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愷欣, 武俊瑞,3, 李 默, 韓 琦, 于 博, 祁姝旖,王子健, 烏日娜,3,*
(1.沈陽農(nóng)業(yè)大學 食品學院, 遼寧 沈陽 110866;2.遼寧省食品發(fā)酵技術工程研究中心, 遼寧 沈陽 110866;3.沈陽市微生物發(fā)酵技術創(chuàng)新重點實驗室, 遼寧 沈陽 110866)
益生菌是一類對宿主有益的活性微生物,當其黏附于宿主腸道內(nèi)時,才能發(fā)揮調(diào)節(jié)腸道微生態(tài)失調(diào)、促進機體免疫功能提升等作用[1-2]。由于外源性益生菌的腸黏膜黏附性差、競爭力弱和定植困難等原因[3-4],外源性益生菌的補充在影響人類腸道菌群構成、促進健康方面的作用是有限的。因此,提高益生菌的腸道黏附能力成為益生菌在宿主腸道中穩(wěn)定定植的關鍵[5]。
巰基化合物具有良好的生物黏附性,能與益生菌表面蛋白上的半胱氨酸殘基形成二硫鍵[6],也可通過巰基或二硫鍵的交換反應,與黏液凝膠層中富含半胱氨酸的區(qū)域形成二硫鍵,通過共價鍵緊密結合于黏膜[6-8],進而連接益生菌和腸黏液,促進益生菌的腸道定植。Leitner等[8]通過證實巰基化聚合物能與黏蛋白間形成二硫鍵,為巰基化聚合物黏膜黏附機理提供了依據(jù)。徐詠梅等[9]研究發(fā)現(xiàn),巰基化羧甲基殼聚糖能保留羧甲基殼聚糖的生物特性,同時也具備優(yōu)良的生物黏附性。
多糖具有保護腸道屏障,免疫調(diào)節(jié)等益生作用[10]。黨參多糖(Codonopsispilosulapolysaccharide)具有改善腸道微生態(tài)的功能,其表面含有大量的羥基,可經(jīng)過化學修飾得到巰基化合物[11]。目前已有關于香菇柄多糖的乙?;揎梉12],青錢柳多糖的羧甲基化修飾的研究[13],但尚未見將黨參多糖化學修飾后應用于益生菌腸道定植方面的報道。鼠李糖乳桿菌(LactobacillusrhamnosusGG,LGG)是人體腸道內(nèi)重要的益生菌[14],能耐受胃液進入腸道,維護腸道菌群平衡和腸道穩(wěn)態(tài)平衡,且全基因組明確,易于對其進行腸道定植的定量分析[15]。本研究將前期分離純化所得黨參多糖組分(CPP-2)進行羧甲基化修飾,得到羧甲基黨參多糖(C-CPP-2),再對其進行巰基化修飾,得到巰基化黨參多糖(sC-CPP-2)。利用與LGG的體外腸道黏附實驗以及與海藻酸鈉形成的復合膜,分析黨參多糖及其修飾組分對LGG黏附性的影響,并驗證sC-CPP-2與腸道黏液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以期為促進益生菌的腸道黏附定植研究提供理論依據(jù)。
氫氧化鈉、一氯乙酸、冰醋酸、甲醇、鹽酸、溴化鉀、酚酞、1-(3-二甲氨基丙基)-3-乙基碳二亞胺鹽酸鹽(EDC)、N-乙酰-L-半胱氨酸(NAC)、十二烷基硫酸鈉(SDS)、MRS瓊脂培養(yǎng)基,均購自北京索萊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磷酸鹽緩沖液(PBS),購自美國Sigma-Aldrich公司;硫酸亞鐵(FeSO4·7H2O),購自北京化學試劑廠。以上試劑為分析純。live/dead?BacLight TM細菌活性試劑盒Syto 9,美國Thermo Fisher Scientific公司。
LGG,由內(nèi)蒙古伊利實業(y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饋贈;Sprague-Dawley大鼠(8~10周齡BALB/c雄性小鼠),北京華阜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每籠飼養(yǎng)3只,光/暗循環(huán)12 h,自由取食飲水,馴化1周,實驗前需禁食(不禁水)至少48 h。實驗動物倫理編號:License No. SYXK
MLS- 3780型高壓蒸汽滅菌鍋,日本三洋公司;Nicolet- 170型傅里葉紅外光譜儀(FT-IR),美國Nicolet公司;SHA- B型恒溫水浴鍋,金壇市精達儀器制造廠;ZEN1500型自動電位滴定儀,英國Malvern公司;FD53型高溫干燥箱,德國Binder公司;AR- 1500型流變儀,北京歐亞星宇科技有限公司;Secura225D- 1CN 型天平,德國Sartorius公司。S8100型掃描電子顯微鏡,日本日立高科技公司;LSM 710型激光共聚焦顯微鏡,德國Lavision Biotec公司。
1.3.1C-CPP-2的制備及結構表征
1.3.1.1 C-CPP-2的制備
取1 g CPP-2充分溶于50 mL去離子水中,加入150 mL NaOH溶液(3 mol/L),攪拌10 min后加入20 g一氯乙酸,65 ℃下反應4 h,冷卻至室溫,調(diào)節(jié)pH值至7.0,進行透析,直至剩余試劑被消除。將透析得到的產(chǎn)物真空冷凍干燥,即得C-CPP-2。
1.3.1.2 羧甲基取代度的測定
參照Li等[16]和房斐等[17]的方法,利用中和滴定法測定C-CPP-2羧甲基取代度(DS)。取10 mg C-CPP-2于100 ℃干燥1 h,冷卻至室溫,加入3 mL體積分數(shù)為70%的甲醇水溶液,充分攪拌5 min,用50 mL NaOH溶液(0.5 mol/L)稀釋,攪拌3~5 h。計算方法見式(1)和式(2)。
DS=0.162X/(1-0.058X);
(1)
X=C1V1-C2(V2-V0)。
(2)
式(1)中,DS為羧甲基取代度;
式(2)中,C1為NaOH濃度,0.5 mol/L;V1為氫氧化鈉溶液體積,50 mL;C2為鹽酸濃度,0.1 mol/L;V2為消耗的鹽酸溶液體積,mL;V0為空白溶液消耗的鹽酸溶液體積,mL。
1.3.1.3 紅外光譜分析
取20 mg CPP-2樣品,與200 mg溴化鉀研磨后壓成球團,用紅外光譜儀在400~4 000 cm-1內(nèi)進行光譜掃描,確定羧基的取代情況。
1.3.2sC-CPP-2共軛物的制備及結構表征
1.3.2.1 sC-CPP-2共軛物的制備
取100 mg C-CPP-2充分溶解于20 mL蒸餾水中,加入166 mg EDC,室溫攪拌1 h,在氮氣保護下加入76 mg NAC,攪拌24 h,蒸餾水透析24 h,真空冷凍干燥,得到sC-CPP-2。
1.3.2.2 巰基含量的測定
參照段好剛[6]的方法,取50 mg sC-CPP-2,溶于100 mL去離子水中,取1 mL樣品溶液采用Ellman’s法測定其吸光度,根據(jù)式(3)計算sC-CPP-2中巰基含量。
Y=(X+0.012 7)/3.495。
(3)
式(3)中:Y為巰基含量,μmol/g;X為421 nm處測定的吸光度值。
1.3.2.3 電位變化分析
根據(jù)Liu[7]的方法,利用電位質(zhì)子滴定法測定CPP-2、C-CPP-2和sC-CPP-2的ζ-電位。
1.3.3sC-CPP-2對LGG的黏附效果的測定
1.3.3.1 腸黏液的制備
參照北婷婷[18]的方法制備大鼠腸黏液,并于超低溫保藏。
1.3.3.2 CPP-2/LGG、C-CPP-2/LGG、sC-CPP-2/LGG懸液的制備
將LGG菌體重懸于PBS中,調(diào)整LGG菌濃度為109CFU/mL。取5 mg CPP-2、C-CPP-2和sC-CPP-2分別加入1 mL菌液中,混合均勻,得CPP-2/LGG、C-CPP-2/LGG、sC-CPP-2/LGG混合懸液,對照組為生理鹽水/LGG(NS)。
1.3.3.3 sC-CPP-2體外黏液黏附實驗
參照北婷婷[18]的方法,檢測腸黏液對LGG的黏附作用。在96孔細胞培養(yǎng)板中加入1.3.3.1中制備所得腸黏液,并分別加入1.3.3.2中制備所得混合懸液,密封置于4 ℃冰箱過夜,吸取緩沖液洗滌2次。加入體積分數(shù)為1%的SDS與0.1 mol/L NaOH混合的裂解液,釋放黏附的細菌。進行平板活菌計數(shù),根據(jù)式(4)計算腸黏液對LGG的黏附率。
黏附率=B/A×100%。
(4)
式(4)中:A為總細菌數(shù),CFU/mL;B為黏附的細菌數(shù),CFU/mL。
1.3.3.4 sC-CPP-2的體外腸道黏附實驗
脊椎脫臼法處死大鼠后,鋪4份1.5 cm×1.5 cm×2 mm的大鼠腸道于無菌載玻片上,分別滴加1.3.3.2中制備所得混合懸液。將載玻片放置于滅菌離心管中輕微振蕩2 h后用生理鹽水沖洗,并將沖洗液收集后梯度稀釋,活菌計數(shù),根據(jù)式(5)計算黏附率。
黏附率=(A-B)/A×100%。
(5)
式(5)中:A為總細菌數(shù),CFU/mL;B為未黏附的細菌數(shù),CFU/mL。
1.3.4LGG的黏液黏附性能的測定
參照Liu等[7]的方法,使用細菌活性試劑盒對LGG菌懸液染色,制作腸切片,采用激光掃描共聚焦顯微鏡進行3D層掃,觀察黏液中LGG吸附情況。
1.3.5黨參多糖/海藻酸鈉復合薄膜對LGG黏附作用的測定
1.3.5.1 CPP-2、C-CPP-2及sC-CPP-2海藻酸鈉復合薄膜的制備
各取0.3 g海藻酸鈉分別溶解于CPP-2、C-CPP-2及sC-CPP-2(5 mg/mL,10 mL)水溶液中,空白組(BLK)不加糖,室溫攪拌4 h,加入150 mg甘油,超聲處理2 min去除氣泡。各取10 mL溶液分別倒入直徑為9 cm的塑料圓柱模具中,60 ℃烘干6 h。將膜取出,在50%濕度、25 ℃條件下放入烘干機中干燥48 h后備用。
1.3.5.2 復合薄膜對LGG的黏附作用的測定
將1.3.5.1中制備的各復合薄膜(1 cm2)與染色的LGG溶液(1 mL,4×108CFU/mL)合并,37 ℃孵育30 min,滅菌PBS沖洗3次后,用激光共聚焦顯微鏡觀察。為計算黏附菌數(shù),將相同數(shù)量的未染色的LGG與CPP-2、C-CPP-2及sC-CPP-2膜37 ℃孵育30 min,用滅菌PBS沖洗3次后,將剩下的益生菌溶液全部鍍到MRS瓊脂培養(yǎng)基上,37 ℃孵育2 d。未黏附的益生菌細菌數(shù)采用平板計數(shù)法測定。LGG黏附于CPP-2、C-CPP-2及sC-CPP-2的黏附率根據(jù)1.3.3.4中式(5)計算。
1.3.6CPP-2、C-CPP-2及sC-CPP-2與腸道黏液黏附作用的測定
1.3.6.1 流變學特性的測定
參照Huamani-Melendez 等[19]和Cohen等[20]的方法,各取CPP-2、C-CPP-2及sC-CPP-2溶液(5 mg/mL)加入至等體積的腸黏液中制成均勻混合物,于1 Hz頻率下進行線性黏彈性區(qū)域內(nèi)的振蕩時間掃描。通過流變儀測定3種混合物在剪切速率為0.01~100.00 s-1條件下的黏度變化情況。
1.3.6.2 張力的測定
參照Liu等[7]的方法,取CPP-2、C-CPP-2及sC-CPP-2溶液(500 mg/mL)分別壓縮于平面測試圓盤(d=10 mm)中,注射泵固定于天平上方。將大鼠的結腸組織固定于燒杯底部,注入PBS,使測試圓盤降至結腸組織表面,孵育20 min。注射泵滑塊以2.83 mm/min的速度勻速上升,直至測試圓盤與結腸組織分離。每秒記錄一次天平數(shù)據(jù),計算最大分離力并按照梯形法則計算總黏附功。
所有數(shù)據(jù)以平均值±標準偏差表示;使用SPSS 22.0軟件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ANOVA)和 Duncan 多重比較分析,P<0.05表示差異顯著;利用OriginPro 2018軟件繪圖。
圖1 CPP-2和C-CPP-2的FT-IR分析
C-CPP-2的羧基進一步與N-乙酰-L-半胱氨酸結合,進而將-SH連接到多糖的結構上,得到sC-CPP-2。-SH既能與細菌表面的黏液結合蛋白形成穩(wěn)固的S-S,又能與腸道黏液層的半胱氨酸結合形成S-S[7-8],連接細菌和腸道黏液,增加細菌的腸道黏附作用。經(jīng)過巰基修飾之后,由式(3)計算得sC-CPP-2中巰基含量為 (279.50±5.97) μmol/g。CPP-2,C-CPP-2和sC-CPP-2中ζ-電位變化情況見圖2。由圖2可見,經(jīng)羧基甲基化后,ζ-電位從-8.8 mV(CPP-2)下降到-67.5 mV(C-CPP-2),sC-CPP-2則上升到-53.6 mV,表明sC-CPP-2成功修飾上巰基,且處于巰基和羧基共存狀態(tài)。
不同小寫字母表示組間差異顯著。
2.2.1體外黏液黏附性分析
為研究sC-CPP-2是否能夠增強LGG的體外黏液黏附作用,由式(4)計算分別添加生理鹽水、CPP-2、C-CPP-2及sC-CPP-2后LGG的黏附性,各組樣品對LGG的黏附情況見圖3。由圖3可見,與NS組、CPP-2組和C-CPP-2組相比,sC-CPP-2對LGG的黏附作用顯著增強。表明sC-CPP-2表面巰基與LGG表面蛋白質(zhì)上的半胱氨酸殘基形成二硫鍵,在LGG和黏液之間形成黏附作用,增加了黏液對LGG的黏附性;且sC-CPP-2與黏液之間的相互作用強度強于CPP-2與黏液之間的相互作用強度。C-CPP-2對益生菌的吸附率高于CPP-2,可能是由于C-CPP-2的羧基、羥基與腸黏液糖蛋白上唾液酸殘基之間形成的氫鍵和離子鍵所致[25]。
不同小寫字母表示組間差異顯著。
2.2.2體外腸道黏附性分析
益生菌通過胃后,與腸道黏液的長期黏附是益生菌發(fā)揮其生理功能的先決條件[4]。利用體外腸道黏附實驗進一步驗證sC-CPP-2/LGG對LGG的黏附作用。各組樣品對LGG的黏附情況見圖4。由圖4可見,與NS組、CPP-2組和C-CPP-2組相比,sC-CPP-2對LGG的黏附作用顯著增強,可能是sC-CPP-2表面巰基與LGG和黏液之間形成共價鍵,增加黏液對LGG的黏附性。相比于體外黏液的黏附實驗,NS組、CPP-2組和C-CPP-2組對LGG的體外腸道黏附作用更好,可能是其與LGG腸道黏液間存在氫鍵、范德華力等其他作用力的影響。
不同小寫字母表示組間差異顯著。
LGG在腸道中的黏附情況CLSM觀察結果見圖5。由圖5可見,CPP-2和C-CPP-2組有少量的LGG黏附到腸道,sC-CPP-2組的LGG黏附效果最佳,黏附數(shù)量最多。與CPP-2相比,sC-CPP-2和LGG之間的相互作用更強,這可能是因為sC-CPP-2和LGG之間存在二硫鍵。這一結果與體外黏液和腸道黏附實驗相對應,再次證明sC-CPP-2可以增加LGG的腸道黏附性。Liu等[7]對魔芋葡甘聚糖的修飾也得到了與本研究相似的結果。
圖5 不同黨參多糖對LGG的腸道黏附性激光共聚焦觀察結果
為進一步考察不同組復合薄膜對LGG的吸附作用,利用不同黨參多糖與海藻酸鈉形成復合薄膜,間接驗證巰基化黨參多糖對LGG的黏附性。由式(5)計算不同樣品組對LGG的黏附率,實驗結果見圖6。由圖6可見,BLK組、CPP-2組和C-CPP-2組對LGG均有一定的黏附作用,但巰基化修飾后的黨參多糖sC-CPP-2對LGG的黏附率最大,表明sC-CPP-2聚合物與LGG之間的相互作用更強,對LGG有更強的黏附作用,這與2.2和2.3的實驗結果一致。
不同小寫字母表示組間差異顯著。
同時,本研究還利用激光共聚焦顯微鏡對LGG在不同復合薄膜上的黏附情況進行了觀察,結果見圖7。由圖7可見,sC-CPP-2/海藻酸鈉組薄膜上吸附的LGG顯著多于海藻酸鈉組、CPP-2/海藻酸鈉組和C-CPP-2/海藻酸鈉組,說明sC-CPP-2/海藻酸鈉薄膜對LGG有較強的黏附作用。染色的LGG在sC-CPP-2薄膜上的熒光強度高于其他組復合膜,進一步證實了LGG對sC-CPP-2/海藻酸鈉薄膜的黏附性最強。此外,CPP-2/海藻酸鈉薄膜在浸水后分解,而sC-CPP-2/海藻酸鈉薄膜在浸水后保持完整,表明二硫鍵增強了膜的機械強度。sC-CPP-2可能通過其與黏液和益生菌的雙重黏附作用,在腸黏膜中起到橋梁作用,從而將益生菌保留在腸黏膜中。
圖7 激光共聚焦表征不同黨參多糖/海藻酸鈉復合膜對LGG的黏附性
2.5.1流變學測量結果
利用流變儀分析CPP-2、C-CPP-2及sC-CPP-2與腸道黏液的相互作用關系,實驗結果見圖8。由圖8(a)和圖8(b)可見,在1 Hz的頻率下,腸道黏液與CPP-2、C-CPP-2混合物的損耗模量G″均大于儲能模量G′,表明混合物呈現(xiàn)黏性占優(yōu)勢的稀溶液性質(zhì),具有典型黏性流體特征。圖8(c)顯示,sC-CPP-2與腸道黏液的G′ 和G″在檢測時間內(nèi)出現(xiàn)了相交,混合物逐漸趨近于彈性占優(yōu)勢狀態(tài),說明sC-CPP-2與腸道黏液之間通過二硫鍵形成了具有黏彈性的凝膠網(wǎng)絡,修飾過的黨參多糖與腸道黏液的相互作用更強。CPP-2、C-CPP-2及sC-CPP-2與腸道黏液混合物的表觀黏度如圖8(d)。圖8(d)中,在0.01~100.00 s-1增速剪切過程中,3種混合物的表觀黏度均隨剪切速率的升高而降低,sC-CPP-2樣品的表觀黏度高于C-CPP-2樣品和CPP-2樣品,說明sC-CPP-2與腸道黏液的相互作用較強。
圖8 腸道黏液與CPP-2、C-CPP-2、sC-CPP-2混合液的動態(tài)流變學特性和表觀黏度分析
2.5.2拉伸實驗測量結果
利用經(jīng)典拉伸實驗,記錄各組樣品從腸道表面分離時的分離力及黏附功的變化,實驗結果見圖9。由圖9(a)可知,sC-CPP-2與黏液之間獲得的分離力[(101.82±5.78) mN]是C-CPP-2與黏液之間獲得的分離力[(71.54±4.60) mN]的近1.5倍,是CPP-2黏液之間獲得的分離力的2倍[(49.53±3.90) mN]。由圖9(b)可知,sC-CPP-2的黏附功[(120.07±6.81) μJ]明顯高于C-CPP-2[(77.60±4.99) μJ]和CPP-2[(51.39±3.90) μJ],再次證實了sC-CPP-2與黏液之間的黏合力最強。
不同小寫字母表示組間差異顯著。
在腸道微生態(tài)失衡時,可通過食用外源性益生菌補充劑來重塑腸道菌群,改善疾病病癥[26]。一般情況下,由于外源性益生菌腸道黏附性弱,與腸道固有菌群相比競爭力差,很多研究者將目光轉(zhuǎn)向高黏附菌株的篩選。蔡紅英[27]利用Caco-2細胞黏附實驗從11株植物乳桿菌中篩選出具有降脂黏附性良好的植物乳桿菌FRT4和FRT10。占萌[28]從12株植物乳桿菌和2株耐久腸球菌中篩選出具有高黏附作用的嗜酸乳桿菌KLDS1.10901。然而,菌株篩選工作量大,且較難篩選出黏附特性好的理想菌株。如何在調(diào)節(jié)腸道菌群,改善腸道健康的同時,增加益生菌的腸道黏附作用,成為當前研究熱點。
黨參多糖具有益生元特性,可與益生菌結合促進宿主微生態(tài)調(diào)節(jié),從而防治疾病[26]。巰基化修飾多糖可增強多糖的生物黏附性。前期實驗結果表明,CPP-2可促進益生菌增殖,但經(jīng)修飾后是否會影響CPP-2的益生特性還需驗證。通過預實驗發(fā)現(xiàn),C-CPP-2和sC-CPP-2對益生菌的增殖作用與CPP-2無顯著差異,說明對CPP-2進行羧甲基化和巰基化修飾并不會改變其對益生菌的增殖作用;且CPP-2經(jīng)過羧甲基化修飾之后,紅外光譜結果證實,修飾后的C-CPP-2仍保留多糖的結構特征。Li等[16]對羊肚菌多糖的羧甲基化和Wang等[11]對青錢柳多糖的羧甲基化也得到了與本研究相似的結果;尤其是在羧甲基化的衍生物中發(fā)現(xiàn)了多糖的特征峰,說明C-CPP-2雖然被成功羧甲基化,但并未顯著改變其分子結構。因此,對CPP-2進行羧甲基化和巰基化修飾并不會改變其對益生菌的增殖作用。未來將利用微膠囊技術使益生菌和巰基黨參多糖共包埋,構建小鼠急性結腸炎模型,進一步探究益生菌微膠囊對結腸炎的緩解作用,為實現(xiàn)益生菌在結腸內(nèi)的增殖和黏附定植提供可能。
為構建益生菌與腸道黏液連接的橋梁,本研究對前期制備所得黨參多糖CPP-2進行羧甲基化與巰基化修飾,得到sC-CPP-2;采用體外腸道黏附實驗及與海藻酸鈉形成的復合膜,檢測sC-CPP-2對LGG和腸道黏液的黏附作用,并利用流變學和經(jīng)典拉伸實驗進行驗證。結果顯示,sC-CPP-2中巰基含量為(279.50±5.97) μmol/g,且處于巰基和羧基共存狀態(tài)。sC-CPP-2/LGG能和黏液之間形成黏附作用,且sC-CPP-2與黏液之間的黏合力最強。sC-CPP-2能增加LGG的腸道黏附性,延長LGG在腸道內(nèi)的停留時間,促進LGG的腸道黏附定植。希望本研究能夠為解決外源性益生菌腸道黏附性差、定植難等問題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