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戈揚 李汀珅
摘 要:徐州是中國漢畫像石的集中分布地之一,漢畫像石種類繁多、數(shù)量巨大且內容題材豐富,充分反映了漢代民眾的日常生活狀況,是研究徐州地區(qū)兩漢文化的重要史料。本文擬從歷史文化角度出發(fā),深入探討徐州地區(qū)漢畫像石的產生、發(fā)展、分布、特點、文化內涵、藝術特色等方面的內容,形成對徐州漢畫像石的全面認識。
關鍵詞:徐州;漢畫像石;地區(qū)分布;文化內涵;藝術特色
一、引言
漢畫像石作為徐州“漢代三絕”之一,在徐州所存儲的資源非常豐富,目前已知的約有2000余塊存世[1],不僅數(shù)量極大,而且圖像清晰度非常高,線條明確,具有非常高的文化與藝術價值[2]。目前,針對徐州漢化像石的研究在逐步深入,系統(tǒng)歸納闡釋徐州漢畫像石蘊涵的歷史文化,不僅對漢畫像石的內涵研究有重要意義,而且對深度挖掘徐州本土文化,打造徐州大漢文化名片有著重要意義。
二、徐州漢畫像石的產生與發(fā)展
漢畫像石是我國古代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江蘇省徐州地區(qū)的漢畫像石內容十分豐富,不僅時間跨度大,而且地點分布十分廣泛,有一定的代表性。徐州漢畫像石的產生背景與漢朝興衰息息相關,對其內容的解讀可以將漢朝的生活方方面面展示給當下世人。
(一)徐州漢畫像石的產生背景
從墓葬出土的漢畫像石能夠看出,其大多密集分布在徐州、南陽、蕭縣、離石,其中徐州漢墓出土的漢畫像石數(shù)量多且品質上乘。而且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漢畫像石并不是對當時生活環(huán)境的單一模仿,徐州漢畫像石呈現(xiàn)出內容多元化、雕刻技巧精細化、構圖創(chuàng)造藝術化[3]的特征。從內容分析,徐州漢畫像石攝取的題材不僅是現(xiàn)實生活,而且有神話故事、佛教題材、理論大義、儒家思想等。徐州漢畫像石雕刻方式多樣,并且出土的石形格外多元化,其中包括石闕、橫梁、墓門、小祠堂等建筑物。
從眾多像石內容來看,漢代的文化思想更偏重于信仰,這緣于漢朝之前的先秦神話故事傳入,因而徐州出土的漢畫像石從室內布置到裝置樣式,都體現(xiàn)出對神靈的信仰和崇拜。同時,徐州漢畫像石興起于西漢、昌盛于東漢,根據墓葬格局和漢畫像石內容可以發(fā)現(xiàn),西漢的漢畫像石所展示的內容單一,基本上以模仿現(xiàn)實生活為主,這是因為萌芽時期思想比較混亂,內容多以裝飾墓室、辟邪等為主;進入東漢時期,經濟迅速發(fā)展,多以厚葬為主,使得漢畫像石的內容豐富而多變,漢畫像石的墓葬形式也在布局上發(fā)生了變化。
(二)徐州漢畫像石的發(fā)展背景
本節(jié)從時間點去解讀徐州漢畫像石的發(fā)展。根據實物資料,漢畫像石在西漢時期,存量就非常可觀,這說明當時的漢畫像石石墓并不僅是達官貴族擁有。西漢時期,徐州漢畫像石的內容主要是刻畫日常生活起居,刻畫墓葬主人生前生活必備品,內容較為淺易,如早期石槨上主要是以樹木、房屋、日用器皿等為大旨[4]。另外,早期的漢畫像石刻畫構圖存在大量的“留白”,雖然以簡單為主,但是空白處還是會加入簡單線條進行裝飾[5]。同時,早期漢畫像石的雕刻技法主要以陰線雕刻進行表現(xiàn),憑借遒勁的刀法讓線條流水一般在磨平或者不平的石板上進行細線雕刻。
到了東漢時期,整個漢畫像石因經濟、文化和思想的發(fā)展變化而發(fā)生明顯變化。首先,思想觀念的變化使得“神明”信仰得到重視,厚葬觀念變成當時的風潮,漢畫像石刻畫的內容因而更加豐富,不只是出現(xiàn)日常起居,還增加了仙凡之間的故事、宴飲場景的娛樂、華服樂舞的麗戲、車馬滿道的盛世、修兵征戰(zhàn)的國事等內容;其次,東漢時期漢畫像石的雕刻手法轉變?yōu)殛柕?,畫面整體立體感十分強烈,其中最為有特點的圓雕手法致使畫面出現(xiàn)三維空間,主要出現(xiàn)在墓葬石柱上,但是其表現(xiàn)手法顯而易見是受外來文化思想的影響[6]。
可以看出,徐州漢畫像石作為我國漢畫石像主要分布地之一,整體產生和發(fā)展背景有其獨特性。其文化思想和風俗制度的不同,反映出漢代所獨有的時代精神,甚至當代的雕刻藝術形式,都受漢畫像石雕刻藝術工藝的影響。因此,如何發(fā)掘利用好徐州漢畫像石的歷史內涵對于徐州的城市文化建設十分重要。
三、徐州漢畫像石的地區(qū)分布及其特點
(一)徐州漢畫像石的地區(qū)分布
徐州及其周邊地區(qū)(包括銅山區(qū)、沛縣、豐縣、連云港、宿縣、蕭縣等)是全國范圍內漢畫像石的主要分布地區(qū)。目前,根據已經挖掘和統(tǒng)計的數(shù)據,徐州市區(qū)有漢畫像石發(fā)現(xiàn)的漢墓14座、銅山區(qū)26座、賈汪區(qū)7座、豐縣1座、沛縣2座、邳州市9座、新沂市3座、睢寧縣5座,具體分布情況如圖1所示:
(二)徐州漢畫像石的特點
徐州漢畫像石的特色藝術感染強烈,各類人物形象夸張但并不突兀,雖然不同地區(qū)風格特色各有不同,但是都具有漢代時期獨有的特色,這主要體現(xiàn)于墓室壁、祠堂墓室墓壁、石闕的刻石等。例如,賈汪區(qū)白集漢畫像石漢墓(圖2)就是典型代表,其面積約27平方米,主要采取平地起墳的技巧,將墓室和其他的祠堂等建筑物垂直深埋于土地下,并堆成小丘包。白集漢墓是以疊澀式封頂,墓室內部結構各分為前中后,墓室四周和墓室內部建筑結構均雕刻上以淺浮雕為主的圖案和花紋。如此厚葬主要體現(xiàn)出墓主生前的奢華和死后步入仙境的不凡。
再如銅山區(qū)茅村漢畫像石漢墓里的6塊漢畫像石,其雕刻手法采用了弧面淺浮雕,雕刻的構圖不只是以圖案為主,四周還刻畫細膩的邊緣圖案,分別有鋸齒形、菱形、弧形等裝飾類圖案。又如邳州漢畫像石,其刻畫手法主要是陰刻和圓雕,畫像石的故事背景和構圖手法格外浪漫,藝術氣息濃郁,人物的表情雕刻生動形象,仙人和凡人的生活環(huán)境有實有虛。在徐州漢墓里挖掘的漢畫像石數(shù)量眾多,內容極其豐富,其傳遞出來的文化遠遠超越文字,并且傳達出漢朝對于藝術、美學不一樣的看法,這是漢畫像石能夠成為漢文化典范的重要原因。
四、徐州漢畫像石的文化內涵與藝術特色
漢畫像石主要起裝飾作用,是以石板為畫板,刻畫在墓室四周或墓室各類建筑物上的漢朝藝術品。漢文化發(fā)源地徐州有三大瑰寶,分別是漢墓、漢兵馬俑、漢畫像石,其中漢畫像石是最能體現(xiàn)漢朝思維價值、民俗文化和藝術特色的媒介,對其文化內涵和藝術特色進行解讀將有助于全面了解漢朝文化。
(一)徐州漢畫像石的文化內涵
徐州漢墓?jié)h畫像石主要體現(xiàn)于漢朝中下階層的歷史遺跡,刻畫的內容大多數(shù)是反映漢代民俗文化,內容極其豐富,包括生活習俗、建筑習俗、墓葬習俗、神話信仰、辟邪習俗等,用最直觀的畫面展示了漢朝時期的各種禮俗,這也直接補充了文字記載的不足,使得現(xiàn)在的世人能更好地研究漢朝當時的各種生活場景。
從漢畫像石刻畫的內容來看,其不但保留了漢代的傳統(tǒng)文化,而且集中反映了當時的文化趨勢。東漢時期,東西方來往密切,絲綢之路不只為漢朝帶來了經濟,還增強了文化交流。所以,現(xiàn)在出土的漢畫像石包含了很多異域風情的紋飾或圖案,如藏于徐州漢畫像石藝術館的雙頭鷹畫像[7]就體現(xiàn)出極強的異域特色(如圖3所示),雙頭鷹的刻畫手法屬于漢朝新型刻畫手法,分層平面浮雕手法使雙頭鷹更加突出、更有立體感。
另外,從徐州漢畫像石藝術館的“雙券拱門”上也可以看出,漢代建筑結構受到了西方建筑文化的影響。首先是拱券。在漢畫像石墓葬中,這種西方建筑結構被用于墓室的建造和裝飾上,漢朝建筑工匠將中西兩個建筑結構體系的特點進行合理結合,使墓室的頂部空間增大,并呈現(xiàn)出柔美的半圓形的拱券形式;其次,在東漢時期的漢畫像石中出現(xiàn)了羅馬柱式的樣式,雕刻的工藝也更加繁復,并且出現(xiàn)了立體雕刻的手法,漢墓石柱以方形和多菱形為主,充分反映出東方和西方文化相互浸染的結果。
(二)徐州漢畫像石的藝術特色
漢畫像石本來屬于裝飾藝術,刻畫于墓室的墓壁上,最早發(fā)掘于西漢時期,之后逐步進入各階層并延續(xù)至東漢。研究人員既可以利用大量出土的漢畫像石去剖析東西兩漢社會的現(xiàn)象,又能夠去體會和領悟當時“大美”的藝術特色。徐州漢畫像石的藝術特色首先體現(xiàn)在雕刻技法和構圖藝術形態(tài)上。
雕刻手法豐富多樣,隨著外來文化滲入,雕刻畫面的構圖方式和故事性隨社會狀態(tài)改變而發(fā)生轉變。通常,漢畫像石的雕刻手法主要以陰刻(粗面陰線刻、平面陰線刻、凹面陰線刻),凹面刻,淺浮雕(平面淺浮雕、減地弧面淺浮雕、分層淺浮雕),高浮雕,圓雕(如表1所示)為主??坍嫷膬热莞秦S富,從天文地理到生活瑣事等,徐州漢墓的漢畫像石的內容遠超于其他朝代。徐州漢畫像石的人物和動物的表現(xiàn)說法也別具一格,因風格十分注重寫實和生活性,所以整體的描繪手法與當時的生活相當貼切。并且,從徐州漢畫像石的人物拜謁能夠很清晰地看出當時人的臉部特征和神韻,同時還能看出東漢晚期的人物十分重視人物外形和一些衣物飾品的細節(jié)。這些細膩真實的處理方法對于后世中國人物繪畫有著極大的影響。
徐州漢畫像石中的動物雕刻技法更是豐富多彩,其中不只是動物類別眾多,更創(chuàng)造出各類神話虛擬動物,雕刻手法細膩到動物身體上的翎毛、甲角等都刻畫出來[8]。漢化像石是產于有著厚葬習俗的漢朝,也是漢朝的藝術產物。單單從雕刻漢畫像石的工匠來說,這是他們對于漢畫像石的一種表達觀念。目前,對于漢畫像石不只僅限于墓葬的研究,已經豐富到漢代的建筑樓宇、人文現(xiàn)象、藝術音樂、神話宗教等。
五、結語
綜上所述,徐州漢畫像石在產生背景、發(fā)展背景、地區(qū)分布、綜合特點、文化內涵、藝術特色等方面都具有研究價值。此外,梳理徐州漢畫像石蘊涵的歷史文化信息,探索2 000多年前的漢代社會,為打造徐州大漢文化名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武利華.徐州漢畫像石通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7.
[2]李愛真,劉振.徐州漢畫像石中樂舞研究[J].黃鐘(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5(1):103-106.
[3]石越.徐州漢畫像石的分類與解讀[J].淮海文匯,2014(5):44-46.
[4]趙斌.徐州地區(qū)漢畫像石研究[D].合肥:安徽大學,2011.
[5]韓璐.淺談徐州漢畫像石的藝術性[D].昆明:云南藝術學院,2015.
[6]劉照建.兩漢文化“看”徐州——以考古出土漢代文物為視角[J].文物天地,2019(5):20-25.
[7]胡藝瀟.徐州漢畫像石神獸形象研究[D].南京:南京大學,2019.
[8]徐曉晞.象思維與漢畫像石——“彭城論道”綜述[J].中國文藝評論,2019(4):11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