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哲,潘紅英,呂小恒
浙江大學醫(y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yī)院,浙江杭州 310020
外科患者在手術后常需留置多根傷口引流管,以引流體內的積血、積液等,防止感染,促進傷口愈合。引流管固定不牢固或過度牽拉引流管可能導致非計劃性拔管或者引流液逆流?;颊咝g后身體虛弱、步態(tài)不穩(wěn)、攜帶多根引流管會帶來不便,影響活動;部分患者在下床時可能遺忘安置引流管,導致跌倒;部分患者認為引流管影響形象,拒絕外出活動[1-2]。文獻報道,非計劃拔管的發(fā)生率為4.5%~22.1%,平均重置率為56.31%[3]。非計劃性拔管會對患者造成損害、增加患者的痛苦、延長住院時間、引起醫(yī)患矛盾,嚴重者可危及患者的生命,是醫(yī)療機構重點監(jiān)控與防范的安全指標之一[4]。本項目設計了一款引流管固定腹帶(實用新型專利號:ZL 2018 2 1993390.7),可集中管理引流管,減少非計劃性拔管。現(xiàn)報告如下。
引流管固定腹帶由腹帶主體、鎖扣、調節(jié)扣及掛鉤組成。腹帶主體包括左、右腹帶,均使用長30 cm、寬5 cm的滌綸織帶制成帶體,帶體內襯由滌棉網眼材料制成。塑料鎖扣縫制于腹帶后側和前側末端,用于連結左、右兩側腹帶。調節(jié)扣為寬5 cm塑料材質,分別放置于左、右腹帶前側的兩邊,腹帶主體的多余部分可以置入調節(jié)扣中,以調節(jié)合適的長度。掛鉤部分由移動式掛圈和金屬掛鉤組成,移動式掛圈使用2 cm滌綸織帶制作,外側附上滌棉內襯,提升舒適度,內側附上魔術貼,用于固定,在移動式掛圈下緣縫制金屬掛鉤,左、右腹帶各配有兩個掛鉤,每個掛鉤可懸掛多個引流袋,掛鉤位置可以通過移動式掛圈隨意調節(jié),也可根據(jù)需要添加掛鉤,以固定不同方向的引流管。引流管固定腹帶結構示意圖見圖1。
1.腹帶主體;2.移動式掛圈;3.掛鉤;4.調節(jié)扣;5.鎖扣。
當患者手術后回到病房時,將患者左、右兩側的引流袋分別懸掛于左、右兩側的腹帶掛鉤上,再將左、右兩側的腹帶分別掛于兩側床欄。當患者需要下床時,先扣上腹帶后側的鎖扣,再將腹帶放置在患者腰間并扣上前側的鎖扣,使用調節(jié)扣調整左、右腹帶的長度,最后將掛鉤移動到合適位置,使患者能夠不受限制地行走。引流管固定腹帶使用圖見圖2、圖3。
圖2 引流管固定腹帶使用圖(休息時)
圖3 引流管固定腹帶使用圖(活動時)
選取2021年1-2月外科病房手術后患者91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分組的方式分為對照組42例、觀察組49例。對照組使用傳統(tǒng)方法管理引流管,即下床活動時患者雙手提取引流袋,觀察組患者使用引流管固定腹帶管理引流管。觀察組平均年齡(71.53±7.25)歲,對照組平均年齡(70.93±7.91)歲,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311,P=0.756)。觀察組患者術后留置2根、3根、4根引流管各13例、26例、10例,對照組術后留置2根、3根、4根引流管各15例、21例、6例,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x2=1.143,P=0.565)。對照組4例發(fā)生非計劃拔管,觀察組0例發(fā)生非計劃拔管(x2=2.878,P=0.090)。觀察組患者的滿意度為91.8%,對照組患者的滿意度為76.2%(x2=4.253,P=0.039)。本研究已通過浙江大學醫(y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yī)院倫理審批,審批號:20220223-31。
目前臨床上沒有統(tǒng)一的引流管管理方法,患者在術后一般為雙手提取引流袋或者掛于病號服的紐扣上,容易掉落,或掛于移動輸液架,容易因過度牽拉引起非計劃拔管,存在一定的風險。本研究設計的引流管固定腹帶對引流管進行有效的集中管理,避免下床時需依次拿取多根引流管,防止遺漏,能方便患者術后活動,加快康復進程,降低非計劃拔管發(fā)生率。臨床應用結果顯示,觀察組的非計劃拔管率低于對照組,引流管固定腹帶在術后患者中使用,滿意度達91.8%,患者認為腹帶能有效便捷地管理引流管,對術后恢復有積極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