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根洲 王 琪
2003 年,《清代科舉家族》正式出版之后,學術界相關成果愈來愈豐富。科舉家族研究已經成為科舉學的一個增長點。[1]依據家族成員獲取具體科舉功名的高低與數量,科舉家族可細分為進士家族、舉人家族、生員家族三種類型[2]60-63。在科舉人物中,進士的影響力遠大于舉人、生員,其存世資料相對也更具完整性,在數量上又形成了一定的規(guī)模,因此,進士家族研究是科舉家族研究的熱點。然而,既有研究多聚焦于某個進士家族①或某地區(qū)知名的進士家族②。有少量研究著力統(tǒng)計進士家族的數量,如黃文波、黃世棉以兄弟、父子、叔(伯)侄、(伯、叔)祖孫等確定的血緣關系來統(tǒng)計廣西的進士家族[3],劉京臣運用中國歷代人物傳記數據庫的親屬查詢、中華尋根網的家譜影像統(tǒng)計進士家族[4]。以探討某級行政區(qū)進士群體為對象的研究往往亦涉及進士家族的考證、統(tǒng)計③,因材料所限,這些研究的統(tǒng)計結果均有較大的疏漏。如果僅局限于某個個案或系列個案基礎之上的研究,無形中就會消解進士家族研究更為重要的價值。整體上探索進士家族的數量與規(guī)模對于全面認識科舉制度具有獨特價值,只是研究的開展需要基于外部給定條件進行邊界框定。
家族的范圍可包含父族、母族、妻族,但一般僅指父族。限定在父族范圍內的進士家族研究,進士是否屬于同一個家族首先取決于是否同姓。科舉考試實行原籍報考制度,在執(zhí)行層面則是愈來愈嚴格化,清代科舉管理制度的嚴密程度更是登峰造極。在科舉時代,中國的行政區(qū)劃最低一級為縣(或散州、散廳)級,進士的籍貫著錄也具體至縣一級,進士是否屬于同一個家族還取決于是否同縣。因此,同姓同縣在理論上是判斷進士是否屬于同一個家族的必要條件。然而,同姓同縣不是進士同屬一個家族的充分條件。進士是否同屬一個家族最終還是取決于血緣關系。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某區(qū)域范圍內進士家族數量、規(guī)模的最大邊界,因此,選擇同姓、同縣作為判斷進士家族的外部給定條件。進士家族的后續(xù)終結性判斷需要在外部給定條件下結合具體的文獻資料完成。
目前,關于進士家族的最低標準主要有兩種觀點。第一種觀點為至少擁有3 名進士:張杰教授認為,科舉家族中不僅舉人數量較多,而且有3 人以上(筆者:包括3 人)獲取進士功名,可稱為進士家族[2]63。第二種觀點為至少擁有2 名進士:以郭培貴教授為代表的學者④認為,五代直系親屬內有兩名以上進士的家族即為進士家族[5]。辨別兩種觀點之間的區(qū)別,還需考慮其家族范圍的界定。經對比,郭培貴教授的界定范圍是五代直系親屬而張杰教授的界定是以自己為本位上推至四世高祖、下推至四世玄孫、橫推至三從兄弟即以五服為限[2]37,但兩人只是語言表述有異而實質相同。那么,到底是2 名進士還是3 名進士作為進士家族的最低標準更為合理?這主要不是一個“先驗”的理論標準,而是一個有待于數據充分驗證的實踐標準。兩位學者的研究均是基于確認的文獻材料考證進士之間的血緣關系,本研究的重心則是基于外部給定條件進行初步地邊界框定。因此,宜選擇3 名進士作為界定進士家族的最低標準。
清代江西1887 名進士共覆蓋183 個姓氏,每個姓氏平均有10.31 名進士。江西的李姓進士最多,有100 名進士,而敖、鮑、畢等45 個姓氏均僅有1 名進士,包、范、葛等22 個姓氏均僅有2 名進士。按照進士數量對清代江西183 個姓氏進行聚類:擁有96-100 名進士的姓氏共有李、劉、黃3 個,可稱為進士巨姓,擁有42-69 名進士的姓氏共有10 個,可稱為進士大姓,擁有17-32 名進士的姓氏共有20 個,可稱為進士中姓,擁有1-15 名進士的姓氏共有150 個,可稱為進士小姓。[6](詳見圖1)
圖1 清代江西各姓氏進士數量分布曲線圖
依照進士家族的界定標準,清代江西僅有1 名進士的45 個姓氏與僅有2 名進士的22 個姓氏均不存在進士家族,合計共占183 個姓氏的36.61%。此外,有38 個進士小姓的進士數量雖不少于3 名,但分散在每個縣域的進士數量均未達到3 名的最低標準,同樣不存在進士家族(詳見表1)。因此,清代江西擁有進士的183 姓氏中共有105 個姓氏無法形成進士家族,占進士姓氏總數的57.38%,占150 個進士小姓的70.00%。換言之,清代江西有七成進士小姓無法形成江西家族。清代江西進士數量最多的3 個進士小姓宋、蕭、袁,其進士的縣域分布存在明顯不同:14 名袁姓進士分散至8 府12 縣,僅豐城、宜春2 縣各有2 名,因而無法形成進士家族;14 名蕭姓進士亦分散至7 府9 縣,但高安、萍鄉(xiāng)2 縣各有3 名進士,因而最多可能形成2 個進士家族;15 名宋姓進士分布于4 府4 縣,但奉新1 縣集中了11 名進士,因而可能形成1 個規(guī)模較大的進士家族。
表1 清代江西無法形成進士家族姓氏相關信息一覽表
清代江西無法形成進士家族的105 個進士小姓涉及288 名進士。其余78 個姓氏涉及的進士中,某縣域僅有1 名進士或2 名進士的情形分別有346 例、118 例,相關的582 名進士在理論上也不可能屬于進士家族。因此,以3 名進士作為進士家族的最低標準,清代江西1887 名進士中至多有1017 名進士屬于進士家族,占清代江西進士總數的53.90%。
清代江西至多有78 個姓氏存在進士家族。如表2 所示,3 個進士巨姓的進士數量最多,可能存在的進士家族數量也最多,均在10 個以上;除楊姓(4 個進士家族)外,9 個進士大姓的進士家族數量范圍是5-9 個;除羅姓(5 個進士家族)、余姓(1 個進士家族)外,18 個進士中姓的進士家族數量范圍是2-4 個;在150 個進士小姓中,45 個數量偏多的姓氏可能存在進士家族,其中,陶姓進士最多可能形成3 個進士家族,蕭、魏、嚴、章、梅、潘6 姓進士最多分別形成2 個進士家族,其余38 個姓氏最多各存在1 個進士家族。清代江西某姓氏是否可能存在進士家族及進士家族的數量與該姓氏的進士數量顯著相關(r=0.969**),某姓氏進士家族規(guī)模的理論最大值也與該姓氏的進士數量顯著相關,但相關程度低于前者(r=0.787**)。
表2 清代江西可能存在進士家族姓氏相關信息一覽表
注:“姓氏”列中的數字為該姓氏清代江西的進士數量;“數量”列的括號外數字為該姓氏進士家族數量理論最大值,括號內數字為該姓氏進士家族規(guī)模理論最大值。
清代江西有12 個縣域的進士均為同縣不同姓,進士數量最少的安遠、興安、新喻3 縣各有1 名進士,自然不存在同姓進士,進士數量最多的瑞昌縣有9 名進士亦因分屬9 個姓氏而無同姓進士。在進士數量大于涉及姓氏數量的67 個縣域中,有15 個縣域各姓氏的同姓進士數量均未達到3 名進士的最低標準,為1名進士或2 名進士。兩者合計,清代江西至少27 個縣域無法形成進士家族(詳見表3)。按照進士數量對清代江西79 個縣域進行聚類:擁有90-135 名進士的南昌、新建、南豐、南城、奉新5 個縣域可稱為進士巨縣,擁有36-76 名進士的12 個縣域可稱為進士大縣,擁有13-27 名進士的29 個縣域可稱為進士中縣,擁有1-12名進士的33 個縣域可稱為進士小姓。[7]在上述27 個無法形成進士家族的縣域中,除上高為進士中縣(進士數量最少的兩個進士中縣之一)外,其余26 個縣域均為進士小縣。
表3 清代江西無法形成進士家族縣域相關信息一覽表
清代江西擁有進士的79 個縣域中至多有52 個縣域可以形成進士家族。如表4 所示,進士數量最多的進士巨縣,可能存在的進士家族數量也最多,均在10個以上;進士數量偏多的8 個進士大縣,可能存在的進士家族數量范圍是6-9 個,進士數量偏少的4 個進士大縣,可能存在的進士家族數量范圍是3-5 個;除上高縣無法形成進士家族外,其余28 個進士中縣可能存在的家族數量范圍是1-3 個;33 個進士小縣中僅有7 個縣域可能存在且最多存在1 個進士家族。清代江西某縣域是否可能存在進士家族及進士家族的數量與該縣域的進士數量顯著相關(r=0.975**),某縣域進士家族規(guī)模的理論最大值與該縣域的進士數量亦顯著相關,但相關程度低于前者(r=0.793**)。
表4 清代江西可能存在進士家族縣域相關信息一覽表
經統(tǒng)計,清代江西某縣域擁有3-17 名某姓氏進士的情形共有213 例(詳見圖2),這意味著進士家族規(guī)模的理論最大值為17,但并不意味著清代江西進士家族數量的理論最大值為213。以臨川李姓為例,這17名進士可能屬同一個家族也可能分屬2-17 個不同家族;按照界定進士家族的最低標準,17 名臨川李姓進士最多可以形成5 個進士家族,與同屬一個家族相比,進士家族數量增加了4 個。依此類推,南豐劉姓(16 名進士)最多亦可形成5 個進士家族,進士家族數量因而增加4 個。擁有12-14 名進士的4 例情形均最多可形成4 個進士家族,進士家族數量增加12 個;擁有9-11名進士的12 例情形均最多可形成3 個進士家族,進士家族數量增加24 個;擁有6-8 名進士的35 例情形均最多可形成2 個進士家族,進士家族數量增加35 個;擁有3-5 名進士的160 例情形最多可形成1 個進士家族,不增加進士家族數量。因此,清代江西進士家族數量的理論最大值為292。不過,進士家族在數量上若達到理論最大值,同時就意味著進士家族的規(guī)模最大值就會降為5。
圖2 清代江西進士家族數量累積圖(假定同縣同姓進士均屬同一家族)
與明代極盡風光相比,江西科舉在清代明顯衰落,這不僅體現在進士數量、鼎甲數量維度,也體現在進士家族的數量與規(guī)模維度。依照本研究的分析路徑,清代江西進士家族數量的理論最大值為292,而進士家族規(guī)模的最大值僅為17。換言之,清代規(guī)模最大的江西進士家族不會超過17 名進士。這不僅難以與武進莊培因家族、海寧陳元龍家族等諸多江浙進士大族相提并論,比之桐城張廷玉家族、新城王士禎、高密單若魯家族等進士大族也難望其項背。即如同縣同姓進士均屬同一家族,清代江西超過10 名進士的進士家族亦至多有9 例:臨川李氏(17 名)、南豐劉氏(16 名)、新城黃氏(14 名)、新城魯氏(14 名)、南豐趙氏(12 名)、奉新甘氏(12 名)、奉新宋氏(11 名)、奉新徐氏(11 名)、新建夏氏(11 名)。
以臨川李氏17 名進士,經初步考證,存在地處榮山鎮(zhèn)的李紱家族與地處溫圳鎮(zhèn)(現屬進賢縣)曾寄籍桂林的李宗翰家族兩個較大的進士家族。李紱與其弟李紘、侄李孝洪(李紘之子)、孫李友棠、曾孫李傳熊、五世孫李訓釗(李傳熊之孫)皆為進士。李宗翰與其子李聯(lián)琇、孫李翊煌(李聯(lián)琇之子)、曾孫李瑞清皆為進士,李炯與其孫李安民皆為進士。經過“分流”,臨川李氏進士家族的規(guī)模最大值僅為6,即李紱家族6 名進士。南豐劉氏清代共有16 名進士,除劉紹安、劉紹錦、劉紹珽外,13 名進士皆出自北門劉氏。與之相反,新城魯氏共有14 名進士,魯垂紳、魯琪光、魯宗颋3 名進士則著錄為南豐籍新城縣人。同治十年(1871 年)刻本影印版《同治新城縣志》卷八《選舉志·進士》記載魯琪光為魯垂紳子,遷居南豐;魯宗颋,寄居南豐。兩者合計,新城魯氏進士家族規(guī)模的理論最大值升至17;經考訂,這17 名進士均出自新城中田魯氏家族。毛曉陽在其博士論文《清代江西進士叢考》中專節(jié)考訂了5例改姓、復姓進士。[8]由此可見,遷徙、寄籍、冒籍與改姓、復姓等因素在實踐中會影響到極少數進士家族及其規(guī)模的判斷,但是,這一缺陷可以結合科舉錄、朱卷、家譜等文獻資料進行相應地彌補、完善。
注釋:
①如:鄭筱筠撰寫的《明代福州林瀚進士家族研究》(刊載于《閩江學院學報》2019 年第1 期)。
②如:張杰撰寫的《清代東北邊疆地區(qū)的科舉進士家族》(刊載于《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0 年第3 期)、郭九靈和李林霞撰寫的《金代山西地區(qū)進士家族研究》(刊載于《太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 年第3 期)、夏漢寧和黎清撰寫的《文化地理視域下的宋代江西籍進士家族》(刊載于《江西社會科學》2017 年第11 期)、劉京臣撰寫的《大數據視閾中的明代登科錄研究——以余姚進士家族為中心》(刊載于《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 年第2 期)、劉林坤撰寫的《明清河南府進士家族考》(刊載于《三門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20 年第2 期)、時亮撰寫的《明代陳埭丁氏回族進士家族成因與貢獻述論》(刊載于《回族研究》2020 年第3 期)、孔德成撰寫的《明代陜西渭南南氏進士家族考略》(刊載于《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22 年第1 期)等,此外,章廣撰寫的《清代八旗進士家族考論》(刊載于《教育與考試》2018年第6 期)也與此類研究相似。
③如:多洛肯撰寫的《清代浙江進士群體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年出版)、陳尚敏撰寫的《清代甘肅進士研究》(甘肅人民出版社2013 年出版)、鄧君等人撰寫的《數字人文視閾下明代科舉進士群體時空網絡結構分析》(刊載于《圖書情報工作》2020 年第17 期)等。
④除郭培貴教授之外,葉可汗在《明代福建進士家族研究》(遼寧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年,指導教師:郭培貴)、陳秋露在《明代江西進士家族研究》(江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年,指導教師:邱進春)也持此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