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啟梅
閩南沿海有個漁村,名喚中江。她面朝碧波蕩漾的大海,遠方是海平面山巒起伏的虎嶼、獅嶼和銅陵島。藍天白云下的村莊,閩南古厝燕尾雙翹,紅瓦白墻石塊砌筑。雖然有鋼筋水泥結(jié)構(gòu)的新樓林立在古厝周圍,但那精美的燕尾古屋更令人珍愛,感嘆昔日能工巧匠的建筑手藝!那一座座只有兩層樓高或一層平屋的古厝,不知經(jīng)歷了多少年海風的吹拂,聆聽了多少年海浪的歌唱。但在我看來,她們依舊是那樣的燦爛、平穩(wěn),像珍珠一樣鑲嵌閃光在村子中央。她的美,也吸引了許多文人墨客來采風、寫生,留下了一幅幅令人耳目一新的畫卷。
這里的村民,勤勞善良。他們生活在這背山臨海,有旱地有水田的地方,真是福氣!他們可以揺櫓到大海捕魚捉蝦;可以在海灣養(yǎng)殖牡蠣、蟶蛤;可以牽牛在稻田“春播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可以在坡坡坎坎栽種荔枝、桂圓、香蕉、芒果;可以在房前屋后種瓜種豆,在希望的田野收獲豐饒。他們有龜子山、峰山、嶼后山的佑護,人杰地靈,賢仕倍出。
糯米粿是中江人逢年過節(jié)必備的美食,它香甜軟黏,但制作極其復(fù)雜。擇上好的秋季糯米用石磨碾成粉,選本地紅薯煮熟去皮,再與糯米粉揉捏成一個個小團狀,放入沸騰開鍋的紅糖水中煮透煮熟,撈出一個用指尖試試不粘黏是為好,接著用漏勺全部撈起放入備有干糯米粉的大瓷盆中拌勻,繼而似揉面團一樣揉成粿胚等待包裹。
粿餡分葷素兩種,葷的是將去皮的肥豬肉、冬瓜蜜餞條、蔥頭,切成碎丁狀下熱鍋爆炒出油香味,俗稱“油啦叭”;素餡則是將炒酥的花生仁、黑芝麻,用石臼石捶搗碎,再加入白糖攪勻。一葷一素兩種餡分別裝在器皿中不能混淆。糯米粿包裹需要手工技巧,按個人喜好從粿胚中取出一定量的原料放在雙掌中,用大拇指和食指順時針旋轉(zhuǎn)捏成茶盅狀,然后將素餡或葷餡慢慢填入塞緊,餡不宜太滿,再像捏肉包一樣,捏緊周邊不能露餡,并輕輕捏成扁圓狀糯米粿雛形,雙面還需涂抹一層薄薄的花生油,之后用木模具印花,這是閩南海邊人特有的記號,象征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家庭興旺、萬事如意!
蒸粿必須用大土灶、大鐵鍋,首先用干柴草燒開鐵鍋里的水,其次是把洗凈瀝干的竹質(zhì)蒸籠,懸空架在沸水鐵鍋上,再將用香蕉葉托好印有花樣的糯米粿雛形,一個一個錯落有致地擺放在蒸籠內(nèi),接著蓋緊鍋蓋,用大火蒸15分鐘,文火燜5分鐘后,隨手打開鍋蓋。瞬間,透過蒸汽水的薄霧,只見一個個糯米粿金燦燦,油亮亮,形狀美觀,香氣襲人。頓時,一股甜滋滋、帶有肉味、蔥味、芳草味的糯米粿香,便彌漫在灶房左右,香飄在庭院內(nèi)外。
那天,我見證了糯米粿的制作過程。感謝大嫂和大姐手把手的指導(dǎo),讓我初學(xué)揉粉團、捏粿坯、填“油啦叭”葷餡、包裹糯米粿,嘗到了剛出鍋粿的新鮮、軟糯,特別的香甜美味。嫁來閩南38年,吃過的粿無數(shù),但看做粿、學(xué)做粿,還真是第一次。我也深感在制作美食中,農(nóng)家人其樂融融的手足親情,左鄰右舍和睦相處的濃濃鄉(xiāng)情,倍感傳統(tǒng)美食文化得以薪火相傳的無限美好。
走進中江人家,你會眼前一亮?,F(xiàn)代化的電器設(shè)備,已普及在家家戶戶的廚房、廳堂,那標準的臥室、餐廳、洗手間干凈整潔,讓你仿佛走進的是城里的賓館。熱情的農(nóng)家人,用上好的功夫茶招待來客,用新鮮的海味、醇香的美酒款待賓朋。他們用勤勞的雙手讓自己走出貧困,為生活迎來了富裕的春天。
飯后茶余,與他們閑聊,得知他們?yōu)樯畲蚱?,每天拂曉起床,清晨五點吃完早餐就到堤岸邊等待漁船出海,需揺櫓坐船一個多小時才抵達深海作業(yè)區(qū)。他們身穿防水衣褲,坐在船沿邊,雙腿浸泡在海水中,雙手不停地在漁排上給牡蠣苗牽線掛網(wǎng),讓它們在深海區(qū)茁壯成長。午餐也是在船沿邊就著海風、海浪,草草完成。他們要勞作到夕陽西下時,才能收工離開牡蠣育苗養(yǎng)殖場。之后,又經(jīng)歷了一個小時的乘風破浪,再疲憊地返回漁村。雖然他們一天可收入四、五百元人民幣酬勞,但確實是辛苦錢。名副其實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中江人崇文重教,這個有著三百余戶人家的漁村,在古早時就曾出過許多能人志士。新中國成立后,村民從最初的掃盲夜校學(xué)到文化,他們感恩社會主義讓小村莊有了學(xué)堂。更不忘把自家子女送入本村小學(xué),送到村外中學(xué)接受教育。
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這里的小學(xué)畢業(yè)生都得步行一個小時,前往鎮(zhèn)上的中學(xué)讀書。當時是人民公社、生產(chǎn)隊集體農(nóng)耕制,家里人口多的學(xué)生,不得不利用周末時間到生產(chǎn)隊幫忙拔秧苗、拔花生,挖紅薯、種甘蔗,或是到海邊織漁網(wǎng),為家里多掙兩個工分。他們要等夜幕降臨收工后,才能背起書包,帶上一點稻米、紅薯、一罐咸蘿卜干做為一星期的口糧,翻山越嶺趕回學(xué)校。天黑了只能抄近路,年方十一、二歲的學(xué)生娃,獨自行走在四周都是冢地的夜路上,要具備多大的膽量和勇氣呀!但有人說:“其實我很害怕走夜路,可我更愛讀書。每周返回學(xué)校,都是一路小跑。路過墳山,耳邊是海風呼嘯,眼前是磷火閃爍,每次都是被嚇得哭著跑進校門?!焙髞?,這孩子初中畢業(yè)考上縣一中,高中畢業(yè)又考上省重點大學(xué)。如今的中江村,每年都有大學(xué)錄取通知書的喜報飛進村莊。
知識給人力量,知識改變命運。多年來,從這里走出的中江人,有在商海遨游的驕子,有企業(yè)家納稅大戶,有兢兢業(yè)業(yè)為人民服務(wù)的基層干部。中江的好山好水,養(yǎng)育出一方優(yōu)秀的兒女,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書寫新時代的壯麗篇章。
遙看遠處海平面冉冉升起的旭日,萬丈光芒灑在近處海面上,那寬廣的牡蠣養(yǎng)殖場欄標,如絲絲錦緞五彩斑斕,在晨曦里隨風輕輕搖曳,如詩如畫!視線里一個母親背著娃娃,腳步輕快地走下海堤,她彎著腰在岸邊忙碌著,馱在背上的孩子兩只小腳丫不停地踢動著,那母親時而起身拍拍背上的娃娃,時而側(cè)轉(zhuǎn)臉逗逗可愛的孩子。想必她應(yīng)該是在撿拾花蛤、海螺或是捉摸小魚小蝦,為早餐準備精美的小菜吧!母子共同討小海,真是清晨一道亮麗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