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給寶寶補充維生素D,答案是一定的。目前我國兒童中維生素D 缺乏和不足仍是突出的營養(yǎng)缺乏問題,3 ~5 歲兒童維生素D 缺乏率為8.9%,維生素D 不足率為43.0%。
維生素D 是一種脂溶性維生素,不是鈣。維生素D 有十幾種形式,是人體生長發(fā)育及生命活動不可缺少的一種物質(zhì),最重要的是維生素D2(麥角骨化醇、鈣化醇、鈣化固醇、骨化醇)和維生素D3(膽鈣化醇、膽骨化醇),D2與D3結(jié)構(gòu)相似,二者生物學功能相同(意思是吸收到血液然后運輸?shù)礁文I,都可以轉(zhuǎn)為活性的維生素D)。
維生素D2提取自植物成分,更適合素食主義或某些宗教信仰的人群。
維生素D3大部分來源于動物成分,吸收比維生素D2更好,兩者相比更推薦補充維生素D3。
人體維生素D 需要量的80%~100%是由皮膚合成,僅靠食物是很難攝取足夠的維生素D。
維生素D2和維生素D3都沒有生物活性,想要發(fā)揮生物活性,需要經(jīng)過兩次轉(zhuǎn)化。
首先是在肝臟中轉(zhuǎn)化為25-羥維生素D,這是維生素D 在血中的主要形式,雖然量較多,可以作為維生素D 營養(yǎng)狀態(tài)的指標,但是25-羥維生素D的活性較弱,需要進一步轉(zhuǎn)化成為功能更強的。
25-羥維生素D 在腎臟轉(zhuǎn)化為1,25-二羥維生素D,也叫做骨化三醇,其活性增強100 ~200倍。1,25-二羥維生素D 與維生素D 結(jié)合蛋白結(jié)合轉(zhuǎn)運到小腸、骨骼等處,與受體結(jié)合后產(chǎn)生生物學作用。
維生素D 是一種類固醇激素,能促進鈣的吸收和利用,使鈣從血中沉著到生長快速的骨骼內(nèi),使骨質(zhì)變硬。如果缺乏維生素D,身體內(nèi)的鈣不易被吸收和利用,也就是說缺少維生素D 是“因”,缺鈣是“果”,只要維生素D 補到位了,鈣才能更好地被吸收。
①維生素D 能促進寶寶對鈣、磷的吸收,很多媽媽以為只要給寶寶多曬太陽就能補鈣,其實不然,還要配合補充維生素D;②補充維生素D 可以堅固骨骼,預防兒童佝僂病、老年骨質(zhì)疏松、手足抽搐和軟骨病等;③補充維生素D 可以促進生長和骨骼鈣化,促進牙齒健全;④寶寶缺乏維生素D 就會導致缺鈣,嚴重缺鈣時,寶寶的精神神經(jīng)癥狀加重,會出現(xiàn)抽風,同時還會表現(xiàn)在骨骼及肌肉上,如囟門閉合遲、出牙遲、運動發(fā)育落后,還可能出現(xiàn)雞胸駝背、羅圈腿、肌肉松軟無力等。
在正常的情況下(就是機體攝入的維生素D是正常的,鈣攝入也是正常的),簡單說就是維生素D 促進鈣磷沉積到骨骼上,促進骨骼的發(fā)育。
復雜點就是維生素D 的活性成分,即轉(zhuǎn)化成的1,25-二羥維生素D 可以促進小腸黏膜鈣磷的吸收,從而促進鈣磷在骨骼的沉積。
另外,還可以增加腎小管對鈣的吸收,有利于骨骼鈣化。
然而,在不正常的情況下,在缺鈣特別嚴重的時候,例如血漿鈣離子非常低,這時怎么辦呢?機體會首先保證血鈣的穩(wěn)定,所以在甲狀旁腺激素的調(diào)節(jié)下,促進破骨細胞的分化,將骨骼中的鈣送到血漿中,提高血漿鈣濃度,確保正常的生命功能。
鈣和維生素D 的關(guān)系可以用“唇齒相依,唇亡齒寒”來夸張地形容。沒有維生素D,就是把鈣大口大口地當飯吃,也無濟于事??鋸埖刂v,維生素D 對腸道中鈣的吸收、骨骼中鈣的釋放以及腎臟中鈣的重吸收等作用都已經(jīng)達到了非維生素D不可、無維生素D 不行的程度。
維生素D 在體內(nèi)發(fā)揮作用主要是通過促進鈣的吸收進而調(diào)節(jié)多種生理功能。研究證明,維生素D3能誘導許多動物的腸黏膜產(chǎn)生一種專一的鈣結(jié)合蛋白,增加動物腸黏膜對鈣離子的通透性,促進鈣和磷在腸內(nèi)的吸收,保持血液和組織液中鈣、磷濃度的恒定。通過促進骨對礦物質(zhì)的吸收,也直接作用于鈣化過程。
維生素D 還會使腎小管細胞產(chǎn)生鈣結(jié)合蛋白,從而把鈣從腎小管的濾出液中拉回到血液里,這樣既增強了食物中鈣離子的吸收又防止了尿液中鈣離子的過度流失。除此之外,維生素D 還會促使骨、軟骨以及牙齒的鈣化并不斷更新,從而保證骨骼和牙齒的正常生長。由此可見,一旦缺少了維生素D ,鈣不但吸收減少,還會從尿液中流失,骨骼和牙齒的鈣化也進行不了,在嬰兒中會發(fā)生佝僂病,在成人則導致軟骨病。
陽光照射相關(guān)因素(緯度、季節(jié)、年齡、膚色、遮光)、食物攝入、慢性疾病因素、藥物均可影響維生素D。
陽光照射是獲得維生素D 的主要途徑,并且十分安全,因為如果過度照射陽光,生成的前維生素D3和維生素D3會被光分解為無活性的產(chǎn)物,從而避免過度產(chǎn)生維生素D3。
緯度、季節(jié)、日照時間都是基于接受的紫外線的多少影響維生素D3的合成。高緯度地區(qū)、冬季日照時間短,紫外線較弱,產(chǎn)生的維生素D 少。在上午10 點之前,或者下午3 點之后,陽光中的紫外線B 被臭氧層吸收過多,這些時間照射陽光效果差。
老年人皮膚中7-脫氫膽固醇含量少,所以陽光照射合成的維生素D 少。70 歲的老人經(jīng)陽光照射合成的維生素D 僅僅為20 歲的年輕人的1/4。
膚色深的人較膚色淺的,其陽光照射合成的維生素D 少,因為黑色素可以吸收紫外線。使用的遮光劑如果僅含30%遮光成分,可以使皮膚合成維生素D3的能力降低95% ~ 99%。隔著玻璃照射陽光也會使其效率降低,因為大部分的紫外線被玻璃反射出去。
母乳是嬰兒的最好的食物,但是維生素D 含量非常少,即使是哺乳期母親每天服用400 國際單位的維生素D,母乳中維生素D 的含量也是小于80 國際單位/升,目前到底哺乳期母親應攝入多少維生素D 還不明確。
配方粉(奶):多數(shù)的嬰兒配方奶的維生素D含量在400 國際單位/升,這就是為什么AAP 推薦在孩子吃配方奶達到1 升/天的時候可以停止維生素D 的補充。
食物中含有維生素D 的較少,并且不是大家的常規(guī)飲食,所以由食物補充的維生素D 較少。
肥胖人群中血清25-羥維生素D 水平較低,可能和維生素D 多存放在脂肪組織中有關(guān)。另外還可能和肥胖人群的皮膚合成維生素D 減少、腸道吸收維生素D 減少有關(guān)。因此推薦肥胖人群要加量補充維生素D。
如果疾病會影響維生素D 活化的步驟,就可能導致缺乏(例如嚴重肝或腎功能衰竭)。
導致維生素D 腸道吸收障礙的疾?。喝槊訛a、囊性纖維化、炎癥性腸病、短腸綜合征、經(jīng)皮胃造瘺等。
皮膚疾病(如白癜風),因為大量的時間在室內(nèi),不能保證足夠的陽光照射。
抗癲癇藥物,如苯妥英、卡馬西平,全身糖皮質(zhì)激素和抗真菌藥物可通過加速分解維生素D 和25-羥維生素D 為無活性的產(chǎn)物,或影響維生素D 的轉(zhuǎn)運影響維生素D。
事實上,兒童在使用抗癲癇藥物、糖皮質(zhì)激素、酮康唑等抗真菌和艾滋病藥物時,應使用至少兩到三倍的維生素D,來滿足他們身體的需要。
兒童維生素D 缺乏是世界性的問題。首先是兒童能獲得的有效日照不足,例如缺少戶外活動,所處環(huán)境污染嚴重(污染物吸收紫外線),都會導致合成維生素D 的量不足。
其次天然含有維生素D 的食物非常少,即便是維生素D 充足的母親,其母乳中維生素D 含量也很低,僅10 ~80 國際單位/升,遠遠不能達到嬰兒的每日需求量。
另外,孩子的常規(guī)飲食中維生素D的含量也少,不足以補充足夠的維生素D。
兒童時期維生素D 缺乏可導致兒童佝僂病,引起生長遲緩和骨骼變形。輕度維生素D 缺乏早期無特異性臨床表現(xiàn),一些患兒可能表現(xiàn)為易激惹、煩躁、哭鬧等非特異性神經(jīng)精神癥狀,或表現(xiàn)為骨折風險增加和肌肉疼痛等。
維生素D 缺乏性佝僂病本質(zhì)就是骨軟化癥,發(fā)病緩慢,多發(fā)生于3 個月~2 歲的小兒。目前認為維生素D 缺乏性佝僂病和維生素D 缺乏及膳食中低鈣有關(guān)?;純罕憩F(xiàn)為方顱、串珠胸、雞胸或漏斗胸、手足鐲。膝內(nèi)翻或者膝外翻等。在青少年可能僅僅表現(xiàn)為腿疼,不愿爬高。
骨質(zhì)疏松癥是以骨量降低為特征的疾病,通常發(fā)生在老年期。兒童期缺乏鈣和維生素D,首先影響肌肉質(zhì)量生長,而肌肉質(zhì)量生長對峰值骨量非常重要,而峰值骨量低,會增加成年后骨質(zhì)疏松的危險。骨密度增加最快的階段通常是兒童期和青春期早期,在青春發(fā)育期結(jié)束時可能已達到了峰值骨量,兒童青少年時期峰值骨量增加10%,可使骨質(zhì)疏松性骨折的發(fā)病危險性降低50% 。
維生素D 調(diào)節(jié)B 細胞及T 細胞功能,它的缺乏會成為很多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原因,如Ⅰ型糖尿病、多發(fā)性硬化疾病、克羅恩病、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等。多篇研究提示,當25(OH)D ≥75 納摩爾/升時,可以預防這些慢性疾病。
兒童免疫系統(tǒng)多不成熟,而與免疫系統(tǒng)功能相關(guān)的細胞都含有維生素D 受體。兒童維生素D 缺乏,造成免疫功能不足,抵御病毒和細菌侵犯的能力下降,進而出現(xiàn)呼吸道感染。目前研究認為,25(OH)D 在較低的水平(<50 納摩爾/升)對預防呼吸道感染就有效果,但是如果其水平較高,這個效果反而不明顯。
基于目前研究數(shù)據(jù),維生素D 缺乏不是哮喘的主要原因,但是維生素D 缺乏和哮喘發(fā)作、哮喘難以控制有關(guān)聯(lián)。
血管平滑肌和心肌上含有維生素D 受體,1,25(OH)2D 是腎素的潛在抑制劑,可以減少水鈉潴留,有降血壓、減少心肌梗死、外周動脈疾病以及心血管疾病的作用。
研究表明,當血漿25(OH)D 低于15 納克/毫升時,患高血壓的風險增加2 倍,空腹血糖增高的風險增加2.5 倍,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血癥發(fā)生的風險增加1.5 倍,患高酯血癥的風險增加1.0 倍,患代謝綜合征的風險增加4 倍。
目前認為維生素D 缺乏可造成一些原因?qū)е聝和瘽裾睿⑶液椭匕Y濕疹有關(guān)聯(lián)。維生素D 缺乏可能增加嬰幼兒食物的過敏風險,但數(shù)據(jù)仍不足。
25(OH)D 在人體內(nèi)比較穩(wěn)定且濃度較高,能反映食物攝入和自身合成的維生素D 總量以及維生素D 的轉(zhuǎn)化能力,因此25(OH)D 被認為是衡量維生素D 營養(yǎng)狀態(tài)的最佳指標。
2015 年美國兒科協(xié)會(AAP)、美國醫(yī)學研究會(IOM)、歐洲小兒胃腸營養(yǎng)學會建議使用50 納摩爾/升(20 納克/毫升)作為維生素D 缺乏的指標,美國內(nèi)分泌協(xié)會指標稍高,認為50~75納摩爾/升為不足,大于75 納摩爾/升才是足夠的。
由于維生素D 測定結(jié)果受地理緯度、氣候和測定方法的影響較大,需結(jié)合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所有的嬰兒、幼兒、青少年甚至成人都要補充維生素D,方式是多樣的,可通過曬太陽、維生素補充劑、食物。有維生素D 缺乏高危風險的孩子,其維生素D 需求更高。
理論認為,如果有足夠的陽光照射的話,維生素D 的補充是足夠的。在早晨10 點之后,和下午3 點之前,這段時間陽光直射,其紫外線B 的含量充足,效果最好,但是在12 點左右的時候太熱,不適合孩子出來曬太陽,所以,推薦在9 ~10 點和3 ~4 點左右給孩子曬太陽。但是要注意的是,如果污染嚴重,不要出去啦,因為不僅沒有作用(紫外線B 都被折射走啦),還會讓孩子吃灰。
嬰幼兒過度曬太陽可能會導致孩子皮膚癌發(fā)病率增加,因此推薦孩子應該盡量避免直接曬太陽,并且要帶遮陽用品或者涂抹防曬霜。
目前有數(shù)據(jù)提示穿著尿布每周有30 分鐘即可,穿著衣服的話,每周2 小時,可以維持25(OH)D血液水平達到27.5 納摩爾/升。但是這個量是不夠的,并且維生素D 和陽光的關(guān)系也不是線性的,所以目前不知道到底曬多長時間好,還是要從食物或補充劑中補充維生素D。
綜上,帶孩子曬太陽選擇好的天氣,做好防曬措施,不僅補維生素D,更是為了讓孩子多接觸大自然,多接點地氣。補充維生素D,僅靠曬太陽是不夠的。
食物中含有維生素D,但還是不夠,2 歲前還是要補充維生素D 補充劑。
母乳中含有維生素D 較少,即使是哺乳期母親正在補充維生素D(推薦:400 國際單位/天,允許量:600 國際單位/天)。母乳不夠孩子的需要,所以純母乳喂養(yǎng)的孩子需要補充維生素D 補充劑。
配方奶大多是添加維生素D 的,約為400 國際單位/32 盎司,就是960 毫升配方粉內(nèi)有400國際單位的維生素D。AAP 推薦在孩子喝到1 升以上奶就不用補充維生素D,但是大部分孩子一天不會喝這么多的牛奶,并且AAP 關(guān)于孩子輔食指導中建議不要一天飲用超過960 毫升的配方奶,還要吃輔食,所以,吃輔食后,一天喝個600 ~800毫升就差不多,所以還是要加維生素D 補充劑。
含維生素D 較多的食物:這些食物包括富含油脂的魚、牛肝、奶酪、蛋黃和一些蘑菇。100 克油煎的三文魚有360 國際單位的維生素D,1 個雞蛋含有20 國際單位的維生素D,牛肝100 克含有15國際單位的維生素D。但是這些食物6 個月內(nèi)的嬰兒還沒開始吃,6 個月到1 歲的孩子也吃的不多,基本上2 歲之后孩子們吃這些食物才會多,所以在2 歲前,還是要補充維生素D 補充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