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七七
七八月正值“三伏”天,許多地方都熱出了新紀錄。但不管怎么說,咱們活在二十一世紀是件幸事。畢竟“夏天三件寶,西瓜空調涼水澡”。那么問題來了,古人是怎么度過炎炎夏日的呢?在沒有冰箱、沒有空調、沒有電扇的幾千年里,古人運用其智慧,想方設法把清涼帶到身邊。他們創(chuàng)造了哪些避暑小妙招呢?
在我們經??吹降墓叛b劇中,只見每個人都是長衣長袖,里三層外三層的,這不禁讓人暗暗地發(fā)問:這樣的穿法,驕陽似火的夏日難道不熱嗎?用膝蓋想想就知道,肯定熱啊,三伏天,穿著短袖都能起一身痱子,那古人的穿著到底什么樣?如何度過揮汗如雨的夏日呢?
在先秦兩漢時期,古人在大庭廣眾之下,還真得是衣冠楚楚,不隨便袒胸露背。那熱怎么辦?那只能從面料上做文章,所以古人很早就生產出了輕、薄、透的紗類,例如馬王堆出土的漢代素紗襌衣,重量不到一兩,想來應該是極其清涼的。而南宋黃昇墓出土的一件深煙色牡丹花羅背心更夸張,16.7克!當然紗比較貴,大部分人穿不起,那時候還有一種更為便宜的面料“葛紗”廣受歡迎,而且效果絲毫不差。它是一種植物面料,是最清透涼爽的材料。
面料的改進總是有限,改樣式來的更直接一些。我們都知道漢服有三大特征,交領右衽、無扣結纓、褒衣廣袖。一直以來,無論春秋冬夏,大家都這么穿。不過,總有獨樹一幟的。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有些人就開始嘗試著穿短袖(半臂又稱半袖),但是迫于褒衣廣袖的壓力,此時的半臂不能貼身穿。
直到一個特別熱的夏天,褒衣廣袖實在太熱,喜歡標新立異的魏明帝曹叡突發(fā)奇想,穿著半袖(半臂)就出來逛,結果被多事的大臣教育了一番。這件事,在《晉書·五行志》中有記載,說曹叡,經常戴著繡帽、披著縹紈半袖,不修邊幅地接待臣子。結果有位叫楊阜的大臣,性格十分耿直??次好鞯垡鹿诓徽?,就上奏皇帝:“您穿的半袖,符合哪家的禮儀?”
魏明帝即使貴為天子,遭到這樣的批評,也只能默默聽著。由此可見,那時半臂還上不得臺面。那又是什么樣的歷史機緣,讓半臂異軍突起,受到社會追捧,從而占據(jù)一席之地呢?
當半臂遇見大唐,終于迎來了自己的春天。眾所周知,唐代是個開放性和包容性極強的時代,以寬廣的胸懷接納了“胡服文化”,從此,士族與庶族開始流行半臂。據(jù)文獻記載,唐代紡織業(yè)發(fā)達,有大量的織錦出土,在《新唐書》里面還出現(xiàn)過“半臂錦”,即一種專門用于半臂的織物。在《舊唐書·輿服制》也有“女史則半臂襦裙”的記載。由此可見,在初唐和盛唐時期,半臂在上層社會中已經流行。
不過,唐代的半臂主要和長裙一起穿著,一般穿在外衣之上,也有穿在中單上的,唐半臂的初期的半臂窄小貼身,低領口套頭的居多,而在武則天統(tǒng)治的末期,半臂變更為使用對領的形式,兩襟通過系帶系結在一起。
唐代婦女們穿用半臂時,有的把它罩在衫、裙的外面,有些像今日的短風衣一樣。在唐代,半臂更為普及,此外,冬天也可以當“護身馬甲”來御寒,起冬暖夏涼的作用。不過,唐代的半臂實物留存下來的極少,在“唐代的迷弟”日本的正倉院還留有一些遺珍。有人戲稱日本正倉院的唐錦半臂殘件曾是唐代人的爆款服飾,潮流引爆了當時的貴婦圈,不在襦、衫外加一件鮮艷華美的半臂,都不好意思出門。日本正倉院藏的彩繪獅子花鳥紋半臂,上面的花紋透著濃重的日本本土特色,但款式與唐無異。
到了宋代,半臂依然是一種時尚的穿著,但已經不屬于常服之列,男女老少沒事的時候都可以穿。南宋曾三異《同話錄》載:“近歲衣制,有一種如旋襖,長不過腰,兩袖掩肘,以最厚之帛為之,仍用夾裹,或其中用綿者,以紫皂緣之,名日貉袖?!闭f的就是半臂。
再翻翻《清明上河圖》,里面的販夫走卒幾乎都穿著短袖,有些人的小褂甚至已經和近代的差不多了。當然,這樣的服裝多屬于“短衣幫”,士大夫階層還是不屑的。
總之,半臂,從漢魏時期走來,流行于大唐,宋元時期開始轉型,半袖、T恤算是華麗的轉身。所以,古人也有自己的短袖。
在熱播劇《知否》里曾有盛家老太太讓孫女們吃冰酥酪的片段,可見宋代的夏季是有冷飲可以吃的。如果說電視劇的可信度值得商榷的話,那再看宋代詩人楊萬里的《荔枝歌》:帝城六月日卓午,市人如炊汗如雨。賣冰一聲隔水來,行人未吃心眼開。這說明在宋代夏日食冰是相對普遍的事。那我們可能就要問,古時候又沒有冰箱、冰柜,他們從哪里弄來的冰呢?
我們從一種職位——“凌人”說起。凌人,周代官名,掌管藏冰之事?!吨芏Y·天官·凌人》:“凌人,掌冰;正歲十有二月,令斬冰,三其凌?!庇纱丝芍?,周代的時候,古人已經開始在冬天最冷的時候鑿下冰塊貯藏,以備來年夏日使用。
藏冰的地方當然是極其陰寒的地方,每年春末啟用之前,周王還得搞個開啟儀式,用桃木弓往冰室里射一支棘做的箭,才能開始使用。進入三伏天,朝廷還會舉行個發(fā)布會,美其名曰發(fā)冰儀式,把冰作為奢侈品賞賜分給士大夫,足見冰的貴重程度。直到唐朝時,冰都貴如金子,夏天享受到的冰爽感覺都是燒錢的冷意。
這冰塊在夏天具體怎么用呢?最早是冰鎮(zhèn)酒水。如《楚辭·招魂》有“挫糟凍飲,酎清涼些”一句。古人注道:“酎,醇酒也。言盛夏則為覆蹙干釀,提去其糟,但取清醇,居之冰上,然后飲之?!币簿褪钦f把濾掉酒糟的米酒冰鎮(zhèn)著喝,簡直透心涼心飛揚。
湖北曾侯乙墓曾出土過一個戰(zhàn)國時期的銅冰鑒。所謂的冰鑒,實際上是一個兩層的容器,內里圓形,可以盛放食物和液體,外層為方形。夾層中可以放炭或者冰,既可以加熱,也可以制冷。冷氣不但可以傳導到缶內使食物降溫,還可以通過蓋子上的鏤空花紋將冷氣釋放到屋內,既是冰箱,也是空調。不過這樣的神器只有上流社會才用得起。
冰鑒
如果說古人一開始只是用冰冰鎮(zhèn)美食美酒的話,那發(fā)展到唐代,冷飲就悄悄地萌芽了。唐代是個開放的時代,都城長安非常繁華,當時已經出現(xiàn)了專門賣冰的商人,這大概是中國古代最早出售冷飲的商人。因此,冰飲也成為唐人避暑的妙招之一。唐代詩人劉禹錫就曾寫道:千竿竹翠數(shù)蓮紅,水閣虛涼玉簟空。琥珀盞紅疑漏酒,水晶簾瑩更通風。賜冰滿碗沉朱實,法饌盈盤覆碧籠。盡日逍遙避煩暑,再三珍重主人翁。
到了宋代,古人更是把冰吃出了新花樣。據(jù)《東京夢華錄》《夢梁錄》等記載,當時有不少流行的冷飲,如沙糖綠豆、漉梨漿、木瓜汁、鹵梅水、紅茶水、椰子酒、姜蜜水、苦水(一種加冰的茶)、香蕈飲、紫蘇飲、荔枝膏水、白醪涼水、金橘雪泡、冰雪、沉香水、雪泡梅花酒等,聽名字是不是就遍體清涼?
關于此類飲料的美味,《武林舊事》還有相關記載。說宋孝宗趙昚與太上皇趙構一起避暑,御廚呈上了“沆瀣漿”和“雪浸白酒”。孝宗對太上皇勸道:“此物恐怕不宜多吃?!崩蠣斪訜峒绷四墓苣敲炊?,一邊大口喝一邊說:“不妨,反覺爽快!”俗話說,勸人不如人。宋孝宗也有貪嘴的時候,《宋史》有載,他有一次對大臣抱怨:“朕前飲冰水過多,忽暴下,幸即平復。”意思就是,我前幾天冷飲吃得太多,搞得狂拉肚子,幸虧現(xiàn)在不拉了??梢?,在宋代,冷飲的受歡迎程度。
到了元代,在冷飲制作中又有了新發(fā)展。元好問在《續(xù)夷堅志》載:“冰水冬日結冰,小于芡實、圓結如珠……盛行以蜜水調之,加珍珠粉” 。這段話說明了元朝時期,冷飲制品又有了創(chuàng)新,這種新制冷飲似乎與今日的冰激凌有著某種相似之處,只是比較簡單而已。
據(jù)傳說,元世祖忽必烈也是個吃貨,因為太喜歡冰酥,甚至頒發(fā)了詔書嚴禁配制秘方外傳。直到馬可·波羅離開中國時,忽必烈才破例把制作方法傳給了他,并讓他帶回意大利。
發(fā)展到明清時期,冷飲的種類就與現(xiàn)在比較類似了,而且吃冷飲已是比較普遍的事兒了,像冰鎮(zhèn)酸梅湯、玫瑰露、涼茶等飲品在清朝時期就已經相繼出現(xiàn)了?,F(xiàn)如今,冷飲的品種和口感五花八門,給炎炎夏日帶去了絲絲清涼。
俗話說得好:“好漢不掙六月錢?!惫湃嗽诜鞎紤]放假或減少工作量,謂之“歇伏”,外出活動相對較少。那他們宅在家里又沒空調,不也同樣熱得慌嗎?
古人雖沒有空調,但不代表沒有“空調房”。在漢代的皇宮里,房間設有冬夏兩用“空調房”。冬季用房叫“溫調殿”,夏季用房叫“清涼殿”,清涼殿也叫“延清室”,是皇家最高級避暑用房。而在唐代更加高級,甚至還發(fā)明了避暑的黑科技,這里有供人消暑的“涼屋”。
其實,在春秋時期,就有涼屋的雛形,是用一種石虎銅龍的裝置,將水源引至建筑物上方,通過銅質排水管流出,水流蒸發(fā)達到為建筑物降溫效果。到了唐代,這種屋子有了專門的名稱——涼屋。
據(jù)說,涼屋要鄰水而建,其運行原理大致如水車,依靠水循環(huán)的方式推動扇輪搖轉,將水中涼氣緩緩送入屋中,還有的利用機械將水送至屋頂,然后沿檐而下,流水潺潺,形成人工水簾。水從高處來,便能形成降溫效果,真是綠色又環(huán)保。
到了宋代,這樣的涼屋、涼亭依舊廣受歡迎。愛好風雅的宋人,還會在涼屋四周或是廳堂里擺置各式鮮花,使冷風帶香,透著賞心悅目的高雅意趣。而到了明代,此種涼屋又升級了。明代戲曲家高濂在專著《遵生八箋》中這樣描述涼屋:在家里鑿幾口井,再用帶洞透氣的板蓋起來。汩汩井水,攜潺潺涼氣自下而上升騰,暑氣自消。
只是這種利用“水循環(huán)”建成的“涼屋”,都屬于高端設施,與普通老百姓是無緣的。一般來說,普通人家打打扇子,或者抱著“竹夫人”(一種竹編的長條空心器具)睡覺,最多在墻外搭個涼棚什么的,也就算了。
古人避暑,不光從屋子上做文章,還從床上做文章。古人床上有避暑三件套。一是上文提到的“竹夫人”,類似于今日的抱枕,睡覺時將它抱于懷中,能有效避免肌膚的黏熱之感。二是涼席,古代稱之為“涼簟”,簟性清涼,因此也被譽為“夏清侯”。三是夏被,稱為“神錦衾”,是一種高級真絲被,用蠶絲而制,蓋在身上,可降低體溫,算是名副其實的“空調被”了。
當然,王公貴族及有錢人家則更會享受生活,睡覺的時候會用“玉枕”,冰涼清爽。更有甚者還有玉床。在漢武帝時期,漢武帝寵幸董偃,便在未央宮清涼殿中,以畫石為床,罩紫琉璃帳,以紫玉為盤,為董偃度夏。漢成帝時,趙飛燕、趙合德姐妹受寵,趙合德所居的昭陽殿中,便備有玉幾玉床。
除此之外,古時還出現(xiàn)過一些避暑黑科技。比如《西京雜記》里記載的超級風扇:“連七輪,大皆徑丈,相連續(xù),一人運之,滿室生寒。”不過這些黑科技在古代都沒有普及。還有就是冰鑒在古代其實還有種用法,就是裝上冰放在房間里。讓冰塊融化帶走熱量,其作用就相當于一個小型空調。不過青銅時代過了之后,冰鑒就慢慢變成了冰桶或冰箱。
在清朝,冰桶或冰箱是大戶人家的標配,英國人芮尼的《北京與北京人》寫道:“這些中國冰箱呈四方形,木制,包了鉛皮,雙重掀蓋,中間有一小孔,冰箱內放冰,通常是一塊大雪團,人們以之降低茶和酒的溫度。他們也把冰箱放到客廳中間,讓房間較為涼快?!?/p>
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北京人用冰還是挺精打細算的,在冰鎮(zhèn)茶和酒的同時還順帶降溫。但權貴們可就不用這么摳摳縮縮了。就比如唐代宰相楊國忠,“每至伏中,取大冰使匠琢為山,周圍于宴席間。座客雖酒酣各有寒色,亦有挾纊者,其驕貴如此?!币馑季褪钦f位高權重的楊國忠在三伏天,在屋里玩冰雕,然后設宴請客吃飯,有些客人都覺得有些冷,披上錦衣。可見,楊國忠的奢侈。
即使是現(xiàn)在,普通人家在驕陽似火的夏日估計也拿不出能雕成山的大冰,何況是唐代?
如果實在太熱,家里待不住了,只能哪里涼快哪里待著去了。最會享受的當屬古代皇帝了,漢武帝避暑在甘泉宮、唐太宗避暑在九成宮,清代帝王避暑在圓明園和承德避暑山莊,這些地方都依山傍水,想不涼快都難。
不過能有這種待遇的畢竟是少數(shù),普通人還需另辟蹊徑。有錢有閑的去個深山老林,如白居易在《何處堪避暑》一詩中說:“何處堪避暑?林間背日樓。何處好追涼?池上隨風舟。日高饑始食,食竟飽還游。游罷睡一覺,覺來茶一甌。眼明見青山,耳醒聞碧流。脫襪閑濯足,解巾快搔頭。”沒錢的小老百姓沒錢遠足,來個近郊游也好?!段淞峙f事》記載,宋代每年六月六,城里人都會跑到西湖邊集體納涼:“登舟泛湖,為避暑之游”,在船上享受各種水果和冷飲。
可見,古人避暑的方式是十分多樣的,且充滿了生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