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女子
“逝去的親人啊,其實只是變成了天上的星星,以另一種方式保護著我們。”地上愛我們的人少了一個,天上的星星就多了一顆。這是我們關于死亡最溫暖的認知,也是最溫柔的詮釋。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jīng)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p>
這是在紀念魯迅逝世30周年時,臧克家有感而發(fā),寫下的一首詩。如今讀來,充滿了溫情的意味。特別是后面一句,有的人死了,但愛他的人,一直記著他、懷念著他,那他就沒有死。
正如有人說,人的一生會有3次死亡:第一次是他咽下最后一口氣時,從生物學上他死了;第二次是他下葬時,在社會上他死了;第三次是最后一個記得他的人,把他忘記了,那時候他才真正地死了。
所以說,死亡不可怕,遺忘才可怕。而我們理解了死亡,也就找到了好好活著的意義。
接受死亡,是理解的開始
微博中,“親人離開后最悲傷的事”這一話題引發(fā)了很多網(wǎng)友熱議。有人說,最悲傷的往往不是摯愛之人已經(jīng)不在的事實,而是瑣碎的生活片段,充滿回憶的物件,和吹過耳邊的風。
網(wǎng)友@Scott感傷地說:“我的妻子去世7年了,這些年我覺得自己已經(jīng)不會再為她悲傷。直到今晚,我做了一道味道超級棒的葡萄酒大蝦意面。飯吃了一半,我就忍不住情緒崩潰,淚流滿面。因為這一刻我真的好想和她分享眼前的飯。她在的話,一定也會喜歡的啊?!?/p>
都說,世事無常,明天和意外,不知哪個會先來。所以面對死亡,我們常常手足無措、無法面對。
不過,莊子認為:死亡只是另一段旅程的開始。
《莊子·至樂》中記錄了這樣一件事,莊子的妻子死了,他的好友前去吊喪。好友沒有看到莊子嚎啕大哭,反而在歌唱。朋友就責怪他說:你自己的妻子都死了,你還在這里沒事人似的唱歌,太過分了吧?莊子說:“她來到這世上之前一切都是虛無,但她來了后就有了生命和形體?,F(xiàn)在又回去了,就好像四時運行一樣,很自然。不是我不哭,是我懂得了生命的道理?!?/p>
不懼死亡、理性看待生死的超然態(tài)度不僅給自己以交代,更與親友們進行了一場完美的總結與告別。
人活一世,生時無憾,死時淡然,才最心安。
原來,我們都不擅長告別
蜉蝣是一種只能活一天的昆蟲,有一天,螞蚱和它成為了朋友,晚上螞蚱說:“明天見。”但蜉蝣不能理解。青蛙和螞蚱成為了好友,青蛙準備冬眠了于是對螞蚱說:“明年見。”螞蚱困惑,哪有明年???因為螞蚱的一生從春到秋只有三季。
這則故事雖小,卻告訴我們:哪有什么來日方長,太多都是乍然離場。
有位網(wǎng)友的母親去世了,他沒有流淚,也沒有太多悲傷的情緒。他覺得困惑,自己是不是個冷血的人?
底下有一條跟帖評論是這樣的:“至親離去的那一瞬間,通常不會使人感到悲傷,真正會讓你感到悲痛的,是打開冰箱時剩下的那半盒牛奶,是窗臺上那隨風搖曳的綠籮,是那安靜折疊在床上的絨被,還有那深夜里洗衣機傳來的陣陣喧嘩。”
所以說,和生命中重要的人告別,是一個痛苦又漫長的過程。
你只是隱約知道,從此,你的生命里空出了一個位置,沒有人可以填滿。不過也沒關系,因為不需要再填滿了。
面對離別,沉默就是一個成年人最大的哭聲。無聲的沉默里,往往藏著最深的悲痛。
冰心曾說過:“生離,是朦朧的月日;死別,是憔悴的落花?!?/p>
親人臨終,我們總期盼來生相見,一直相信離開的人會以其他方式生活著。但是,人這一生早晚會遭遇告別,告別讓我們成長,而學會告別能讓我們成熟。
死亡并不可怕,遺忘才是最終的告別
春秋時期,陳子禽故意貶低孔子,說子貢的賢能超過孔子。
子貢說:孔夫子言談得當,無人可以比擬,夫子的道德用到治國方面就得引導百姓,綏安百姓。所以夫子活在世上,沒有一個人不感到榮耀,夫子死了,沒有一個人不為他哀痛,誰能趕得上他呢?
“其生也榮,其死也哀。”這是子貢對于老師孔子的無限崇敬與贊美,也恰恰印證了死亡并不可怕,遺忘才是最終的告別。
知乎里,有網(wǎng)友提問:“你知道什么很甜的故事?”
網(wǎng)友李飛鏢講述的經(jīng)歷跟外公的去世有關,卻暖哭了很多人!
我7歲那年,外公去世,93歲,無疾而終,也算是喜喪。那是我第一次面對死亡。我并沒有多悲傷,我只是開始想,死到底是什么?于是那天晚上我問媽媽,人為什么要死呢?人死了以后去哪兒?我媽看我笑了下,問我,你是不是愛玩滑滑梯呀?我點點頭。那玩滑梯的時候,你跟其他小朋友是不是要排隊?我點點頭。媽媽告訴他:“人啊,就像坐滑梯一樣,會慢慢下降,慢慢變老,等到落地,就要起身走開,不然會擋住后面的小朋友?!薄澳峭夤ツ膬毫四??”“外公變成小朋友重新排隊去了呀!”
雖然,這個故事有一個悲傷的開頭,但媽媽暖心的解釋卻給了它最溫暖的結尾。
網(wǎng)友李飛鏢說:“我想我也會以同樣的方式,回答我的孩子關于生命的第一個問題?!?/p>
死亡并不可怕,遺忘才是最終的告別。
再見,遇見
關于死亡,也許我們還聽過這樣一個版本,史鐵生的奶奶曾講過:“逝去的親人啊,其實只是變成了天上的星星,以另一種方式保護著我們?!?/p>
地上愛我們的人少了一個,天上的星星就多了一顆。這是我們關于死亡最溫暖的認知,也是最溫柔的詮釋。
如果死亡無法避免,請用回憶溫柔以待。
有了告別的決心,才會有新的故事發(fā)生。
沒有告別,無法前行;這是告別,也是開始。
一起再見,一起遇見。
周桐摘自“書報文摘”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