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偉,顧正薇,李秀玲
(1.昌吉學院教育科學學院,新疆昌吉 831100;2.西安市啟智學校,陜西西安 710068;3.昌吉市第十小學,新疆昌吉 831100)
特殊兒童又稱“特殊需要兒童”“殘疾兒童”或“障礙兒童”,是指智力、感官、言語、情緒表達、肢體等方面的發(fā)展落后于普通兒童的0-14 周歲的兒童[1]。根據2006 年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統(tǒng)計結果,我國6-14 歲的特殊兒童約為246萬人,占全部殘疾人口的2.96%[2],這個數量近年還在持續(xù)上漲。隨著特殊兒童群體人數的增加,特殊兒童父母的數量也呈逐漸增加的趨勢。由于特殊兒童存在自身功能受損和發(fā)展障礙等特點,相較于普通兒童父母,特殊兒童父母在壓力情境下面臨更大的困難和心理壓力,表現(xiàn)出的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彈性處于更低水平[3-4]。盡管如此,部分父母能有效應對撫育特殊兒童過程中的各種壓力,這可能歸因于他們在面對壓力事件或逆境時有更高的心理彈性水平[4]。因此,關注特殊兒童父母心理彈性的內部和外部保護性因素,對維護其心理健康水平以及提升特殊兒童的康復質量具有重要意義[4]。
心理彈性(resilience)是指個體與外界環(huán)境因素相互影響以達到動態(tài)平衡,進而幫助其在壓力環(huán)境下積極適應、恢復原有心理狀態(tài)的一種能力與特質[3]。特殊兒童父母在育兒過程中面臨的經濟、精神壓力巨大,對特殊兒童的養(yǎng)育也令其身心俱疲[2]。相關研究表明,自閉癥患兒父母的心理彈性水平顯著低于普通兒童父母,高心理彈性患兒父母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低心理彈性患兒父母[5];有研究也證實,自閉癥兒童父母的心理彈性是教養(yǎng)壓力的顯著負向預測因子,即心理彈性水平越高的父母,其教養(yǎng)壓力水平越低[6]。此外,個體在積極利用資源達成逆境適應的過程中,促成心理彈性的資源可分為內部彈性資源(如自我效能感、自尊等)和外部彈性資源(如社會支持)兩部分,這兩部分資源是導致心理彈性變化的關鍵[3]。本研究嘗試從內部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視角,探討特殊兒童父母的社會支持和自我效能感對心理彈性的作用機制。
社會支持(social support)作為心理彈性的外部資源和保護性因素之一[3],是個體通過社會聯(lián)系所獲得的精神和物質的支持,可以降低個體在壓力情境中的無力感[5],社會支持的提升能使個體在與壓力情境的互動中取得優(yōu)勢[3]。根據支持的來源可將社會支持分為正式社會支持(政府、康復治療機構、學校等其他社會組織)和非正式社會支持(家庭成員、朋友、同事以及鄰居等)[3]。相關研究認為,我國自閉癥父母所獲得的社會支持不足,來自政府、學校和其他社會組織的正式支持嚴重受限,父母更多依賴家庭成員及社會關系的非正式支持;同時,社會支持的欠缺會阻礙對父母心理健康的緩沖和保護作用[7]。有研究也證實,更大的社會支持網絡可以預測自閉癥障礙兒童父母心理健康的改善[7]。此外,特殊兒童父母的社會支持與其心理彈性之間的關系也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關注[3]。特殊兒童父母的心理彈性模型認為,為特殊兒童父母增加社會支持可以使危險因素減少,保護因素增加,整體環(huán)境得到優(yōu)化;已有環(huán)境的優(yōu)化又推動了父母認知、情感、行為等心理彈性因素發(fā)揮作用,從而實現(xiàn)心理彈性的重組和適應[3]。因而,提升社會支持對提高特殊兒童父母的心理彈性水平具有重要價值[5]。以往研究已證實,自閉癥兒童父母的社會支持與其心理彈性之間呈顯著正相關,即父母領悟到的社會支持程度越高,心理彈性水平也越高,并且社會支持對心理彈性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5]?;谝陨涎芯拷Y果,預測加強社會支持的力度有助于促進特殊兒童父母心理彈性水平的提升[7]。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作為心理彈性的內部資源和內部保護因素之一[8],是指個體對其組織和實施達成特定目標所需行動過程的信念[9]。在逆境或壓力性事件中,自我效能感不僅影響個體對自己能力的肯定,還影響在面臨逆境時的心理彈性水平[6]。自我效能感水平高的個體在面對壓力性事件時,更能意識到自身的價值和控制外部環(huán)境,并且能夠有效應對壓力和挫折,這可能會增強心理彈性水平[4]。因此,從理論上可推知自我效能感與心理彈性之間密切相關。已有研究也證實,個體的自我效能感與心理彈性呈顯著正相關,并能夠正向預測心理彈性水平[10]。因此,提升個體心理彈性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提高其自我效能感水平。但是,目前還未有研究對特殊兒童父母這一群體的自我效能感與心理彈性之間的關系進行深入探究。
對于特殊兒童父母這一群體,所獲得的自我效能感水平也將受到社會支持程度的影響[3]。一方面,社會支持能夠緩解特殊兒童父母感知到的壓力,使他們免受壓力事件的困擾,從而改善其精神狀態(tài)[7];另一方面,社會支持不僅能為特殊兒童父母提供物質性的幫助,還能為他們提供心理支持,促進自我效能感和主觀幸福感的提升[11]。已有研究發(fā)現(xiàn),特殊兒童父母領悟到的社會支持程度與自我效能感水平呈顯著正相關[11-12],也就是說,獲得社會支持程度越高的父母往往擁有更高的自我效能感水平。研究已證實,社會支持能正向預測特殊兒童父母的自我效能感水平[13],即自我效能感水平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父母領悟到的社會支持程度的積極影響[14]。
盡管已有研究探討了社會支持、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彈性三者之間的關系,但是尚未有研究者在特殊兒童父母這一群體中探討這三個變量之間的關系。因此,基于以上理論和實證研究,提出如下假設:①特殊兒童父母的社會支持、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彈性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假設關系模型見圖1);②社會支持能夠直接預測特殊兒童父母的心理彈性;③父母的自我效能感在社會支持與心理彈性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
圖1 特殊兒童父母社會支持、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彈性之間的關系模型圖
數據采集采取整群抽樣方法,在陜西、新疆兩地三所特殊教育學校選取221名特殊兒童家長作為研究對象,其中母親160人,父親61人;輕度障礙兒童47 人,中度障礙兒童115 人,重度障礙兒童59人;核心家庭占65.2%,三代同堂大家庭占18.6%,單親(離異或喪偶)家庭占11.8%,重組家庭占4.5%。
1.領悟社會支持量表
采用姜乾金翻譯修訂的Zimet 的領悟社會支持量表[12],包括家庭支持、朋友支持、重要他人支持3個分量表,共12個條目。該量表Likert7級計分法,從“極不符合”至“非常符合”,分別記為1-7分??偡衷礁撸硎緜€體所能感受到的社會支持程度越高。量表各維度Cronbach a 系數在0.86-0.90間,總量表的Cronbach a系數分別為0.94。
2.特殊兒童家長心理彈性問卷
采用徐媛編制的特殊兒童家長心理彈性問卷[14]。包括問題解決、精神支持、控制感、樂觀堅韌、自信心、接納度6個分量表,共26個條目。該問卷采用Likert5 級計分法,從“很不符合”至“非常符合”,分別記為1-5分。問題解決、精神支持、控制感、樂觀堅韌、自信心、接納度6 個因子的Cronbach a 系數在0.70-0.89 間,總量表的a 系數為0.90。
3.特殊兒童父母自我效能量表
采用江琴娣等人編制的特殊兒童父母自我效能感量表[13]。包括康復訓練、問題行為管理、學習指導、日常生活照料4 個分量表,共有24 個條目。該問卷采用Likert5級計分法,得分越高表明越有信心做好父母這個角色以及對孩子的行為和發(fā)展產生積極影響。康復訓練、問題行為管理、學習指導、日常生活照料4個因子的Cronbach a系數在0.70-0.88間,總量表的a系數為0.82。
采用問卷星進行線上數據收集。為保證問卷填寫的真實有效性,問卷采用匿名方式進行調查,并強調調查的保密性。本次調查共發(fā)放問卷263 份,回收244 份,回收率為93%;刪除作答不全、規(guī)律性作答以及有極端值等情況的無效問卷后,獲取有效問卷221份,有效率91%。
數據分析分為兩個步驟。首先,所有變量采用IBM SPSS 21 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和相關分析。其次,根據以往研究者的建議,采用兩步法分析中介效應[15]。第一步為了評估每個潛在變量的指標代表程度,使用驗證性因子分析(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CFA)確定測量模型。第二步利用結構方程模型(SEM)分析測量結構模型的擬合系數和路徑系數。SEM 使用Mplus 8.3 來檢驗中介模型。如果95%置信區(qū)間不包含零,中介效應則被認為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最后通過CFI,TLI,RMSEA 和SRMR 多個擬合優(yōu)度指標評估模型與數據的擬合。模型的可接受擬合度標準為:CFI和TLI >0.90,RMSEA和SRMR <0.08,理想模型擬合度標準為:CFI 和TLI>0.95,RMSEA 和SRMR <0.06[16]。
由于調查數據來自特殊兒童父母的自我報告,因此有必要對數據進行共同方法偏差檢驗。采用Harman單因子法,結果顯示單因素擬合指標不理想,χ2=14207.388,df=4094,RMSEA=0.106,SRMR=0.137,CFI=0.392,TLI=0.379。說明無法提取公因子,即不存在共同方法偏差。
CFA 分析表明,該測量模型對觀測數據具有可接受的擬合度:χ2/df=2.72,CFI=0.95,TLI=0.93,RMSEA=0.08(90% CI[0.073-0.105]),SRMR=0.06。
對特殊兒童父母的社會支持、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彈性展開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社會支持總體均分為5.03分,高于理論中值4分;自我效能感總體均分為3.69分,低于理論中值4分;心理彈性總體均分為3.71分,高于理論中值3分。
以特殊兒童的障礙程度為自變量,以父母社會支持、自我效能感以及心理彈性為因變量進行一元方差分析。結果見表1。數據顯示,父母自我效能感在特殊兒童障礙程度上存在顯著性差異,其中輕度障礙兒童的父母自我效能感顯著高于中度障礙兒童的父母;特殊兒童父母的社會支持和心理彈性在特殊兒童障礙程度上不存在顯著性差異。
表1 不同障礙程度的特殊兒童父母在各變量上的差異分析(N=221)
對特殊兒童父母社會支持、心理彈性和自我效能感總分之間做相關分析,結果見表2。數據顯示,心理彈性和社會支持之間呈顯著正相關(r=0.60,p<0.001),自我效能感和社會支持間呈顯著正相關(r=0.37,p<0.001),心理彈性和自我效能感之間呈顯著正相關(r=0.48,p<0.001)。特殊兒童障礙程度與自我效能感(r=-0.18,p<0.01)和社會支持(r=-0.15,p<0.05)呈顯著負相關,因此,兒童的障礙程度作為控制變量。
表2 父母社會支持、心理彈性及自我效能感總分間的描述性統(tǒng)計和相關分析(N=221)
在控制特殊兒童障礙程度影響的基礎上,采用SEM檢驗自我效能感、社會支持和心理彈性之間的假設結構關系,具體結果見圖2。這個假設模型與數據的擬合程度是可以接受的,χ2/df=2.75,RMSEA=0.08(90% CI[0.075,0.104]),SRMR=0.08,CFI=0.94,TLI=0.92。
圖2 自我效能感中介作用圖
由表3 可以看出,在控制了特殊兒童的障礙程度后,父母感知到的社會支持對特殊兒童父母心理彈性的直接作用顯著(β=0.532,SE=0.082,t=6.457,p<0.001)。此外,社會支持(β=0.398,SE=0.064,t=6.244,p<0.001)和心理彈性(β=0.378,SE=0.079,t=4.768,p <0.001)均與自我效能感呈顯著正相關。自我效能感在社會支持與心理彈性之間影響的中介效應量為0.151,bootstrap95% 置信區(qū)間不包含0(CI[0.083,0.246]),表明中介效應顯著,占總效應的比例21.22%,因此自我效能感在社會支持和心理彈性之間發(fā)揮部分中介效應。
表3 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應分析(N=221)
描述性統(tǒng)計結果表明,特殊兒童父母的心理彈性總分平均為3.71 分(SD=0.51),高于理論中值3 分,特殊兒童父母的心理彈性得分處于中等偏上水平,與以往的研究結果一致[14]。這一結果表明,盡管特殊兒童的家庭面臨著巨大挑戰(zhàn),但部分父母表現(xiàn)出了適應性管理,甚至對家庭動力做出了積極貢獻[6]。此外,經過心理彈性的重新整合,有些特殊兒童父母獲得成長、心理彈性水平達到更大程度的提升。那些具有較高心理彈性的特殊兒童父母,可能正是通過心理彈性的瓦解重組使自身的心理彈性達到了更高水平[3]。因此,特殊兒童父母的心理彈性值得進一步關注和促進。
方差分析的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輕度障礙兒童的父母自我效能感顯著高于中度障礙兒童的父母。這與以往的研究相一致[13]。這一結果表明,相較于障礙程度重的孩子,特殊兒童的障礙程度越輕,其父母對孩子的撫育難度越小,比較容易在照顧和教育中獲得積極的情緒體驗,這將有助于自我效能感的發(fā)展。
研究結果顯示,特殊兒童父母社會支持程度與心理彈性水平之間呈顯著正相關。也就是說,特殊兒童父母的社會支持程度越高,其心理彈性水平也越高,這與以往研究結果相一致[5]。根據社會支持的緩沖模型,社會支持被看作是個體壓力的重要緩沖系統(tǒng),可以緩解外界影響對特殊兒童父母心理彈性的負面影響[3];社會支持的威脅模型也認為,一些壓力性事件或逆境往往會導致個體知覺到的社會支持減少,社會支持的減少進而會導致心理彈性水平的降低[13]。因此,社會支持有助于家庭抵御危機,也有助于恢復危機前存在的平衡[11]。此外,父母在照顧特殊兒童時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精力,但是特殊兒童的康復是一個漫長且成效不會立竿見影的過程,父母在兼顧家庭生活和特殊兒童康復與教育過程中更容易遭遇各種挫折和失敗[12]。按照習得性無助感理論,頻繁的“失敗”經驗,是降低個體自信心水平的重要內在因素之一[9],進而對心理彈性造成消極影響。從實踐角度來看,研究結果強調了為特殊兒童家庭提供持續(xù)性社會支持的重要性。因此,房悅等人[3]認為通過提供多樣、有效的社會支持資源,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有效緩解特殊兒童父母在照顧、陪伴特殊兒童過程中以及康復效果與預期相差較大時產生的抑郁、焦慮等消極情緒,進而能冷靜、客觀地分析遇到的困難,快速調整身心狀態(tài),從而提升特殊兒童父母的心理彈性水平。
相關分析表明,特殊兒童父母的社會支持與自我效能感之間呈顯著正相關,這與以往的研究結果一致[11]。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領悟到社會支持程度越高的智力障礙兒童父母在照顧、陪伴孩子以及協(xié)助孩子進行康復治療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更多的來自家庭、社會等方面的支持和鼓勵,也更相信自己有能力將孩子照顧得更好,并傾向采用積極的方式應對照顧和康復訓練過程中的各種問題[12]。父母將這些正能量傳遞給特殊兒童時,在一定程度上能促進他們的康復,良好的康復效果反過來也會促進父母更積極的自我評價,也更加自信和樂觀,其自我效能感水平也就越高[8]。相反,如果特殊兒童父母的社會支持不足或脆弱,很容易對孩子的養(yǎng)育和康復訓練缺乏信心[14]。因此,通過有效加強特殊兒童父母的社會支持程度,能提升父母的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健康水平,從而促進特殊兒童的康復。此外,特殊兒童父母的自我效能感與心理彈性呈顯著正相關,即自我效能感水平高的個體,其心理彈性水平也會越高,這一結果在其他人群中也有類似發(fā)現(xiàn)[17]。例如,有研究發(fā)現(xiàn),大學生自我效能感在自我調節(jié)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能夠提高大學生應對壓力的能力和挫折的容忍度,進而促進其心理彈性水平[17];另有研究也證實,自我效能感作為心理彈性的指標,預示著父母有更強的能力來應對撫養(yǎng)自閉癥患兒的挑戰(zhàn)[6]。因此,對特殊兒童父母來說,自我效能感與心理彈性之間的積極關聯(lián)具有更重要的意義。
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特殊兒童父母的社會支持不僅能夠直接積極影響心理彈性水平,也能通過自我效能感間接影響心理彈性。這與在其他群體中的研究結果相一致[10]。研究結果對于豐富社會支持對心理彈性的作用機制方面的文獻具有重要的價值。有研究者認為父母領悟到的社會支持無論是精神支持還是物質支持,均極大地提高了父母的自我效能感水平[13]。另外,在特殊兒童的康復治療和訓練過程中,其家庭所承受的經濟、心理和精神上的壓力巨大,父母能否以積極、主動的態(tài)度面對特殊兒童的障礙表現(xiàn)以及解決問題和尋求幫助至關重要[8]。其中,自我效能感作為個體保護性因素對心理彈性水平的提升有重要影響[14]。已有研究發(fā)現(xiàn),父母的自我效能感可以有效緩解他們在照顧特殊兒童過程中所承受的壓力,降低其抑郁、焦慮等消極情緒,并且消極情緒能夠負向預測個體的心理彈性水平[13]。也就是說,經歷過較少消極情緒的個體可能不會沉溺于悲傷和痛苦的感覺,從而不會削弱其解決問題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這意味著個體在面臨壓力事件時能夠積極適應挫折和困難,進而提升心理彈性水平。由此可見,社會支持程度高的特殊兒童父母能體驗到更高水平的自我效能感,并能利用它來強化自身的心理彈性水平。
特殊兒童父母的社會支持總體均分為5.03分,高于理論中值4 分;自我效能感總體均分為3.69分,低于理論中值4分;心理彈性總體均分為3.71分,高于理論中值3分。
特殊兒童父母的社會支持和心理彈性總分在特殊兒童障礙程度變量上不存在顯著差異。在特殊兒童障礙程度上自我效能感總體存在顯著性差異,其中輕度障礙兒童的父母自我效能感顯著高于中度障礙兒童的父母。
特殊兒童父母的社會支持、自我效能感與心理彈性兩兩之間呈顯著正相關。
特殊兒童父母的社會支持不僅直接影響心理彈性水平,還通過自我效能感這一中介變量間接作用于心理彈性。
1.構建特殊兒童父母社會支持系統(tǒng)
構建特殊兒童父母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可從正式社會支持(政府、機構、康復治療機構、社區(qū))和非正式社會支持(親人、朋友、同事)兩個主要方面入手。
第一,殘聯(lián)等相關政府部門應該為特殊兒童家庭在特殊兒童的生活保障、康復教育以及就業(yè)等方面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護,并且將各項政策落到實處,使特殊兒童及其父母能獲得真正的權益;此外,還應加大對特殊家庭的經濟支持,向特殊家庭提供醫(yī)療康復、教育等方面的福利支持,以減輕特殊兒童父母的經濟壓力;與此同時,醫(yī)院應加強兒童出生前和幼兒時期的各項體檢,做到及早發(fā)現(xiàn)并查明病因,積極進行干預治療,盡可能地降低特殊兒童的比例。
第二,社區(qū)或村委會應該設立相關部門,組織專業(yè)工作人員進行充分調研,深入了解特殊家庭的實際需求,并要充分發(fā)揮上傳下達的橋梁紐帶作用,向上級部門傳達特殊家庭的想法和需求,積極為特殊家庭申請有效的社會救助和提供各項幫助;同時,還應給予特殊家庭情感上的支持,大力營造對特殊家庭關愛的氛圍,和諧、平等的生活環(huán)境也能提高特殊兒童父母心理彈性水平。
第三,康復訓練機構、培智學校等相關工作人員,不僅要為特殊兒童提供診斷和康復指導,還應關注其主要照顧者——特殊兒童的父母。在與特殊兒童父母接觸中,應加強父母自身對康復技能的了解和掌握,并及時提出建議和指導,提升他們在對特殊兒童的養(yǎng)育和康復治療中的教養(yǎng)效能感。
第四,特殊兒童父母及家庭成員應正確看待特殊兒童的發(fā)展狀態(tài),避免產生對于特殊兒童的誤解,進一步增強家庭的凝聚力,充分發(fā)揮家庭支持的重要作用。
2.減輕特殊兒童父母的心理壓力,提升自我效能感水平
心理工作者和特殊教育工作者應當定期走進特殊兒童家庭,做好特殊兒童父母的心理咨詢與援助工作,幫助他們掌握發(fā)泄情緒的正確方法和緩解心理壓力的有效途徑,進而減輕其心理壓力,提升其自我效能感。特殊兒童父母自身應轉換認知方式,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待特殊兒童,從心理上接納孩子現(xiàn)有的狀態(tài);并且認識到自己的消極情緒會影響到特殊兒童的康復效果。同時也應該積極投身于工作和參加各種活動,培養(yǎng)自己的興趣愛好,努力發(fā)展自身積極、堅強的人格品質。此外,作為特殊兒童的直接養(yǎng)育者,父母要對自己的心理狀態(tài)有一定覺察和認識。應主動向醫(yī)護工作人員尋求心理幫助,并學會正確宣泄不良情緒的方式,進而提升自身的心理調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