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馮驛馭
7月13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新疆考察調(diào)研期間,在烏魯木齊市天山區(qū)固原巷社區(qū)黨群服務中心親切地同大家說:“我們要把工作沉到基層,一定要接地氣,了解老百姓的所思所想所盼,根據(jù)大家的需求來做我們的工作?!?/p>
最近,七一客戶端暨重慶市委黨建全媒體記者在基層采訪老舊小區(qū)改造時,了解到這樣一個故事:
一棟老舊樓房需加裝電梯,卻遭到二樓一住戶的強烈反對。當?shù)厣鐓^(qū)工作人員多次上門溝通,才得知這家住戶原本支持加裝電梯,但當?shù)嘏c低樓層住戶溝通不夠充分,未充分考慮低樓層住戶的各方面需求。該住戶認為這傷害了他的自尊心,便以反對態(tài)度來表達內(nèi)心的不滿。社區(qū)工作人員耐心地與住戶交流,與他面對面談心,最終讓住戶感受到了尊重與重視。群眾心氣順了,加裝電梯的工作也得以順利開展。
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我們的所有工作,歸根結(jié)底是為人民服務、為人民群眾辦實事。這個加裝電梯的故事啟迪我們,做好基層工作要以群眾需求為導向,堅持深入群眾,把工作“沉”到群眾心坎上,為群眾福祉不懈奮斗。
一個是高高在上發(fā)號施令的“教師爺”,一個是走在群眾中間和藹可親的“自家人”,群眾更愿意親近誰?答案不言而喻。不接地氣的群眾工作,就好比根基不牢的大廈,最終必然是地動山搖。黨員干部要想與群眾聯(lián)系緊密,一定要走出辦公室,來到群眾身邊,多與群眾面對面、心連心。群眾反映的問題、情況,只有極少部分呈現(xiàn)在工作文件上,絕大部分都需要在日常生活中與群眾面對面“擺龍門陣”才能知曉。長期深入群眾,黨員干部身上會形成一種特別的氣質(zhì),這氣質(zhì)蘊含著對群眾訴求的感同身受,蘊含著與群眾同在的價值追求。對群眾來說,這就是值得托付的“自家人”。
20世紀20年代,湖南韶山附近的農(nóng)民組織有哪些?抗租減租運動開展得如何?農(nóng)民的斗爭觀念是怎樣的……針對這些問題,毛澤東同志深入田間地頭,與各類人士接觸交談,探尋答案,形成了《湖南農(nóng)民運動考察報告》,立體真實地反映了當時廣大農(nóng)民的訴求。沒有調(diào)查,就沒有發(fā)言權(quán)。放眼今朝,人民群眾的需求呈現(xiàn)多元變化,基層工作面臨的情況也各有不同?;诖?,了解群眾需求,既要細到具體方面,知曉群眾在醫(yī)療、教育等各種細節(jié)之處的真實訴求,也要多到“方方面面”,與社區(qū)住戶、企業(yè)、相關單位機構(gòu)等多加交流,兼聽則明;既要理性分析群眾訴求背后的成因,進行小心謹慎的考證,更要感性地與群眾“同此涼熱”,體會群眾的真實感受,既知情,更知心。
長征時期,黨的隊伍無論走到何方,總能贏得當?shù)厝罕姷臍g迎和擁護。當時的老百姓不一定熟知馬列主義,但對“三座大山”的壓迫卻感受深沉。紅軍打土豪、分田地,為他們收莊稼、掃院子,群眾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因此群眾擁護共產(chǎn)黨,支持紅軍,革命的星火得以播撒到華夏大地。這正是黨根據(jù)大家的需求來做我們的工作的生動實踐。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今天,我們更要牢記“為民造福是最大政績”,開展任何工作都要以群眾需求為導向,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確保一項項決策都保障群眾利益,一個個項目都解決群眾問題,最終將一件件小事辦成給千家萬戶帶來幸福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