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人的延伸及其社會后果
——麥克盧漢的思想撞擊到了什么

2022-08-22 12:25:50陳勁松
甘肅社會科學 2022年4期
關鍵詞:盧漢麥克部落

陳勁松

(中國人民大學 社會與人口學院,北京 100872)

提要: 馬歇爾·麥克盧漢(Marshall McLuhan)因其提出“媒介即訊息”而名聲鵲起。在《理解媒介》中,他斷言“目前正逼近人類延伸的最后階段——從技術上模擬意識的階段”,這似乎讓人聯(lián)想到當前埃隆·里夫·馬斯克(Elon Reeve Musk)的“腦機接口”技術。伴隨著網絡社會的崛起、AI技術的高速發(fā)展以及各種自媒體、新媒介的泛濫,新媒介時代的理論界以及各類玩家們很容易與麥克盧漢發(fā)生各種類型的共鳴。在這些共鳴的背后隱藏著的,則是麥克盧漢研究問題的獨特視角,而正是這些獨特的視角使得麥克盧漢的一些“令人迷惑的觀點”在半個多世紀的時間之軸中多次“被發(fā)現(xiàn)”并常常給人以新的啟迪。麥克盧漢的獨特視角,主要可以歸納為媒介視角、技術視角、文化視角、語言視角以及人的身體及其解放的視角等等,而那些不同時代的共鳴,只不過是麥克盧漢的這些獨特視角與不同時代之風之間所發(fā)生的時代歡唱。

在媒介變遷帶來的沖擊越來越劇烈和越來越頻繁的新媒介時代,麥克盧漢的媒介理論又一次受到理論界及相關技術應用者的矚目。在2019 年最新版本的《理解媒介》中譯本上,馬化騰等著名企業(yè)家也加入了推薦行列。實際上,麥克盧漢的著作往往艱深難懂,其理論表述常用各種類比、暗喻、名言和典故。在英語和法語中甚至有一個詞匯“麥克盧漢式” (McLuhanesque),用來專門形容毫無關聯(lián)的事物。連麥克盧漢自己也承認,他的理論難懂。面對批評者,他用“我不解釋,我只探索”來進行回應。

自提出媒介理論引起諸多歧義到如今社交媒介不斷得以創(chuàng)新的互聯(lián)網時代的不斷“回眸”,麥克盧漢的思想近似于“不滅的火”,總是被一次一次重新點燃,不斷受到人們的追捧。麥克盧漢到底撞擊到了人類思想或人類靈魂之中什么重要的方面或東西而令大眾乃至學術界念念不忘呢?在號稱人類開始進入“元宇宙”的新時代,重讀麥克盧漢并對其研究所涉及內容及其研究問題的獨特視角做一番學術梳理,實有必要。

一、 身體的延伸:人通過媒介而生活

“媒介即訊息”,是麥克盧漢的一句膾炙人口的格言。他說:“我們這樣的文化,長期習慣于將一切事物分裂和切割,以此作為控制事物的手段。如果有人提醒我們說,在事物運轉的實際過程中,媒介即訊息,我們難免會感到有點吃驚?!覀兊娜魏我环N延伸(或曰任何一種新的技術),都要在我們的事務中引進一種新的尺度?!盵1]33麥克盧漢提出的媒介理論的基礎,無疑是“媒介”這個概念?!懊浇椤笔躯溈吮R漢的思想火花,從這里點燃了麥氏其它的理論分支,如傳播理論、地球村理論、全球化理論、互聯(lián)網預言、人機接口技術預言等等。因此,理解了“媒介”理論,我們便能找到理解麥克盧漢理論的入口。麥克盧漢的媒介理論主要包括以下幾點要義。

其一,“媒介”是人的延伸。人要同周圍的環(huán)境發(fā)生關系,就得通過媒介。人類任何工具的發(fā)展、任何技術進步都意味著媒介的發(fā)展與進步。在麥克盧漢看來,媒介意味著人的延伸,新的媒介意味著人的新的延伸,而每一次“延伸”都將導致“在我們的事物中引進一種新的尺度”。媒介帶來的“人的延伸”,涉及到兩種類型即身體的延伸和中樞神經的延伸。

按照麥克盧漢的觀點,石斧是人手的延伸,衣服是人皮膚的延伸,住宅是人體溫度控制機制的延伸,車輪是人腳的延伸,印刷品是人眼睛的延伸,廣播是人耳朵的延伸,電話是人的聲音和耳朵的延伸,電視是人的耳朵和眼睛的同時延伸——一種集體延伸的皮膚或衣服。人的整個中樞神經系統(tǒng),在目前人類對電子技術的開發(fā)與引用中則得到了延伸,人類正處于“逼近人類延伸的最后階段——從技術上模擬人類意識的階段”。

不僅單個的技術發(fā)明作為媒介是人的一種延伸,人類生活中所創(chuàng)造的各種交往方式、人際互動的各種介質都是人的延伸。例如,城市是適應大群體需要的、人體器官的進一步延伸。同樣,帝國是人的進一步延伸。諸如全球化、地球村也只是這種媒介所導致的人的延伸的一種結果而已。

其二,“媒介”即是訊息。人們過去將目光總是停留在媒介所承載的內容之上,例如我們常常將印刷品視為電報的內容,將文字視為印刷的內容。但是,在麥克盧漢看來,傳播中最本質的東西不在于傳播的內容,而在于傳播的媒介自身。媒介本身的形式就是在傳遞著一種訊息,即所謂“媒介即是訊息”。麥克盧漢認為,不是傳播的內容,而是人們相互交流時所使用的傳播媒介的性質,在更大的程度上決定了社會的形成。麥克盧漢指出,在印刷品時代人們對于媒介自身形式缺乏關注,因為人們習慣于進行線性的、機械式的思考;隨著電力時代的到來,媒介本身的結構和外型越來越被突顯出來,因為電子媒介給人們帶來了一種更為整體的、集合的感覺。

媒介即是訊息,有兩層基本的含義。一是,人類歷史中每一種新媒介的出現(xiàn),都表示一種被人類創(chuàng)造出來的新的環(huán)境。“‘媒介即是訊息’意思是,一種全新的環(huán)境創(chuàng)造出來了?!盵1]27任何一種新技術都逐漸創(chuàng)造出一種全新的人的環(huán)境,例如工業(yè)時代則是由電力技術所創(chuàng)造的,電力所推動的機械化成為新的環(huán)境“內容”。麥克盧漢認為,正像電視對電影正在進行徹底的再加工一樣,新環(huán)境將會對舊環(huán)境進行徹底的加工。二是,媒介將一種新的尺度引進來了。正是媒介塑造和控制著人類交往和行為的尺度和形式。麥克盧漢認為,作為人的某種功能的延伸,人類每發(fā)明一種新技術或者引入一種新媒介,則必然會為人類社會秩序或生活秩序帶來某種新的尺度和新的形態(tài)?!八^媒介即是訊息,只不過是說: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對個人和社會的任何影響,都是由于新的尺度產生的;我們的任何一種延伸(或曰任何一種新的技術),都要在我們的事物中引進一種新的尺度?!盵1]33鐵路的作用,并不是它把運輸、輪子、道路等引入人類社會,而是創(chuàng)造出新型的城市、新型的工作、新型的閑暇,是把新的速度、新的生活類型引入了人類社會,加速并擴大人們過去所擁有的社會功能。這樣的新的變化,與鐵路媒介所運輸的貨物或內容,則毫無關系。總之,任何一種新技術或新媒介所帶來的“訊息”,決定于它所引入的事物所帶來的尺度變化、速度變化和模式變化。

其三,“媒介”使人產生新的感知習慣。一切媒介作為人的延伸、作為人類感知生活的延伸或加速,都能提供轉換事物的新視野和新知覺,即對人體感覺的整體場產生立刻影響?!懊浇榭梢允谷水a生新的感知習慣。”[1]25“任何發(fā)明或技術都是人體的延伸或自我截除。這樣一種延伸還要求其它的器官和其他的延伸產生新的比率、謀求新的平衡。比如說,電視形象所引起的新的感覺比率或感覺關閉,是沒有辦法不服從的?!盵1]78使用技術會使人順應技術。“我們觀看、使用或感知任何技術形式的延伸時,必然接受它。聽收音機、看書報時,必然是將這些延伸納入自己的系統(tǒng)之中,必然要經歷接踵而至的感知‘關閉’或感知位移?!盵1]79在人們對日常技術的持續(xù)不斷地使用與接受的過程中,人們在對技術的依賴中最后會變得全然麻木?!坝捎诓粩嘟邮芨鞣N技術,我們成了它們的伺服系統(tǒng)。”[1]79

其四,“媒介”有熱媒介、冷媒介之分。熱媒介,一般與高強度或高清晰度、專門化、分割性相聯(lián)系。所謂清晰度,是指某種充滿數據的狀態(tài)。熱媒介,要求接受者完成的信息少,它讓接受者去填補或完成的空白不多,可見,對于熱媒介來說使用者參與其中的程度低。相反,冷媒介,要求使用者參與的程度高,要求接受者完成的信息多。熱媒介,有排斥性;冷媒介,則具有包容性。“熱媒介只延伸一種感覺,并使之具有‘高清晰度’”[1]51。在麥克盧漢的分類系統(tǒng)中,電視則被歸入冷媒介,印刷被歸入熱媒介。熱媒介和冷媒介的觀念還可以用來描述其他對象,如發(fā)達國家,落后國家是冷的;城里的老油子是熱的,淳樸的鄉(xiāng)巴佬是冷的;機械時代是熱的,電視時代是冷的;華爾茲是熱的,扭擺舞是冷的;等等。

熱媒介和冷媒介并不絕對對立。熱媒介可以變冷,冷媒介可以加熱。麥克盧漢還引用老子的《道德經》來說明,緊隨過熱的媒介(即過度延伸的人或者文化)之后,往往是突變和逆轉。一種媒介,只有在與其他媒介相互作用中,才有可能實現(xiàn)自己的存在意義。沒有一種媒介,具有孤立的意義和存在。

一般說來,當我們不能夠將某一經驗或自然事件轉換成為有意識的人為技術時,我們就可能“壓抑”它。只有被“抑制”或者“壓縮到很冷的程度”,熱媒介所帶來的高強度的經驗的沖擊才能大大緩解?!叭魏胃邚姸鹊慕涷灐?,首先被“‘忘記’和‘抑制’”,“要被壓縮到很冷的程度,然后才能‘學到手’或被人吸收”[1]52。麥克盧漢認為,這種抑制或壓縮機制與弗洛伊德所謂的潛意識抑制機制有關?!疤热粑覀兺耆苯拥亟邮茏饔糜谖覀兏鞣N知覺結構的每一次神經沖動,我們很快就會成為神經質的人,就會隨時心驚肉跳、掀動警鈴?!盵1]53潛意識抑制機制,能夠保護我們所擁有的核心價值系統(tǒng),但往往正是這一抑制機制使我們面對人體的延伸時往往陷入麻木狀態(tài)。

其五,“媒介”創(chuàng)造藝術。一方面,麥克盧漢認為,新媒介所創(chuàng)造的新環(huán)境,能夠使在此之前的舊環(huán)境轉變?yōu)橐环N人為的藝術形式?!皺C器生產興起之時,它逐漸創(chuàng)造了一種新的環(huán)境,其內容是農業(yè)生活和工藝技術原有的環(huán)境。這一陳舊的環(huán)境被新的機器環(huán)境提升為一種藝術形式。機器使自然轉化為一種人為的藝術形式。人第一次把造化看成是審美價值和精神價值的源泉。人們驚嘆,過去若干時代的人,為何對造化即藝術的世界竟毫無覺察?!颅h(huán)境能使在此之前的舊環(huán)境轉變?yōu)橐环N人為的藝術形式。文字剛發(fā)明時,柏拉圖把先前的口頭對話轉變?yōu)橐环N人為的藝術形式。印刷術誕生時,中世紀變成一種人為的藝術形式?!I(yè)時代又將中世紀轉變成一種人為的藝術形式……”[1]27在這種意義上說,技術開始發(fā)揮藝術的功能。

另一方面,麥克盧漢認為,也只有作為一群具有主體意識的藝術家,才能夠在新技術的打擊使意識過程麻木之前、搶在潛意識摸索和潛意識反應出現(xiàn)之前,矯正各種感知的比率。藝術家們往往能夠在科學領域、人文領域把握好自己行動與新知識的含義?!捌駷橹梗瑳]有一個社會對自身的運轉機制有過足夠的了解,并因此培養(yǎng)出對抗新延伸和新技術的免疫機制。今天我們開始感到,藝術能夠提供這樣的免疫機制?!盵1]100在人類文化發(fā)展史中,找不到一個例子表明“人有意識地調整各種各樣的個人和社會的因素,去適應新的延伸”。麥克盧漢認為,唯一的例外,是藝術家所做出的處于邊緣的、虛弱無力的努力。一般來說,只有具有主體意識的藝術家們,才能夠早在技術挑戰(zhàn)的沖擊力出現(xiàn)之前幾十年,探索出這一訊息;而后藝術家就會構建模式或挪亞方舟,去迎接即將到來的變化。

其六,媒介診斷及其保健有四個“媒介律”。麥克盧漢認為歷史上出現(xiàn)的媒介都要受制于媒介四定律。媒介四定律是麥克盧漢試圖創(chuàng)立一種所有媒介都通用的東西或診斷工具。它可以用來給媒介做保健工作,可以診斷某一媒介的健康狀況。對任何一個媒介都可以提出四個診斷性問題(即四定律),其分別如下。一是,某一媒介提升和放大了文化中的什么東西?!斑@個人工制造物使什么得到提升或強化?或者使什么成為可能?或者使什么得以加速?這個問題可以用來研究一只廢紙簍、一幅畫、一臺壓路機或一條拉鏈,也可以用來研究一條歐幾里德定律或物理定律,還可以用來研究任何語言的任何語詞。”[2]567二是,某一媒介使什么東西過時,把什么東西推到了顯赫的位置?!叭绻榫爸械哪硞€方面增大或提升,原有的條件或未被提升的情景就會被取代。在此,新的‘器官’使什么東西靠邊或過時了呢?”[2]567三是,某一媒介再現(xiàn)了過去什么東西,它在剛剛過去的領域里再現(xiàn)了什么東西。“新的形式使過去的什么東西或服務再現(xiàn)或再用?什么曾經過時的、老的基礎得到恢復,而且成為新形式固有的東西?”[2]567四是,在達到潛力極限之后,某一媒介逆轉或搖身一變成了什么東西。“新形式被推向潛能的極限之后,它原有的特征會發(fā)生逆轉。新形式的逆轉潛能是什么?”[2]567

其七,媒介促使了部落社會的崩潰。麥克盧漢認為,冷媒介具有機械的、整齊劃一的、可重復使用等屬性,當傳統(tǒng)的部落、封建的等級制度與任何一種冷媒介遭遇時,都會迅速分崩離析。例如,澳大利亞土著所建立在石斧之上的文化,在從傳教士手里得到鋼斧之后就土崩瓦解了。在原有的等級制度中,石斧稀缺而貴重,是土著部落中男子至上地位的基本象征。當傳教士把大量的具有冷媒介屬性的鋼斧帶進土著部落之后,當婦女和兒童都能夠輕易獲得鋼斧之后,當出現(xiàn)男人們甚至不得不向兒童或婦女借鋼斧使用的現(xiàn)象之后,大丈夫的尊嚴也就會隨之而土崩瓦解,土著部落的原有的等級秩序也就隨之分崩離析了[1]53。麥克盧漢認為,任何媒介,比如文字、貨幣、輪子等,只要它專門從某一個方面能夠加速交換或加速信息流通的過程,都會對原有的秩序起到分割、肢解的作用。

二、 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延伸:媒介的三次革命

馬克思曾經指出:“資產階級,……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蠻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來了。它的商品的低廉價格,是它用來摧毀一切萬里長城、征服野蠻人最頑強的仇外心理的重炮。”[3]255與馬克思不同,對于麥克盧漢來說,無疑是媒介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蠻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來了。對于麥克盧漢來說,歷史的演進是技術的演進過程,是人的延伸的累積過程,是從肢體的延伸向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延伸的結果,也是媒介革命的結果。其中最重要的媒介革命是文字、印刷術以及電子媒介所帶來的三次革命。

在人類之早期的部落生活中,口語文化或者口頭文化發(fā)達,這在現(xiàn)今的非洲部落生活中仍然可以看到。文明以文字為基礎。文字,作為一種符號,它的出現(xiàn),是人類繼口語之后的一場翻天覆地的文化創(chuàng)造或革命,麥克盧漢將其稱之為第一場媒介革命?!拔拿魅恕保邴溈吮R漢那里,被定義為,在成文法典面前一律平等的所有獨立的個體。有文字的文明社會的首要標志,是個體的分離性、時空的連續(xù)性和法典的一致性?;谖鞣轿幕牧觯溈吮R漢片面地認為只有拼音字母表,才是創(chuàng)造“文明人”的技術手段。西方的價值觀念,建立在書面詞的基礎上,其書面詞的基礎則是拼音字母表,拼音字母使語言的形、音、義能夠相互分離。

在麥克盧漢看來,中國、古埃及是象形文字,與西方拼音文字大不相同,象形文字賦予了每一個會意字以存在和理性的整體直覺;正是在這一點上,印度和中國的文化都被歸入部落文化序列。部落文化的特點,在于不能夠接受獨立的個體和分離的公民概念;時空觀念,具有強烈的同情性和抗壓性,卻沒有連續(xù)性、一致性。部落文化,類似于口頭文化。口頭文化,要求在行動的同時要做出反應。與之相對,拼音文化,卻能夠賦予人行動時壓抑情感和情緒的手段;人們行動時無須做出情感性反應、行動者不用將情感卷入其間,麥克盧漢認為這是拼音文字特有的優(yōu)越性。麥克盧漢還進一步認為,在部落文化中,聽覺生活壓制著視覺價值,經驗由占主導地位的聽覺生活來安排。(參見表1)

表1 麥克盧漢關于中西方文化中的文字功能對比

麥克盧漢認為,西方的拼音字母表不僅使語言的形、音、義相分離,而且這種分離的特性還延伸到它的社會和心理效應之中。拼音文字,使理性生活呈現(xiàn)出某種線性結構,使人們卷入一整套相互膠結的、整齊劃一的現(xiàn)象之中。拼音字母,使一切情景一致以實現(xiàn)轉換和控制,這一技術塑造了西方的工業(yè)和軍備。這一程序,早在古希臘-羅馬階段就已經十分明顯,再加上古登堡技術所開發(fā)的一致性和可重復性,它就有了更強的力度。[1]123除了對拼音文字的強調之外,麥克盧漢還重視西方文明史中有關數字的研究或者數學學科的發(fā)展。正如文字是視覺的延伸和分離一樣,數字是觸覺的延伸和分離。麥克盧漢認為,在西方文明史中,從古至今都有一個數字的影子糾纏著,這個數字的影子就是科學的語言。

在麥克盧漢看來,在西方推翻既成的政治秩序和美學秩序的第二場媒介革命,是活字印刷術的使用。口頭傳統(tǒng),建立在裝飾精美的手稿書上,這類手抄書又藏在修道院的地窖里。印刷文字,是口頭傳統(tǒng)的終結。那是在15世紀中葉,它鼓勵人們以方便印刷書頁視覺形態(tài)的方式去安排知覺,鼓勵人的直線思維。印刷術,把傳播媒介交給曾經是默默無聞的許多人,促使文字如潮水一樣從許多文豪的筆端噴涌而出,比如拉伯雷、塞萬提斯,莎士比亞等等。從一定意義上說,也正是印刷術這種新技術所帶來的人的延伸,普及了識字、推動了教育、帶來了龐大的市場、促進了工業(yè)主義及民族主義的產生。因為印刷品在形象表現(xiàn)上呈現(xiàn)出可重復性、準確性,它激勵人們去創(chuàng)造新的延伸能量的形式。在文藝復興時期,印刷品這種新的技術或媒介釋放了巨大的心理和社會能量[1]220。

麥克盧漢將電力的新興應用形態(tài)(電報、電話、電視、電腦等等),視為推翻西方既成的政治秩序和美學秩序的第三場媒介革命。在機械化時代,人類完成了在空間范圍內的身體延伸。電力的新興應用形態(tài),則使人們學會用方便的電子空間的方式,來重新安排知覺。這種知覺的重新安排,根本原因在于人類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得到了延伸?!敖裉?,在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電子技術的發(fā)展之后,我們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又得到了延伸,以至于能擁抱全球?!盵1]20正像我們的感覺器官和神經系統(tǒng)憑借各種媒介得以延伸一樣,在群體中和總體上創(chuàng)造性的認識過程也將會得到延伸,并將進入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

媒介之所以能夠對現(xiàn)存的社會形式產生影響,主要是由于它所帶來的加速度和分裂。麥克盧漢認為,除非新的技術在力量和速度方面有所增加,否則人體新的延伸就不可能會發(fā)生,即使發(fā)生了也可能被拋棄??梢哉f,一切技術,都是人類肉體和神經系統(tǒng)增加力量和速度的延伸。任何組合的構造成分所引發(fā)的力量或速度的增加,本身就是一種破壞力,因此必然引起組織的變化。新社區(qū)的形成、社會群體構成的新變化,都會隨著信息運動的加速而發(fā)生變化。速度的加快,趨向于使原有的功能分離,包括商業(yè)的和政治的功能分離;當加速度超越任何系統(tǒng)中的某一個點時,就會變成破壞力和瓦解力。作為人體的延伸,村莊、城市、帝國等生活的模式都是基于此形成且基于此被消解。

在麥克盧漢看來,今天的加速度,趨向于全方位?!敖涍^三千年專業(yè)分工的爆炸增長之后,經歷了由于肢體的技術延伸而日益加劇的專業(yè)化和異化之后,我們這個世界由于戲劇性的逆向變化而收縮變小了。由于電力使地球縮小,我們這個地球只不過是一個小小的村落?!盵1]22就我們這個星球而言,電力的新興應用形態(tài)意味著時間差異和空間差異已不復存在。麥克盧漢認為,空間作為社會安排的主要因素的功能,隨著電力速度的加快而結束。西方世界過去2000年的歷史,是與“中心-邊緣”的結構相聯(lián)系的?!爸行?邊緣”結構,就是由于速度加快造成的:陸上強國易于形成一元化的“中心-邊緣”模式,海上強國趨于建立無邊緣的中心;當中心(富有生產力的中心和控制中心)無法駕馭整個結構時,有些板塊就開始分離出來,構成新的獨立“中心-邊緣”系統(tǒng)。但是,電力時代不同,它打破了支持“中心-邊緣”結構的、非常緩慢的速度,也就最終將打破傳統(tǒng)的“中心-邊緣”結構。在電力時代,電力的速度能夠使處處形成中心,也就是說,電力時代將導致人類生活的這個行星上,不再會存在什么中心或邊緣了。

電子時代是電力的新時代。麥克盧漢認為,讓我們今天能夠“擁抱全球”的動力來源,是當代電子技術帶來的加速度。電子技術所帶來的加速度,最終逼近人類延伸的最后階段——從技術上模擬意識的階段。我們自己日益轉化成信息的形態(tài),日益接近意識的技術延伸?!拔覀冋f我們日益了解人,就是這個意思:人可以越來越多地把自己轉化成其他的超越自我的形態(tài)?!盵1]93麥克盧漢說:“在電子時代,我們身披全人類,人類就是我們的肌膚?!盵1]81“在電力時代,我們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靠技術得到了延伸。它既使我們和全人類密切相關,又使全人類包容于我們身上?!盵1]21人類過去所創(chuàng)造的一切技術(包括城市),在電力時代之前都只不過是我們手足、牙齒以及體溫控制系統(tǒng)的延伸——它們全都只是我們人體的延伸,而借助置身于外延了我們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電子媒介,我們創(chuàng)造了一種將過去所有人的延伸都轉換成信息系統(tǒng)的動力。相對于過去的機械技術所具有的不完整的、支離破碎的特點來說,電力技術則具有完整性和無所不包的特點?!皩iT化的、分割肢解的中心-邊緣結構的文明,突然又將其機械化的碎塊重新組合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而且這一重組又是瞬間完成的。這是一個環(huán)球村的新世界?!盵1]131麥克盧漢說:“難道不可以說,當前整個生活轉換成信息的精神形態(tài)時,全球和人類大家庭都要被轉換成統(tǒng)一的意識嗎?”[1]97

總之,人類文明誕生之初,首先出現(xiàn)了口語,隨之口語文化或者口頭文化逐漸發(fā)達起來;然后經過漫長的發(fā)展階段,人類發(fā)明了一種符號即文字,在西方是拼音字母,在中國等地區(qū)則是象形文字,繼之而來的,則是印刷術所帶來的媒介革命,它釋放了社會中所蘊藏的巨大的心理和社會能量,但它只是個中間的短暫環(huán)節(jié);由電報、電話、電視、電腦等等電力的新興技術應用形態(tài),則引發(fā)了電子應用為主導的新的媒介革命,對于人類來說它將創(chuàng)造一個去中心化的“環(huán)球村的新世界”。

三、全球化時代:人類擁抱全球的進程

以“部落化”概念為分析工具,麥克盧漢認為人類社會的發(fā)展經歷了三個階段即經歷了一個部落化、非部落化以及重新部落化的過程(見表2)。

表2 人類擁抱全球(全球化)的進程

麥克盧漢認為,在文字誕生之前,人類處于“部落化時代”。在部落化時代,人類依靠口頭語言和耳朵,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是直接的、口語化的交往;人們對世界的看法,則是整體的;人們的生活方式,是集體的。這是“部落化”的時代。部落化時代,在昔日的小村莊,賣貨郎的一聲吆喝,便能響徹整個村落。部落化時代的信息環(huán)境是:受眾與信息源之間存在著現(xiàn)實的直接對話的可能性,它允許接受信息的人隨時發(fā)送信息。在部落化時代,人們獲取公共信息的機會幾乎完全相等。

文字的出現(xiàn),是文明產生的基礎。印刷術的興起和運用,則造就了第一批大規(guī)模的超越目力和聽力的受眾。比之早期村莊的吆喝聲,文字及其傳播使信息到達的范圍大大拓展了。與此同時,也摧毀了最早的村落群體接受信息的同步性,開始了去部落化的進程。文字和印刷術產生之后,人成為理性的、機械的、線性思維的人。部落化時代的直接的、口語化的交往,被非直接的、文字化的交往所代替。伴隨著工業(yè)革命所帶來的發(fā)達的交通工具,地球上的原有“村落”開始出現(xiàn)城市化,當城市化出現(xiàn)之后村落即使存在,它也失去了自己的自足性。人類生活的原始村落,開始變成了城市的附庸。這就是“非村落化”或者“非部落化”的時代。

接著是廣播和電視先后進入人們的生活。此時人們坐在客廳里看著電視,人們看見的是相同的面孔,聽著的是相同的聲音所報道的相同新聞。昔日的村落,仿佛又重新活躍并被建立起來,但這還不是全球層次上的村落。到20世紀80年代,全球電纜新聞網站建立起來后,全球規(guī)模的全球村才開始形成。今天,喪失了口頭傳統(tǒng)、經歷了工業(yè)化的人們則面臨著電子時代各種電子媒介的挑戰(zhàn)。電子媒介實施著反都市化的過程,它消解城市的集權,使人重新回到個人對個人的直接交往方式之中,從而消除城市與鄉(xiāng)村的“中心-邊緣”結構。在電力速度的條件下,像君主制一樣的部門割據的獨立王國逐漸冰雪消融了;沉迷于老式的、機械的由中心向邊緣擴展的單向模式,已經不再適合于我們當今的世界。

電子媒介,推進著人類社會“重新村落化或部落化”的進程,重新部落化的后果,就是我們正逐漸認識到,“我們這個地球只不過是一個小小的村落”。地球村或全球村,又可以進一步分為傳統(tǒng)地球村和賽博空間地球村。傳統(tǒng)地球村,則又可以分為廣播地球村和電視地球村。在麥克盧漢看來,廣播媒介所造成的地球村是兒童的村落,電視媒介所造成的地球村是窺視者的村落,而賽博空間所造成的地球村則是參與者的地球村。

廣播的地球村,是兒童的村落。廣播媒介造成的環(huán)境與親子家庭關系極其相似:廣播允許聽、不允許問,不能夠記錄相左的意見或者反對的聲音。電視地球村,是窺視者的村落。通過電視,收聽者變成收視者,兒童變成了窺視者。電視把一些世界各地正在發(fā)生的事情帶進收視者客廳的同時,也把收視者帶到了世界各地,讓人們在現(xiàn)場目睹事情的展開過程。和廣播相比,電視收視者的參與程度明顯增加,但卻同樣不能夠記錄相左的意見或者反對的聲音。廣播的地球村和電視地球村都是非互動的地球村,其受眾都不能提問,沉默不語。

在賽博空間里,昔日的村落又重新建立起來了。傳統(tǒng)大眾傳媒壟斷了信息與文化傳播,造就了傳統(tǒng)的“中心-邊緣”結構。個人電腦尤其是互聯(lián)網的出現(xiàn),以不可阻擋的勢頭摧毀了傳統(tǒng)大眾傳媒基于獨裁的一切權力。因特網真正地實現(xiàn)了麥克盧漢的全球層次上的“地球村”。這正好是一個“重新部落化”的過程。以個人電腦、互聯(lián)網等為主的電子技術的新媒介使得人類又能夠重新結為一體,人類進入了“重新部落化”時代,也就是說,電子時代將把人類帶入“新部落人”的新時代。

總之,在麥克盧漢看來,文字和印刷術的誕生,使人們從那種模糊的、整體的部落生存狀態(tài)中分離出來,促使人們走進了趨近于視覺的、注重專門分工的、陷于割裂的非部落化的生存狀態(tài);在面臨著電力時代的內爆時,人們則又重新把自己恢復到部落化的生存狀態(tài)。電力時代所帶來的“內爆”,打破了印刷文化所造成的許多時空界限,突破了傳統(tǒng)時空的限制,抹殺了傳統(tǒng)時空的意義:專門化的技術,產生去部落化的影響;但是,作為非專門化的電子技術則又產生重新部落化的后果[1]53。人類部落時代所發(fā)生的、那種能夠與他人發(fā)生密切接觸的狀態(tài),又再一次降臨人間。

對于麥克盧漢來說,“地球村”的出現(xiàn),無疑是西方拼音文字、古登堡印刷技術的累進的結果。麥克盧漢也注意到地球村中另外兩種相伴的現(xiàn)象。一是,在西方社會經歷擁抱全球或者重新部落化的進程的同時,還有另一個過程也在進行,那就是非西方社會的去部落化進程。比如,由于古老的印刷術和工業(yè)技術的發(fā)展,非洲正在經歷著非部落化的過程。非西方社會的去部落化現(xiàn)象,又被稱之為西方化,麥克盧漢則更喜歡將其稱之為在“落后地區(qū)”的所謂視覺文化(西方文化是一種偏重視覺的文化)的爆炸現(xiàn)象。二是,西方文化和非西方文化相遇時,媒介雜交的現(xiàn)象。媒介雜交,會產生巨大能量和變革。麥克盧漢認為,在所有的大規(guī)模的雜交結合中,沒有哪一種雜交所釋放出的能量能夠超過口頭文化與讀寫文化交匯時所帶來的能量釋放。由于讀寫文化即將與中國、印度和非洲的文化雜交,麥克盧漢擔心人類將經歷人的威力和攻擊性暴力的一次猛烈的釋放期,并由此使拼音文字技術的歷史顯得非常溫和[1]83。麥克盧漢還注意到西方的拼音字母和中國漢語的結合狀況,認為西方的拼音字母正在發(fā)揮某種促使?jié)h語和中國文化的中樞聽覺特征轉換的作用,以便使中國也產生西方那種線性模式和視覺模式。

在成名作《理解媒介》中,麥克盧漢提出了“環(huán)球村的新世界”概念,認為“我們這個地球只不過是一個小小的村落”。在《地球村:戰(zhàn)爭與和平》一書中,麥克盧漢第一次正式使用“地球村”概念,指的是電視媒介技術通過衛(wèi)星系統(tǒng)的直播,使得世界幾乎縮小成為了一個村落,人類社會步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即地球村時代。對“地球村”概念及其逐步遞進的類型的完整把握,有助于我們進一步理解麥克盧漢“擁抱全球”的基本觀點?!暗厍虼濉备拍?,不只是指發(fā)達的傳播媒介使得地球變小了;“地球村”概念更深刻的內涵在于對全球化進程的某種認識或角度,地球村意味著“地球村的非部落化及其重新部落化”的人類歷史進程。

四、 結論:麥克盧漢的獨特研究視角

麥克盧漢因《理解媒介》的出版而名聲鵲起。但是,正如路易斯·H.拉潘姆(Lewis.Hlapham)教授所言,理解的困惑也慕名而至。在《理解媒介》的麻省理工學院版序言中,拉潘姆說“多半的時候人們只是把麥克盧漢解釋成傳播理論的兜售者”[1]3。有人認為麥克盧漢的寫作風格另類,有剪報體、有格言體、有星系體等,是碎片化的,無法以嚴肅的學術寫作來看待[4]。有不少學者批評麥克盧漢“馬賽克式”文風晦澀難懂[5]。也有人試圖將其提出的理論歸納和總結為“老三論”“四定律”“七原理”等等[6-8]。這些閱讀以及對待麥克盧漢著作文本的觀點,都很難稱得上是“善待思想者或善待思想”的最佳方式。這些觀點也多半說明,麥克盧漢的思想非常開放,他的論述很有啟發(fā)性,能夠激發(fā)不同時代讀者自己的思維。

在麥克盧漢的諸多論述中,我們認為其獨特視角主要可以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即媒介視角、技術視角、文化視角、語言視角以及人的身體及其解放的視角等等。正是這些混合而獨特的視角使得麥克盧漢的理論新穎而深刻,并不斷給予不同時代、持有不同觀點的人以各種啟迪。

第一,媒介視角。引人關注的是麥克盧漢將媒介的概念無限擴大。麥克盧漢的研究視角,強調了媒介技術的社會歷史作用。麥克盧漢將媒介置于一個廣闊的技術發(fā)展、文化發(fā)展的社會背景之中,將其納入社會發(fā)展的歷史情境中進行研究,從而使得媒介分析具有了高度和縱深的品質。他從媒介技術出發(fā)觀察人類社會發(fā)展的視角開拓了媒介研究的眼界與范圍,也使人們看到媒介作為客觀存在自身的真正價值和作用。

人類總是在不斷地創(chuàng)造出新的技術,但這些技術并不僅僅是作為某種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工具而已,或者僅僅作為一個被動的結果而存在,實際上,這些技術成為一種“媒介”,人類任何技術進步、任何工具的發(fā)展都是“媒介”的成長,這些“媒介”又反過來作用于人、創(chuàng)造了人,它們成為人身體的延伸,它們塑造了人的中樞神經甚至是意識系統(tǒng)。如果我們知道,麥克盧漢在20世紀60年代就已經提出“電子技術所帶來的加速度最終逼近人類延伸的最后階段——從技術上模擬意識的階段”,那么今天我們就不會對馬斯克提出開發(fā)“腦機接口技術”大驚小怪了。當然,全球化、地球村,也只是作為人的延伸的媒介的發(fā)展結果而已。

第二,技術視角。人類一直在經歷將自然轉換為人為技術的漫長革命,土著人不是把自然轉化成人為技術,而是力圖給自然賦予精神的活力。麥克盧漢實際上是從技術不斷革命的角度來論說媒介的。作為人的延伸,技術的影響多種多樣。一是改變人的感覺比率和感知模式。二是技術變革不只是改變生活習慣,而且要改變思維模式和評價模式。麥克盧漢引用中國《莊子》外篇天地第十二中的觀點來論證自己的觀點,“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機心存于胸中則純白不備。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9]。三是使用技術會使人順應技術,并可能產生麻木。正如希臘神話中的奈瑟索斯(Narcissus),迷戀自己水中的倒影(自己的延伸或者復寫),最后全然麻木。四是技術產生一種迫使人需求它的威力,并最終使人類成為機器的伺服工具。汽車問世之前,誰也不需求汽車;電視節(jié)目出現(xiàn)之前,誰也不會對電視感興趣。正如蜜蜂是植物界的生殖器官一樣,人則仿佛成了機器世界的生殖器官。從生理上說,在正常使用技術的情況下,經過多種技術延伸的人體總是不斷受到技術的修改,而人類又是在不斷地尋找修改自己的新的技術??傊怂茉炝斯ぞ?,此后工具又塑造了人并將繼續(xù)塑造人。

第三,文化角度。麥克盧漢將媒介革命當作一種文化現(xiàn)象加以考察,并且將其視為一個連續(xù)的歷史進程,它們依次為口頭文化、文字媒介和印刷術媒介、電子技術媒介等三種類型或三個發(fā)展階段;從人的交往程度、權力的集中程度、社會等級制度等角度上看,它們又可以更進一步定義為部落文化、非部落文化和后部落文化。由印刷術所帶來的視覺文化造就的社會形態(tài),具有中央集權的特質,它造就了組織嚴密、等級森嚴的從中心向邊緣輻射的單向度的社會生活形態(tài)。印刷文化,是現(xiàn)代文化;電子文化,屬于后現(xiàn)代文化。電子網絡的出現(xiàn),營造出了一個近乎人人平等的、重新部落化的新時代。麥克盧漢將部落文化以及重新部落化時代視為有機文化時代,而將機械時代看作是兩個偉大的有機文化時期中間的插曲[1]195。電子媒介時代也就是后部落文化,它將“光榮再現(xiàn)”那個重視口頭表達的部落文化、推動人類社會的重新“部落化”并創(chuàng)造全球性的文化和諧??梢?,麥克盧漢的擁抱全球的結論是基于對西方文化的情有獨鐘。

第四,語言視角。在人的延伸過程中,麥克盧漢賦予語言以獨特的位置。麥克盧漢認為,語言是人最早使用的技術,借此人可以用欲擒故縱的辦法來把握外在環(huán)境。借助語詞,人們能夠把直接的感覺經驗轉換成有聲的語言符號。作為一種信息檢索系統(tǒng),語詞可以高速度覆蓋整個環(huán)境和經驗;由此我們可以在任何時刻召喚和找回整個世界。麥克盧漢將文字視為文明的基礎,而既駕馭人又駕馭自然的西方的力量的秘密則在于其文化所使用的拼音字母,并且片面地認為只有使用拼音字母的文化才掌握了作為社會組織與心理的普遍形式的、連續(xù)性的線性序列。麥克盧漢相信,把人類分裂為種姓和民族的、分裂為自私自利的、分裂為互相孤立的派別的正是印刷文字的語法,也正是印刷術及其導致的書面詞促進了西方社會的“非部落化”。

在未來社會中,麥克盧漢認為,新的電力技術使人類的感覺和神經的延伸足以擁抱全球,它對人類的語言未來蘊含著巨大的意義。電力技術,將不需要語言,正如數字計算機不需要數字一樣。電子能力,指向意識延伸的道路——在全球范圍內無需任何言語的道路,而這很可能是人類語言出現(xiàn)之前的某種集體知覺狀態(tài)。計算機技術,給人類展示了如同圣靈降臨似的世界大同的希望;合乎邏輯的下一步,是繞開語言去支持一種普遍的環(huán)球意識,而無言語的狀態(tài),則可能會賦予人類一種永恒的集體和諧與太平[1]116。麥克盧漢的擁抱全球的進程似乎經歷口語——印刷詞——繞開語言等過程而逐次展開。

第五,人的身體及其解放的視角。從人的角度,而不是以傳統(tǒng)的“物”的想像來觀察技術進步或媒介變遷,麥克盧漢才能夠大膽地將媒介視為人的延伸。他認為每一種技術或媒介都是人的身體的延伸,并對人造成重要的后果。比如說,輪子是人腳的延伸,衣服是人肌膚的延伸,電視是人視覺的延伸,收音機是人耳朵的延伸,電力電子技術則是人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延伸等等。麥克盧漢不僅僅從某種單一技術的角度來考察人的延伸,而且從人的整體的角度來反思人的延伸的意義。麥克盧漢將基于文字、印刷術的一切技術延伸都歸結為偏重視覺的、機械的、專門化的古登堡類型的延伸,并且這種延伸所造就的人只重視邏輯思維、線性思維。麥克盧漢將電子時代的人稱為“信息采集人”,電子時代的人應該是能夠感知整合、能夠進行整體思維的人,應該是從整體上把握世界的人。因此,麥克盧漢認為,電子時代的人,將不再是被分割、被肢解而成為一個殘缺不全的人;人類大家庭,也將不再被分割、被肢解,不再是一個殘缺不全的大家庭;電子時代的人類將再現(xiàn)部落時代那種密切的社會交往,也將不再是那種小國寡民的生活。由此,麥克盧漢痛恨分裂切割、殘缺不全的人,而熱望做一個重新整合后的“部落人”,熱望做一個完全的人。

一方面,媒介即人的延伸,也就是說技術使人從自己的束縛環(huán)境中解放出來。從口語環(huán)境的束縛中延伸出來,人發(fā)明了文字、印刷術、輪子等等。另一方面,一切人的延伸都是人的“自我截除”,是人的感知系統(tǒng)的某種關閉。正如詩人布萊克認為,人是被技術分割肢解了,技術是人體器官的自我截除。當器官被解除之后,人的每一個剩下的器官就都將變成一個高強度的封閉系統(tǒng),而這個封閉系統(tǒng)將把人拋進“苦難和戰(zhàn)爭”之中[1]79。 “對媒介影響潛意識的溫順地接受,使媒介成為囚禁其使用者的無墻的監(jiān)獄……”[1]49在過去的機械時代里,具有機械性的媒介技術、尤其是線性結構的印刷品,使人往往偏重于視覺、專精一門,習慣于用分析切割的方法去認識世界,從而使人本身也被分割肢解、變成了殘缺不全的畸形人。可見,機械媒介對人的延伸是有限的。

電子媒介則不同,它是人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延伸。正如中樞神經系統(tǒng)把人整合成一個統(tǒng)一的有機體一樣,電子媒介亦然,它靠壓縮信息來消解時空這兩個維度而把人類整合成一個統(tǒng)一狀態(tài)。電子媒介所帶來的那種統(tǒng)一的力量,似乎使人類又能夠重歸無上幸福的伊甸園。麥克盧漢說:“我們時代的標記,是厭惡強加于人的模式。我們突然之間熱心起來,希望萬事萬物和蕓蕓眾生都完全宣示自己的存在和個性。在這種嶄新的態(tài)度中,可以看到一種很深的信仰。這一信仰關注的是世間萬物的太和之境?!盵1]23

電子媒介時代,將把人從那種具有奴性的、讓人專干一門的機械時代中解放出來:它要求人們挖掘自己找事做的內在才智,要求發(fā)揮自己參與社會生活的想象力,要求人在社會中扮演藝術家的角色。電子電力時代,人們突然成為游徙不定的知識采集者,在這個時代人的博學多識亙古未有,人的游徙性前所未有,從專門化的割裂程序中解放出來的人的自由也亙古未有。伴隨著電子電力媒介使人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在全球范圍內得到延伸,人頃刻之間能夠與人類的一切經驗互相關聯(lián),由此,人卷入整個社會過程的深度也是前所未有的[1]438。

總之,正是以上這些獨特、新穎而深刻的理論視角,讓麥克盧漢以其超越于自己時代的洞察力撞擊到了層出不窮的新媒介與各種層出不窮的訊息技術,并最終直擊到人類的身體與心靈深處。也正是如此,麥克盧漢所提出的“媒介即訊息、媒介創(chuàng)造新的感知習慣、媒介創(chuàng)造藝術、后(重新)部落文化、全球化既使我們和全人類密切相關又使全人類包容于我們身上”等諸多概念或觀點,才能夠多次激起相關理論研究的浪潮,才能夠在每一次涉及到新媒介、新技術的開發(fā)應用中都會得到商業(yè)界以及大眾的熱情回應,才能夠再一次被當今火爆于全球經濟界、商業(yè)界、游戲界乃至于城市數字治理界的“元宇宙”概念所擁抱。

猜你喜歡
盧漢麥克部落
1/2的魔法
小王子
生活很艱難,但你被愛著
知識窗(2021年4期)2021-10-02 15:30:06
解放昆明:起義義舉中有憾事
猜猜我有多愛你
哼哈部落
盧漢與云南起義
新西部(2016年12期)2017-05-02 23:07:34
哼哈部落
哼哈部落
哼哈部落
高州市| 临城县| 莱阳市| 和田县| 常德市| 仪征市| 马关县| 分宜县| 曲松县| 富锦市| 广饶县| 新兴县| 巫山县| 永福县| 巴南区| 蓝山县| 绥宁县| 铜陵市| 石景山区| 孟连| 冷水江市| 灌云县| 景东| 富川| 五台县| 轮台县| 黎城县| 南华县| 万年县| 湘西| 新泰市| 余庆县| 密云县| 浙江省| 隆安县| 堆龙德庆县| 东阿县| 禹州市| 鸡西市| 体育| 云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