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之恒, 張倫維, 鄢紅超
吉利汽車研究(寧波)有限公司,浙江寧波 315000
汽車輪胎、懸架和座椅3個部分共同構成了汽車的減振系統(tǒng),用來減少外部激勵傳遞給駕乘人員的振動,提高乘坐舒適性。降低輪胎和懸架的剛度,雖可改變舒適性,但會影響汽車的承載能力和操縱穩(wěn)定性,因此通過座椅的設計來提高乘坐舒適性也十分必要。
汽車座椅作為直接與駕乘人員接觸的重要部件,隨著汽車的不斷發(fā)展,用戶對其需求越來越高,除了用戶普遍關注的材質、觸感、包裹性、清潔、散熱等,動態(tài)駕乘舒適性也尤為重要。優(yōu)秀的座椅,在車輛動態(tài)行駛中,不僅能夠提供足夠的支撐和包裹,還能為駕乘人員提供更為舒適的乘車環(huán)境。衰減路面激勵帶給駕乘人員的振動,稱為座椅隔振能力,隔振能力越好的座椅,可以消除更多外部激勵帶來的振動,使駕乘人員感受更少的振動,從而獲得更好的舒適性體驗。
目前,通常使用振動傳遞率來反映座椅的隔振能力,而人體最容易感知垂直方向的振動,人體的共振振動數在6 Hz左右,通常20 Hz以下的振動能明顯感知,振動傳遞率的優(yōu)化不僅僅局限于將共振頻率處的振幅最小化,還必須關注座椅對振動的衰減性能。但目前針對座椅隔振的試驗方法和指標在國內還是較少,且尚未和整車關注的平順性相關聯(lián)。本文基于振動傳遞理論,通過一種座椅隔振測試方法,提取座椅隔振量的頻域曲線來表征座椅垂向隔振性能,并可為汽車座椅振動舒適性的設計提供理論依據及優(yōu)化方向。
將振源與減振體隔開,降低振源的影響,稱為被動隔振,圖1為被動隔振的簡化模型。
振源:
=sin()
(1)
彈簧力:
=-(-)
(2)
阻尼力:
(3)
被隔振對象的運動微分方程為:
(4)
圖1 被動隔振的簡化模型
傳遞率:
(5)
隔振率:
=100-
(6)
隔振量:
(7)
在整車中除去輪胎和懸掛的影響,可以將“人-座椅”視為一個輸入到輸出的振動傳遞模型系統(tǒng),將座椅看成輸入端與輸出端的隔振系統(tǒng),輸入端模擬車輛動態(tài)行動時所受的激勵,輸出端模擬人體最直接感受的反饋。
使用6自由度振動試驗臺架,滿足測試20 Hz的需求,將座椅固定在試驗臺上,傳感器1布置在座椅導軌位置,傳感器2布置在坐墊上,由于使用假人在受到振動后無法保證與坐墊貼合,故用75 kg左右的真實乘員,獲得更貼近實際的數據,也可以采用模擬乘坐的座椅工裝進行壓力模擬。本文采用真實乘員的方式,以便獲得與實車更好的對比性,如圖2所示。
圖2 真實乘員模擬及試驗臺架示意
傳感器布置示意如圖3所示。座椅導軌處和坐墊處均布置加速度傳感器,測試方向為整車向,測量范圍為±10。
圖3 傳感器布置示意
選取某款乘用車的主駕座椅,依照第2.1節(jié)布置好的試驗工況。試驗開展前先進行安全檢查并校正傳感器精度。在試驗進行中,75 kg左右的乘員保證正常乘坐,測試部位為座椅導軌和坐墊。臺架輸入定幅值1 mm的正弦掃頻,步長0.01 s,頻率從0開始,20 Hz停止,全程進行數據采集并傳輸到控制軟件,為確保試驗一致性,每次測量進行兩次。
圖4為座椅導軌處(輸入端)和坐墊處(輸出端)垂向加速度的頻域曲線。通過圖4對比,兩次測試數據一致性較好,可以明顯看到,從輸入端到輸出端,加速度有明顯的減小。20 Hz左右處出現(xiàn)拐點,是由于頻率較高,保持1 mm的幅值時超出試驗臺振動范圍,試驗停止。
圖4 座椅導軌處和坐墊處垂向加速度的頻域曲線
由于人體的垂向共振振動數在6 Hz左右,座椅共振時的頻率離6 Hz越遠,幅值越小,感覺舒適性越好;6 Hz以后隔振量(負值)越大,代表振動衰減得越多,同樣感覺舒適性越好。圖5是基于公式(7)計算的座椅坐墊處垂向隔振量的頻域曲線。由圖可以看出,垂向傳遞率的共振頻率小于6 Hz,在6 Hz以后隔振量為負值,代表振動進行衰減,頻率為10 Hz時的隔振量大約在7 dB。
圖5 座椅坐墊處垂向隔振量的頻域曲線
將座椅安裝在對應的車型上,傳感器布置依然按照圖3所示,布置在座椅導軌處和坐墊處,測試方向為整車向。
車輛以60 km/h的速度,在試驗場隨機路面勻速行駛,并保持穩(wěn)定一段時間,通過反復嘗試,依次通過長波路、短波路和耐久路,路面激勵通過懸架和輪胎的衰減后,座椅導軌處可以受到20 Hz以內變幅值的激勵,并與臺架測試的數據進行對比。
圖6為實車座椅導軌處(輸入端)和坐墊處(輸出端)垂向加速度測量值。
圖6 實車座椅導軌處和坐墊處垂向加速度測量值
由圖6的曲線可以看出,座椅同樣起到了衰減垂向加速度的作用,在大約7 Hz以后,坐墊上的振動明顯小于座椅導軌上的振動,起到了隔振的效果。
同樣通過公式(7)計算座椅的隔振量,實車坐墊處垂向隔振量測量值如圖7所示,整體趨勢與客觀臺架測試結果相同,垂向傳遞率的共振頻率小于6 Hz,由于振動幅值不同,座椅自身的振動頻率有所不同;在6 Hz以后,隔振量為負值,振動進行衰減,但整體隔振量的大小,由于受到整車其他因素的影響略有不同。
圖7 實車坐墊處垂向隔振量測量值
通過實車測試可以證明,臺架測試能有效反映座椅隔振率的水平,且能和實車結果有較好的對應關系。
為驗證座椅隔振特性的實際影響,基于相同的座椅,通過調整鋼絲直徑和泡沫密度(圖8),改變座椅的剛度和阻尼特性,對比驗證隔振的主客觀關聯(lián),為方便記錄,稱為方案一(硬座椅)和方案二(軟座椅)。
圖8 兩組座椅的鋼絲直徑和泡沫密度
將兩組座椅在兩臺架進行試驗,其隔振量的頻域曲線如圖9所示。
圖9 兩組座椅隔振量的頻域曲線
隨著泡沫密度和鋼絲直徑的增加,方案二的座椅比方案一座椅更軟,從圖9可以看出,方案二的座椅在6 Hz以后隔振量更大。
將兩組座椅方案分別安裝在同一車輛上,以相同的車速通過相同路段,保持一段時間,進行多組反復試驗與評價。結果表明:方案二的座椅可以隔離坐墊上更多的振動,帶給駕乘人員更好的舒適性感受,舒適性提高0.25分。
文中通過對汽車座椅隔振性能的研究,提出了通過隔振量的頻域曲線來衡量座椅垂向振動的衰減特性。結合主客觀測試結果并通過臺架和實車的測試數據分析,對比不同座椅的表現(xiàn),得到如下結論:
(1)輪胎-懸架-座椅共同構成了路面激勵傳遞到駕乘人員的振動系統(tǒng),座椅垂向隔振率可以用來表征駕乘人員感受坐墊上振動的衰減,反映座椅的隔振特性;
(2)人體的垂向共振振動數在6 Hz左右,當座椅共振時的頻率小于6 Hz或超過6 Hz,座椅起到隔振效果,隔振量(絕對值)越大,代表座椅對振動的衰減能力越強;
(3)通過臺架和實車的主客觀測試對比分析,座椅隔振量是影響駕乘人員乘坐舒適性的一個重要指標,可為汽車座椅振動舒適性的設計提供理論依據及優(yōu)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