幫帶”的奉獻精神和當“鋪路石”的犧牲精神,正是我國科學事業(yè)代代相傳、持久永續(xù)發(fā)展的內生動力。

(三)新時代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奮斗史不斷豐富了科學家精神的內涵

長期以來,老一輩科學家精神鼓舞了一批又一批科技工作者的發(fā)展和進步,進入新時代的科技工作者,在新的歷史使命號召下也在不斷豐富科學家精神內涵。從“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地球物理學家黃大年,到“勤儉樸素、憂國憂民”的農業(yè)科學家袁隆平,再到攻堅克難、帶領我國核能事業(yè)走向世界的王大中院士等,他們的點滴奮斗史無不豐富了新時代的科學家精神。

通過劃分學科,對不同學科領域的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群體的科學家精神進行編碼分析,可以明晰地看出,他們身上有強烈的學科屬性和精神特質。而這些較為突出的精神特質正是引領他們在學科領域獲得成功的關鍵。無論是農學領域吃苦耐勞、淡泊名利的奉獻精神,還是醫(yī)學領域醫(yī)者仁心的大愛為民的精神,理學領域追求真理的求實精神,工學領域敢為人先的創(chuàng)新精神,都是整個科學家群體所不可或缺的。正是因為學科領域的不同,公眾在他們身上看到的精神品質的亮點不同,而這對當下科技人才的培養(yǎng)也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我們需要遵循不同領域的特有屬性,針對性地對人才進行培養(yǎng)。科研工作者是科學家精神具體的實踐載體,本學科領域前輩們的精神特質對后備人才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在面對全球科技發(fā)展深刻變化的新時代要求下,只有提升科研工作者對本學科領域的歸屬感和認同感,才能讓該領域的人才有更好的發(fā)展,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兑庖姟分刑岢龅膼蹏?chuàng)新、求實、奉獻、協(xié)同、育人這六種精神,從內涵層面上包含了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由上文分析可以看出,農學和醫(yī)學領域,人文精神更為突出,理學和工學領域,科學精神則更為凸顯。當下我們需要培養(yǎng)的是兼具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綜合型科技人才。尤其是近年來,我國學術界出現(xiàn)的不良風氣,有些人熱衷于社會活動,在學術上乏善可陳,非常不利于我國科技自立自強戰(zhàn)略目標的實現(xiàn)。人文精神的重要性,越來越被關注和重視。醫(yī)患矛盾的突出,農學領域的“無人問津”,理工學科領域科研者為了專利、科學發(fā)現(xiàn)的優(yōu)先權之爭……這些問題的爆發(fā)越來越使社會各界意識到各行各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不應僅局限于各自領域的實驗室,還需要拓寬視野,去更多關注科學、技術與社會之間的各種關系。科學本身所具有的理性精神和科學的社會功能也決定了科學家應在時代發(fā)展中承擔起更多的社會責任,對當前中國最大最迫切的問題具備更多的人文關懷。新時代科學家精神已被賦予了新的時代主題和使命擔當,科技不僅要發(fā)明創(chuàng)造、攻堅克難、勇攀高峰,更需要聚焦人類的全面發(fā)展,做有溫度、有情懷、頂天立地的科學家。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EB/OL].新華社,http://www.gov.cn/zhengce/2019-06/11/content_5399239.htm.

[2]徐建平,張厚粲.質性研究中編碼者信度的多種方法考察[J].心理科學,2005,(6):152-154.

[3]Armstrong D,Gosling A,Weinman J,et al.The place of inter-rater reliabilit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an empirical study[J].Sociology,1997,(3):597-606.

[5]陳光.Scientist一詞的社會承認——紀念惠威爾提出Scientist一詞150周年[J].科學,1990,(3):171-175.

[5][美]羅伯特·金·默頓.科學社會學[M].魯旭東,林聚任,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361-376.

[6][美]伯納德·巴伯.科學與社會的秩序[M].顧昕,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1.

[7]袁隆平.我成功的“秘訣”[N].光明日報,2011-10-31(13).

[8]李曉春,張哲浩.諄諄教誨勵學子——李振聲院士報告會側記[N].科技日報,2007-4-28(07).

[9]李曉宏.披肝瀝膽寫傳奇——記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著名肝膽外科專家吳孟超院士[N].人民日報,2006-3-9(09).

[10]游雪晴.仁心仁術鑄忠誠——記我國神經外科締造者、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忠誠[N].科技日報,2012-9-30(03).

[11]吳志菲.“神經外科第一刀”王忠誠[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9-4-29(07).

[12]梁小琴.把微薄力量融進祖國的強盛——記全國敬業(yè)奉獻模范于敏[N].人民日報,2015-10-23(09).

[13]陳海波,齊芳.于敏:身為一葉無輕重 愿將一生獻宏謀[N].光明日報,2019-1-17(08).

[14]熊杏林,等.程開甲:驚天事業(yè) 沉默人生[N].科技日報,2014-1-11(07).

[15]單士兵.寂寞是為了孕育輝煌[N].光明日報,2005-7-27(04).

[16]陳海波.曾慶存:成為一株綠竹[N].光明日報,2020-12-29(11).

[17]本報評論員.新時代呼喚更多黃旭華[N].光明日報,2017-12-26(11).

[18]余德剛,龔松柏,余周唱晚.論我國科學家精神的時代價值[J].毛澤東思想研究,2018,(11):151-155.

[19]雷國珍,袁望冬,毛明芳.論袁隆平精神及其時代意義[N].光明日報,2007-8-2(01).

[20]王慶環(huán).稀土之父徐光憲:他的世界“祖國最大”[N].光明日報,2015-5-7(05).

[21]徐文秀.把“冷板凳”坐熱[N].人民日報,2016-1-21(04).

[22]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05).

(責任編輯 焦德武)

猜你喜歡
科學事業(yè)
理解科學事業(yè):科學教育學科實踐的內涵與教學
地理教育改革創(chuàng)新與地理科學事業(yè)發(fā)展
——寫在《地理教育》第六屆編委會成立之際
兩彈元勛 育人巨匠
——紀念中國原子能科學事業(yè)的創(chuàng)始人錢三強院士
關于考查科學本質的試題編制策略之思考
加強科學事業(yè)單位固定資產管理
諾貝爾的自我介紹
新《科學事業(yè)單位財務制度》下單位成本管理研究
加強科學事業(yè)單位財務會計信息標準化建設探索
論科學事業(yè)單位資產清查工作的要點
淺析營改增對科學事業(yè)單位稅負的影響
九寨沟县| 东安县| 平利县| 北碚区| 闽侯县| 乡城县| 儋州市| 浪卡子县| 陇西县| 启东市| 苗栗市| 四子王旗| 泰州市| 泸溪县| 威宁| 郸城县| 阜城县| 皮山县| 嘉兴市| 定兴县| 临桂县| 手机| 台安县| 咸阳市| 大兴区| 望城县| 封开县| 仲巴县| 且末县| 宝清县| 镇赉县| 永修县| 龙南县| 竹山县| 射阳县| 嘉兴市| 托克托县| 岑巩县| 正蓝旗| 永福县| 积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