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欣雨
(霍州煤電集團 鑫鉅煤機裝備制造有限責任公司, 山西 霍州 031412)
再制造是指以先進的表面工程技術為修復手段,在達到甚至超過與原有新品相同質量和性能的前提下,將廢舊設備零部件、工程機械、機床等進行專業(yè)化修復的批量化生產過程。液壓支架的再制造,是在原液壓支架大修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支架大修主要可分為清洗、拆卸、修復和總裝4個步驟。其中,根據修復對象的不同,又可將修復分為結構件修復、千斤頂修復和液壓系統(tǒng)修復3類。在傳統(tǒng)的大修中,受限于落后的技術,只能保證將液壓支架各零部件修復至“可用”狀態(tài),很難對其壽命做出嚴格保證,受損零部件的報廢標準也偏高,資源利用率低。
近年來,激光熔覆、內壁熔銅、冷焊等新的金屬加工技術得到了迅速推廣。這為煤機大修升級發(fā)展成為煤機再制造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再制造產品的質量和性能不低于新品,成本只有新品的50%,節(jié)能60%,節(jié)材70%[1]. 煤機再制造的發(fā)展,也給煤機企業(yè)帶來了豐厚的經濟利潤和生態(tài)效益。
然而,由于再制造生產過程的異向性,無法像初制造那樣,讓制造信息統(tǒng)一在一套固定的流程管理系統(tǒng)之中,這使得企業(yè)對再制造的管理陷于混亂。再制造管理中的各項數據具有“小、散、非制式”的特點。鑫鉅煤機裝備制造有限責任公司現有ERP系統(tǒng)和Excel數據處理模式,在管理小、散、非制式的信息數據時,只能套用初制造的工藝和檢驗流程。在面對非共性再制造加工過程時,只能以備注的形式進行手動添加。備注時也只體現加工手段的種類和加工數,無法精確定位到單個零件,再制造過程的可追溯性差,致使大量數據失真。鑒于此,亟待開發(fā)一種靈活的、可以快速定制和修改的、便于操作的數據庫系統(tǒng),用于部分替代現有ERP系統(tǒng)對再制造信息的管理功能。
Access是一個可視化工具,風格與Windows完全一樣,用戶想要生成對象并應用,只要使用鼠標進行拖放即可,非常直觀方便。系統(tǒng)還提供了表生成器、查詢生成器、報表設計器以及數據庫向導、表向導、查詢向導、窗體向導、報表向導等工具,使得操作簡便,容易使用和掌握[2].相比于ERP所基于的其它數據庫,Access具有靈活、小巧、通用性好的優(yōu)點;相比于日常辦公中用于數據管理的Excel,Access又具有處理大量數據的能力。因此,Access數據庫是在面對小、散、非制式數據時的首選之一。
通過對實際應用場景的分析,確定數據庫方案;再通過對管理所需要數據全貌的分析,確定數據庫結構。在此基礎上,對數據庫進行錄入、試查詢和試輸出,結合數據管理人員的反饋,對數據庫結構進行修改優(yōu)化,對數據進行維護,最后形成以報表為最終表現形式的再制造信息系統(tǒng)。數據庫信息系統(tǒng)的設計研究思路見圖1.
圖1 數據庫信息系統(tǒng)的設計研究思路圖
設計數據庫的第一步,對需要管理的信息進行分析,確定數據庫結構。為了讓數據庫能夠反映液壓支架再制造的全過程,對再制造生產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進行參數化處理。經分析,液壓支架的再制造大體包含以下過程,見圖2.
圖2 液壓支架再制造過程圖
以斜溝礦井ZF15000/26/40型液壓支架再制造項目(以下簡稱“斜溝項目”)為例,每條數據可能涉及的地點信息包括霍東工業(yè)園區(qū)、辛置智能制造基地、白龍再制造基地、鄭州煤礦機械和霍州福泰昌等5個地理單元的11個環(huán)節(jié)主體:再制造孵化基地、總裝車間拆解區(qū)、總裝車間拋丸區(qū)、總裝車間裝配區(qū)、油缸車間、下料車間、機加工車間、油缸再制造車間、物流車間、鄭州煤礦機械和霍州福泰昌。物流、信息流過程見圖3.
圖3 液壓支架再制造物流、信息流過程圖
綜上可知,該次將要搭建的信息系統(tǒng)所要管理的數據全貌,即再制造生產過程中,每一道環(huán)節(jié)所對應的5W信息(what,who,where,when,by who)和技術要求與驗收標準信息。
通過對數據全貌的分析不難得出,完全拆解后的零件編號,就是本數據庫中的唯一特征值,既“元特征值”。因此,決定以零件編號為基礎,加入再制造前該零件所屬產品的編號作為識別碼,從而生成每條數據的主鍵,以此作為再制造數據管理的條目單元。
具體到斜溝礦井ZF1500/26/40型液壓支架再制造的項目,對隨機圖紙進行分析處理,將主鍵的形式確定為“XJ-AA-BB”的形式。其中,XJ為該公司的拼音首字母縮寫,AA為該條數據所對應的零部件的圖紙編號,BB為該零部件在拆解前所屬的液壓支架編號。
根據數據全貌,可以確定數據的循環(huán)結構,見圖4.
圖4 數據庫循環(huán)結構示意圖
根據數據全貌,分析確定循環(huán)結構與主鍵之外的其它鍵,應當包括:名稱、識別號、架型、令號、項目名稱和最終架號等。其中,識別號是在試錄入時,根據數據庫的使用情況,對數據庫的結構進行優(yōu)化時引入的,可以提高數據錄入的效率。
經上述分析,數據的結構最終確定,見表1.
表1 單條數據結構表
循環(huán)結構中的鍵值和最終架號需要在生產現場實地采集。此項工作有賴于數據庫項目的開發(fā)人員與斜溝項目各生產環(huán)節(jié)上的工作人員緊密配合,確保數據的真實性和準確性。
數據庫中的其它數據均可根據主鍵直接生成,預置在數據庫中。
數據的錄入有兩種形式
1) 分發(fā)錄入。
針對生產現場的具體環(huán)節(jié),定制適用于該工序的Excel表格,分發(fā)給現場統(tǒng)計人員?,F場統(tǒng)計完成后,交數據庫開發(fā)人員匯總,導入Access中,使用Access的表格管理功能,交叉引用,生成需要的數據庫。
2) 窗口錄入。
針對現場沒有條件進行Excel表格處理的,可以開發(fā)出專用的數據輸入窗口,請錄入人員根據紙質記錄將數據手動逐條錄入。
使用Access中的報表功能,設計出符合需要的報表形式,用數據庫中的數據自動生成報表,形成完整的再制造數據庫系統(tǒng)。報表形式見圖5.
圖5 數據報表的樣表形式圖
采用新開發(fā)的再制造信息系統(tǒng)后,與原有ERP管理模式相比,錄入效率和查詢效率均提高5倍,匯總報表效率提高100倍,再制造信息管理效率有顯著提升,同時,倒逼再制造工藝的規(guī)范化,為工藝技術水平的提升提供動力。
在煤機再制造領域中,靈活運用Access數據庫技術,實現了對再制造信息的高效管理,彌補了原ERP系統(tǒng)在面對再制造項目時的不足,進一步完善了生產過程的信息化程度,使之覆蓋到了新的領域。新系統(tǒng)報表的展示提升了企業(yè)的市場形象,樹立了規(guī)范化再制造的品牌,為今后參與市場競爭增添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