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孝軍 by Li Xiaojun
石之韻,藏于石而悟于心。
“瘦皺透漏丑”的傳統(tǒng)賞石,本就是形之勾勒,韻之彰顯。其韻或通透空靈,或清奇俊秀,或險奇拙古,形韻相生,意蘊無窮。
當代賞石“形、質、色、紋、韻”,亦離不開一“韻”字。韻和石本身有關,亦和賞石者的知識閱歷和文化積淀有關。
一方石即便很象形,但缺少意蘊,不夠傳神,不靈動、不鮮活,其韻味便不足,難為美石。眾言某石“像雞”,有頭,有腳,有尾,但該雞木僵、無神、無態(tài)、無趣,沒有動感、缺乏神韻,呆若木雞罷了。
題名:【溪山聽瀑】 石種:盤江石
即便石本身不具象,但關鍵部位的“動”讓其產生靈氣,石韻無窮,亦為美石。如若鳳“回頭”、鳥“棲”樹,魚“躍”、蛙“鼓”,“指”日、“觀”海,“懸”泉、“飛”瀑等等。
器物之石,雖無態(tài)勢,但通過其自身的紋理、色差或天然之狀,亦能別具神韻。蓋若斷瓦殘磚、編磬古鼎、古籍文房、物具器皿之類,其形無雕無飾,韻出天然。
畫面石也是如此,墨點無多,但神韻飛揚,詩意有余,可謂美石。
石韻之賞,離不開賞石人的知識閱歷和文化底蘊。不同知識閱歷、興趣愛好的賞石者,賞石角度和境界各不相同。一賣石人說某某石像狗,有頭有尾,四肢俱全,紋理也好。購石者以為不具神韻,卻另找賞點,喜購回家,精心配座。因其酷似一垂須老翁弓身背山狀,故命名為“愚公移山”。從狗到愚公移山,石像和石韻的變化之中,彰顯賞石人的審美觀和文化深度。
如果胸中無識,如何解讀“秦磚漢瓦”“云逸”“梵凈”,怎懂“竹林七賢”“高山流水”?如心中無畫,怎讀“深山林幽”“長河落日”“怪石勁竹”?若心中無詩,何解“泉聲咽石”“曉風殘月”“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
石韻有余,而無懂韻之人,石不生韻,便難現(xiàn)其美。
賞石賞心,賞石賞韻。得其韻者,自得其樂,與石對語,以石啟智,以石明志。
“默然相對之,便引詩情至”,得其韻,而詩興大發(fā)也;“一峰則太華千尋,一勺則江湖萬里”,得其韻,神游其間也。
想那米芾得硯山“翠巒秀峰”“靈洞神池”之韻,乃抱石入眠三日,方書千古名帖《研山銘》;東坡得石有雪浪翻滾、波光瀲滟之美,方賦《雪浪石》,寄寓報國志;鄭板橋認為“丑石”具有“丑而雄,丑而秀”之韻,乃創(chuàng)勁竹丑石之畫境;蒲松齡得石似“蛙鳴”“魚躍”之態(tài),乃賦詩《石隱園》,抒其自在閑適情。
石濤云“山林有最勝之境,須最勝之人,境有相當。石我石也,非我則不古;泉我泉也,非我則不幽?!钡梦釔壑?,讀石亦如讀我,石言亦我語,石之意,亦我之情也。
賞石的最高境界是心石相通、情石相融,人品即石道,以石修德、以石養(yǎng)心。
一清茗,或一濁酒,與石對坐,得其韻理,神趨其中,與石相依、與石對語,詩情畫意、墨韻琴音,修德修藝,醉酣其中,人石相通可至巔峰勝境也!
題名:【山海浮思】 石種:來賓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