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婭霞
成立于2011年7月的老撾蘇州大學是中國在海外創(chuàng)辦的第一所高等學府。您如何評價老撾蘇州大學對于當地高等教育的影響?
您所在的學校為中國學生前去留學提供了怎樣的便利條件?
從中國的角度來看,您認為應該從哪些方面與以吉爾吉斯斯坦為代表的中亞國家進行教育合作?
該書的特色就是訪談。愛因斯坦曾說過一句話:“有時候,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卻需要有創(chuàng)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
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帶一路”國際教育合作訪談錄》這本書就問出了有關“一帶一路”的一些好問題。
深刻的理論研究、詳盡的數據列舉、專家的旁征博引,在“一帶一路”研究的書籍中是比較常見的,但是國際合作是雙方的共同任務,另一方的參與人員的觀點和見解需要我們重視,我們只研究自己想怎么干,自己覺得該怎么干,很少問過對面的合作伙伴,你們怎么看,你們覺得應該怎么干?!耙粠б宦贰背h是中國提出來的,我們非常重視,但是參與的國家中,諸多學者與管理人員,他們怎么看呢?該書以訪談錄的形式表現出來,這并不多見。
這本書中的訪談問題為將開展國際教育合作的人員開啟了一扇窗,能夠一瞥對方對這些問題的觀點,也對開展國際人才交流的人員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該書主編陣容強大,各有所長,相輔相成。這本書的主編為朱繼君、張力瑋。朱繼君現任甘肅省政府外事辦公室副主任、甘肅省民間組織國際交流促進會會長,在國際合作交流領域深耕多年,甘肅省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有著獨特的地理優(yōu)勢,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官方合作歷史悠久。張力瑋是教育部教育信息管理中心《世界教育信息》雜志主編,在國際教育方面也是業(yè)內權威。副主編杜永軍現任甘肅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會會長,曾在《甘肅日報》擔任記者,專業(yè)是漢語言文學,他過硬的語言表達與專業(yè)采訪技巧及在“一帶一路”國家開展國際合作的工作背景與學習經歷,對該書的設計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位主編各有所長,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領域的不同方面都已經積累了很多經驗、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主編團隊獨特的構成和多視角、全方位的工作內容為本書的架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編委中的一位外國專家。這本書的編委中有一位叫奧莉婭的女士,她現任甘肅政法大學教授,也是蘭州大學敦煌學博士研究生。2019年甘肅省人民政府授予她甘肅省外國專家“敦煌獎”。奧莉婭于2009年來到中國,在甘肅工作至今,她的簡歷上滿滿十幾頁全是參與“一帶一路”相關的科研、教育、翻譯等國際交流工作的經歷。筆者第一次見到奧莉婭是在2021年甘肅省科技廳組織的中國政府友誼獎候選人答辯會上,一見面她就用流利的普通話介紹說:“我叫奧莉婭,來自俄羅斯奔薩市,現在是甘肅省外籍專家,做俄語翻譯,研究中國文化,我在研究敦煌學?!币咔榉揽仄陂g她翻譯了一首名為“我的武漢我的城”的詩歌并拍成視頻,在網上廣泛傳播。她加入這本書的編輯工作,無論是語言的交流還是采訪溝通的深度,都保證了這本書的質量。
訪談對象具有廣泛的代表性。這本書的訪談對象來自俄羅斯、新加坡、老撾、菲律賓、泰國、吉爾吉斯斯坦、白俄羅斯、波蘭、匈牙利、烏茲別克斯坦、印度、以色列等諸多國家。他們的角色也豐富多彩,有教育官員、大學校長、駐華大使,還有國際組織的工作人員。這種多視角、真實、具體的訪談對我們了解“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國際教育領域共同關心的話題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如果非要說這本書有什么不足的話,那就是訪談數量還有待提高,對共同的問題缺乏最終的歸納。但這本書對“一帶一路”沿線的國際合作工作者來說,還是值得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