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東圓, 楊玉彬
新出北宋王回家族墓志研究
楊東圓1, 楊玉彬2
(1.阜陽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安徽 阜陽 236037;2.阜陽市博物館,安徽 阜陽 236034)
阜南朱寨曹元村宋墓新出王容季、王子直墓志銘,確認了北宋名儒王回家族墓地位置,是近年安徽地區(qū)宋代墓志材料中最重要的一次發(fā)現(xiàn)。出土墓志文與文獻、傳世諸墓志文互證,可校補王回家族史料之訛誤、闕疑,為研究北宋潁州王回家族居地與墓地遷移,爬梳其家族世系與族人遷徙軌跡,考證其家族名人科舉、仕宦、交游、文學成就、婚姻與喪葬等提供了珍貴材料。墓志文蘊含的豐富史料信息,對研究北宋文學史、社會生活史及基層行政管理組織機構變革等具有重要意義。
北宋;王回;王容季;王子直;家族墓志
2021年12月16日,安徽省阜陽市博物館從阜南縣朱寨鎮(zhèn)曹元村征集兩合墓志。據(jù)現(xiàn)場勘察,兩合墓志均出土于阜南縣朱寨鎮(zhèn)曹元村東南側宋墓群,一為《宋新蔡令簿王公墓志銘》,一為《王子直墓志銘》。經(jīng)釋讀志文,確證該墓群系北宋名儒王回家族墓地,兩墓志墓主分別為王回二弟王向(字子直)、五弟王冏(字容季)。王容季、王子直墓志的出土,是近年安徽地區(qū)宋代墓志材料中最重要的一次發(fā)現(xiàn)。新出墓志文與傳世王回家族諸墓志文互證,可校補王回家族史料之訛誤、闕疑,為確認北宋潁州王回家族族居地與墓地位置,爬梳其家族世系及族人遷徙軌跡,考證其家族名人科舉、仕宦、交游、文學成就、婚姻與喪葬等提供了珍貴材料。墓志文記載的豐富史料信息,對研究北宋文學史、社會生活史及鄉(xiāng)村管理組織機構變革等具有重要意義。
王容季墓志銘,青石質,志蓋、志石以子母口扣合。志蓋長方形,長88.5厘米、寬60厘米、厚11厘米,中央陰刻篆書“宋新蔡令簿王公墓志銘”,2行10字,左下方陰刻楷書小字“開封趙叡篆蓋”。志石長方形,長88.5厘米、寬60厘米、厚12.5厘米,志文共30行,滿行20字,楷書,曾鞏撰文,蔡洙書,除首字殘缺外,全文能通讀。錄文如下:
宋將士郎試秘書省校書郎守蔡州新蔡縣主簿王容季墓志銘并序
南豐曾鞏撰
溫陵蔡洙書
容季王氏,諱冋(冏)。其先太原人,中遷河南,其后自光州之固始徙福州之侯官,徙侯官者五世矣。曾大父諱廷鎰,仕閩王,為安遠軍使。大父諱居政,贈秘書丞??贾M平,為侍御史,葬潁州之汝陰,故今為汝陰人。容季嘉祐六年進士及第,主蔡州之新蔡簿,治平二年十一月十二日卒于家,年三十有三。熙寧四年九月三日葬汝陰懷音鄉(xiāng)高村侍御府君之兆。母曾氏,金華縣君,尚書刑部郎中、集賢殿修撰、贈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安國公會之女。妻賈氏,尚書司門郎中昌期之女。男女二人,男曰澺,始九歲。容季孝悌純篤,尤刻意學問,自少已能為文章,尤長于序事,其所為文,出輒驚人。為人自重,不馳騁衒鬻,亦不孑孑為名。日與其兄講唐、虞、孔子之道,以求其內,言行出處,常擇義而動。其磨礱灌養(yǎng)而不止者,吾未能量其所至也。不幸其志未就,其材未試,而短命死矣。初,容季之伯兄回深甫,以道義文學退而家居,為學者所宗。而仲兄向子直,亦以文學器識名聞當世,容季又所立如此。學士大夫以謂此三人者皆世不常有。籍令有之,或出于燕,或出于越,又不可以得之一鄉(xiāng)一國也,未有同時并出。出于一家之盛,若將使之有為也,而不幸輒死,皆不得至于壽考,以盡其材,是有命矣! 而命之至于如此,何也?初,子直之遺文,深甫屬予序之。數(shù)年,又敘深甫之文。復數(shù)年耳,而容季葬有日,其仲兄固子堅又屬予銘其墓,而且將序其文。嗚呼!非其可哀也夫!銘曰:學足以求其內,辭足以達其外。守之用剛,養(yǎng)之用晦。如泉之進,如木之升。奄焉以止,不究其成。維友作詩,以永厥聲。
王子直墓志銘,青石質,志蓋、志石以子母口扣合。志蓋長方形,長85厘米、寬62.2厘米、厚12.5厘米,中央陰刻楷書“王子直墓”,2行4字。志石長方形,長84.6厘米、寬62.2厘米、厚13厘米。志文共30行,滿行24字,楷書,王蒙撰文,除少量字漫漶、缺損外,全文基本能通讀。錄文如下:
子直王氏,其名向,資敏強力,視天下能事無難學者。既學,輒有以過人。讀書當其意欲誦之,不再遍也。其文尤長于敘事,古今夷夏殊俗,俊功偉行,殊科錯出,特見詳不為繁,簡不為漏。然其起草稿,下筆即成,多至千余言,所涂才一二處耳。其議論談謔,隨口成章,應者雖精思罕能破也。善射,便騎,達聲樂。其為吏,每權今之法以中民情,期于沮惡而護善。聽疑獄,繩宿敝,既果,益慎重。后整戎無(伍),眾寡肅然,故所至有能名。其去已久,閭巷猶/愛思之。其居家孝悌,遇人揖諾惟謹,然世或傲所挾,以干之守其分或爭焉,雖濱于福禍不屈也。其友皆以謂其文可以司太史,其武可以將三軍,其辯可以使四方,其政可以守一州,其剛直可以任言責。竟其學,將無施而不宜云。然其早孤,急(蔭)祿連為卜官,恩于刀筆米鹽之俗,又短命以死,勢既不足養(yǎng)其才,其學亦不自厭其志也。季年嘗語其所親曰:“吾隨俗之日久,今乃沒于古,宜有罪也。幸且待選,還□□親旁。經(jīng)書吾之所好。將卒,求之以復吾真焉?!奔葰{,親友莫不惜其才,而聞此言者,尤痛其志云。子直初以先君遺表補三班借職,監(jiān)潁州斤溝鎮(zhèn)/酒稅,遷奉職換陳州宛丘縣尉。進士出身,試秘書省校書郎,為陜州硤石縣主簿。替歸,嘉祐六年十一月辛酉卒于潁,年三十七。娶樞密副使東海侯包拯女,二男,曰汶,六歲。曰涇,四歲。八年八月甲申,其母及其昆弟葬子直于潁州旌義鄉(xiāng)眾五管先君侍御史諱平之兆,其世次鄉(xiāng)貫具于先君之碣銘,其兄回泣而書刻諸壙內之石,為子直之銘焉。□□□□□之歲余,既銘子直,遂集次其遺文百有六十一篇,乞序于南豐曾鞏子固,而以銘稿視焉。子固與余兄弟好,且最先知吾。子直之文者也,序其志尤詳。其將葬之歲二月辛卯,涇殤。涇別名曰臘兒,在諸兒中嶷嶷然,不妄戲笑,教以書輒能自習。子直之殯舁棺者,出戶攀而啼,叫不肯行,其至性如此。其殤也,六歲即側于子直之壙次,嗚呼,天既奪吾子直之壽矣,又斷其息,使不多邪。熙寧四年九月三日改葬懷音鄉(xiāng)高村,開封王蒙填銘先諱。
王回家族是北宋天禧至嘉祐年間著名的文化家族,在宋代文化史中有重要地位,其中王回(字深甫,亦作深父)、王向、王冏三兄弟才華卓異,廣交名流,文章盛出一時,儒林并稱“三王”[1]。惜“三王”早卒,著述多亡佚,文學聲譽淪沒后世。傳世文獻所見王回家族名人墓志銘四方、墓碣銘一方,分別為胡宿撰《宋故奉直郎守侍御史王公墓志銘》[2]443-446、曾鞏撰《金華縣君曾氏墓志銘》[3]606-607、王安石撰《王深父墓志銘》[4]1611-1612、曾鞏撰《王容季墓志銘》[3]578-579、王安石撰《尚書都官員外郎侍御史王公墓碣銘》[4]1681-1684。嘉祐八年王子直入葬,王回撰刻墓志銘,惜早亡佚[3]197-198。曹元村宋墓出土的《王子直墓志銘》,系熙寧四年(1071)王子直墓改葬時王蒙補撰。
《曾鞏集》卷四十二錄有《王容季墓志銘》,內容如下:
王容季墓志銘
容季王氏,諱冏。其先太原人,中遷河南,其后自光州之固始徙福州之侯官,徙侯官者五世矣。曾大父諱廷銘,仕閩王,為安遠軍使。大父諱居政,贈秘書丞。考諱平,為侍御史,葬潁州之汝陰,故今為汝陰人。容季嘉祐六年進士及第,主蔡州之新蔡簿。治平某年某月某甲子卒于家,年三十有二。熙寧某年某月某甲子,葬汝陰旌義鄉(xiāng)眾乂營侍御府君之兆。母曾氏,金華縣君,尚書刑部郎中、集賢殿修撰、贈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某國公某之女。妻賈氏,尚書司門郎中昌期之女。男女二人,男曰某,始若干歲。容季孝悌純篤,尤能刻意學問,自少已能為文章,尤長于敘事,其所為文,出輒驚人。為人自重,不馳騁衒鬻,亦不孑孑為名。日與其兄講唐、虞、孔子之道,以求其內,言行出處,常擇義而動。其磨礱涵養(yǎng)而不止者,吾未能量其所至也。不幸其志未就,其材未試,而短命死矣。初,容季之伯兄回深甫,以道義文學退而家居,為學者所崇。而仲兄向子直亦以文學器識名聞當世。容季又所立如此。學士大夫以謂此三人者皆世不常有,籍令有之,或出于燕,或出于越,又不可以得之一鄉(xiāng)一國也,未有同時并出,出于一家。如此之盛,若將使之有為也,而不幸輒死,皆不得至于壽考,以盡其材,是有命矣! 而命之至于如此,何也?初,子直之遺文,深甫屬予序之。數(shù)年,又敘深甫之文。復數(shù)年耳,而容季葬有日,其仲兄固子堅又屬予銘其墓,而且將敘其文。嗚呼!非其可哀也夫!銘曰:學足以求其內,辭足以達其外。守之用剛,養(yǎng)之用晦。如泉之進,如木之升。奄焉以止,不究其成。維友作詩,以永厥聲。
上述墓志文與新出《宋新蔡令簿王公墓志銘》志文比較,有諸多異文(表1):
表1 傳世、出土王容季墓志文異文比較表
序號傳世墓志文 出土墓志文 1曾大父諱廷銘。曾大父諱廷鎰。 2治平某年某月某甲子卒于家,年三十有二治平二年十一月十二日卒于家,年三十有三 3熙寧某年某月某甲子,葬汝陰旌義鄉(xiāng)眾乂營熙寧四年九月三日,葬汝陰懷音鄉(xiāng)高村 4母曾氏,……某國公某之女母曾氏,……安國公會之女 5男女二人,男曰某,始若干歲男女二人,男曰澺,始九歲 6尤刻意學問,……尤長于敘事尤能刻意學問,……尤長于序事 7其磨礱涵養(yǎng)而不止者其磨礱灌養(yǎng)而不止者 8為學者所崇為學者所宗 9此三人者……未有同時并出,出于一家。如此之盛,若將使之有為也此三人者……,未有同時并出。出于一家之盛,若將使之有為也 10而且將敘其文而且將序其文 11曾鞏撰曾鞏撰,蔡洙書,趙睿篆蓋 12王容季墓志銘宋新蔡令簿王公墓志銘
曾鞏撰王容季墓志文,最早收錄于宋《元豐類稿》,此書元代前即亡佚。今見《曾鞏集》輯錄的王容季墓志文,歷經(jīng)元丁思敬《元豐類稿》刻本、明鄒旦《南豐先生元豐類稿》刻本、明安石如《南豐先生文粹》刻本、明邵廉《南豐先生元豐類稿》刻本、清何綽《義門讀書記》刻本等編纂、??蘙3]6-7,578-579,與曹元村出土墓志相較,文字衍、脫、訛頗多。上表1傳世墓志文中的“銘”“涵”“敘”“崇”“鎰”等字,顯系后世編纂、??陶咭芨摹3鐾林疚摹澳サa灌養(yǎng)”,源出王安石《進說》:“磨礱鐫切,沉浸灌養(yǎng),行完而才備?!币庠诜Q贊王容季兄弟治學境界,傳世文作“磨礱涵養(yǎng)”則與曾鞏本意差別甚大。王容季墓地位置,傳世文作“旌義鄉(xiāng)眾義營”,出土文作“懷音鄉(xiāng)高村”,后者所記應更可靠。曾鞏初撰志文,墓主卒、葬期及家人名稱等未填,墓主下葬時才由王氏族人填補,此系喪家請托名流撰墓志文習見的做法[5]。
有論者據(jù)上述傳世墓志文及《王深甫文集序》所記,推測王容季卒于北宋治平四年(1067)、葬于熙寧九年(1076)[6]。有了曹元村新出墓志文,可確知王容季卒于治平二年(1065)十一月十二日、葬于熙寧四年(1071)九月三日。北宋墓主喪期無嚴謹規(guī)制,停喪時間數(shù)日至長達六年以上者皆有[7]。王回、王容季兄弟雖于同年先后去世,但兩者喪期不同,王容季的入葬時間應晚于王回數(shù)年,所以才會出現(xiàn)《王容季墓志銘》中所說“復數(shù)年耳,容季葬有日”的情況。
北宋王回家族墓地的位置,傳世、出土墓志文記載不盡一致(表2),有“旌義鄉(xiāng)新安里”“旌義鄉(xiāng)眾義營(眾五管)”“懷音鄉(xiāng)高村”三個地方,究竟哪一處是王回家族墓地?抑或王回家族在潁州曾有三處墓地?曹元村宋墓王子直墓志文的出土,為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了可靠線索。
表2 傳世、出土墓志文記載的王回家族墓地位置表
序號墓志名稱家族墓地位置墓主入葬時間 1傳世王平墓志旌義鄉(xiāng)新安里皇祐元年(1049)八月十二日(初葬) 2出土王子直墓志旌義鄉(xiāng)眾五管嘉祐八年(1063)八月甲申(初葬) 懷音鄉(xiāng)高村。熙寧四年(1071)九月三日(改葬) 3傳世王回墓志未詳治平二年(1065)卒,入葬時間未詳。 4傳世王容季墓志旌義鄉(xiāng)眾義營熙寧某年某月甲子 5出土王容季墓志懷音鄉(xiāng)高村熙寧四年(1071)九月三日(初葬) 6傳世曾氏墓志懷音鄉(xiāng)南高村元豐二年(1079)(初葬)
曹元村出土的王子直墓志文中,有幾處記載十分重要:
(二)“其世次鄉(xiāng)貫具于先君之碣銘,其兄回泣而書刻諸壙內之石,為子直之銘焉?!北砻魍踝又背踉岬哪怪咀?、刻寫、入土等均由其兄王回完成。“熙寧四年(1071)九月三日改葬懷音鄉(xiāng)高村,開封王蒙填銘先諱?!北砻魍踝又蹦刮鯇幩哪杲?jīng)歷過了改葬。既是易地改葬,“旌義鄉(xiāng)眾五管”與“懷音鄉(xiāng)高村”自然不會是同一處地名的改稱。亦緣于改葬,不便再使用初葬時的墓志銘,故需重撰志文。而此時的名儒王回已作古六年,不能重寫志文,于是其家族后裔、開封王蒙便履行了“填銘先諱”的義務(1)。
(三)僅有熙寧四年(1071)王子直改葬的墓志文孤證,尚不能確認其家族墓地由“旌義鄉(xiāng)眾五管”遷葬“懷音鄉(xiāng)高村”之實。但如果注意到王子直墓改葬的時間、地點與王容季下葬的時間、地點完全相同,則不難發(fā)現(xiàn),至少王平、王子直墓是經(jīng)歷了遷葬的。又從《金華縣君曾氏墓志銘》知,王回母曾氏于元豐二年(1079)葬懷音鄉(xiāng)高村、祔御史之兆,而未葬于旌義鄉(xiāng)眾五管,亦可證王氏家族墓地遷移高村之實。此家族墓初遷高村的時間,約在熙寧四年(1071)九月或稍前。王回喪葬情況缺載,據(jù)其卒年,可蠡測其初葬旌義鄉(xiāng)眾五管、后改葬懷音鄉(xiāng)高村,改葬時間亦約略在熙寧四年(1071)九月。
(四)古城村宋紹圣二年塔基,位于今阜陽市潁泉區(qū)泉潁社區(qū)古城村東側,北宋時屬潁州汝陰縣“旌義鄉(xiāng)眾五管”轄區(qū)。王回家族墓地既初在此區(qū),則位置無疑應在今阜陽城以北的潁泉區(qū)境內。出土王子直、王容季墓志文反映的家族墓地在北宋潁州“懷音鄉(xiāng)高村”,即今阜陽城東南約20公里的阜南朱寨鎮(zhèn)曹元村。上述兩處墓地,一在北宋汝陰縣治東南、一在汝陰縣治西北,相距約略35公里。
《宋史·儒林傳》有王回兄弟三人本傳,但記之甚簡。以新出王容季、王子直墓志文及其家族傳世諸墓志文???,可補《宋史》諸多闕疑,爬梳王回家族族源、遷徙、世系傳承及其家族名人科舉、仕宦、交游、文學成就、婚姻與喪葬等史實。
王回家族源出太原王氏,唐宋之際歷光州固始、福州侯官、潁州汝陰三遷。出土王容季墓志銘:“其先太原人,中遷河南,其后自光州之固始徙福州之侯官,徙侯官者五世矣?!釢}州之汝陰,故今為汝陰人。”又《尚書都官員外郎侍御史王公墓碣銘》:“其先為漢雁門太守者曰澤,澤后十八世雄為唐東都留守。……不知幾傳而至護,始居福之侯官……。護生伸,伸生廷簡,……(公)生五男子:回、向、固、同、冏。……初,公嘗過游潁之樂,……而以公于葬?!贝送跏显缙谧嬖醋匪?,似有附會顯宦之嫌,漢唐以來“晉陽王氏”世系清晰,其唐代后裔中無名將曰“王雄”者[9]。唐任東都留守者亦無“王雄”其人,推測或系唐貞元年間東都留守“王翃”之名誤[10]。出土王容季墓志文,不僅填補了上述墓碣銘中王平婚姻、子嗣、卒年、葬年與墓地位置等空白,亦校正了王平祖父名“廷簡”之誤。
唐末戰(zhàn)亂荼毒江淮,光州刺史王緒為避兵禍“悉舉光、壽兵五千人,驅光州吏民渡江”南下入閩[11],固始人王審知三兄弟舉家隨遷,后王審知割據(jù)福建、先后受封瑯琊郡王與閩王。唐末固始隨王審知遷閩之將士、吏民甚眾,史稱“光人相保聚,南遷閩中”“一時浮光士族 ,多與之俱南”[12][13]。王審知兄弟厚禮延納中原士人,故王閩政權中多有固始籍將士任職。王回家族福州侯官始遷祖王護,唐末亦隨王審知兄弟避亂遷閩。據(jù)較早的資料,王護一族與王審知家族同源(2),王廷鎰曾任閩之安遠軍使。然與王審知一族“世為農”的出身背景不同[14],王回族人世代傳習經(jīng)術,延至王平、王甲一代已以文、德稱著江南。北宋早期王平初試不第,乃廣交江淮賢士大夫,客居潁州開館授徒,好學而歸附者眾[2]443-446。王平生前愛潁州風土之美,卒后葬潁州汝陰,其家族后裔遵其遺囑遷潁定居。
傳世諸墓志文中,王回家族世系因人名抵牾、缺漏、訛誤無以輟聯(lián)。如《宋故奉直郎守侍御史王公墓志銘》記王平五子:回、岡、向、同、問,《尚書都官員外郎侍御史王公墓碣銘》記王平生五男:回、向、固、同、問(3)?!督鹑A縣君曾氏墓志銘》記曾氏有孫五人:泌、汾、汶、沂、澺,未記此五人與王回兄弟的子嗣對應關系等。據(jù)《宋史·王回傳》僅知王回有一子曰汾,泌、汾、沂、澺四人傳承關系不明。阜南曹元村新出王容季、王子直墓志文,清晰記載了兩人子嗣情況,據(jù)此校補王回家族世系如下表3:
表3 王回家族世系表(局部)
王回家族世代治學不輟,至北宋“三王”以經(jīng)術粹深、文采卓異、品行高潔而顯達。真宗朝王平、王甲舉進士,仁宗朝王回、王向、王冏先后進士及第,尤以嘉祐二年(1057)王回、王向同舉進士知名。王回父子淡泊仕宦,志在研習經(jīng)術,加之“三王”早卒,故家族人物仕途多“止于主簿”[15],然其治學成就、文學聲譽在兩宋文壇影響很大,其家族名人科舉、仕宦經(jīng)歷,列舉如下:
王平(984-1046):字保衡,初居侯官,卒葬汝陰。天禧二年(1018)進士,官歷縣主簿、法曹參軍、秘書丞、尚書屯田員外郎、通判、侍御史、三司戶部判官等,慶歷六年(1046)卒于家。娶曾氏,生五子一女,五子:回、向、固、同、冏。
王甲(985-?):福州侯官人,王居政侄、王回堂弟。大中祥符八年(1015)進士,授官澧州司理參軍,早卒。
王回(1023-1065):字深父(深甫),初居侯官,后遷汝陰。嘉祐二年(1057)進士,嘉祐五年(1060)授衛(wèi)真縣主簿,后辭歸潁州。治平二年(1065)六月授忠武軍節(jié)度使推官、知南頓縣,同年七月卒,年四十三。生一子曰汾。
王向(1024-1061):字子直,王回二弟。初以父蔭補三班借職,授監(jiān)潁州斤溝鎮(zhèn)酒稅、滁州一鎮(zhèn)勾當[16]。嘉祐二年(1057)舉進士,官歷宛丘縣尉、試秘書省校書郎、硤石縣主簿,后辭歸潁州沈丘鲖陽[17]。嘉祐六年(1061)卒于家,年三十七。娶包氏,生二男曰汶、涇。
王冏(1036-1067):字容季,王回五弟。嘉祐六年(1061)進士,授新蔡縣主簿,治平二年(1067)卒于家,年三十三。娶賈氏,生男女二人,子男曰澺。
王固:字子堅,王回三弟,生卒年不詳。授官大名府軍巡判官、國子監(jiān)主簿,后棄官歸隱潁州沈丘縣[18]。
王同:王回四弟,生年不詳,授官知宛丘縣,早卒。
王汾:王回子,生卒年不詳。熙寧六年(1073)補太常寺郊社齋郎。
王汶:王向長子(4),字道原,善詩文。官歷試將作監(jiān)主簿、信州司理參軍,生卒年不詳。
王平少年聰慧、強于記問,舉進士前已“以經(jīng)術游于江淮之南,為學者所歸”[4]1611-1612。早年王平在潁州開館授徒“經(jīng)史汎達,誦說有法。好學者日至其館,從授大義”[2]443-446。王回、王向、王冏三人均以經(jīng)術粹深、文章之盛稱著,北宋儒林對“汝陰三王”治學及成就評價極高,曾鞏贊王回:“當先王之跡熄,六藝殘缺,道術衰微,天下學者無所折衷,深甫于是時奮然獨起,因先王之遺文以求其意,……(其辭)破去百家傳注推散缺不全之經(jīng),以明圣人之道于千載之后,所以振斯文于將墜,回學者于既溺,可謂道德之要言,非世之別集而已也?!盵3]196曾鞏評價王向:“自少已著文數(shù)萬言,與其兄弟俱名聞天下,……讀其書,知其與漢以來名能文者,俱列于作者之林,未知其孰先孰后?!盵3]197-198歐陽修贊王回:“身窮于陋巷,而名已重于朝廷。若夫利害不動其心,富貴不更其守。處于眾而不隨,臨于得而不茍?!盵19]王安石贊王回:“書足以致其言,言足以遂其志,志欲以圣人之道為己任。故不為小廉曲謹以投眾人耳目,……世皆稱其學問文章行治?!薄捌鋵W問所得,自漢以來列儒林者罕及也?!盵20]后世論者李清馥曰:“向、冏與兄回之文章,皆宗歐陽修正氣大家,欲與曾、蘇上下?!盵21]惜“三王”早卒,經(jīng)術研習與文學創(chuàng)作未能持久,著述多散佚不傳,學術聲譽漸趨湮沒。
王回父子交游廣泛,名臣、大儒、布衣名士俱有交往。王平在江南以經(jīng)術聲名鵲起,客居江淮時“所至交其士大夫之賢者”。王回兄弟少居京師,與王安石交往頻繁,后通過王安石、呂南公等結識曾鞏。慶歷四年(1044)曾鞏將王回推薦給歐陽修,歐公讀王回文章贊曰:“此人文字可驚,世所無有。蓋古之學者有或氣力不足動人,使如此文字不光耀于世,吾徒可恥也。”[3]254-255很是看重王回卓異之才。名儒蘇頌、劉敞、劉攽與王回兄弟少時在京師師從黃晞,后劉攽兄弟與王回于汝陰比鄰而居三年。名士常秩與王回師從歐陽修,兩人交往甚密?;实v二年(1050)正月,歐陽修與王回、呂公著、劉敞、魏廣、焦千之、徐無逸等在潁州西湖聚星堂燕集賦詩,此次活動在北宋文壇影響很大,后詩文“編成一集,流行于世。當時四方能文之士,及館閣諸公,皆以不與此會為恨”[22]。王回兄弟文壇交游與學術造詣,宋人孫覿論曰:“本朝鴻儒碩學比比出于慶歷、嘉祐間,而莫勝于熙寧、元豐之際,王荊公自謂知經(jīng)明道,與南豐曾子固、二王深甫、逢源四人者,發(fā)六藝之蘊于千載絕學之后,而自比于孟軻、揚雄,凡前世之列于儒林者,皆不足道也?!盵23]王回兄弟卒,歐陽修、王安石、曾鞏、劉攽、蘇頌、強至等鴻儒名流多祭文追悼、緬懷,對英才離世深表惋惜。
王回家族婚姻,具有聯(lián)姻名門望族、科舉仕宦家族的顯著特征。王平娶曾氏,系尚書刑部郎中、集賢殿修撰曾會之女。北宋晉江曾氏家族地位顯赫,曾會以廷試榜眼及第入仕,其子曾公亮于天圣二年舉進士,歷官參知政事、樞密使和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等,封魯國公。曾氏家族還有曾孝寬、曾懷、曾從龍等多人位極宰輔,有“一門四相”之稱[25]。王回夫人曾氏未詳族出,蠡測出自曾公亮家族的可能性很大。王向娶樞密副使、東??ず畎L女,見曹元村出土王子直墓志銘,另《宋樞密副使贈禮部尚書孝肅包公墓銘》“(公)女二:一女適陜州硤石縣主簿王向,一女適國子監(jiān)主簿文效?!盵26]包拯系北宋名臣,天圣五年(1027)進士,歷官知府、三司使、御史中丞、樞密副使等。王冏妻賈氏,族出真定賈氏望族,系尚書司門郎中昌期之女。賈昌期之父賈注(5),淳化三年(992)舉進士,歷觀察推官、錄事參軍。賈昌期長兄賈昌朝,天禧元年(1017)舉進士,官至集賢殿大學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封魏國公。此外這一家族賈黃中進士及第、亦官至參知政事,位極宰輔[27]。
北宋王回族人除王平官至侍御史外,其余均仕途不顯、淹于下僚,然與其聯(lián)姻之曾氏、包氏、賈氏均系當朝顯赫宰輔家族,似與世俗門第婚姻觀相悖。此現(xiàn)象與宋代重視科舉入仕的政治背景有關,《宋史·宰輔》:“時取才唯進士、諸科為最廣,名卿巨公,皆繇此選?!盵28]科舉選官制度影響了世俗婚姻觀念的變化,豪門公卿擇婿,更專注于有進士身份和真才實學的人。王回家族世代傳習經(jīng)術,北宋時以“父子四進士”“一門五進士”科舉之盛稱著,時人“莫不知公后世之將大顯以蕃,而以公之仕不充其志”[4]1611-1612,故能與晉江曾氏、廬州包氏、真定賈氏之世家大族聯(lián)姻。
(一)北宋喪葬重視卜宅兆之地,宋人認為:“父祖子孫同氣,彼安則此安,彼危則此危。”[29]“地之不吉,則必有水泉螻蟻地風之屬,以賊其內使其形神不安,而子孫亦有死亡絕滅之憂,甚可畏也。”[30]故當時“有貪吉地未能愜意,至十數(shù)年不能葬其親者。有既葬以為不吉,一掘未吉,至掘三掘四者。有因買地致訟,棺未入土而家已蕭條者”[31]。古代家族墓地遷移,屬驚擾列祖神靈的大事,必有迫不得已原因使然。熙寧四年(1071)王回族人為何要將“旌義鄉(xiāng)眾五管”的祖墳遷移至“懷音鄉(xiāng)高村”呢?要因或與嘉祐至熙寧年間其家族成員多早卒的不正?,F(xiàn)象有關。王回兄弟除王固外,其余4人均早卒,年齡最大者僅43歲。家族英才不幸相繼早逝,族人或認為“禍根”源出家族墓地的選定上,進而在懷音鄉(xiāng)高莊擇地遷葬成為趨利避害的選擇。
(二)王子直墓志文“(嘉祐)八年八月甲申,……葬子直于潁州旌義鄉(xiāng)眾五管……,熙寧四年九月三日,改葬懷音鄉(xiāng)高村”涉及的時間與鄉(xiāng)村區(qū)劃地名,補證了北宋早期基層管理組織體系變革的重要史實。《宋會要輯稿·職官》轉引宋廷詔令:“太祖開寶七年(974)廢鄉(xiāng),分為管,置戶長主納賦。”史家解讀此詔向有歧義,有論者爬梳文獻方志材料,認為當時僅在相州等少數(shù)地區(qū)推行過“廢鄉(xiāng)設管”新制,絕大多數(shù)地區(qū)并未廢“鄉(xiāng)”設“管”[32]。另有論者認為《宋會要輯稿》轉引的開寶七年詔有缺文,此詔補全句讀為:“太祖開寶七年廢[里],鄉(xiāng)分為管,置戶長,主納賦。”此期所廢的是“里”而不是“鄉(xiāng)”[33]。開寶七年詔推廣“鄉(xiāng)管制”,不久被熙寧年間保甲制取代。嘉祐八年(1063)八月墓志文有“旌義鄉(xiāng)眾五管”地名,則表明“鄉(xiāng)管制”區(qū)劃變革,確已在潁州實施。至熙寧四年(1072)九月王子直遷葬地名曰“懷音鄉(xiāng)高村”,此時已沒有了“管”一級的地名,表明此時“鄉(xiāng)管制”已逐漸廢止。
(三)王回父子著述多散佚?!度挝摹肥珍浲跗阶嗾?篇。傳世文獻中有王回文集20卷,《全宋文》收錄25篇,《皕宋樓藏書志》《汴京遺跡志》收錄各1篇,《全宋詩》收錄詩2首(6)。王子直著述,《全宋文》收錄3篇。王容季著述亡佚,曾鞏曾為文集作序。此外,《宋詩紀事》記王回之子王汶亦有詩集,惜已不存。
(1)王蒙熙寧四年補撰王子直墓志銘時稱墓主曰“先諱”,可知其系王回家族后裔。據(jù)王回家族諸墓志文知,王平有五子,依次名回、向、固、同、冏:王回一子曰汾;王向(子直)二子曰汶、涇,長子汶熙寧四年16歲;王固二子曰沂、泌;王冏(容季)一子曰澺,熙寧四年9歲;王同因早亡子嗣不明,若有子嗣,熙寧四年亦屬未成年人。開封王蒙既能在熙寧四年九月為王子直撰墓志銘,可知其應已成年,不會出于王回兄弟子嗣之列,應源出王平堂弟王甲一支。王甲科舉入仕,早卒,子嗣居開封,與王回一支保持著親族關系,故王蒙才尊稱墓主王子直曰“先諱”。
(2)王審知家族源出太原王氏,唐泉州開元寺佛殿出土《大唐福州報恩寺定光多寶塔碑記》載“初,仆射太原公以子房之帷幄布全城。”(王水照《傳世藏書·集庫·總集》7-12.《全唐文》1-6.海南國際新聞中心1995年版,第5971-5973頁)。后或因王審知封瑯琊郡王故,其族源始改“瑯琊王氏”,見《瑯琊郡王王審知神道碑》(王鐵蕃《王審知譜系匯編》.福建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295-303年);《唐故威武軍節(jié)度使守中書令閩王墓志》(福建省博物館等《唐末五代閩王王審知夫婦墓清理簡報》,載《文物》,第5期,第8-10頁。
(3)《臨川先生文集》光啟本、聽香館本作“問”,今本作“冏”。見王水照《王安石全集》第七冊,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1683頁。
(4)傳世文獻記王汶系王回之子,今據(jù)曹元村宋墓出土王子直墓志文校改。見王明清.《揮塵后錄》:卷六.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117頁;厲鄂《宋詩紀事》卷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259頁。
(5)脫脫《宋史》卷二百八十五《賈昌朝傳》附記賈昌朝有弟曰賈昌衡,(宋)宋祁撰《賈令君注墓志銘》記賈注“(娶)安夫人史氏,生八子,成就者三人,長曰昌朝,……次曰昌禹”,并未提及“成就者”第三子的姓名,亦未提及有賈注有子曰昌衡、昌期,然(清)陸新源編《宋詩紀事補遺》卷四《長生檜》句下注:“賈昌期,昌朝弟,官尚書司門郎中?!甭?lián)系曹元村宋墓出土王容季墓志銘文“妻賈氏,尚書司門郎中昌期之女”句,可知《宋詩紀事補遺》所言不虛,本文從賈昌期為賈注之子說。
(6)王回父子著述研究,見張靜.北宋王回兄弟文壇交游考述,載《河北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4期;任慧雅《王回研究及其詩文校注》,江西師范大學2020年學位論文,第33-90頁;董明《宋代潁州王莘、王回兩脈文化名家論述》?!陡逢枎煼洞髮W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2期。
[1]王應麟.小學紺珠:卷七[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 268.
[2]胡宿.文恭集:卷三十七[M].北京:中華書局,1985.
[3]曾鞏.曾鞏集[M].陳杏珍,晁繼周,等,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4.
[4]王水照,主編.王安石文集:第七冊[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7.
[5]彭國忠.從紙上到石上:墓志銘的產生過程[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36-37.
[6]任慧雅.王回研究及其詩文校注[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20:11.
[7]梁洪生.江西宋代墓志及其喪期考[J].南方文物, 1989(1):90-92.
[8]國家文物局主編.中國文物地圖集·安徽分冊(下)[M].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2014:118.
[9]和慶鋒.隋唐太原王氏的變遷與影響[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3:18-23.
[10]陸冰.唐代留守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3: 114-119.
[11]司馬光.資治通鑒:卷二百五十六[M].北京:中華書局, 1975:8320.
[12]歐陽修.新五代史:卷六十八[M].北京:中華書局, 1975:846.
[13]徐景熹.乾隆福州府志[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1990:436.
[14]薛居正.舊五代史:卷一百三十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03.
[15]脫脫.宋史:卷四百三十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1456.
[16]沈括.夢溪筆談:卷十五[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 103.
[17]蘇頌.蘇魏公文集:卷七十一[M].北京:中華書局,1984: 1073.
[18]劉敞.公是集:卷十三[M].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95冊,0505b.臺北:商務印書館,2008;劉攽.彭城集:卷五[M].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96冊,0044b.臺北:商務印書館,2008.
[19]歐陽修.歐陽修全集[M].北京:中華書局,2001:1044.
[20]曾鞏.隆平集:卷十五[M].宋代傳記資料叢刊:第13冊.北京:北京圖書出版社,2006:593.
[21]李清馥.閩中理學淵源考[M].文津閣四庫全書:第157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215.
[22]朱弁.風月堂詩話[M].北京:中華書局,1988:101.
[23]孫覿.鴻慶居士集:卷三十二[M].文津閣四庫全書:第379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385.
[24]張靜.北宋王回兄弟文壇交游考述[J].河北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4):5-6.
[25]趙積優(yōu).曾公亮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13:16.
[26]程如峰.包公墓志與包氏家乘[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2):80-82.
[27]李亞輝.北宋真定賈氏家族研究[D].保定:河北大學,2020:14.
[28]脫脫.宋史:卷二百一十一[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5480-5481、5484.
[29]程頤,程顥.二程集:卷十[M].中華書局,1981:622.
[30]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集:卷十五[M].朱子全書:第21冊.劉永祥,等,點校.上海、合肥: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730.
[31]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丙編卷六[M].王瑞來,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8:344.
[32]梁建國.北宋前期的鄉(xiāng)村區(qū)劃[J].史學集刊,2006(3): 86.
[33]楊炎廷.北宋的鄉(xiāng)村制度[C]∥楊炎廷.宋史論文集.香港:香港中國史研究會,1994:101.
On the Newly-found Epitaphs of Wang Hui Family in Northern Song Dynasty
YANG Dong-yuan1, YANG Yu-bin2
(1.School of Historical Culture and Tourism, Fuyang Normal University, Fuyang 236037, Anhui; 2.Fuyang Museum, Fuyang 236034, Anhui)
The newly found epitaphs of Wang Rongji and Wang Zizhi are from the Song Dynasty tomb in Caoyuan Village, Zhuzhai, Funan. These epitaphs confirm the location of the Wang Hui family cemetery, and are the most important discovery in the Song Dynasty epitaph materials in Anhui in recent years. Comparing these epitaphs with documents and other surviving epitaphs can correct the Wang Hui family history, provide important materials for the study of the migration of Wang Hui family's residence and cemetery, and sort out family lineage and family celebrities' lives. The rich information contained in the epitaphs is also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study of Northern Song literature history, social life history, and the reform of grassroots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s.
Northern Song Dynasty; Wang Hui; Wang Rongji; Wang Zizhi; family epitaph
10.14096/j.cnki.cn34-1333/c.2022.04.03
K87
A
2096-9333(2022)04-0013-09
2022-04-10
阜陽市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FSK2022078);安徽省高校協(xié)同創(chuàng)新項目“‘淮河文化論壇’特色欄目可持續(xù)發(fā)展與集成傳播研究”(GXXT-2020-039)。
楊東圓(1996- ),女,安徽阜陽人,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皖北歷史文化;楊玉彬(1966- ),男,安徽阜南人,文博研究館員,研究方向:皖北文物考古、歷史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