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蕭泰 by Xiao Tai
2022年是聯合國國際玻璃年,4月2號至7月9號期間,在荷蘭烏特勒支Werkspoor火車工廠國際藝術中心,一場名為“Reborn新生”的ROG玻璃之光聯合國玻璃年特別交流展正在舉行。展覽是ROG玻璃之光國際藝術項目在今年的系列活動之一。ROG(Rays of Glass)項目創(chuàng)建于2019年,是中國與歐洲第一個全方位的玻璃創(chuàng)作與教育交流項目。項目通過一系列的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創(chuàng)作實踐、交流展覽、學術研討傳播等活動,融合多種教學方式和多樣文化背景,創(chuàng)建跨越洲際的人才培養(yǎng)與創(chuàng)作研究共享平臺,致力提升中國文化藝術軟實力與國際影響力。
展覽旨在探索古老玻璃材料的新生。當代玻璃創(chuàng)作伴隨著現代科技的發(fā)展,與新興媒體互動,正賦予傳統(tǒng)材料新的力量和創(chuàng)新動力。展覽同時展現了中歐在材料藝術教育方面的成就和方向,讓特色各異的教學實踐在不斷交流、融合、借鑒的基礎上實現共同發(fā)展。來自歐洲的各界代表出席了開幕式,包括前荷蘭駐中國大使館文化參贊、荷蘭文化中心亞洲負責人、前荷蘭駐廣州總領事、皇家萊爾丹美術館策展人、荷蘭年度設計獎評委團主席、荷蘭創(chuàng)意產業(yè)基金顧問、《玻璃(Glas)》期刊總編、玻璃藝術基金會主席、歐洲《藝術與文化報》主編、烏特勒支文化基金會主席等共同見證了這一中歐文化盛事。
展覽現場-1
展覽現場-2
展覽現場-3
展覽為期三個月,全球24位頂尖玻璃藝術家參展。他們中有荷蘭年度藝術家獲得者芭芭拉·楠寧(Barbara Naning)、中國國家級玻璃藝術大師蕭泰(Xiao Tai)教授、中國香港當代藝術獎獲得者王鈴蓁(Sunny Wang)、歐洲圣貝爾納Bernardine大獎獲得者朱迪·羅克斯(Judith Roux)、阿姆斯特丹皇家藝術學院創(chuàng)新教學領軍人物米可·格羅特(Mieke Groot)和理查德·梅特那(Richard Meitner)等。中國有九位藝術家的入選作品與歐洲觀眾見面。風格各異的作品代表了中國當代玻璃創(chuàng)作的全新面貌,引發(fā)了熱烈的反響。中國話題也成為本次展覽的焦點。芭芭拉·楠寧表示:“我之前從來沒有看到過中國的當代玻璃創(chuàng)作,沒有想到水平如此精湛,思想如此豐富,很期待疫情過后能有機會到中國看看”。法國著名玻璃藝術家朱迪·羅克斯認為通過活動使中國的專業(yè)人士更多地了解了歐洲的玻璃創(chuàng)作,她也有機會了解到中國的藝術活動并參與獲得了中國新星星藝術獎。艾因霍芬設計學院設計學導師喬布·梅爾胡森(Job Meihuizen)談到:“對與中國進一步合作充滿期待,艾因霍芬設計學院正在進行一個使用玻璃作為設計材質來使傳統(tǒng)文化復活的計劃,中國有著悠久而豐富的文化歷史,在這方面也會大有可為,期待未來這方面更多的教學與展覽合作”。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玻璃(Glas)》對展覽進行了特別專題報道。歐洲的同行們認為來自中國的作品體現著多元新穎的形式、獨特的個性和創(chuàng)作理念,展示了中國當代材料藝術的前沿狀態(tài)。同時讓大家發(fā)現了一系列藝術創(chuàng)作、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中的機會,期望能在更廣闊的空間和維度進行探索和討論。
在中國和歐洲的許多院校中,一些玻璃藝術的引路人,他們既是藝術家,又是教育者。他們引導著學生們的實踐和探索,引領著玻璃創(chuàng)作未來的發(fā)展方向。如阿姆斯特丹皇家藝術學院玻璃系主任延斯·普法伊菲爾(Jens Pfeifer)。他的雕塑作品《云圖》是對材料透明度和通過材料和透明度的信息轉換進行研究的結果。在社會學語境中,透明度往往被賦予更復雜的含義,從這種語義為出發(fā)點,藝術家旨在分析材料透明度在使信息可見和易于理解方面的價值。蕭泰教授是大學玻璃工作室創(chuàng)建者。他的《空境》是一件多次融熔玻璃雕塑作品?!肚f子》中曾寫道,如果是空舟撞來,我們不會把責任歸因于其。而若舟上有人,我們會遷怒對方。在不了解具體原因的情況下,我們經常將責任首先歸因于對方。這樣的認知,也會讓自己沉溺于痛苦之中。一種自主的空舟境界能讓我們從世俗的憤怒和痛苦中走出來。
而另一些作品展示了文化與傳統(tǒng)對藝術家個體認知、工作方式以及創(chuàng)作經驗的影響。在被動的影響之外,一個國家或者地區(qū)的歷史和文化傳承同樣也可以成為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靈感來源。華人藝術家王鈴蓁的作品研究探索了熔融玻璃的流動性及其半透明特性,并通過中國書法形式表達了這些特性。這項研究探討了如何在一件作品中探索和呈現靜止和運動,將東西方對玻璃材料的理解結合起來,從而創(chuàng)造了一種新的、原始的玻璃書法視覺語言。作品懸浮在半空中,通過將光線照射在漂浮的玻璃片上,在地板和墻壁上出現書法陰影,在同一空間框架內產生物影二元論。
吳仕奇《寄居蟹背負的詩》
《玻璃(Glas)》特別專題報道
延斯·普法伊菲爾《云圖》
克里斯塔·以色列《豆莢系列》
玻璃既是古老的材料又是全新的材料,光的天然形態(tài),透明、折射、反射等,這些都是玻璃材質特有的功能,具有其他材料不能比擬的優(yōu)勢,給予藝術家源源不斷的靈感。在展覽中可以看到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表現出的不同的創(chuàng)意,展示出玻璃材料獨有的精神。
在流體動力學中,具有自由表面的水稱為“分散介質”。青年設計師莊稼的水波紋花瓶作品用這個功能在電腦里模擬了水波的形狀。實波可以描述為許多具有不同波長、幅度、初始相位和傳播方向的正弦波的疊加。根據色散關系,這些分量中的每一個都以其自己的相速度傳播。這種表面的統(tǒng)計數據可以用它的功率譜來描述。由于它是自由曲面,很容易將其塑造成一個理想的三維花瓶狀,通過拓撲變形完成。
觀看克里斯塔·以色列(Krista Israel)的作品就像進入一個故事。她的作品看起來很寫實,卻又融入了創(chuàng)作者和觀者的復雜情緒。藝術家混合不同類型的材料,如硼硅玻璃、硅膠、玩具填充物、織物、假睫毛、珠寶裝飾、尼龍繩等材料。她利用玻璃的天然特性來表達她對世界和人的思考,回應我們對幸福的向往。同時,不同的技術、材料和想法的結合使作品復雜而有趣,充滿幽默感。
當代玻璃作品還經常以打破常規(guī)的形式展現出來。會是一場表演,會是一個公共空間的互動活動,會是一次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研究,會是一場跨領域的協(xié)作,會是一個運用高科技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這是一個沒有邊界的展示活動,也力圖探索玻璃創(chuàng)作未來的多元化發(fā)展方向。
朱迪·羅克斯《沉默之水訴我思》
王鈴蓁《自如》
蕭泰《空境》
朱迪·羅克斯是國際級的新生代藝術家。在她的作品中,她將水封存于玻璃之中,投影到墻面,如果觀眾不注意,匆匆一過似乎什么都沒有。藝術家以此作品反思“看見”和“觀看”之間的區(qū)別:后者賦予的積極關注和意圖,積極的觀看是實踐的核心,因為她相信自主意識是理解世界的關鍵。
英國藝術家珍妮·沃爾什(Jenny Walsh)將玻璃與其它材料結合使用,探索藝術、科學和技術之間的聯系,研究玻璃在科學發(fā)現中的作用,以及使用玻璃傳達科學概念。她經常與科學家合作,相信在跨學科的環(huán)境中工作會開辟新的視角并鼓勵更廣泛的受眾參與科學活動。這件作品是反映人體神經通路的交互燈光玻璃雕塑,光序列代表神經沖動,這是通過身體傳播的信息聯系。
作品《寄居蟹背負的詩》由一段10分鐘的影像和玻璃裝置組成。青年藝術家吳仕奇講述了一個關于寄居蟹的故事,一次關于寄居蟹生活環(huán)境的研究。在拍攝的過程中,他發(fā)現了比故事更具戲劇化的現實,并重新思考人與自然關系的失衡。藝術家最終選擇為寄居蟹制作玻璃貝殼,希望由它們帶去更深的海底,讓來自于大自然的玻璃材料回歸自然。
展覽還展出了來自法國、英國、奧地利、德國、以色列、日本、烏克蘭的著名藝術家作品。ROG項目系列活動多年來以玻璃材料為媒,旨在加深中國和世界在文化傳統(tǒng)、教育思想、藝術創(chuàng)新等多方面的對話交流和觀念碰撞。項目組織團隊包括阿姆斯特丹皇家藝術學院玻璃系主任延斯·普法伊菲爾、上海第二工業(yè)大學玻璃工作室創(chuàng)建者蕭泰教授、荷蘭歐藝特藝術咨詢機構創(chuàng)始人楊小玲等。雖然自項目發(fā)起僅過了兩年,又遭遇全球疫情,但ROG玻璃之光國際藝術項目已成績斐然。通過對高端專業(yè)平臺的搭建,組織起了一支國際化的大師級教學團隊,并借助平臺成功開展了大量國際創(chuàng)作培訓活動和教學交流研討。項目主要成果經團隊匯編成書《Sino Dutch Glass:Education,Practice and Research》并在歐洲出版發(fā)行,被眾多學術機構典藏。玻璃材料是古老的,而當代玻璃創(chuàng)作是年輕的,意味著更多的可能性與更開放的姿態(tài)。通過中歐之間的合作,國際藝術界認識到了中國當代材料藝術的強勁發(fā)展勢頭。對于中國藝術家而言,天時地利已然形成,施展才華的機遇也已來臨。本次展覽作為聯通中國與國際藝術界的橋梁,正賦予材料藝術新的發(fā)展動力,為建立一個創(chuàng)新和諧的國際藝術社區(qū)做出貢獻。
珍妮·沃爾什《自旋玻璃》
莊稼《貝塞爾花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