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婷
我很喜歡黃昏,喜歡在一日將盡的時候,看云霞和落日在天空變幻出無窮的圖景。大多數(shù)時候無非普通的晚霞、被夕陽照亮的彤云,然而那種熾熱的光和色彩的漸變,讓我感到觀看可以無窮無盡。有時我會提前等待這樣的時刻,一直看著,看一片層積云、高積云與其他的碎云彌散接合成更寬廣的一片。這是云層和穿透大氣的光、色彩,在一些時刻合譜成的縹緲而隨機的美,也是在日常生活中最容易也最直接能夠感知到的一種美。每當我為此投注太多時間、太多情感的時候,我也會自問,觀看,到底有什么意義?我并不需要為天空寫傳記,但是全部的贊嘆和欣賞都發(fā)自內心,我感覺自己和這一切有生命或無生命的事物有著至親的關系。
偶然看到幾張落日的照片,是1921 年1 月1日,一位攝影師在法國圣克勞德拍攝的黃昏時刻,膠卷拍攝的照片有一種帶著顆粒的時光逝去之感,每一張都按時間順序手寫著編號。照片里,太陽已經開始沉落至地平線延伸處的遠山背后,天空整體是淡灰和溫紅交融的色彩,當它再下沉一些,云層更為厚重了,鉛灰的層積云鋪排在長天上,地平線像一個巨大的裂口,從中輻射出一片耀眼的橘紅色余暉。接著,這片熾熱的余暉漸漸減弱能量,凝重的幕布拉起來,天邊只余一絲橙黃的細線,直到那道燜燒般的裂縫漸漸愈合,天空的余燼變成絲綢般濃深的鉛藍,一切話語和大地之上的波動仿佛也隨之止息了。
電影《鏡子》海報
后來我才知道,這些照片的緣起,是一位出生在法國的銀行家,他雇用了十幾位攝影師,奔赴全球50 多個國家,拍攝了7.2 萬余張彩色照片和18 萬米長的電影膠片。這些影像,也成為很多國家現(xiàn)存最早的彩色照片,我所看到的這組,便是其中的一部分。照片所保留的,是“昨日世界”,這樣的日落,好像跟我現(xiàn)在每日所見的并沒有什么區(qū)別,然而,想到這是100 年前的日落,又覺得時光永固。時間,既是易逝的,又是永恒的,中間發(fā)生的一切好像只是瞬息之間的事情。這種感覺非常奇怪,我從這幾張照片中,甚至能夠感受到攝影者的情感。這也讓我一直在想,風景必然是客觀而獨立的存在,但它是否需借由人的觀看和感受才能夠被體察?外部世界是否只有在我們的內心中被感知到才存在呢?
無論如何,這幾張照片成了我記憶中的風景。像這樣記憶中的風景,還有一幕。塔科夫斯基的電影《鏡子》,我是在電影資料館的大銀幕上看的,其間有一段,黃昏中母親抽著煙,坐在圍欄上望向青綠的原野,這應該是電影史上一個極為經典的鏡頭了。在大銀幕上看到風吹過時,田野里的蕎麥如柔軟的海浪,耳聞風聲難掩的明亮的鳥鳴聲,間以狗叫聲,會有更深刻的震撼——后來在電腦里重看這一段,完全失去了那種聲音所塑造的空間感,蕎麥自遠而近地涌動,那樣的風,也有如神跡一般。像電影中母親的凝視,我也時常會在心里久久凝視這個鏡頭。
這一幕也是塔科夫斯基記憶中的童年場景,他記得房子前面是一片田野,通往鄰村的小路兩邊長滿了蕎麥,開花時非常美麗。那些白色的花朵生出一種雪覆田野的效果,一直留在他的記憶中,是童年里最鮮明、最重要的細節(jié)之一。在他的《雕刻時光》這本書里,我了解到原來這片蕎麥地是拍攝期間專門種的。取景時發(fā)現(xiàn)那片田野改植了苜蓿和燕麥,集體農場的人信誓旦旦地說,土質不合適,蕎麥在這里無法生長,于是劇組將土地租下種蕎麥,集體農場的人看到蕎麥長出來時非常訝異。塔科夫斯基說:“我們將那視為一個好的預兆,它仿佛告訴了我們某些與我們記憶特質相關之事——它穿透時間帷幕的能力?!边@部電影里有許多的記憶碎片、想象和夢境,一切細節(jié)指向的,也正是時間。而記憶與情感的回應,永遠是我們體驗和理解風景的一部分,每一次回望時,總有一種無法言說的詩意涌動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