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基于人口集聚視角的人口變動對勞動收入份額的影響

2022-08-16 09:42:34強,趙
統(tǒng)計與信息論壇 2022年8期
關鍵詞:勞動收入人口密度份額

徐 強,趙 欣

(東北財經大學 統(tǒng)計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5)

一、引 言

勞動收入份額是國民收入初次分配的重要問題,提高勞動收入份額所占比重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經濟長期保持穩(wěn)定增長態(tài)勢,然而勞動收入份額卻呈現出下降態(tài)勢,金融危機之后雖然有所回升但幅度不大,勞動收入份額持續(xù)降低的趨勢仍然存在,這一現象與“卡爾多特征事實”相悖[1-2]。勞動收入份額大幅減小,可能會限制居民總消費和總儲蓄水平,削弱經濟持續(xù)發(fā)展的活力,造成收入分配不均衡的現象,貧富差距持續(xù)加大嚴重時甚至會影響社會經濟的穩(wěn)定發(fā)展。為了提高勞動收入份額,促進經濟社會長期高質量發(fā)展,《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四個五年規(guī)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強調,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高人民收入水平,中國應該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著力提升低收入群體收入水平,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比重。

人口作為影響經濟發(fā)展質量的重要因素,勞動收入份額的變動情況會受到人口變動的多重影響。改革開放40多年來,伴隨著勞動收入份額的下降態(tài)勢,中國人口變動逐步呈現出少子化、城市化、老齡化進程加快、向核心發(fā)達城市集聚的特點。第七次人口普查結果進一步顯示中國人口變動特征保持相對穩(wěn)定:生育政策在人口自然增長率降低的背景下逐步放開,老年撫養(yǎng)比穩(wěn)步攀升,人口流動更趨活躍,勞動人口從農業(yè)向制造業(yè)和服務業(yè)轉移、從低薪崗位向高薪崗位轉移、從勞動密集型產業(yè)向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yè)轉移、從低效能產業(yè)向高效能產業(yè)轉移,跨省流動與城際間的人口流動絕對規(guī)模徒增,勞動力持續(xù)向核心沿海地區(qū)集聚。中國東南沿海等發(fā)達城市人口高度聚集,部分地區(qū)甚至呈現出勞動力過剩、公共資源配置緊缺等擁擠現象。反觀內陸欠發(fā)達省份人口流出現象嚴重,適齡勞動力數量出現負增長,人口數量紅利不斷衰減,為了抑制生產成本,各企業(yè)采用資本代替勞動力的比重不斷加大,導致資本邊際報酬遞減,勞動收入份額下降,收入差距持續(xù)擴大。就人口變動對勞動收入份額的影響,威廉姆森假說表明:集聚效應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可能存在門檻值,適度的人口聚集可以促進經濟向好發(fā)展、勞動收入分配更加公平,但過度聚集會導致人口結構惡化。如果人口聚集產生的負外部效應遠遠超出“知識溢出效應”“競爭效用”和“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正外部效應,勞動收入份額的增長反而會受到限制[3-4]。

為了進一步探究中國人口變動對勞動收入份額影響的作用機理,人口自然變動、遷移變動、結構變動的作用效果是否受人口集聚效應的影響,以及人口集聚的門檻值又是否會因所處地理位置的不同存在差異,本文將從人口集聚視角出發(fā)考察人口變動與勞動收入份額之間的關系,通過理論機制與實證分析研究勞動收入份額受人口因素影響的變動規(guī)律,以便從人口政策出發(fā),為統(tǒng)籌推進中國各地人口均衡、提高居民勞動收入份額、完善收入分配政策提供理論依據與建議。本文的邊際貢獻主要有三點:第一,從人口集聚的視角出發(fā),分析人口集聚效應對人口變動與勞動收入份額之間關系的影響,采用中介效應和門檻效應深入探究為什么同一變量對勞動收入份額的作用可能存在兩面性,并進一步探討沿海和內陸地區(qū)之間變動規(guī)律的異同。第二,從自然變動、遷移變動和結構變動三個維度綜合反映人口變動對勞動收入份額造成的影響。從宏觀層面整體把控人口變動的影響,避免不同人口政策之間出現相互脫離的現象,為統(tǒng)籌推進人口特征向好發(fā)展、實現穩(wěn)步提升勞動收入份額提供理論依據。第三,綜合運用理論模型與實證檢驗進行對比驗證。理論分析部分將人口集聚因素納入世代交疊模型以探討傳導機制,實證分析部分采用面板回歸、中介效應和門檻模型,逐步探究人口聚集對人口變動與勞動收入份額的影響機理,明確人口集聚變量的中介效應和門檻效應,驗證假設命題的正確性。

二、文獻綜述

世界各國學者普遍注意到20世紀以來全球范圍內平均勞動收入水平不斷提高,但勞動收入份額處于相對較低的位置且呈持續(xù)下降的態(tài)勢,因此就決定勞動收入份額變動的因素展開深入探討,目前相關研究已取得較為顯著的成果,其中影響勞動收入份額變動的主要因素可以歸結為:技術進步、制度因素、產業(yè)結構轉變、經濟發(fā)展、國際貿易、人力資本和人口變動幾個方面[5-10]?,F階段關于人口變動對勞動收入份額影響機理的分析相對較少,且主要集中在對單一影響因素作用的探討。按照人口變動因素對勞動收入份額的影響,現有研究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

第一,人口自然變動方面,涉及人口自然增長作用的研究暫時還比較少。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是通過構建面板向量自回歸(Panel VAR)模型,采用脈沖響應動態(tài)預測人口自然變動對勞動收入份額造成的影響。研究發(fā)現人口自然增長確實可以通過增加未來勞動力的數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勞動收入份額,但過高的人口自然增長率也可能會造成撫養(yǎng)壓力加劇等問題,反而會抑制勞動收入份額進一步提升[11]。

第二,人口遷移變動方面,可以進一步分為城市之間和城鄉(xiāng)之間的人口遷移。勞動力的遷移可能同時存在著擴大和減小勞動收入份額的影響。短期內人口遷移可能會通過人口集聚的正外部效應造成勞動收入份額的增加,但長期情況下持續(xù)的人口遷入反而會導致勞動收入份額下降[11]。以二元經濟結構為例,勞動力遷移能否帶來勞動收入份額的上升取決于流入城市的農村勞動力所從事工作的資本密集程度,如果農村勞動力無法改變自身的就業(yè)層次,持續(xù)性地遷入則會加劇對勞動收入份額的抑制作用[12]。

第三,人口結構變動方面,可以分為年齡結構和性別結構對勞動收入份額的影響。人口結構變動通過影響居民儲蓄水平決定資本集約程度,間接影響勞動收入份額。老年撫養(yǎng)比升高會造成各家庭為贍養(yǎng)老人做準備而進行更多的儲蓄,少兒撫養(yǎng)比提升則會加大家庭育兒開支從而降低儲蓄水平,因此少年撫養(yǎng)比與勞動收入份額變動呈正相關,而老年撫養(yǎng)比卻與之呈負相關[13-16]。進一步研究發(fā)現,中國東部和中部老齡化對勞動收入份額的抑制效應相近且大于西部地區(qū)[17]。性別失衡則通過加劇婚備競爭壓力提高居民的儲蓄水平,從而間接抑制當地勞動收入份額的增長[18]。

綜合當前研究成果來看,現有文獻對勞動收入份額決定因素的研究已取得很大進展,為本研究順利開展奠定了重要基礎,但從人口視角對中國勞動收入份額變動進行解釋的文獻相對較少,且綜合來看存在三個方面的局限。(1)忽視人口集聚效應對人口變動與勞動收入份額之間關系的影響。雖然已經有學者認識到同一人口變量對勞動收入份額的影響可能具有兩面性,但現有研究并沒有進一步引入門檻效應等對其變動規(guī)律進行探討。21世紀以來中國人口持續(xù)從中西部地區(qū)向發(fā)達城市聚集,沿海和內陸地區(qū)人口密度差異較大,經濟增長變動規(guī)律不盡相同,忽視人口集聚差異造成的影響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所得結論的普適性。(2)偏向單因素分析,鮮少采用多重因素綜合分析。人口變動涉及自然變動、遷移變動和結構變動等多個方面,現有研究多從遷出地“推力”作用和遷入地“拉力”作用入手著重考察人口遷移對勞動收入份額的影響,而忽視此過程中伴隨發(fā)生的人口出生率下降和老年撫養(yǎng)比上升所引起的資本替代效應,不利于從整體層面上對人口變動與勞動收入份額之間的關系進行把控。(3)缺乏理論機制分析?,F有研究多從實證檢驗入手探究勞動收入份額變動的規(guī)律,鮮有將理論分析與實證檢驗相結合的研究,缺乏采用經濟學原理對傳導機制進行直觀展示。

鑒于此,本文將重點從研究視角、研究對象以及研究方法三個方面進行創(chuàng)新,基于人口集聚視角探究人口變動對勞動收入份額的影響,結合理論分析與實證檢驗結果分別明晰人口自然變動、結構變動和遷移變動對勞動收入份額的作用效果,并對沿海與內陸地區(qū)人口集聚效應是否存在差異進行對比分析,最后再依據研究結論從人口變動視角為提高中國勞動收入份額提出建議。

三、基于人口集聚的勞動收入份額變動理論機制分析

本文基于世代交疊模型構建理論框架,參考已有經驗采用自然增長率、凈遷入率、老年撫養(yǎng)比代表自然變動、遷移變動和結構變動,引入人口密度變量作為表示人口集聚程度的指標以探究人口變動對勞動收入份額的影響[3,15,19]。

(一)人口密度對勞動收入份額的影響

勞動收入份額(ls)是指經濟活動中勞動要素占總收入(產出)的比重,可表示為:

(1)

其中,Y為總產出,K為資本存量,L為勞動,w為單位有效勞動的工資,r為實際利率,t為時間。假設生產過程中只投入資本與勞動兩種要素,則生產函數可表示為:

Yt=At(Dt)[αKt(σ-1)/σ+(1-α)Lt(σ-1)/σ](σ-1)/σ

(2)

其中,At表示其他影響地區(qū)個體勞動效率的因素,α為資本收入份額,σ為資本與勞動的替代彈性。需要說明的是,本文選用CES生產函數而不選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是考慮到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假設要素價格變化不會影響勞動收入份額,因此本文避免采用勞動收入份額不隨資本集約程度發(fā)生變化的函數形式。

由于人口集聚過程中會伴隨知識溢出效應和競爭效應,因此At將受到Dt(即t時期地區(qū)人口密度)的影響。如果人口集聚存在門檻效應,則人口密度小于門檻值時At是Dt的增函數,人口密度大于門檻值時At是Dt的減函數,即滿足:

(3)

(4)

假設市場是完全競爭的,企業(yè)為了實現利潤最大化,勞動和資本的邊際產出等于要素價格,即:

(5)

(6)

可得勞動收入份額的表達式:

lst=(1-α)[αkt-ε+(1-α)]-1

(7)

由式(7)可知,勞動收入份額變動取決于資本集約程度k和要素替代彈性系數ε。資本集約程度對勞動收入份額的影響取決于資本和勞動的關系。當勞動和資本為互補關系(ε<0)時,lst隨kt增加而增加;當二者為替代關系(ε>0)時,lst隨kt增加而減小。資本集約程度kt與經濟體的總儲蓄率有關,并受各期勞動力數量Lt及勞動效率At的影響。

對式(7)關于kt求導,可以通過資本集約程度變化判斷勞動收入份額變動:

(8)

考慮到中國現階段經濟發(fā)展的特殊性,資本替代勞動乃是客觀事實,資本集約程度升高則會導致勞動收入份額的下降[20]。

(二)人口自然增長和凈遷入對勞動收入份額的影響

為分析人口自然增長和凈遷入對勞動收入份額的影響,簡化假設(t+1)期的資本存量等于年輕人在t期的儲蓄:

Kt+1=s(rt+1)LtAt(Dt)wt

(9)

(t+1)期單位有效勞動的平均資本為:

(10)

為分析人口自然變動與遷移變動造成的影響,本文將人口劃分為本地人口Nt和外來人口It,外來人口占本地人口的比例λt滿足:

(11)

假設外來人口和本地人口擁有相同的自然增長率βt,則(t+1)期人口數量滿足:

Nt+1=(1+βt)(1+λt)Nt

(12)

考慮到人口遷移過程中外來人口和本地居民的勞動能力可能存在差異,因此引入系數η表示外來人口遷入對勞動力水平的影響程度,η越大說明人口遷入對經濟的影響更為積極,勞動力數量關系應滿足:

Lt=Nt+ηIt=(1+ηλt)Nt

(13)

Lt+1=Nt+1+It+1=(1+ηλt+1)(1+βt)(1+λt)Nt

(14)

(t+1)期單位有效勞動的平均資本可表示為:

(15)

對kt+1關于βt求導,由鏈式法則可得:

(16)

式(16)系數為負,說明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人口自然增長率的提高會造成資本集約程度的下降。人口聚集程度較低時,受個體勞動效率的影響資本集約程度相對較低。

命題1:人口自然增長會導致資本集約程度下降從而提高勞動收入份額,人口聚集程度較高會降低這一促進作用。

對kt+1關于λt+1和λt求導可得:

(17)

(18)

式(17)系數為負,式(18)系數為正,說明(t+1)期和t期的人口遷移對資本集約程度的影響不同。當人口聚集程度低時,(t+1)期人口遷入的影響可能更加明顯;人口高度聚集時,t期人口遷入的影響更明顯,資本集約程度先下降后上升。

命題2:人口遷入對勞動收入份額的作用是非線性的,人口聚集程度增加時人口遷入對勞動收入份額的影響會呈現倒U型。

(三)老齡化對勞動收入份額的影響

為研究老齡化對勞動收入份額的影響,采用青年和老年兩期世代交疊模型。假設消費與儲蓄僅由個體在青年時期做出決定,老年人只能接受自己在青年時所做決策的后果。為簡化分析,青年人決策目標是利用可支配收入最大化自己青年和老年時期的總消費效用,目標效用函數見式(19),青年時期由y表示,老年時期則由o表示。

(19)

其中C表示消費,ρ表示時間偏好,θ表示常風險厭惡系數,π表示青年向老年時期過渡的存活率。假設繳納社保稅率由τ表示,青年時期個體儲蓄額則表示為:

(20)

個體在老年時期的消費可表示為:

(21)

通過構造拉格朗日函數對個體效用最大化進行求解:

(22)

(23)

運用鏈式法則求導可證明:

(24)

π的升高會造成老齡化加劇,因此可推斷若其他條件不變,老齡化加劇將通過提高儲蓄間接地促進資本集約水平。結合式(25)可知人口集聚程度會影響資本集約水平,資本集約程度提高會導致勞動收入份額降低。

(25)

命題3:老齡化加劇會抑制勞動收入份額增長,人口集聚差異會影響抑制作用的大小。

四、模型設定與變量說明

(一)模型設定

1.固定效應模型

為檢驗人口自然變動、遷移變動、結構變動和人口密度對勞動收入份額的影響方向和程度,采用面板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實證分析。

lsit=ui+β1×coreit+β2×controlit+εit

(26)

其中i表示地區(qū),t表示時間,lsit為被解釋變量勞動收入份額,coreit為核心解釋變量,包括人口自然增長率、凈遷移率和老年撫養(yǎng)比,β1為核心解釋變量對應的回歸系數,表示其對勞動收入份額的邊際效應,controlit為控制變量,εit為隨機誤差項。

2.中介效應模型

為進一步探究人口集聚是否具有中介效應,對人口自然變動、遷移變動、結構變動與勞動收入份額之間的關系產生間接影響,采用中介效應模型進行檢驗。

pop-densityit=α0+α1×coreit+α2×controlit+εit

(27)

lsit=λ0+λ1×coreit+λ2×pop-densityit+λ3×controlit+εit

(28)

其中人口密度pop-densityit是中介變量,若系數α1顯著說明核心解釋變量coreit對中介變量產生影響,λ1和λ2顯著說明中介效應顯著存在。

3.門檻效應模型

為驗證人口集聚是否存在門檻效應,采用面板門檻回歸模型對式(26)進行改造,構建雙門檻面板回歸模型。

lsit=η0+η1coreit(pop-density≤γ)+η2coreit(pop-density>γ)+η3controlit+εit

(29)

其中pop-density是門檻變量,人口密度小于等于γ時,核心變量對勞動收入份額的影響系數為η1,否則影響系數為η2。如果η1≠η2,說明核心變量對勞動收入份額的影響存在非線性關系。若η1為正值而η2為負值,說明核心變量對勞動收入份額的影響呈倒U型。

(二)變量說明

1.被解釋變量

被解釋變量勞動收入份額的測算主要有三種方法:基于投入產出表的方法、基于資金流量表的方法和收入法。研究發(fā)現收入法能真實地呈現出中國勞動要素收入占比的變化趨勢,采用收入法核算勞動收入份額較為合理[21]。有學者認為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NA)沒有嚴格按照歸屬情況來劃分收入,其中生產稅凈額既不屬于勞動收入也不屬于資本收入部分,是勞動和資本之外的“楔子”,采用收入法計算勞動收入份額時應剔除生產稅凈額的影響。因此,本文采用收入法對勞動收入份額進行核算,并將生產稅凈額排除在外,具體公式為:

(30)

2.核心解釋變量

將核心變量人口變動劃分為自然變動、遷移變動和結構變動進行綜合考察。采用人口自然增長率指標和人口凈遷入率指標分別反映人口自然變動和遷移變動,人口結構變動則選用老年撫養(yǎng)比表示[11]。其中人口自然增長率由人口出生率與人口死亡率之差得到,人口凈遷入率由常住人口增長率與人口自然增長率之差計算得到,老年撫養(yǎng)比由65周歲以上老年人口占勞動年齡人口之比表示。

3.人口集聚變量

人口密度作為度量人口集聚程度的核心指標,由單位土地面積上的人口數量來反映,其測算的關鍵在于地理面積口徑的選取。考慮到中國不同地區(qū)地形、地勢差異較大,雪山、戈壁等地對經濟活動具有一定的限制作用,人口集聚也很少發(fā)生在地勢相對惡劣的地區(qū),因此借鑒其他學者的經驗采用總人口與耕地面積之比來反映不同地區(qū)的人口集聚程度[3-4]。雖然有一些第二、三產業(yè)較為發(fā)達的城市耕地面積占比可能較小而總面積較大,甚至可能出現當地農產品供給不足的現象,但如果勞動力仍然愿意選擇聚集在此,那么該現象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勞動收入差異對人口集聚的影響。

4.控制變量

結合相關文獻,本文選取的控制變量包括:(1)人力資本由中央財經大學中國人力資本與勞動經濟研究中心基于改進的J-F方法計算得到(1)中國人力資本與勞動經濟研究中心(CHLR)的網址為http:∥humancapital.cufe.edu.cn/en/index.htm。。(2)技術進步由全要素生產率表示。為避免主觀系統(tǒng)誤差,采用非參數DEA-Malmquist指數法對全要素生產率進行測算,將中國各省實際GDP作為產出變量,各地區(qū)實際資本存量、年末就業(yè)人數作為投入變量,估算各區(qū)域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率,并以2000年人均實際GDP作為技術進步的基準核算各省技術進步[22-23]。(3)制度因素由國有經濟比重指標表示。(4)經濟發(fā)展由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平方項、實際人均勞動收入以及城鎮(zhèn)化率表示。(5)國際聯系由出口額占支出法GDP的比重表示。

五、實證分析

(一)數據來源

本文采用2000—2017年中國30個省份(不包括西藏、港澳臺在內)的面板數據進行研究。在考慮數據可得性的基礎上,選取2000年作為起始年份。1998年國務院下發(fā)了《關于解決當前戶口管理工作中幾個突出問題的意見》,該《意見》被認為是中國人口流動壁壘從森嚴到松動的一個標志性文件,選取2000年作為考察起始年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國人口逐步向發(fā)達地區(qū)聚集的過程[4]。

本文實證分析所用數據均由國家統(tǒng)計局、全國及各省份歷年統(tǒng)計年鑒、《中國人口和就業(yè)統(tǒng)計年鑒》《中國城市統(tǒng)計年鑒》《中國國內生產總值歷史核算資料1993—2004》及《中國科技統(tǒng)計年鑒》公開數據計算得到。本文采用均衡面板數據,每個變量均包括30個省份18年間的540個觀測值。表1為各變量定義及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表。

表1 變量定義和統(tǒng)計描述

為驗證理論分析部分所提出命題的正確性,本文以2000—2017年中國30個省份(西藏、香港、澳門和臺灣除外)面板數據為樣本先后構建固定效應模型、中介效應模型以及面板門檻模型,從人口集聚的視角就人口變動三方面因素對勞動收入份額的影響展開實證分析。構建模型之前先對絕對值指標(如實際人均勞動收入Income)進行對數化處理,以緩解可能存在的異方差問題對估計結果的影響??紤]到數據非平穩(wěn)會造成估計結果的偏誤,對所選變量進行面板單位根檢驗以避免偽回歸現象。常用的面板單位根檢驗依據數據性質的不同可以分為同質性檢驗和異質性檢驗,其中LLC檢驗、HT檢驗、Breitung檢驗是針對同質性面板數據進行單位根檢驗的方法,IPS檢驗和Fisher-ADF檢驗是針對異質性面板數據進行檢驗的方法。為了確保檢驗結果的可信度,本文采用以上5種檢驗方法進行投票的方式判定原始序列的平穩(wěn)性后,對非平穩(wěn)序列進行平穩(wěn)化處理。

(二)人口變動對勞動收入份額影響的回歸分析

為探究人口變動和勞動收入份額之間的關系,采用靜態(tài)面板模型分別對人口自然變動、遷移變動、結構變動以及人口密度與勞動收入份額構建回歸模型。對比分析POOL模型、固定效應模型和隨機效應模型的擬合效果,由Hausman檢驗結果判定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分析最為合理,因此依據式(26)構建固定效應模型進行估計,回歸結果見表2。

表2中(1)~(4)分別表示人口自然變動、遷移變動、結構變動以及人口密度對勞動收入份額的影響,(5)表示三種人口變動共同作用對勞動收入份額的影響。可以看出人口變動將顯著影響勞動收入份額。其中,人口自然增長對勞動收入份額的提升有正向影響,人口自然增長率每增加1‰,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勞動收入份額可以提升0.015個百分點,這一結果驗證了人口自然增長可以提高勞動收入份額的假設。人口凈遷移率提高將抑制勞動收入份額的增長,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人口凈遷入率系數為-0.001,這說明在當前人口頻繁流動的背景下,人口大量遷入所造成的負外部效應要大于正外部效應,因此人口遷入會抑制勞動收入份額的增長。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老年撫養(yǎng)比系數為-0.929,說明老年撫養(yǎng)比提升也會抑制勞動收入份額,這可能是由于老年人口增多會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儲蓄資本,資本投資增加會造成勞動收入份額大幅下降,由此收入分配的不公平程度進一步加劇。人口密度對勞動收入份額的影響系數為0.032,就目前中國整體形勢而言,人口集聚可通過“知識溢出效應”和“競爭效用”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勞動收入份額提高。從控制變量的回歸結果來看,實際人均勞動收入和城鎮(zhèn)化率指標在10%的水平上不顯著,其他控制變量回歸系數符號均為負,表明在控制其他條件不變時,該類變量增大將導致勞動收入份額相應減小,這一結果與學者們現有的研究結論相一致[2,20]。

表2 面板固定效應回歸結果

(三)人口集聚中介效應分析

由表2可知,既然人口密度會對勞動收入份額產生影響,人口變動情況又會影響人口密度,那么人口密度是否具有中介效應呢?為了探究人口變動對勞動收入份額的直接影響,以及通過人口集聚的中介變量所產生的間接影響,本文依據式(27)~(28)構建中介效應模型以探究人口密度是否在人口自然變動、遷移變動、結構變動與勞動收入份額之間起到中介作用。

由表3的檢驗結果可知,人口集聚變量的中介效應顯著,其中人口密度對人口自然增長率的中介效應為正,對人口凈遷移率和老年撫養(yǎng)比的中介效應為負,且均在1%的水平下顯著。人口自然增長率的提升會造成人口密度的增加,使得勞動力代替資本的比例升高,資本集約度降低從而提高勞動收入份額。老年撫養(yǎng)比的提升會導致相同人口密度下適齡勞動力占比的下降,高度老齡化的社會儲蓄水平相應較高,高資本集約度會抑制勞動收入份額。依據人口密度固定效應回歸結果可知,人口密度的增加可以顯著提高勞動收入份額,人口凈遷入可以提高當地人口密度,由此通過人口集聚間接提升勞動收入份額,但是中介效應檢驗結果顯示人口凈遷入率對勞動收入份額的直接效應和間接效應均為負,與預期理論影響方向不符。這一現象是否說明人口集聚存在門檻效應?當人口密度大于某一門檻值時,人口變動對勞動收入份額的影響會發(fā)生改變?

表3 人口集聚的中介效應檢驗結果

(四)人口集聚門檻效應分析

為進一步驗證人口變動對勞動收入份額的影響是否滿足威廉姆森假說存在人口集聚的門檻效應,本文以人口密度為門檻變量,依據式(29)構建門檻回歸模型并運用似然比驗證門檻效應是否存在以及門檻模型的形式。鑒于Bootstrap抽樣法是簡單有效的有放回抽樣技術,且對總體的分布形式沒有具體要求,采用Bootstrap抽樣法模擬似然比統(tǒng)計量用于門檻效應檢驗,以估計人口自然變動、結構變動及遷移變動對勞動收入份額的影響是否存在明顯的門檻效應。表4是運用Bootstrap抽樣法進行門檻效應存在性檢驗和效應顯著性檢驗的結果,通過模擬似然比統(tǒng)計量估計得到門檻個數及門檻值,檢驗結果表明自然變動、結構變動存在單門檻且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遷移變動也存在單門檻但在10%的水平上顯著。

表4 門檻效應檢驗

表5給出了門檻回歸結果以及相應的門檻值大小,受篇幅限制本文不再對控制變量的擬合結果進行詳細展示。就自然變動而言,受人口集聚變量門檻效應的影響,人口自然增長率對勞動收入份額變動的作用是非線性的。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當人口密度邁過0.485萬人/公頃的門檻時,人口自然增長率每增加1‰對勞動收入份額的促進作用由0.01%下降至0.004%。由此命題1的真實性得到了證實:人口密度增加會抑制人口自然增長對勞動收入份額的提升作用[11]。

表5 門檻回歸結果

就遷移變動而言,由于人口集聚的門檻效應,人口凈遷入率對勞動收入份額的影響呈現倒U型。當人口密度低于門檻值0.472萬人/公頃時,人口凈遷入率系數0.005在1%的水平下顯著,當人口密度高于門檻值時,擁擠效應的負外部性明顯加強,人口繼續(xù)遷入反而不利于經濟增長,甚至產生副作用抑制勞動收入份額的提升。對于人口遷出地而言,當人口密度小于門檻值時,人口凈流出抑制勞動收入份額的增長,當人口密度高于門檻值時,人口流出會促進勞動收入份額增加,由此命題2的真實性得到驗證。改革開放以來,勞動力流動推動中國社會經濟發(fā)展進入新階段,當今社會人口遷移變得空前頻繁,北京、上海、廣州等經濟發(fā)展較快的地區(qū)勞動力大量聚集,縱觀中西部地區(qū),尤其是河南、湖北等地人口流失嚴重,收入差距不斷擴大進一步加劇了遷出地對勞動力的推出作用和遷入地的拉進作用。如果遷入地人口密度過高而遷出地人口密度較低,此時人口仍持續(xù)性向高密度地區(qū)聚集,則會同時造成遷入、遷出兩地的勞動收入份額進一步減少。

就結構變動而言,在人口集聚的門檻效應影響下,老年撫養(yǎng)比提升對勞動收入份額的抑制作用是非線性的。人口密度超過門檻值時老年撫養(yǎng)比系數由-0.877變?yōu)?0.314,其原因可能是老年人占比相同的情況下,高人口密度地區(qū)適齡勞動力數量大于人口密度低的地區(qū),豐富的勞動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高度資本集約所帶來的影響,使得老齡化對勞動收入份額的抑制作用有所減弱。

(五)穩(wěn)健性檢驗

為保證估計結果的有效性,本文從兩個方面進行穩(wěn)健性檢驗:(1)對勞動收入份額進行二次核算。由于中國在2004年對勞動收入份額核算標準做出了調整,故對2004年之前的指標采用式(30)進行核算,2004年之后的指標內容在實際GDP扣除生產稅凈額的基礎上,先通過營業(yè)盈余除以整體就業(yè)人數得到人均營業(yè)盈余,將人均營業(yè)盈余與個體就業(yè)人數相乘估算個體營業(yè)盈余,相應地將個體營業(yè)盈余計入勞動收入,剩余部分計入資本收入,最終調整得到二次核算的勞動收入份額數據[24]。(2)剔除部分控制變量。剔除不顯著的控制變量(城鎮(zhèn)化率Urbanization),重新構建模型驗證估計結果的穩(wěn)定性。

表6 穩(wěn)健性檢驗結果

表6是穩(wěn)健性檢驗的結果。兩種檢驗方法下,自然變動的促進作用及結構變動的抑制作用均保持非線性,遷移變動對勞動收入份額的影響仍然呈現倒U型,可見采用以上兩種方法構建的檢驗模型與基準模型所得結論相一致,人口集聚的門檻效應持續(xù)顯著,由此說明所構建的模型具有一定的穩(wěn)健性。

(六)區(qū)域異質性分析

受地形氣候、經濟政策等條件的影響,沿海地區(qū)人口密度始終高于中西部地區(qū),內陸地區(qū)尤其是東北地區(qū)老齡化加劇、生育率一再降低,不同區(qū)域之間人口特征差異明顯。同時有學者指出中國沿海地區(qū)勞動收入水平較高,但勞動收入份額居于全國末位。想要合理、深入探究勞動收入份額的變動規(guī)律,在考慮人口集聚的門檻效應時有必要將沿海與內陸地區(qū)區(qū)別開來(2)沿海省份包括遼寧、河北、天津、山東、江蘇、上海、浙江、福建、廣東、廣西和海南等11個省份。。表7是分區(qū)域進行門檻回歸的結果。

表7 沿海、內陸地區(qū)差異分析

內陸和沿海地區(qū)勞動收入份額受人口集聚的門檻效應影響變動方向相一致。人口自然增長率增加可以提升勞動收入份額,促進收入分配的公平,但是當人口密度超過門檻值時,內陸和沿海地區(qū)的促進作用均明顯減弱。人口凈遷入率對勞動收入份額的影響呈倒U型,當人口密度大于門檻值時,內陸和沿海地區(qū)的人口持續(xù)遷入對勞動收入份額的促進作用均轉變?yōu)橐种谱饔谩o論在內陸還是沿海地區(qū),老年撫養(yǎng)比的提高都會降低勞動收入份額,且該抑制作用的大小均受人口密度差異的影響。總體上沿海和內陸地區(qū)人口變動規(guī)律與全國范圍內相一致,這一結論再次驗證了命題1、命題2和命題3的真實性。

沿海地區(qū)人口集聚的門檻值高于內陸地區(qū)。沿海地區(qū)較高的人口承載力造就了高水平的人口密度門檻值,胡煥庸人口分布線說明中國東部沿海地區(qū)僅占全國面積的40%,而人口占到全國90%以上。由于地理、歷史等因素的影響,中國沿海地區(qū)擁有相對充足且高質的人力資源、較為發(fā)達的工商業(yè)、便利的水陸交通條件,更有利于在人口集聚的過程中產生正的外部性以促進經濟高質量發(fā)展。

人口集聚的門檻效應在沿海地區(qū)體現更為明顯,不同人口密度區(qū)域間的差異更加明顯。自然變動方面,沿海地區(qū)人口自然增長率系數低于內陸地區(qū),人口自然增長的促進作用明顯低于內陸地區(qū)。遷移變動方面,沿海地區(qū)勞動收入份額對人口遷移變動的反映更加敏感,二者變動關系所呈現的倒U型更尖一些,相對于內陸地區(qū)而言,沿海地區(qū)人口密度低于門檻值時,人口凈遷移率每增加1‰可以促進勞動收入份額多提升0.004 7個百分點,高于門檻值時,會使勞動收入份額額外減少0.000 1個百分點。結構變動方面,沿海地區(qū)老年撫養(yǎng)比對勞動收入份額的抑制作用更強,尤其是當人口密度超過門檻值時,老年撫養(yǎng)比每增加1%,沿海地區(qū)勞動收入份額較內陸地區(qū)下降0.294 4%??梢姀娜丝谧儎右暯浅霭l(fā)調節(jié)勞動收入份額,選擇從沿海地區(qū)入手可能會得到更加顯著的效果。

六、結論與政策建議

(一)結論

在“十四五”時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提高勞動收入份額是經濟高質量發(fā)展的重要保障。本文基于人口集聚視角,從自然變動、遷移變動和結構變動三個方面出發(fā)探究人口變動對勞動收入份額的影響,在將人口密度因素納入世代交疊模型進行理論分析之后,采用2000—2017年中國30個省份(西藏、港澳臺除外)的數據構建面板固定效應模型、中介效應模型和門檻效應模型進行實證檢驗,最后對沿海和內陸地區(qū)的變動差異進行對比分析。研究發(fā)現,人口變動與勞動收入份額之間存在人口集聚的中介效應和門檻效應,且沿海和內陸地區(qū)的勞動收入份額受人口自然增長、人口凈遷移和老年撫養(yǎng)比影響的變動規(guī)律基本一致,但沿海地區(qū)人口集聚的門檻效應更加明顯。研究結論如下:

第一,人口自然增長對勞動收入份額的促進作用存在門檻效應,當人口密度高于門檻值時,人口增長的促進作用明顯減弱。新生兒在未來可轉換為勞動力,人口自然增長率提高可以緩解勞動收入份額持續(xù)性下降的壓力,但當勞動力由青壯年時期進入老年階段時又會導致老年撫養(yǎng)壓力加劇,從而反作用抑制勞動收入份額的增長,因此一味地追求高自然增長率以提高勞動收入份額是不合理的。

第二,人口凈遷入對勞動收入份額的影響呈倒U型,當人口密度高于門檻值時,人口遷入的作用從促進勞動收入份額增長轉變?yōu)橐种破湓鲩L。人口凈流出對勞動收入份額的影響呈正U型。區(qū)域間發(fā)展不均衡會導致遷出地的推力作用和遷入地的拉力作用加強,如果遷入地人口密度高于門檻值而遷出地人口密度低于門檻值,持續(xù)的人口遷移會同時大幅減少遷入、遷出地的勞動收入份額,因此想要提升勞動收入份額就需要關注區(qū)域人口分布情況,合理引導人口流動。

第三,老年撫養(yǎng)比對勞動收入份額的抑制作用是非線性的,該抑制作用的大小也會隨人口密度變化發(fā)生改變。少子化、長壽化是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必然產物,二者綜合作用必然會導致人口年齡結構的老齡化,并且人口結構老齡化在未來一段時間是無法逆轉的。老齡化加劇是導致中國勞動收入份額降低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應充分開發(fā)老年人口資源,以緩解勞動收入份額下行壓力。

第四,沿海地區(qū)人口承載力更強且人口密度的門檻效用更加明顯。便利的水陸交通條件、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以及開放的經濟政策使得中國沿海地區(qū)人口承載力明顯高于內陸地區(qū),人口承載力高的地區(qū)使得人口集聚更容易產生正外部效應。沿海地區(qū)人口密度水平高于內陸地區(qū),大量人口遷入和老年撫養(yǎng)比提高更容易造成勞動收入份額的大幅下降,而人口自然增長的促進作用卻不那么明顯,沿海地區(qū)人口變動對勞動收入份額的調節(jié)作用可能更加明顯。

(二)政策建議

促進勞動收入份額增長、保證收入分配公平程度,應統(tǒng)籌兼顧人口變動各方面因素,而不是將各種政策剝離開來,優(yōu)化人口結構、促進各地人口均衡發(fā)展是提高勞動收入份額的關鍵。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議提高勞動收入份額:

第一,優(yōu)化生育政策,增強生育政策的包容性。一味地通過提高生育率來拉動勞動收入份額是不合理且不可持續(xù)的,應當強調適度生育的重要性,制定和完善人口長期發(fā)展戰(zhàn)略,開展生育支持政策,提高優(yōu)生優(yōu)育服務水平,如建設生育友好型制度,發(fā)展“普惠托育”服務體系,盡可能降低民眾生育、養(yǎng)育、教育成本,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fā)展。

第二,合理引導人口流動,實現人口遷移與人口需求相匹配。人口遷入大省部分領域的就業(yè)吸納能力已經接近飽和,而人口遷出省份卻出現人才短缺現象,如果人口持續(xù)不合理遷移反而會抑制勞動收入份額增長。政府應發(fā)揮積極的人口流動導向作用,充分發(fā)揮“人口素質紅利”,避免飽和行業(yè)人口繼續(xù)大量遷入,造成勞動力大規(guī)模流入所導致的人力資源浪費。人口流失省份可以通過人才吸納政策,吸引本省特色產業(yè)、新興產業(yè)等領域專業(yè)人才,實現勞動力的合理調動,為優(yōu)質勞動力就業(yè)提供更多選擇,盡可能避免發(fā)達省份人才過剩而欠發(fā)達省份人才短缺的不均衡現象,實現區(qū)域均衡發(fā)展。

第三,完善養(yǎng)老服務體系,適當開發(fā)老年“人口紅利”。短期內人口結構老齡化是不可逆轉的,要想緩解老齡化造成的勞動收入份額下行壓力,緩解養(yǎng)老壓力、合理利用老年人口資源就顯得尤為重要。健全社會基本養(yǎng)老服務體系,特別關注農民工、農村居民的養(yǎng)老問題,發(fā)展普惠型、互助型養(yǎng)老服務,積極開發(fā)老齡人力資源,培育養(yǎng)老新業(yè)態(tài),釋放老年人力資源就業(yè)潛力,適度延遲退休,推動養(yǎng)老事業(yè)和養(yǎng)老產業(yè)協同發(fā)展。

第四,合理利用沿海地區(qū)人口集聚優(yōu)勢,統(tǒng)籌兼顧沿海與內陸地區(qū)發(fā)展。沿海地區(qū)人口變動對勞動收入份額的調節(jié)作用更敏感,充分發(fā)揮沿海地區(qū)輻射帶動作用的同時,關注沿海地區(qū)人口承載力,避免出現人口分布不均衡的現象。分區(qū)域因地制宜設定宏觀政策,關注區(qū)域間差異,實現沿海內陸良性互動發(fā)展新格局,以統(tǒng)籌促進勞動收入份額提高。

猜你喜歡
勞動收入人口密度份額
關于我國房地產價格的思考
大經貿(2016年11期)2017-01-06 12:50:30
0.0人
廈門市流動人口分布研究
市民化與個人勞動收入:外部性視角
資源誤配置對中國勞動收入份額的影響
中國的勞動收入份額在下降嗎
我國勞動收入占比的變化特征及結構性因素分析
學術論壇(2015年12期)2015-10-25 02:23:46
分級基金的折算機制研究
時代金融(2013年6期)2013-08-15 00:51:28
競爭性要素收入份額下降機理分析——壟斷租金對競爭性要素收入份額的侵害
菲律賓擬提高本國海員占世界市場份額至50%
吉林市| 丰都县| 方山县| 通州区| 洪雅县| 许昌市| 高尔夫| 嘉祥县| 博白县| 固原市| 抚顺县| 鄂州市| 平昌县| 弥勒县| 个旧市| 昌都县| 五华县| 仁寿县| 西充县| 阳信县| 连云港市| 遵化市| 稻城县| 济源市| 桐乡市| 花莲县| 扶风县| 镇江市| 佛山市| 永清县| 西华县| 枣强县| 贵州省| 苏州市| 青岛市| 澄迈县| 荔波县| 文山县| 云南省| 五指山市| 南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