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南通市北城小學(226001)周明新
教學目標是判斷教學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據(jù),教學目標的設置要有較強的針對性和目的性。教學活動應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展開,即使是在課堂收尾環(huán)節(jié),也要盡力落實教學目標。要達到這一目標,教師備課時應精心構(gòu)思,處理好每一個教學細節(jié),避免脫離教學目標的隨意提問和盲目活動。
在新授課中,教師若能對細節(jié)處理得當,抓住有價值的細節(jié)來大做文章,以小見大,那么就能夠?qū)㈧o態(tài)的知識“盤活”,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教學蘇教版教材第六冊“認識面積”時,教師可先讓學生通過打手勢演示平移和旋轉(zhuǎn),回顧舊知;接著呈現(xiàn)方格圖(如圖1,方格圖中有一個綠點),讓學生說明怎樣將綠點向上平移10cm(學生口述,教師演示打點);然后讓學生畫出綠點移動的軌跡(軌跡是一條線段,如圖2);最后讓學生將線段向右平移20cm。
圖1
圖2
事實上,線段的平移過程好似用油漆刷子刷油漆,從左至右“刷出”了一個長方形區(qū)域(如圖3)。在直觀演示后,教師讓學生仿照前面的方法再“刷出”兩個長方形。教師以這三個生成性圖形作為素材,讓學生觀察對比它們的大小。學生動手操作、親身體驗,面積的意義不言自明。
圖3
上述教學中,通過在方格圖中“移點成線”和“線掃為面”,將面積概念揭示得清清楚楚。點在方格圖中移動,動態(tài)的移動過程具有連續(xù)性,既能引發(fā)學生的觸覺認知,又可以引發(fā)學生的視覺感知。另外,面積單位本身就是由正方形來定義的,因此面積概念的形成就自帶計量單位——方格格數(shù)。由點到線再到面的發(fā)展變化,也可以讓學生有效區(qū)分周長和面積概念的不同。由此可見該教學環(huán)節(jié)細節(jié)處理的驚人威力。
對于蘇教版教材第十一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的一道練習題“一個長方體紫檀木盒的容積是11.76dm3,包裝工用它包裝一個體積是7.2dm3的長方體硯臺,能否完全裝下?”,許多學生認為可以完全裝下,而一些學生不能確定。此時教師不要急于告知學生答案,而是讓學生先完成兩道練習題。
題目1:一個紫檀木盒的內(nèi)部尺寸為長28cm、寬20cm,容積為11.76dm3。包裝工想用它裝一塊長25cm、寬16cm、高18cm的長方體硯臺,能否完全裝下?
題目2:一個紫檀木盒的內(nèi)部尺寸為長28cm、寬20cm,容積為11.76dm3。包裝工想用它裝一塊長25cm、寬16cm、高23cm的長方體硯臺,能否完全裝下?
為了方便分析問題,教師引導學生歸納整理題目信息:
物體紫檀木盒硯臺1硯臺2長28cm 25cm 25cm寬20cm 16cm 16cm高18cm 23cm體積(容積)11.76dm3
生1:理論上,硯臺1能夠完全裝入紫檀木盒中。因為硯臺1的體積是25×16×18=7200(cm3)=7.2dm3,而7.2dm3<11.76dm3。僅看硯臺1的體積小于紫檀木盒的容積,仍無法判斷其是否可以裝下。于是我又計算了紫檀木盒的高。11.76dm3=11760㎝3,11760÷(28×20)=21(cm),18cm<21cm。因為硯臺的高小于紫檀木盒的高,所以能完全裝下。
生2:硯臺2不能完全裝下。因為紫檀木盒的高是21cm,而硯臺2的高是23cm,超高了,所以不能完全裝下。
(按照教材的要求,教學已算圓滿完成,但教師并未就此煞尾,而是繼續(xù)拓展)
師(出示題目3):一個紫檀木盒的內(nèi)部尺寸為長28cm、寬20cm,容積為9.52dm3。包裝工想用它裝一塊長25cm、寬16cm、高18cm的長方體硯臺,能否完全裝下?
為了方便分析題目的主要信息,教師指導學生對題干進行提煉歸納:
物體紫檀木盒硯臺長28cm 25cm寬20cm 16cm高18cm體積(容積)9.52dm3
生3:我覺得不能完全裝下。我是分兩步考慮的。先進行體積對比,25×16×18=7200(cm3)=7.2dm3,7.2dm3<9.52dm3;再看長、寬、高是不是都符合尺寸規(guī)格,9.52dm3=9520㎝3,9520÷(28×20)=17(cm),17cm<18cm。因為硯臺的高大于紫檀木盒的高,所以不能完全裝下。
生4:我覺得能夠完全裝下。硯臺的擺放角度不同,高度就會不同。換句話說,通過翻轉(zhuǎn),硯臺的擺放角度改變了,其長、寬、高的位置就會互換。對此可以調(diào)整硯臺的擺放角度,使其長、寬、高都小于紫檀木盒的長、寬、高,這樣就能夠完全裝入紫檀木盒中了。
狀態(tài)改變前改變后物體紫檀木盒硯臺紫檀木盒硯臺長28cm 25cm 28cm 25cm寬20cm 16cm 20cm 18cm高17cm 18cm 17cm 16cm結(jié)果不能完全裝下能夠完全裝下
生5:這樣表述比較亂,其實還有更簡單的辦法。把紫檀木盒與硯臺的長、寬、高分別從大到小進行排列,再一一對照,如果紫檀木盒的長、寬、高大于硯臺的長、寬、高,就表明硯臺一定能夠完全裝入紫檀木盒,否則就裝不下。
上述教學中,教師沒有局限于習題本身,而是在不脫離教學目標的基礎上,不斷變式,深挖細節(jié),不斷推演出普遍情況,然后尋求這一類題目的最優(yōu)解法和總結(jié)通用法則。
細節(jié)處理是否妥帖直接關(guān)乎解題正確與否,細節(jié)處理得越是精細,得出的方法和理論越是嚴謹可靠。若細節(jié)處理得粗糙,那么得出的解題方法不一定具有普遍性,一旦題型和情境有變,就無法變通,也就難以解決問題。
原題只給出了紫檀木盒和硯臺的體積,問紫檀木盒是否能將硯臺完全裝下。這道題只告知了紫檀木盒和硯臺的大致形狀和體積大小,而沒有告訴具體尺寸規(guī)格。面對這些不完善的條件,學生無法正確解答。
為了讓學生得出正確、科學的解題方法,教師要不斷豐富細節(jié),將紫檀木盒的長、寬、高和硯臺的長、寬、高分別“復原”,學生推理后就能總結(jié)出“要分別比較紫檀木盒和硯臺的長、寬、高”的做法。當然,此時細節(jié)還可以繼續(xù)豐富,那就是保持尺寸不變,調(diào)整擺放角度,看其是否能完全裝下。正是因為教學細節(jié)處理到位,才能使學生總結(jié)出正確的解題方法:將紫檀木盒和硯臺的長、寬、高分別按照從大到小的順序排列,然后逐項比較。
教師的“導”出現(xiàn)在何時最合適?無疑是學生出現(xiàn)學習困難時;無疑是學生初步得出結(jié)論又不敢確定時;無疑是學生小有成就就洋洋自得時;無疑是學生自以為是,聽不進任何意見時。教師應處理好每個“導”的細節(jié),積極引導學生交流討論,幫助學生糾正錯誤,敦促學生自我反省。
例如,教學蘇教版教材第八冊“三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筆算乘法”時,在學生觀察主題圖,列出乘法算式850×15后,教師先讓學生自己探究,再在組內(nèi)交流討論,然后展示學生的算法(如圖1)。
圖1
評講時,教師先讓學生觀察分析各個算式,甄選出正確的算式;接著讓學生查找錯因,查不出錯因的可以請外援,徹底查清后再重新做一遍;最后講評兩個正確的算式,比較哪個算法更優(yōu)。
學生各執(zhí)一詞,分歧主要集中在0到底該不該參與計算。有的學生認為0不參與計算會簡練些,有的學生認為0參與計算便于記錄檢查。對此,教師出示算式850×20,讓學生計算,看誰算得又準又快。通過計算、討論,學生得出結(jié)論:乘數(shù)末尾有0時,0最好不參加計算,只需在計算結(jié)束后清點積末尾的0的個數(shù),注意不要遺漏。
學生自行鉆研,辨別優(yōu)劣,充分經(jīng)歷探究、遇阻、破解等過程,深刻領(lǐng)悟算理,牢固掌握算法。即便是在總結(jié)環(huán)節(jié),教師也沒有忽視細節(jié),而是對學生進行及時疏導,使學生能夠深刻領(lǐng)會筆算乘法的方法和策略,體現(xiàn)了教師的教學智慧。
課堂教學要想永葆活力,拓展延伸是必需的。在新課的提升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可將細節(jié)放大,以開闊學生的視野,發(fā)散學生的思維。同時,教師還要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思維的閃光點。
例如,教學“求平均數(shù)”時,教師出示例題:“手工(1)班有24人,平均每人剪窗花2朵;手工(2)班有26人,平均每人剪窗花3朵。問手工(1)班、手工(2)班平均每人剪窗花多少朵?”這一問題,主要有兩種解法:①(24×2+26×3)÷(24+26);②(2+3)÷2。解法①無疑是正確的。對于解法②,有許多學生持懷疑的態(tài)度,這些學生主要是受“移多補少”的思想影響。面對這種情況,教師可挖掘錯誤答案中的合理成分。
師:這里第一個2表示什么意義?
生1:2表示手工(1)班平均每人剪窗花的朵數(shù)。
師:也就是意味著手工(1)班每個同學剪窗花的朵數(shù)都可以視為2。那么3呢?
生2:3表示手工(2)班每個同學剪窗花的朵數(shù),3也可以理解為手工(2)班26個同學每人均剪了3朵窗花。
(教師引導學生列表理解)
序號手工(1)班手工(2)班移多補少1 2 3 2.5 2 2 3 2.5…………24 2 3 2.5 25 3 26 3
師:現(xiàn)在手工(1)班和手工(2)班的同學結(jié)對幫扶,團結(jié)協(xié)作,共享成果,有什么發(fā)現(xiàn)?
生3:手工(1)班有24名同學,而手工(2)班卻有26名同學,結(jié)對幫扶就會出現(xiàn)有的同學沒有人幫的情況。
師:如何才能讓所有同學的窗花數(shù)變得一樣呢?
生4:把手工(2)班的25號、26號兩位同學的窗花再重新分配給全員,包括他們自己,也就是(3-2.5)×2÷50,這時,每人再次追補[2.5+(3-2.5)×2÷50]朵。
生5:這樣是自找麻煩。把所有窗花的朵數(shù)都加起來,然后除以總?cè)藬?shù)更方便。
師:那么是不是(2+3)÷2這種方法完全作廢呢?
……
因為有表格的幫助,學生很快發(fā)現(xiàn)了特例:當兩組數(shù)據(jù)同樣多時,可以直接用各組平均數(shù)的和除以組數(shù)來求最終平均數(shù)。教師將表格引入課堂的這個教學細節(jié),充分體現(xiàn)了教師能夠有效利用學生的錯誤的教學智慧。
教育的藝術(shù)不在于傳授,而在于啟發(fā)。如果教師能在平時的教學中抓細節(jié),并在細節(jié)中找到亮點,將其無限擴散,不僅能讓全班學生受教,還能讓學生知道細節(jié)處理背后蘊含的數(shù)學思想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