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晚唐五代西北方音現象考辨二則

2022-08-25 03:08強,
關鍵詞:異文別字敦煌

鄧 強, 王 敏

一、引言

漢語歷史方音的研究離不開歷史文獻。敦煌藏經洞的發(fā)現使世人獲得了浩如煙海的敦煌寫卷,其中相當一部分是研究中國古代西北漢語方音的寶貴材料。羅常培較早地利用敦煌出土的5種漢藏對音材料和《開蒙要訓》注音考察唐五代西北方音(1)參見羅常培《唐五代西北方音》,科學出版社1961年版。,邵榮芬又利用敦煌俗文學中的別字異文對唐五代西北方音進行了研究〔1〕,兩位先生的論著揭示出許多重要的方音現象,為西北方音史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漢語語音史研究做出了突出貢獻。此后又有許多學者運用更多的對音、別字異文、韻文、音注等材料對唐五代西北方音繼續(xù)探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近年來敦煌寫卷整理工作的持續(xù)進行使我們看到了越來越多的別字異文、音注和對音等材料,仔細考察這些材料,會發(fā)現唐五代西北地區(qū)的一些方音現象還未被揭示或并未得到充分挖掘,仍有不少工作要做。

二、新發(fā)現的兩種晚唐五代西北方音現象

筆者在《英藏敦煌社會歷史文獻釋錄》(第一卷:科學出版社,2001年;第二——十五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2017年)、《敦煌愿文集》(岳麓書社,1995年)、《敦煌詩集殘卷輯考》(中華書局,2000年)中發(fā)現一些晚唐五代敦煌文獻中的別字異文所反映的音類相混現象是前人未曾討論的,有一些前人雖有所涉及,卻由于材料少而未給予足夠重視。筆者將這些散落在不同文獻中的材料整理歸納,發(fā)現可以與對音互相印證,反映出晚唐五代西北方音特殊的語音現象。茲將其中一些材料歸納出二條,先列例證,然后討論,以期豐富唐五代西北方音的研究。

(一)部分流攝喉音字、舌頭音字演變滯后,韻母仍為(i)u,而與遇攝字相混

1.以“於”代“有”(2)本文一些例證的別字與本字之間存在聲調的差異,如“以於代有”。邵榮芬在研究敦煌俗文學的別字異文時已經注意到很多例證的別字與本字聲調不同,他通過調查研究現代人寫別字的情況,認為“別字的資料不宜于拿來作為觀察聲調改變的工具”,明確指出:“據此,我們在利用敦煌別字、異文材料上還需要補充說明一點,那就是當我們利用敦煌別字、異文來觀察聲母和韻母的時候,聲調不同的例子也包括在內。”見氏著《敦煌俗文學中的別字異文和唐五代西北方音》,刊于《中國語文》1963年第3期第193-217頁。筆者贊同邵先生的意見,對聲調有異的例子與聲調相同的例子做同樣處理,不再討論互代中的異調問題。另,流攝喉音、舌頭音聲母字韻母與遇攝相混的例證中有云、以、影三母兩兩相混的例證,“以於代有”就屬于影云代用。據邵榮芬研究,敦煌俗文學中別字異文中有云以互代7條12次,云影互代4條8次,以影互代10條31次,云、以、影三母的相混屬于唐五代西北方音現象,本文這類相混的例子也反映出了相同的語音變化。本文中影日代用、云疑代用也與當時的西北方音一致,詳見邵榮芬《敦煌俗文學中的別字異文和唐五代西北方音》(《中國語文》1963年第3期,第193-217頁)、黎新第《唐五代西北方音中的微、日二聲母——敦煌寫本別字異文所見》(《中文學術前沿》,2011年第2輯,第14-19頁)。

(1)《發(fā)愿文范本》:家於(有)大小,並沐沐(休)宜;內外親因(姻),咸蒙吉慶。(《敦煌愿文集》第276頁,BD.8672)(3)本文例句后括號里所標“BD”表示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寫卷,“P”表示法國藏敦煌寫卷,“S”表示英國藏敦煌寫卷,字母后面的數字為寫卷編號。下文同此。

(2)《亡尼》:性稟沖和,言推溫雅;了達二諦,啟合三空;是非齊顯於自他,物我兼亡於內外;心於(有)慈忍,顏無溫容;為梵宇之紀綱,作人倫之龜鏡。(《敦煌愿文集》第762頁,S.6417)

2.以“憂”代“如”

《大漢三年季布罵陣詞文一卷》:一似再生東項羽,二如重去(起)定西秦。

校記:“如”,乙、丁、戊、己本均同,甲本作“憂”。(《英藏敦煌社會歷史文獻釋錄》第五卷第166頁,甲本P.3697)

3.以“有”代“雨”

《五臺山贊》:獨(毒)能(龍)有(雨)降如大海,文殊震(鎮(zhèn))潛(厭)不能[翻]。(《英藏敦煌社會歷史文獻釋錄》第六卷第431頁,S.1453背)

4.以“有”代“與”

校記:“與”,甲、丁、戊、己、庚、壬本同,辛本作“有”。(《英藏敦煌社會歷史文獻釋錄》第十三卷第339頁,BD.3406背)

5.以“遊”代“於”

《韓朋賦一首》:宋王睹之,青石埋於道東,白石埋於道西。

校記:“於”[指句中第一個“於”字。],丙本同,甲本作“遊”,誤。(《英藏敦煌社會歷史文獻釋錄》第十四卷第400頁,甲本P.2653)

6.以“有”代“遇”

《大乘凈土贊》:諸佛在心頭,如(汝)此(自)不能求,甚(慎)物(勿)靈(令)希(虛)有(過),急手早勤修。

校記:“有”,丙本作“遇”,當作“過”,據甲、乙、丁、戊、己本改。(4)本字“過”與“遇”形近,丙本“遇”為“過”之形訛,此處“有”應是 “遇”的同音替代字。(《英藏敦煌社會歷史文獻釋錄》第十五卷第241頁,S.3096)

7.以“頭”代“徒”

《繼思狀抄》:繼思切望 司頭(徒),呂押衙身(?)少(?)□□□□,不同別人,況聞城隍役差發(fā)盡到鄉(xiāng)司,均騰之間,方便有多少,人間(?)合緣□事困苦甚煩,應料王役,實感不能勝者,料(?)系(?)報□□護車牛著□無道遠中,□乞□努力遮攆,□□大□王地年他日,豈負仁兄思念,不具社邑長辦。(《英藏敦煌社會歷史文獻釋錄》第十二卷第157頁,S.2472背)

8.以“斗”代“都”

《五更轉》:四更換(緩)步出門聽(廳),直(織)是(女)到街庭。今夜斗(都)未見流星,奔逐向前迎。(《英藏敦煌社會歷史文獻釋錄》第七卷第172頁,S.1497背)

以上有8例流攝和遇攝的代用例,牽涉到的遇攝字有魚韻系的“於”“如”“與”,虞韻系的“雨”“遇”,模韻系的“徒”“都”;牽涉到的流攝字有尤韻系的“有”“憂”“遊”,侯韻系的“頭”“斗”,流攝這幾個字中前3字分別是云、影、以三母,屬喉音字,后2字分別是定、端二母,屬舌頭音字。前修時賢對敦煌文獻別字異文和對音的研究涉及到了流遇二攝的相混問題,但所討論的材料主要是流攝唇音字與遇攝字的相混,如邵榮芬對敦煌俗文學別字異文的研究里就有4例4次尤韻系唇音字與虞韻系字的代用〔1〕;羅常培根據四種漢藏對音將虞、魚之半、模侯尤唇音、脂支微合口歸為u韻〔2〕。兩位先生的論著中都缺少流攝喉音、舌頭音聲母字韻母與遇攝相混的例子,很少討論到這個問題。其實在前修時賢研究所用到的敦煌歌辭、詩歌、文賦等韻文里都有少許流攝非唇音字與遇攝字通押的例子,但由于例子不多,學者們多將其當作例外,未詳細討論,對此類相混現象關注不夠。本文在十五卷《英藏敦煌社會歷史文獻釋錄》中搜集到8例、9次這樣的例證(見表1),可謂已成條例,有必要解釋清楚其反映的語音現象。

表1 流攝喉音、舌頭音字與遇攝字代用中別字和本字的《廣韻》反切及音韻地位(5)此處根據本字在例句中的意義來確定其在《廣韻》中對應的反切和音韻地位,替代字偶有多音字,則根據其在敦煌文獻中的常用義確定其對應的反切和音韻地位,下同。另,《廣韻》中沒有云母,云母是后來從匣母中分化出來的,為了表述方便,參考邵榮芬的研究,本文將匣母合口三等字聲母稱為“云母”。

再來看唐五代西北地區(qū)的材料。筆者在《敦煌吐蕃漢藏對音字匯》中發(fā)現流攝字除唇音外,韻母對音基本是iu、eu、ou之類的,說明韻腹已經復化,與虞模韻和魚韻之半的字對u不同,但牙喉音字“猶”“右”除了對jiu、jeu,還有ju這樣的對音,而游、猷二字則只有ju的對音〔4〕,如此對音與魚韻的“虛”hju、虞韻系的“禹”“喻”ju等韻母的對音相同〔4〕。看來在喉音尤韻與魚虞相混這一點上別字異文與對音是可以相互印證的。我們認為晚唐五代西北方音里少數流攝非唇音字與遇攝字相混,應該反映的是尤侯韻韻腹由u舌位進一步上升,變?yōu)?u的時候有一些字變化比較緩慢(6)就本文的材料來看,變化緩慢的主要是一些流攝喉音字,也有少數舌頭音字。,仍然有u的舊讀,而與由o高化為u的魚虞(7)唐五代西北方音魚韻一半對i,一半對u,與虞韻相混,詳見羅常培《唐五代西北方音》第32頁,科學出版社1961年版。模韻字相混了,因此出現了別字異文中少量流攝喉音、舌頭音字與遇攝字代用的例子,對音中也出現了少數兩類字所對相同的例子(8)2016年在中國音韻學高端學術論壇(安徽大學)會議期間,筆者曾請教黃笑山教授,黃先生提到尤侯韻韻腹后來變復合元音而讀 (i) ?u之類是由 (i)u變來的,可能有少數流攝非唇音字變化緩慢,因而會與遇攝字相混。本文觀點的形成受黃先生啟發(fā),在此謹表謝忱!。對音里魚韻字“所”有1次對o〔4〕,虞韻字“數”“主”除了有對u的,也有對o的〔4〕,而模韻近一半字的對音仍然有o,這應該是其變u之前的讀音,是較早的層次。

筆者在敦煌別字異文中還發(fā)現了有韻的“有”與通攝合口三等入聲字“肉”代用的例子:

《周公解夢書》:夢見牛肉在堂,得財。夢見豬有(肉),憂官事。(《英藏敦煌社會歷史文獻釋錄》第十一卷第346頁,S.2222)

替代字“有”在本文前述流攝喉音字與遇攝字的代用中也出現過,本字 “肉”,《廣韻》如六切,日母屋韻合口三等入聲。雖然替代字和本字之間聲母和韻尾都有差異,但根據已有研究,唐五代西北方音日母與影、云、以等聲母存在相混,入聲韻尾也開始消變(9)以“有”代“肉”,從聲母看替代字是喉音字,而本字是正齒音日母字。黎新第《唐五代西北方音中的微、日二聲母——敦煌寫本別字異文所見》(《中文學術前沿》,2012年第2輯,第14-19頁)根據大量敦煌別字異文對日母進行考察,認為:“僅就唐五代敦煌寫本別字異文所見而言,日母在i韻前和疑、影、以等母應已合流。退一步說,即使沒有完全合流,也是合流正在進行?!睂嶋H上黎文反映日母變化的例子除了有止攝開口日母字外,還有遇攝魚韻日母字,唐五代西北方音魚韻之半與止攝開口相混,對i,有些魚韻字韻腹則有i和u兩讀,還有一些字則不與止攝混,韻腹只對u,黎文中的以“無”代“如”例,“如”是魚韻日母字,在這條例子里韻母就不可能讀i,根據《敦煌吐蕃漢藏對音字匯》,“無”字所有對音中的元音都是u,沒有對i的。黎文中還有藥韻日母字“若”與燭韻疑母字“欲”代用的,“若”的韻母也不可能是i,根據《敦煌吐蕃漢藏對音字匯》,“若”字所有對音中的元音都是a,沒有對i的。所以可以說i韻前的日母與疑、影、以等母存在相混,但日母的變化并不限于i韻前的日母字。因而本文以“有”代“肉”當也反映日母字“肉”的聲母與云母的相混。根據《廣韻》這里的替代字與本字之間還存在陰聲韻與入聲韻的差別。黎新第《入收聲在唐五代西北方音中應已趨向消失——敦煌寫本愿文與詩集殘卷之別字異文所見》(《語言研究》,2012年第3期,第35-41頁)利用了大量敦煌文學類寫卷中的別字異文來考察唐五代西北方音入聲韻尾的問題,發(fā)現《敦煌愿文集》《敦煌詩集殘卷輯考》和《王梵志詩校注》等有42條陰聲韻字與入聲字的互代例,經過詳細論證,黎先生指出:“唐五代西北方音中的入收聲已趨向消失。”。由此可見以上這條代用例中本字的韻尾應該已經變化,因而可以被陰聲韻字“有”替代。。因此以上兩例中的替代字和本字之間聲母、韻尾應該是相同或十分接近的。據《敦煌吐蕃漢藏對音字匯》,通攝入聲韻母中元音是單元音,主要是u,由這兩條代用例也可以知道與 “肉”代用的尤韻系字“有”還有韻腹尚未復元音化而仍為u的讀音。

別字異文里還存在“有”與止攝支韻合口字“為”的代用例,也說明“有”仍存在舊讀:

1.以“有”代“為”

《大乘凈土贊一本》:碎未為金礦,礦中不現金,智者容(镕)消(銷)練(煉),真金腹內見。

校記:“為”,諸本同,戊本作“有” (《英藏敦煌社會歷史文獻釋錄》第二卷第230頁,戊本P.3645)

2.以“為”代“有”

《勵忠節(jié)鈔第一、第二》:《列子》曰:言美則嚮(響)美,言惡則響惡;身長則影長,身短則影短。故君子慎其言,恐有知之;慎其身,將為(有)隨之。(《英藏敦煌社會歷史文獻釋錄》第六卷第234頁,S.1441;另見:第二卷第531頁,S.1611;第六卷第2382頁, S.1441;第六卷第2532頁, S.1441)

據《敦煌吐蕃漢藏對音字匯》,支韻合口字韻母基本對u,羅常培就根據漢藏對音把虞、魚之半、模、侯尤唇音、脂支微合口歸納為u韻〔2〕。上兩例中支韻合口的“為”有三個對音u、ju和ju〔4〕,其韻母對音與虞韻和魚韻之半相同,由此也可以看出“有”字仍然存在韻腹尚未變?yōu)閺驮舻呐f讀。漢藏對音“有”對jiu、iu、eu〔4〕,顯示其韻腹已經變?yōu)閺驮?,之所以沒有表現出舊讀,應該是材料欠缺所致。別字異文的多條材料已顯示其韻腹存在舊讀,當無問題。

根據本文的分析,唐五代西北方音里部分流攝喉音字、舌頭音字是由于韻腹發(fā)展相對滯后,仍保持u的舊讀,才與高化為u的遇攝字相混,也與一些方言中韻腹為u的通攝入聲字、止攝合口字相混,故而出現了文字上的代用現象。

(二)開口一等登韻系字韻腹高化,讀入三等

1.以“聲”代“僧”

《亡僧尼捨施文》:惟某闍梨乃美才碩德,釋中高聲;談演則三教俱通,問疑則千人頓斷。

校記:高聲,乙卷寫作“高僧”。(《敦煌愿文集》第764頁,S.5957)

2.以“僧”代“身”

《禪門秘要訣》:窮釋子,口稱貧,實是身貧道不貧。貧則身常披縷褐,道即心藏無價珍。

校記:身,斯二一六五、伯三三六〇、斯六〇〇〇均作“僧”(10)指原句第一個“僧”。。 (《敦煌詩集殘卷輯考》第15頁,S.2165、P.3360、S.6000)

3.以“征”代“贈”

《鹿兒贊文》:有一國王長患疾,娑。夜夜夢見九色鹿。娑。逐(誰)之(知)之(此)鹿處,娑。商(賞)金與千兩,娑。風(封)征(贈)與萬戶。(《英藏敦煌社會歷史文獻釋錄》第八卷第346頁,S.1973背)

4.以“眾”代“曾”(11)“以眾代曾”出自《廬山遠公話》(S.2073)。據該卷尾題寫于開寶五年,即公元972年,抄手生活的年代應該是跨越五代宋初的,當能反映五代時期的西北方音。

《廬山遠公話》:相公曰:“夫人眾(曾)讀《法華經》已否?”夫人曰:“曾讀《法華經》?!?《敦煌英藏社會歷史文獻釋錄》第十卷第263頁,S.2073)

5.以“贈”代“重”

《南宗定邪正五更轉》:一生(坐)還同八萬劫,只為躭麻不重金。

校記:……重金,……甲本作“贈禁”。 (《英藏敦煌社會歷史文獻釋錄》第十三卷第337頁,S.4634背)

6.以“憑”代“朋”

《古賢集一卷》:江妃淚染湘川竹,韓朋守死嘆貞夫。

校記:朋,戊卷作“憑”。(《敦煌詩集殘卷輯考》第151頁,S.2049)

7.以“恐”代“肯”(12)“以恐代肯”的3次互代都出自《韓擒虎畫本》(S.2144)。據韓建翎《敦煌寫本〈韓擒虎畫本〉初探(一)——“畫本”、“足本”、創(chuàng)作與抄卷時間考辨》(《敦煌學輯刊》1986年第1期第51-63頁),此件抄寫于宋初,語音上是緊承五代的,所以可以將其放在這里討論。

(1)《韓擒虎話本》:時有左勒將賀若弼越班走出,啟言陛下:“臣愿請軍去得?!辟R若弼才請軍之次,有一個人不恐(肯)。是甚人?是即大名將韓熊男。(《英藏敦煌社會歷史文獻釋錄》第十一卷第168頁,S.2144)

(2)《韓擒虎話本》:應是合朝大臣,一齊拜舞,時呼萬歲。時韓衾(擒)虎亦(一)見箭不解,不恐(肯)拜舞,獨立殿前。(《英藏敦煌社會歷史文獻釋錄》第十一卷第176頁, S.2144)

以上別字異文中與三等韻相混的都是登韻系開口一等字,有齒頭音字,如“僧”“贈”“曾”;有唇音字,如“朋”;還有牙音字“肯”。根據漢語語音發(fā)展歷史的一般規(guī)律,以“聲”代“僧”、以“僧”代“身”、以“征”代“贈”等代用例很容易使人將其判斷為章組聲母丟失-i介音而讀入一等韻,但根據漢藏對音來看,唐五代西北方音登韻系字的語音表現比較特殊,以上代用例未必反映的就是與一般漢語語音發(fā)展演變規(guī)律相符的變化,這個問題值得我們重新考慮。考《敦煌吐蕃漢藏對音字匯》“僧”有兩個對音,sa?1次,si?8次〔4〕,這8次對si?的分布情況是:《大乘中宗見解》6次,《金剛經》1次,《唐蕃會盟碑》1次,與蒸韻系開口三等字韻母對音一致??磥怼吧痹谔莆宕鞅狈揭衾飐i?的讀音比較普遍,且占優(yōu)勢。本文代用例中與“僧”同屬于登韻系精組字的“贈”在漢藏對音里沒有出現,以“眾”代“曾”中的“曾”僅有1次對音,為tsi?〔4〕,出自《道安法師念佛贊》?!抖鼗屯罗瑵h藏對音字匯》登韻系的其他精組字如“憎”只對tsi?〔4〕,2次,出自《天地八陽神咒經》和《大乘中宗見解》;“增”對tsi?〔4〕1次,出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對tshi?〔4〕3次,出自《大乘中宗見解》;對tse?〔4〕1次,出自《千字文》??磥淼琼嵪甸_口一等精組字在唐五代西北方音韻母混入三等的讀音比較普遍。不獨精組字,登韻系開口端組字也是如此?!盁簟薄暗取薄澳堋?也是以對i?為主〔4〕,“得”“德”則只對ig〔4〕,它們與蒸韻系字韻母對音基本相同(見表2)。

表2 開口一等登韻字與三等韻字代用中別字和本字的《廣韻》反切及音韻地位

以“恐”代“肯”中的“肯”是等韻開口一等溪母字,《敦煌吐蕃漢藏對音字匯》沒有出現此字的對音,登韻系開口牙喉音字的對音很少,但有一個登韻開口一等匣母字“恒”的對音,對hi?8次、hi?1次、he?1次〔4〕。由此可以推測“肯”字更可能是由一等變入三等而與三等字“恐”代用。此例中替代字“恐”與被替代字“肯”還存在韻母合口與開口之別,前面的以“眾”代“曾”、以“贈”代“重”例也是如此。筆者在考察敦煌文獻中的曾攝與通攝的代用現象時,討論到了這個問題:根據《敦煌吐蕃漢藏對音字匯》,通攝合口三等字“擁”對i?、“種上聲”對e?、“竹”“辱”對ig;回鶻文《玄奘傳》對音中“風”對??、“豐”“雍”對i?,這是少數通攝字由合口變?yōu)殚_口〔5〕。這里登韻系開口一等字與通攝合口三等字的代用反映的語音現象應該也是如此。

以“憑”代“朋”中的“朋”是登韻開口一等並母字,《敦煌吐蕃漢藏對音字匯》未見登韻系開口一等重唇音聲母字的對音,情況不明,尚不宜判斷。

以上登韻系開口一等字的韻腹雖然以對i為主,但也有少數對a和e的,筆者認為這種情況可能是不同層次的讀音在同一歷史平面共現的結果,唐五代西北方音登韻系開口一等字的韻腹大概經歷了一個*e>i的變化,韻腹在晚唐五代的西北一部分地區(qū)發(fā)生了高化,一些字舊讀未完全消失,故而與新讀并存。

三、結語

前輩學者利用別字異文考察唐五代西北方音取得了重要成果,但所利用的主要是變文、愿文、詩歌、曲子詞、小說等文學類寫卷中的材料,實際上在其他類型寫卷如契約、類書、占卜、雜抄、蒙書、醫(yī)藥、地理等寫卷中也有大量的別字異文,因此唐五代西北方音的研究有必要進一步擴大材料的范圍,在更多材料的基礎上也更容易發(fā)現問題。此外,筆者認為在利用別字異文討論方音現象時有必要結合對音材料來論證。別字異文只能使人看到音類的相混而看不到音值,僅根據漢字材料并不容易準確地判斷出音類相混的實質。因此,在有對音材料可以參考的情況下,應盡可能將它與別字異文等相互比較,相互參證,以獲得細致而全面的認識。

猜你喜歡
異文別字敦煌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談《紅樓夢》第三十四回的一處異文——讀紅零札
亮麗的敦煌
絕世敦煌
從外緣到內蘊:《紅樓夢》異文的詮釋空間與小說特質
《蘭亭集序》中的“錯別字”
《蘭亭集序》里別字多
李白詩歌異文淺談
初戀
阳西县| 德庆县| 花莲市| 台北市| 会宁县| 哈巴河县| 富平县| 淮滨县| 大名县| 吉安市| 繁峙县| 靖西县| 昔阳县| 淮滨县| 蒲江县| 华阴市| 连山| 鹤岗市| 宁津县| 桂平市| 昌邑市| 绩溪县| 讷河市| 海兴县| 正宁县| 伽师县| 白河县| 寻乌县| 柳林县| 阿合奇县| 炉霍县| 方正县| 聂荣县| 吉安县| 普宁市| 迁安市| 永城市| 永昌县| 永济市| 阿拉善左旗| 韶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