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忠考 榮新州 李慶輝
燒傷是指因熱力所造成的皮膚損傷,一般發(fā)生在皮膚、肌肉及皮下組織中,有數(shù)據(jù)顯示,我國燒傷發(fā)生率約為1%,其中,多數(shù)患者為深度燒傷,以皮膚、肌肉及骨骼的持久性損傷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患者在后續(xù)恢復過程中會出現(xiàn)瘢痕組織,并導致增生性瘢痕的出現(xiàn),嚴重者導致畸形的發(fā)生,對其心理與生理健康造成不利影響[1]。手術是瘢痕治療的有效手段,其中以瘢痕組織切除術最為常見,能夠改善臨床癥狀,但因深度燒傷患者一般創(chuàng)面較大,單純瘢痕切除患者術后預后較差,具有一定局限性[2]。中厚皮膚移植術是指將皮膚的表層與適當真皮層移植到處理好的創(chuàng)面上,能夠與周圍組織較好貼合,治療效果較好[3]。本文旨在探討瘢痕組織切除術聯(lián)合中厚皮膚移植術對深度燒傷患者瘢痕程度、炎性因子及生長因子水平的影響,結果顯示如下。
選取2018年1月-2021年1月廣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收治的72例深度燒傷患者。納入標準:均為深Ⅱ度燒傷;伴有瘢痕畸形;具備手術指征;年齡≥18周歲;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伴有嚴重基礎疾?。淮嬖跓齻l(fā)癥;存在自身免疫系統(tǒng)或血液系統(tǒng)疾?。缓喜⒕窦膊』蛘J知障礙;依從性極差。根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36例。對照組男21例,女15例;年齡23~62歲,平均(50.87±2.61)歲;燒傷總體表面積(TBSA)31%~50%,平均(37.65±3.14)%;燒傷原因:熱液燙傷17例,火焰燒傷15例,電燒傷4例;瘢痕部位:膝部12例,肩部11例,手部7例,臉部6例。觀察組男20例,女16例;年齡22~62歲,平均(50.76±2.58)歲;燒傷TBSA 30%~50%,平均(37.63±3.15)%;燒傷原因:熱液燙傷18例,火焰燒傷14例,電燒傷4例;瘢痕部位:膝部13例,肩部10例,手部8例,臉部5例。兩組性別、年齡、TBSA、燒傷原因、瘢痕部位上述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患者及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同意,且簽署知情同意書。
對照組進行常規(guī)瘢痕切除治療,患者的膝部、肩部、手部及臉部瘢痕組織進行常規(guī)的瘢痕切除,原位推進式皮瓣縫合或鄰近較小皮瓣縫合修復,術后使用復方肝素鈉尿囊素凝膠(Merz Pharma GmbH& Co.KGaA,國藥準字HJ20150555)涂抹于創(chuàng)面,涂藥后對創(chuàng)面進行加壓包扎,藥物使用頻率為4次/d,使用3個月。觀察組進行瘢痕組織切除術聯(lián)合中厚皮膚移植術治療,術前評估瘢痕累及情況,根據(jù)患者病情制定術中植皮位置、供給及相應面積等;對患者進行麻醉,待麻醉生效后切除瘢痕組織,于瘢痕基底處進行切割,若存在浸潤情況,則將切除面積適當擴大,充分松解軟組織,對畸形情況進行糾正;瘢痕組織切除結束后對創(chuàng)面進行充分止血,之后進行清創(chuàng),將抗生素液滅菌后對患者進行濕敷,根據(jù)術前的供區(qū)選擇、術中瘢痕切除情況選擇略大于術中創(chuàng)面的自體中厚皮瓣,厚度約為0.5 mm;將皮瓣與創(chuàng)面緊密貼合后固定,并進行間斷,對皮緣處進行縫合,對術區(qū)進行清潔后結束手術;術后對創(chuàng)面進行加壓包扎,為更好地維持創(chuàng)面穩(wěn)定性可酌情使用支具進行支撐,根據(jù)患者恢復情況約在術后10 d拆線。兩組術后均進行常規(guī)功能鍛煉。
(1)瘢痕程度:術前、術后3個月使用溫哥華瘢痕量表(VSS)從厚度、柔軟度、色澤、血管分布4個維度對兩組瘢痕情況進行評估,其中瘢痕厚度無異常計0分,增厚<1 mm計1分,增厚1~2 mm計2分,增厚大于2 mm但不超過4 mm計3分,增厚4 mm以上計4分;柔軟度與正常皮膚無差別計0分,較小阻力下變形計1分,施以一定壓力能夠變形計2分,質(zhì)地較硬、能夠阻抗壓力、不變形計3分,瘢痕呈現(xiàn)繩狀計4分,瘢痕攣縮計5分;血管分布呈膚色為0分,粉紅色計1分,偏紅色計2分,紫色計3分;色澤與正常膚色相似計0分,區(qū)別于膚色但顏色較淺計1分,混合色澤計2分,較重色澤計3分。得分與瘢痕嚴重程度呈正比。(2)炎癥因子:對比兩組炎癥因子水平,在術前、術后7 d采集兩組患者5 ml空腹靜脈血,設置離心半徑為15 cm,4 000 r/min,離心10 min對上層清液進行分離,使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ELISA),借助上海鈺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chǎn)的試劑盒對白介素-2(IL-2)、白介素-6(IL-6)、干擾素-γ(IFN-γ)水平進行測定,操作過程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3)生長因子:對比兩組生長因子水平,在術前、術后10 d采集兩組患者3 ml空腹靜脈血,離心后分離上層清液,使用ELISA與酶聯(lián)免疫光譜分析儀,借助浙江愛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chǎn)的試劑盒對血管內(nèi)皮生長因子(VEGF)、表皮細胞生長因子(EGF)、轉化生長因子-β1(TGF-β1)水平進行測定。
本研究數(shù)據(jù)采用SPSS 25.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術前厚度、柔軟度、色澤、血管分布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后厚度、柔軟度、色澤、血管分布評分均明顯下降(P<0.05),觀察組厚度、柔軟度、色澤、血管分布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瘢痕程度比較[分,(±s)]
表1 兩組瘢痕程度比較[分,(±s)]
*與本組術前比較,P<0.05。
組別 厚度 柔軟度 色澤 血管分布術前 術后3個月 術前 術后3個月 術前 術后3個月 術前 術后3個月觀察組(n=36) 2.28±0.46 0.57±0.11* 2.21±0.62 0.83±0.22* 2.13±0.59 0.69±0.33* 1.72±0.52 0.59±0.17*對照組(n=36) 2.31±0.42 0.85±0.17* 2.19±0.63 1.09±0.27* 2.15±0.51 1.06±0.37* 1.71±0.54 0.85±0.21*t值 0.289 8.297 0.136 4.479 0.231 4.478 0.080 5.774 P值 0.774 0.000 0.892 0.000 0.818 0.000 0.936 0.000
兩組術前IL-2、IL-6和IFN-γ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后7 d IL-6水平明顯下降(P<0.05),IL-2、IFN-γ水平均明顯提高(P<0.05),觀察組IL-6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IL-2、IFN-γ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炎癥因子比較[ng/ml,(±s)]
表2 兩組炎癥因子比較[ng/ml,(±s)]
*與本組術前比較,P<0.05。
組別 IL-2IL-6IFN-γ術前 術后7 d 術前 術后7 d 術前 術后7 d觀察組(n=36) 20.63±4.31 34.46±5.87* 231.43±9.72 182.39±5.46* 560.32±35.71 655.74±47.35*對照組(n=36) 20.85±4.19 30.07±5.12* 232.45±9.65 202.17±6.51* 561.47±34.69 592.41±40.58*t值 0.220 3.382 0.447 13.968 0.139 6.093 P值 0.827 0.001 0.956 0.000 0.890 0.000
兩組術前VEGF、EGF、TGF-β1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后10 d VEGF、EGF、TGF-β1水平均明顯提高(P<0.05),觀察組VEGF、EGF、TGF-β1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生長因子比較(±s)
表3 兩組生長因子比較(±s)
*與本組術前比較,P<0.05。
組別 VEGF(ng/ml)EGF(ng/ml)TGF-β1(μg/ml)術前 術后10 d 術前 術后10 d 術前 術后10 d觀察組(n=36) 103.51±9.76 153.46±11.75* 10.32±1.83 15.65±2.07* 30.58±7.65 51.46±9.83*對照組(n=36) 103.56±9.81 129.83±10.47* 10.34±1.84 12.86±2.02* 30.61±7.67 43.75±8.61*t值 0.022 9.009 0.046 5.788 0.017 3.540 P值 0.983 0.000 0.963 0.000 0.987 0.001
在我國,燒傷發(fā)生率較高,是臨床常見的意外傷害之一,其發(fā)生率僅次于車禍,而深度燒傷在燒傷患者中所占比例較重[4-5]。深度燒傷傷及患者真皮層,因皮膚受損較為嚴重,患者恢復較慢,且容易形成瘢痕,對患者肢體功能與美觀度造成不利影響,可嚴重降低患者生活質(zhì)量[6-7]。常規(guī)藥物治療與功能鍛煉雖能在一定程度上對臨床癥狀進行緩解,但改善效果不佳,不能有效滿足患者康復需求[8]。
瘢痕組織切除術是臨床應用較多的治療手段,能夠?qū)︸:圻M行清除,其應用范圍較廣,適用于身體不同部位、不同類型的瘢痕,且在手術過程中無須進行全身麻醉,有著更好的安全性,手術創(chuàng)傷更小,更有利于患者術后恢復[9-10]。中厚皮膚移植術是一種將自身皮膚進行移植的治療手段,中厚皮有著耐摩擦、質(zhì)地柔軟、術后存活率高等特點,能夠?qū)ζつw過緊、活動受限等癥狀進行有效緩解,提高創(chuàng)面的美觀度,在深度燒傷患者治療中使用較多,應用效果較好[10-11]。本文中,兩組術后厚度、柔軟度、色澤、血管分布評分均明顯下降(P<0.05),觀察組厚度、柔軟度、色澤、血管分布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瘢痕組織切除術聯(lián)合中厚皮膚移植術較常規(guī)治療方式相比能夠更好降低瘢痕評分。
IL-2是一種白介素,同時屬于細胞生長因子的一種,在免疫系統(tǒng)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能夠?qū)Π准毎募毎钚赃M行調(diào)控,并參與到機體的抗體反應與免疫應答中,IL-2也能夠有效緩解瘢痕組織炎癥反應的進程,加快瘢痕恢復速度[12]。IL-6是一種淋巴因子,主要由成纖維細胞與活化的T細胞所產(chǎn)生,能夠加快B細胞的增殖,促進細胞分化與自然殺傷細胞裂解,是臨床感染性疾病檢測的重要指標,在燒傷發(fā)生后,患者皮膚屏障受到損傷,更容易因外界因素影響而發(fā)生感染,從而導致IL-6水平提高[13-14]。IFN-γ是一種有著免疫調(diào)節(jié)特性的血清炎癥因子,主要存在于淋巴細胞中,由活性的NK細胞與Th細胞所分泌,能夠促進免疫調(diào)節(jié),加強自身免疫能力[15]。燒傷患者免疫屏障受損,免疫功能遭到破壞,IFN-γ水平隨之下降。本文中,兩組術后7 d IL-6水平均明顯下降(P<0.05),IL-2、IFN-γ水平均明顯提高(P<0.05),觀察組IL-6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IL-2、IFN-γ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瘢痕組織切除術聯(lián)合中厚皮膚移植術的應用能夠?qū)ρ装Y因子水平進行有效改善。
VEGF能夠增加血管通透性,促進血管內(nèi)皮細胞遷移,誘導血管新生,在血管形成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其水平升高會加速血管生成[16]。EGF有著較強的生物活性,在皮膚細胞分裂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能夠?qū)ζつw創(chuàng)傷進行有效恢復,刺激細胞大分子的分泌與合成,促進表皮生長[17]。TGF-β1廣泛存在于血小板中,能夠?qū)毎L與分化進行調(diào)節(jié),而且通過加速創(chuàng)面肉芽組織生成可達到促進傷口愈合的效果,有效愈合瘢痕[18]。本研究中,兩組術后10 d VEGF、EGF、TGF-β1水平均明顯提高(P<0.05),觀察組VEGF、EGF、TGF-β1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瘢痕組織切除術聯(lián)合中厚皮膚移植術能夠有效促進生長因子水平提高,促進患者術后傷口愈合,并對瘢痕進行有效改善。
綜上所述,在深度燒傷患者治療中應用瘢痕組織切除術聯(lián)合中厚皮膚移植術可有效降低瘢痕程度,促進炎癥因子水平改善,有利于生長因子水平的提升,值得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