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輝林,李坤,翟水亭,祝云鵬
(河南大學人民醫(yī)院/河南省人民醫(yī)院 血管外科,河南 鄭州 450003)
鎖骨下動脈和頭臂干是上肢動脈粥樣硬化最常出現(xiàn)的部位,鎖骨下動脈病變包括鎖骨下動脈狹窄和閉塞病變,常因患者出現(xiàn)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和上肢缺血癥狀被發(fā)現(xiàn)[1]。相比開放手術,經(jīng)皮腔內血管成形術和支架植入具有手術創(chuàng)傷小、手術成功率高、術后療效好等優(yōu)點,已成為鎖骨下動脈狹窄或閉塞病變的首選[2-3]。本文回顧性選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診的鎖骨下動脈病變患者,行腔內治療并分析其有效性,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納入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河南省人民醫(yī)院血管外科接受血管腔內治療且各項資料完整的26例鎖骨下動脈病變患者,男18例,女8例,其中吸煙患者14例,年齡46~85歲,平均(62.8±9.8)歲。15例患者合并高血壓,6例患者合并糖尿病,7例患者合并冠心病,9例患者合并腦梗死,5例患者合并下肢動脈硬化疾病。(1)納入標準:①經(jīng)彩超或計算機體層血管成像(computer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診斷為鎖骨下動脈狹窄/閉塞病變(狹窄程度>70%);②無手術禁忌證。(2)排除標準:①伴有嚴重基礎病變及一般情況差不能耐受手術;②有抗凝、溶栓禁忌證;③生存期不足1 a或伴有其他影響術后療效的疾病;④雙側鎖骨下動脈病變。
1.2 手術方法患者取仰臥位,局麻成功后行Seldling技術,逆行穿刺股動脈入路置入5 F股鞘(1 F表示周長為1 mm),經(jīng)股鞘送入追尾導管置于主動脈弓造影明確鎖骨下動脈病變情況。4 000 IU入壺,全身肝素化。更換260 cm加硬泥鰍導絲,撤出豬尾巴導管及股鞘,更換90 cm 8 F抗折長鞘,鞘管頭端置于主動脈弓降部,導絲導管配合逐步開通鎖骨下動脈病變端,成功后置導絲頭端于遠側橈動脈。開通失敗或超選鎖骨下動脈困難,則經(jīng)患肢肱動脈或橈動脈入路,置入導絲導管逆行開通病變段血管,造影了解通過情況,避免內膜下通過導致夾層形成。開通成功后逐級球囊擴張,復查造影,若造影提示夾層形成、活動性斑塊或殘余狹窄>30%,則行支架置入,準確定位后透視下釋放,后用球囊擴張支架,保證支架完全展開,殘余狹窄消失,造影顯示患肢術后情況。術畢用ProGlide SE?縫合器(雅培,美國)縫合穿刺點。
1.3 術后處理及隨訪情況穿刺點紗布加壓6~8 h,常規(guī)給予心電監(jiān)護、補液等。術后應用雙抗抗血小板藥物治療(每日拜阿司匹林100 mg、氯吡格雷75 mg)3~6個月。6個月后終身服用單一抗血小板藥物治療。術后觀察患者臨床癥狀改善及雙上肢收縮壓差值變化情況。出院后門診復查,行彩超或CTA檢查,記錄患者癥狀、鎖骨下動脈通暢情況。
1.4 療效評價指標及并發(fā)癥手術成功定義為治療后血管造影評估殘余狹窄<30%且無對比劑外滲;臨床成功定義為臨床癥狀和體征改善。手術相關并發(fā)癥包括與手術操作有關的病變,如血管穿孔、夾層、動脈瘤、遠端栓塞、穿刺點血腫、內膜下通過病變。術后1個月內發(fā)生的嚴重不良事件(serious adverse event,SAE)包括所有原因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并發(fā)癥及死亡事件。
2.1 癥狀及病變特點其中12例單發(fā)肢體缺血癥狀:運動耐力差、皮溫低、蒼白、肩肘部酸脹等。10例單發(fā)椎基底動脈缺血癥狀:眩暈、惡心、視覺障礙、共濟失調、暈厥、Horner 綜合征等。4例患者同時合并肢體缺血及椎基底動脈缺血癥狀。其中13例患者病變狹窄程度在70%~99%,13例患者病變?yōu)橥耆]塞病變,病變長度為(33.8±7.9)mm,左側20例,右側6例。術前患/健肢收縮壓差為25~60 mmHg(1 mmHg=0.133 kPa),平均(37.1±7.6)mmHg。術前狹窄程度為70%~100%,起始部18例,距離鎖骨下動脈開口2 cm之內;8例病變位于鎖骨下動脈遠端(距開口>2 cm)。
2.2 術中情況及并發(fā)癥26例患者腔內治療手術成功率為96.2%(25/26),手術時間(97.6±56.1)min。20例(76.9%)患者行支架植入,共植入支架22枚,6例位于右側鎖骨下動脈病變的術中放置頸動脈保護傘。其中26例患者首選經(jīng)股動脈入路,6例股動脈入路開通失敗后行橈動脈穿刺繼續(xù)開通閉塞病變(典型病例見圖1),最終5例患者開通成功,1例失敗,行頸動脈-鎖骨下動脈人工血管轉流術。20例經(jīng)股動脈成功開通的病變中2例鎖骨下動脈嚴重閉塞患者嘗試性選用準分子激光開通病變,均成功(典型病例見圖2)。術中1例出現(xiàn)穿刺點血腫,1例出現(xiàn)限流性夾層,無血管穿孔。術后1個月內SAE包括1例出現(xiàn)神經(jīng)系統(tǒng)并發(fā)癥(腦卒中),無死亡病例。
A、B為術前CT及術中造影提示左鎖骨下動脈起始處閉塞;C、D、E為經(jīng)股動脈開通失敗穿刺左橈動脈,導絲通過閉塞段;F、G、H為球囊擴張閉塞段,引入球擴式支架[Express LD(Boston Scientific)8 mm×37 mm],準確定位后釋放支架,后引入6 mm×40 mm (Mastang)球囊擴張支架;I為術后CT提示左鎖骨下動脈通暢。
A、B為左鎖骨下動脈近端起始處;C、D、E為導絲超選入左鎖骨下動脈起始部,遠端造影證實VER導管頭端位于真腔內,送入2.0 mm激光消蝕導管,對左鎖骨下動脈閉塞段進行消蝕,復查造影殘余狹窄約30%;F、G、H為球囊擴張殘余狹窄,造影見殘余狹窄消失,左鎖骨下動脈顯影良好。
2.3 療效評價及隨訪術后癥狀及體征均明顯改善甚至消失。術前患、健肢收縮壓差為(37.5±7.4)mmHg,術后患、健肢收縮壓差為(5.8±2.4)mmHg,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術前靶血管狹窄程度為90.0%(85.0%,100.0%),術后靶血管狹窄程度為10.0%(5.0%,15.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見表1。隨訪12~24個月,1例患者因腦卒中死亡,2例患者復發(fā)出現(xiàn)鎖骨下動脈支架內再狹窄,再入院治療后好轉。
表1 手術前后患/健肢收縮壓差及靶血管狹窄程度
鎖骨下動脈狹窄或閉塞是最常見的主動脈弓上分支血管阻塞性病變,同樣是動脈粥樣硬化的標志,會增加心腦血管事件的風險[4]。鎖骨下動脈狹窄的發(fā)生率遠低于下肢疾病,總體發(fā)生率在0.5%~2%,但在伴有下肢動脈疾病的情況下則增加至9%[5-6]。鎖骨下動脈由于各種原因引起管腔狹窄逐步發(fā)展到閉塞性病變,從而引起上肢缺血和椎-基底動脈缺血癥狀。當狹窄或閉塞病變位于椎動脈起源的遠心端時主要表現(xiàn)為上肢缺血癥狀,當位于椎動脈起源的近心端時,可致同側椎動脈血流逆流至鎖骨下動脈遠端供應患肢,引起椎-基底動脈缺血癥狀,即鎖骨下動脈盜血綜合征(subclavian steal syndrome,SSS)[7]。SSS最常見的病因是動脈粥樣硬化,其他病因包括大動脈炎、胸廓出口綜合征、纖維肌性發(fā)育不良、先天性畸形、放射性損傷及血栓形成等[8]。
臨床上有多種方法用于幫助診斷鎖骨下動脈狹窄或閉塞,雙上肢不對稱的收縮壓可以作為該病篩查最簡單經(jīng)濟的方法。大部分患者的雙上肢收縮壓差均大于15 mmHg,但當合并雙側鎖骨下動脈病變時可能出現(xiàn)漏診[9-10]。本研究中患肢的術前患/健肢收縮壓差為(37.5±7.4)mmHg。超聲檢查作為一種非侵襲性的檢查方法,診斷的關鍵在于觀察患側椎動脈血流方向及頻譜形態(tài)變化、鎖骨下動脈狹窄或閉塞段的血流速度情況[11]。相比超聲檢查,CTA及MRA可以顯示血管狹窄的具體部位、程度以及側支循環(huán)的建立情況,在區(qū)分斑塊的鈣化程度和斑塊穩(wěn)定性上獨具優(yōu)勢。該病診斷的金標準是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DSA可以清楚地顯示病變位置、程度、范圍,不僅利于診斷,還可以指導手術方式的制定。
鎖骨下動脈狹窄治療的手術適應證是鎖骨下動脈狹窄>70%,且狹窄性病變(<10 cm)或短閉塞病變(<2 cm)推薦首選血管腔內治療,對長而鈣化的狹窄(>10 cm)或長閉塞(>2 cm)可以考慮開放式手術[1]。鎖骨下動脈狹窄發(fā)病率左側高于右側,可能因左鎖骨下動脈開口與主動脈弓血流方向呈近似直角,獨特的解剖因素導致血流正面沖擊血管壁產生湍流,進而損傷血管[12]。自1999年最早報道球囊擴張治療鎖骨下動脈狹窄,血管腔內治療已經(jīng)成為治療鎖骨下動脈狹窄和閉塞病變的首選[13-14]。鎖骨下動脈閉塞病變依然是血管腔內治療的挑戰(zhàn),有研究對23例鎖骨下動脈、冠狀動脈慢性閉塞性病變行血管腔內治療,總的技術成功率為91.3%(21/23),治療后臨床癥狀緩解率為95.2%(20/21),圍手術期無死亡或永久性神經(jīng)功能缺損,5 a的累積一級和二級通暢率分別為74.6%和78.8%[15]。
鎖骨下動脈狹窄和閉塞病變腔內治療手術入路首選經(jīng)股動脈入路,相比于經(jīng)橈動脈入路,穿刺成功率高、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但對于鎖骨下動脈近端及開口閉塞的病變,經(jīng)患肢肱動脈或橈動脈路徑開通成功率高,因為鎖骨下動脈殘端短導管缺乏支撐,導絲難以通過鈣化的纖維帽,導致經(jīng)股動脈開通病變相對困難。對于股動脈入路開通失敗的患肢,可以經(jīng)橈動脈或肱動脈逆行開通,或雙向結合開通,注意避免內膜下通過引起動脈夾層發(fā)生。由于解剖的差異,導致左右兩側鎖骨下動脈狹窄和閉塞病變的治療方式也有所區(qū)別,當病變與右頸總動脈距離近時,注意避免支架覆蓋右頸總動脈開口,支架釋放一定要準確定位。鎖骨下動脈介入治療中應該關注腦栓塞及其他神經(jīng)系統(tǒng)并發(fā)癥,通常發(fā)生腦栓塞的風險<1%[16]。有研究提出,由于解剖因素的影響,右鎖骨下動脈與頸總動脈起源于頭臂干,介入治療過程栓子脫落風險高于左側,容易引起栓塞,因此建議使用頸動脈保護傘[17]。本研究26例患者中,6例位于右側鎖骨下動脈病變的術中放置頸動脈保護傘,術中無腦卒中發(fā)生。本研究鎖骨下動脈病變手術成功率為96.2%(25/26),20例經(jīng)股動脈入路順行開通成功,5例患者經(jīng)橈動脈入路逆行開通成功。術后癥狀及體征均明顯改善甚至消失,術中并發(fā)癥少,術后1個月無SAE發(fā)生。手術前后患、健肢收縮壓差、靶血管狹窄程度均明顯改善,腔內治療鎖骨下動脈閉塞性病變療效確切,遠期效果可。術后再狹窄是鎖骨下動脈支架植入術后常見的并發(fā)癥,如果患者有復發(fā)癥狀或支架內再狹窄,應考慮再次接受腔內治療,從而維持長期術后通暢率。
隨著腔內技術及設備的發(fā)展,一些腔內治療新技術如準分子激光消蝕術已經(jīng)嘗試用于開通鎖骨下動脈閉塞病變[18]。準分子激光通過強大的離散脈沖的作用來消蝕斑塊和血栓,既能通過病變又能減容,已經(jīng)廣泛應用于下肢動脈支架內再狹窄和慢性完全閉塞性病變[19]?;跍史肿蛹す猹毺氐男阅?,本中心對其中2例鎖骨下動脈病變患者嘗試性選用準分子激光開通閉塞病變,均獲得成功,其應用于鎖骨下動脈閉塞病變的有效性需要納入更多病例進行研究。
總之,腔內治療是鎖骨下動脈狹窄和閉塞病變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遠期通暢率高,是目前治療該病的首選,但仍要注意術中栓塞等并發(fā)癥,術后需要加強隨訪,對于復發(fā)患者仍可以繼續(xù)腔內治療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