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超
(臨沂市文化旅游發(fā)展促進(jìn)中心,山東 臨沂 276000)
沂南北寨漢畫像石是集建筑、雕刻、繪畫于一體的綜合藝術(shù)形式,將眾多的人物、器物、建筑物等緊密結(jié)合在一起,有攻戰(zhàn)、出行、宴享、樂舞百戲、歷史故事、神話人物等畫像,并通過對樂器的精細(xì)雕琢刻畫和設(shè)計布局,達(dá)到了主題突出、纖勁流暢、精彩生動的藝術(shù)效果,畫面以形寫神、形神兼?zhèn)?,成為雕刻繪畫中的珍品。
漢代是封建社會經(jīng)濟文化的一個繁榮時期,開辟了溝通東西方的絲綢之路,吸收了各民族和異域的精華,這種繁榮也通過樂器體現(xiàn)在樂舞藝術(shù)上。漢代擴充了樂府機構(gòu),增加了樂舞藝人,在中原固有的古典音樂的基礎(chǔ)上,注入了新的聲律樂譜,一改過去楚聲獨秀的局面和宮廷雅樂沉悶的基調(diào),創(chuàng)造出了許多優(yōu)美動聽的新樂曲。漢代在樂器方面出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豐富,這在出土的各類漢代文物中已得到充分的反映。漢代的樂器主要由擊樂器鼓、弦樂器瑟以及管樂器笙、排簫等構(gòu)成,其最基本的配器原則是以瑟、笙、排簫等來演奏旋律,通過鼓來控制節(jié)奏。樂器中不僅有中原古樂中的古老樂器,還有從西域和北方民族流傳過來的彈撥樂器、打擊樂器和吹奏樂器。漢代的樂器主要有盤、鐘、鐃、塤、排簫、竽、笛、笙、琴、瑟、琵琶、鼗鼓、鼙鼓、建鼓等,從而使?jié)h樂進(jìn)入了一個輝煌的時期,能夠演奏出具有一定節(jié)奏感的雅樂,而且能夠在眾多樂器的配合下演奏出完整的合奏曲和軍樂。在漢代藝術(shù)家們憑借才智創(chuàng)造出的大量漢畫像石中,都有對樂器的生動描繪與展現(xiàn)。
在沂南北寨漢畫像石的樂舞場景中,有很多對樂器的精致刻畫,其中樂舞百戲圖(圖1)是表現(xiàn)樂舞場景最精彩、最生動的一幅,畫像人物多達(dá)50余個,形象動作刻畫精致、各不相同、恰到好處,其間還有小隊奏樂和提供服務(wù)的人穿插其中,生動展現(xiàn)出茶茗酒香撲鼻、流光溢彩迎面、鼓樂絲竹繞耳的樂舞場景,畫面中人物精湛的演技以及表現(xiàn)出的狂奔、旋轉(zhuǎn)的速度,讓觀者能夠產(chǎn)生目不暇接、過目不忘的感受,顯示出當(dāng)時創(chuàng)作者自由酣暢的創(chuàng)作感覺,畫像成為展示個性、揮灑情感的藝術(shù)載體。
圖1 沂南北寨漢畫像石樂舞百戲圖
沂南北寨漢畫像石樂舞百戲圖滿而不亂、多而不散、繁縟多變,樂器與人物形象、樂舞情節(jié)、畫面意境等特征形神暗合,精、氣、神十足。這其中有刻雜技表演的畫像,包括飛劍跳丸、七盤舞、戴竿之戲;有刻魚龍曼衍之戲的畫像,由走索、龍戲、豹戲、雀戲、魚戲和奏樂組成;有刻馬戲和戲車的畫像。在刻樂隊的畫像中,分為上下兩組:上組的雅樂,最前是一面大的建鼓,豎在架子上,鼓腹有卷云紋,鼓面有齒形圓圈紋。架子下面有四足,上面有兩層圓幢,下層的較大,上層的較小,似用絲帛制成。架子頂端立著一只長冠長尾的鷺鳥。幢的兩旁,披拂著兩層帶節(jié)系纓的羽葆。鼓的一旁,站著一個戴平頂帽子的人,雙手各舉一槌,正要擊鼓。接著是一個大木架,稱為“虡”,用環(huán)懸著兩個大鐘。虡兩柱帶紋飾,下各有兩足,鐘上有紋飾,紐作半環(huán)形。虡旁站著一個戴平頂帽子的人,用兩手扶著一根從梁上用寬帶垂系著的長梃在撞鐘。最后是一架兩柱及橫木均帶紋飾的虡,其上用帶懸著四個刻有紋飾的磬。虡旁有一個戴高冠的人坐在一塊小方席上,右手執(zhí)槌敲打前面的磬,另有一個戴圓頂小帽的人在其身后端坐。
下組由三排樂人組成,樂人都坐在長席上。第一排是拊節(jié)的樂人,頭上都梳著髻鬟并戴笄,面前有四面狀如小鼓的節(jié)。最右一人右手拿短梃在指揮,左手拊節(jié)。接著一人右手略伸,左手拊節(jié)。中間一人右手伸著,似乎在拊其右一人的節(jié),左手亦略伸。第四人右手伸著,用手拊其前面的節(jié),左手亦略伸。最左一人袖手端坐,前面擺一面節(jié)。第二排是吹排簫的樂人,頭上都戴著前低后高的平頂帽子,嘴上有須。最右一人左手在敲一個有柄帶花紋的鐃,右手拿著排簫在吹。接著一人和中間一人右手拿著排簫在吹,左手微舉。第四人雙手捧著排簫在吹。最左一人雙手捧著塤在吹。第三排是管弦樂,頭上都戴著高冠,嘴上有須。最右一人右手衣袖高挽正在彈瑟,左手扶瑟的一端。接著一人兩手均放在口旁。第三人袖手端坐。最左一人兩手捧著笙在吹,笙的長管上飄著兩條纓帶。在后兩排樂人之間,有一個三足圓盤名為旋,其上置一個圓器名為斛,斛內(nèi)有一勺,旋及斛均有花紋。在第三排樂隊之后,有戴矮帽的人,兩手捧一小旋,里面盛著四個杯子,正向樂隊走來。
“八音”是古代對樂器的統(tǒng)稱,按制作材料分為金、石、土、革、絲、木、匏、竹八類。金指用金屬制作的樂器;石指用石頭或玉石制作的樂器;土指用陶土制作的樂器;革指用皮革制作的樂器;絲指用絲弦制作的樂器;木指用木制作的樂器;匏指用葫蘆制作的樂器;竹指用竹子制作的樂器。沂南北寨漢畫像石樂舞百戲圖是八音齊全的漢畫像石樂舞百戲圖。
3.1.1 鐘
鐘是古代的打擊樂器,中空,敲時發(fā)聲,盛行于青銅時代,其在古代不僅是樂器,還是地位和權(quán)力象征的禮器。鐘其大者可單獨懸掛,稱為“特鐘”。將不同大小、不同音律、不同高音的鐘編成組懸掛演奏,稱為“編鐘”。迄今發(fā)現(xiàn)的青銅編鐘,都不早于西周中期。編鐘的組合,在西周中期枚數(shù)較少,以大小三枚為一組。中期以后,枚數(shù)較多,有大小八枚為一組的。春秋中期到戰(zhàn)國中期,鐘的制作技術(shù)日益進(jìn)步,編鐘的組合枚數(shù)更多,一組達(dá)九枚或十三枚,并且逐漸成為一種禮儀樂器,使這種單純的樂器承擔(dān)起政治、文化上的重要角色。到漢代,其已沒有在先秦雅樂中的崇高地位了,而是在樂隊中起到打擊節(jié)奏或加強某一音階的作用。在沂南北寨漢畫像石樂舞百戲圖中,一樂人在撞鐘(圖2)。
圖2 沂南北寨漢畫像石撞鐘圖
3.1.2 鐃
鐃是商代始出現(xiàn)的一種打擊樂器,是鐘的前身。鐃一般銅鑄,橫斷面扁形,邊呈菱形?!吨芏Y·地官·鼓人》云:“以金鐃止鼓。”說明鐃鳴表示演奏一曲樂章的完畢。在沂南北寨漢畫像石樂舞百戲圖樂隊中,第二排最右一樂人,右手拿著排簫在吹,左手在敲一個有柄帶花紋的鐃。
磬是古代的石制打擊樂器,懸掛在架子之上,用木槌敲擊,音色清脆,悠揚婉轉(zhuǎn),別具一格??脊疟砻?,約在夏代就有東下馮遺址的石磬,片狀,打制而成。磬常用來象征好運氣,吉慶的主題用磬來表示。在沂南北寨漢畫像石樂舞百戲圖樂隊的雅樂中,有4個刻有紋飾的磬:第一個是一人右手執(zhí)槌在擊磬(圖3);第二個是用帶懸著一有紋飾的磬,磬兩端懸兩璧;第三個是上格刻周公輔成王的故事,右一人雙手舉一曲柄的蓋,中垂一磬;第四個是上格梁上垂著的纓帶下系一有紋飾的磬,磬系一璧,兩端各系一幢。
圖3 沂南北寨漢畫像石擊磐圖
塤是古老的吹奏樂器,最初用來模仿鳥獸叫聲捕獵,逐漸發(fā)展成為單純的樂器?!妒斑z記》云:“庖犧灼土為塤?!痹谝誓媳闭瘽h畫像石樂舞百戲圖樂隊中,第二排吹排簫的最左一人雙手捧著塤在吹。
3.4.1 建鼓
在竿上貫鼓,謂之建鼓。建鼓是漢代樂舞百戲中的常用樂器,用于宮廷中和韶樂,主要起指揮樂隊、敲擊節(jié)奏、渲染氣氛的作用。建鼓之名可追溯到《國語·吳語》:“載常建鼓,挾經(jīng)秉枹,萬人以為方陣?!苯ü挠斜鈭A、長圓兩類,鼓體較大,中間稍粗,兩端略細(xì),兩面蒙皮。建鼓“楹而樹之”是其特點,即用一木柱直貫鼓身,并牢固地置于形狀和造型各異的鼓座上。在沂南北寨漢畫像石樂舞百戲圖中有建鼓舞,舞者著寬袍大袖衣,側(cè)身向鼓,雙手各執(zhí)一鼓槌,雙臂高揚,正欲擊鼓(圖4)。擊鼓人的體態(tài)活躍生動,舞姿健美,仿佛能聽到擊打產(chǎn)生的隆隆鼓聲,從其舞動的雙臂和跳躍的步伐來看,這是一種邊鼓邊舞、動作專業(yè)的建鼓舞。
圖4 沂南北寨漢畫像石擊建鼓圖
3.4.2 鼙鼓
鼙鼓,扁圓形,有時置于地上,鼓員手執(zhí)鼓槌,席地敲擊;有時和建鼓配合,掛于建鼓之下。漢畫像石上的鼙鼓很多:其一,指騎鼓,古代軍中所用的一種小鼓;其二,指小鼓,亦謂應(yīng)鼓?!抖Y儀·大射儀》:“應(yīng)鼓在其東?!编嵭ⅲ骸败?,小鼓也?!惫艜r官府門前和大戶人家門口常置建鼓和鼙鼓。建鼓原本置于官府的大門前面,官府啟閉,擊鼓為號。古時大戶人家門口亦置建鼓,有時在建鼓的下面還附加一只小鼓,這種小鼓在古代既叫“鼙鼓”,也叫“應(yīng)鼓”,是用來傳音的工具,其與大鼓的強聲相配合,增加鼓音的變化。
3.4.3 鼗鼓
鼗鼓,古代鼓的一種,原為樂器名,今指兩旁綴靈活小耳的小鼓,有柄,執(zhí)柄搖動時,兩耳雙面擊鼓作響,俗稱“撥浪鼓”或“貨郎鼓”。漢以前,鼗鼓有柱子貫穿,用時樹立;漢以后改變?yōu)楝F(xiàn)在的形制。《玉篇·鼓部》:“鼗,似鼓而小,亦作鞀。”在沂南北寨漢畫像石魚龍曼衍之戲中,有樂人手搖鼗鼓。
3.4.4 節(jié)
節(jié),形狀如小鼓,用節(jié)來打拍子,演奏方式為用手拊。唱歌、奏樂用節(jié)來打拍子,舞蹈中舞者也是和著節(jié)的聲音表演。節(jié)在漢畫像石樂舞百戲圖上也有見到,是漢代俗樂中用于節(jié)樂的樂器之一?!端螘分径份d《弩俞新歌》云:“材官選士,劍弩錯陳,應(yīng)桴蹈節(jié),俯仰若神。”指的就是舞人和著擊鼓的聲音拊節(jié)在表演。
3.5.1 琴
琴,古代別稱“綠綺”“絲桐”等,現(xiàn)代稱古琴為“七弦琴”。琴在先秦時就已是常用的樂器?!稌?jīng)》載:“搏拊琴瑟以詠?!薄对娊?jīng)》載:“琴瑟在御,莫不靜好?!睗h代劉問曾云:“樂之可密者,琴最宜焉,君子以其可修德故近之?!惫糯娜藢W(xué)士,常攜琴佩劍,琴心劍膽是其所追求的儒俠相濟的文士風(fēng)范。
3.5.2 瑟
瑟,傳說為伏羲氏所造?!墩f文》:“瑟,苞犧所作弦樂也?!鄙扔糜谘缦韮x禮活動,也用于伴奏歌唱。在沂南北寨漢畫像石樂舞百戲圖樂隊中,第三排是管弦樂,最右一人右手衣袖高挽正在彈瑟。
3.5.3 琵琶
琵琶,撥弦類弦鳴樂器。東漢劉熙《釋名·釋樂器》:“批把本出于胡中,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卻曰把,象其鼓時,因以為名也?!逼涿芭焙汀芭谩笔怯裳葑鄻菲鞯挠沂旨挤ǘ鴣?。
3.5.4 筑
筑,古代打擊樂器?!稘h書·高帝紀(jì)》應(yīng)劭注:“狀似琴而大,頭安弦,以竹擊之,故名曰筑。”顏師古云:“今筑似瑟而細(xì)頸也。”
在漢畫像石上所見到的木類樂器有夯杵,這是由夯筑城墻發(fā)展而來的樂器,用夯杵演奏的樂曲叫《睢陽曲》。《續(xù)漢書·郡國志二》注引《地道記》云:“梁孝王筑城十二里,小鼓唱節(jié)杵下而和之,稱《睢陽曲》?!币蚱涫窃谛拗£柍菈r產(chǎn)生的,故名為《睢陽曲》。《睢陽曲》自產(chǎn)生之始便得以傳播并且流傳下來,在南朝宋時期還在演奏,《宋書·樂志一》云:“孝王筑睢陽城,方十二里,造倡聲,以小鼓為節(jié),筑者下杵以和之,后世謂此聲為《睢陽曲》,至今傳之。”從記載看,《睢陽曲》所用樂器必有小鼓和夯杵,用鼓聲作為節(jié)拍,舉夯杵筑地再伴以歌。在沂南北寨漢畫像石上有樂人用小鼓、夯杵演奏《睢陽曲》。
3.7.1 笙
笙,古老的簧管樂器,發(fā)音高雅,音質(zhì)柔和,《世本·作篇》:“隨作笙長四寸,十二簧,象風(fēng)之身,正曰之意也?!痹诠糯?,國有嘉賓,則鼓瑟吹笙。沂南北寨漢畫像石樂舞百戲圖樂隊中,第三排是管弦樂,最左一人兩手捧著笙在吹,笙的長管上還飄著兩條纓帶。
3.7.2 竽
竽,古老的樂器,春秋戰(zhàn)國時已有,而且常與瑟配奏,《墨子·三辯》:“士大夫倦于聽治,息于竽瑟之樂?!睗h畫像石中有許多樂人吹竽的形象。
3.8.1 笛
笛,橫吹單管樂器,《說文》云:“笛,七孔龠也?!钡言趹?zhàn)國時期已經(jīng)流行。漢魏時期,無論豎吹、橫吹都可稱之為“笛”。至唐宋時期,將橫吹的單管竹類樂器稱為“笛”,豎吹的稱為“簫”。
3.8.2 長笛
長笛,漢代的豎吹類單管樂器。應(yīng)劭《風(fēng)俗通·聲音》云:“笛,謹(jǐn)案《樂記》武帝時丘仲所作也?!边@種長笛在漢代以至魏晉時期都甚為流行。
3.8.3 排簫
漢畫像石中吹簫的畫面很多,一般為樂人一手搖鼗鼓一手執(zhí)排簫吹奏?!夺屆吩疲弧昂?,肅也。其聲肅肅而清也?!北砻髋藕嵵舯?。其形狀據(jù)《北堂書鈔》:“像風(fēng)翼,如風(fēng)鳴,其形參差,長聲肅簫。”在沂南北寨漢畫像石樂舞百戲圖樂隊中,第二排樂人正在吹排簫。
“根據(jù)畫像石圖像之間、畫像石與部分壁畫和畫像磚之間的某些一致性,估計在當(dāng)時有畫像石圖像的粉本流傳。豐富的粉本經(jīng)各地藝術(shù)匠師的創(chuàng)造性表現(xiàn),釀成了畫像石藝術(shù)的蔚然大觀?!睗h畫像石是重要的藝術(shù)形式,沂南北寨漢畫像石通過對樂器的精致雕刻,將樂舞場景營造得生動多彩,這其中有線條運用的基礎(chǔ),有匠師們對所表現(xiàn)內(nèi)容的理解,有創(chuàng)作者的生活體驗,更有嫻熟技巧和認(rèn)真態(tài)度的流露,清晰表達(dá)出其中所蘊含的觀念和意義。
①肖亢達(dá).漢代樂舞百戲藝術(shù)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
②楊愛國.走訪漢代畫像石[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