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石刻所見遼代寡居婦女生活境況

2022-09-19 02:52:26
關(guān)鍵詞:蕭氏契丹墓志

王 丹

(渤海大學(xué) 歷史文化學(xué)院,遼寧 錦州 121013)

0 引言

歷史上遼國的女性形象不同于漢族傳統(tǒng)女性的內(nèi)斂柔和,而是豪放的、強勢的,社會地位很高。通常認(rèn)為她們的貞節(jié)觀念較為淡薄,存在著像接續(xù)婚這樣令人難以接受的婚俗習(xí)慣。國內(nèi)學(xué)術(shù)界對遼代女性的社會地位、婚姻制度、貞節(jié)觀念等進行了研究,但對遼代寡居婦女生活境況的專門研究較少。史書中對遼代寡居婦女的記載極為有限,好在遼代的墓志、碑銘中留下了大量可供研究的珍貴資料。墓志文體有固定格式,女性信息附著在丈夫之后,很容易判斷其是否屬于寡居婦女。墓志資料內(nèi)容豐富,詳細(xì)記載了遼代寡居婦女的生平事跡,包括出身背景、丈夫死后的生活境況以及宗教信仰等內(nèi)容,足以支撐起對遼代寡居婦女生活境況的研究。史書中記載的多為契丹貴族婦女,而石刻資料提供的樣本類型較為全面,既有契丹族婦女,也有漢族婦女,既包括貴族階層,又包括平民階層。因此,將通過分析遼代石刻文獻及相關(guān)史料,對遼代寡居婦女的生活境況進行研究。

1 墓志所見遼代寡居婦女基本信息分析

根據(jù)向南先生的《遼代石刻文編》[1]以及《遼代石刻文續(xù)編》[2]所收錄的墓志資料,將遼代寡居婦女基本信息進行統(tǒng)計,見表1。

表1 《遼代石刻文編》《遼代石刻文續(xù)編》所見遼代寡居婦女基本信息Tab.1 basic information of widowed women in Liao Dynasty as seen in Stone Inscriptions of Liao Dynasty and Continuation of Liao Dynasty Stone Inscriptions

續(xù)表1

續(xù)表1

大部分寡居婦女的信息附帶在丈夫墓志的后面且極為簡略,只有少部分貴族婦女有自己的墓志,可以獲得較為詳細(xì)的信息,通過對表1中72位寡居婦女的基本信息進行統(tǒng)計可以發(fā)現(xiàn)以下特點。首先,寡居婦女的民族構(gòu)成包括漢族人和契丹族人。表1中共有寡居婦女72人,其中漢族婦女46人,占比為64%,契丹族婦女26人,占比為36%。漢族寡居婦女人數(shù)較多,這與遼境內(nèi)有較多漢族人居住有關(guān),遼是一個由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多民族國家,其中漢族人口數(shù)量高于其他民族。五代時期,中原戰(zhàn)火不斷,很多漢族人逃難到遼境內(nèi),《新五代史·四夷附錄》記載,“是時,劉守光暴虐,幽、涿之人多亡入契丹”[3]。還有被遼統(tǒng)治者擄掠過去的,“明年秋九月,以兵四十萬伐河?xùn)|代北,攻下九郡,獲生口九萬五千”[4],到石敬瑭獻幽云十六州予遼,遼境內(nèi)的漢族人就更多了。再加上遼統(tǒng)治者聽取漢臣意見,采取“與民休息”政策,“樹城郭,分市里,以居漢人之降者,又為定配偶,教墾藝,以生養(yǎng)之”[5]。漢人在此定居,不復(fù)思?xì)w。因此,史料中有關(guān)漢族人的資料較為豐富,墓志中漢族婦女守寡的信息也相對較多。但如果從遼境內(nèi)的漢族人和契丹族人的人口總數(shù)來看,契丹族寡居婦女的人數(shù)比例并不低。

婦女的寡居時間可以反映貞節(jié)觀對遼寡居婦女的影響。墓志中關(guān)于女性的生辰以及結(jié)婚日期都很少見,很難確定其婚后多久開始守寡。但可以通過墓志記載的丈夫去世日期及婦女的去世日期,大體推斷其守寡時間,表1中共有寡居婦女72人,守寡年限不詳者46人,余下可推算出守寡年限者26人,其中漢族婦女19人,契丹族婦女7人。守寡時間在10年以內(nèi)的共計8人,其中漢族婦女5人,契丹族婦女3人。守寡時間在11~20年的共計5人,都是漢族人。守寡時間在 21~30年的共計 5人,其中漢族婦女4人,契丹族婦女1人。守寡時間在31年以上者共計8人,其中漢族婦女5人,契丹族婦女3人??傮w來看,漢族女性選擇寡居守節(jié)者較多,但契丹族寡居婦女守節(jié)者數(shù)量也不少,且守寡時間在30年以上的有3人,僅比漢族寡居婦女少2人。這也反映出封建禮教對契丹族婦女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認(rèn)為契丹族婦女貞節(jié)觀念較為淡薄的刻板印象。

表1中有28位寡居婦女獲得了封號,如“漆水郡夫人”“陳國公主”“清河郡太君”等。封號可分為某國公主、某國妃、某國夫人、某郡夫人、某縣君、某鄉(xiāng)君等[6],朝廷官員的母親,要在其封號前面加“太”字,如《劉祜墓志》記載,劉祜之母馬氏“少寡居,治家事以嚴(yán)格,教育四子皆有立??以蔭封扶風(fēng)郡太夫人”[1]236。封號為某國公主或者某國夫人的,大多出身皇室或者是皇親國戚,比如耶律琮之妻蕭氏“是大圣皇帝之侄女也”[1]343,得封“鄭國夫人”。這些得到封號的寡居婦女大部分出身貴族,處于社會上層,且她們的父親、兄弟、丈夫或者孩子都有官職在身,正因如此,才可以通過蔭封的方式得到封號?!兑刹势奘捠夏怪尽酚涊d,“夫人累封至蘭陵夫人,從夫貴也”[1]208,《李繼成暨妻馬氏墓志》記載,“母因子貴,夫人特封扶風(fēng)縣太君”[1]87。而那些沒有背景的平民寡居婦女,基本上很難得到這樣的封號,從側(cè)面反映出遼代婦女獨立性的消退,傳統(tǒng)封建文化中的“母憑子貴”“婦憑夫貴”思想對原本社會地位不低于男性的遼代婦女產(chǎn)生了一定影響。除了出身和家世背景,寡居婦女想得到封號還要具備高尚的品德,能夠得到朝廷賜予封號的,基本都是婦女中賢良淑德的典型。

2 寡居婦女的家庭生活概況

2.1 處理丈夫后事

丈夫去世后第一件事就是處理喪事,包括將丈夫尸體運回鄉(xiāng)里,為丈夫修建墓地,請人撰寫墓志和修建石塔,完成丈夫遺愿等。無論是契丹族還是漢族,都有將亡者歸葬祖塋的意愿和習(xí)俗。如到外地做官卒于任職地者,或者出差辦事卒于途中者,就需要其遺孀將丈夫遺體運回原住地,葬于祖塋。咸雍九年(1073年),蕭德恭朝覲,在回來的路上因病去世,年僅三十八歲。其妻漆水郡耶律氏“攀轅引鞅,號護靈轜,以冬十一月二十一日葬于奉先軍北黑山,從祖塋也”[5]153。丁文逳,天慶三年(1113年)五月,“遘疾,卒于官所”[2]640,享年五十歲。其夫人“以其年八月十二日葬公于宛平縣仁壽鄉(xiāng)陳王里,祔先塋之左,禮也”[2]640。落葉歸根,是習(xí)俗,是禮法,更是亡者的遺愿,遺孀們盡自己最大能力,使亡者得以安息。除了要將丈夫遺體運回祖地,還要組織人為其修建墓地,檢校太師兼政事令、漆水郡開國公耶律琮重病時,其妻“鄭國夫人”蕭氏“親奉湯藥,朝不暇食,體唯溫涼”[1]342,悉心照料丈夫,但耶律琮病入膏肓,不久就去世了。為處理后事,蕭氏帶著3個兒子和年紀(jì)尚幼的女兒,“并門生故吏部曲人員”[1]343,詢問修建墓地的情況,尋找適合安葬的地方。至保寧十一年(979年)春二月丙寅,蕭氏親自組織施工,“爰命植夫,馭馳于役,庸賃百工,大營葬事”[1]343。修建的墓穴“其壙也東西五仞,南北七尋,大小方圓,于禮無陋”[1]343。剛居喪的婦女,忍受喪夫之痛,組織這樣的大工程,竭力維護死去丈夫的身份和地位,可敬可嘆。

此外,遺孀還要請人為丈夫撰寫墓志,如寧遠(yuǎn)軍節(jié)度使蕭僅之妻耶律氏,在處理丈夫喪事時“命為制詞,擢匠刊石”[2]192。又如劉從信之妻江氏,因為馬上要掩閉丈夫的墓穴,想請人為丈夫撰寫墓志。但劉從信不入仕途,也沒什么名聲,以至于“今為無人修撰,不得墓志”[1]212,只得自行在石碑上簡述祖輩及家庭成員情況,以此作為墓志,但缺少一般墓志上的褒揚之辭,評價之語。除了墓志,還有遺孀為亡夫出資修建石塔,為逝者祈福,《李從善幢記》記載,“大遼國燕京良鄉(xiāng)縣劉李村李阿牛奉為亡夫李從善特建石匣并塔一座”[1]263。處理完喪事之后,遺孀還要完成丈夫的遺愿,《創(chuàng)建靜安寺碑銘》中記載,遼建雄節(jié)度使、左千牛衛(wèi)將軍、檢校太師耶律昌允曾有夙愿“肇開勝藍(lán)”[2]361,即修建一所寺院。其妻蘭陵郡夫人蕭氏“抱未亡之永恨,緝已墜之遺功,發(fā)大勇猛之勝心”[2]361,花費12年時間,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最終于遼道宗咸雍年間建成靜安寺。在建寺期間,長子耶律佶得到一顆佛牙,上面有舍利七百余粒,對此佛寶,蘭陵夫人選取位于佛寺“旁出之乾位”[2]361的孤峰作為藏納舍利子的凈地,使得“舍利之影落覆邱塋,則太師公之遺墟,承蔭其下”[2]362。又在上面修建一座永安塔,既實現(xiàn)了先夫的遺愿,也為后世留下了珍貴的佛教建筑遺產(chǎn)。

2.2 撫養(yǎng)子女

處理完丈夫的后事,寡居婦女的一項重要任務(wù)就是撫養(yǎng)子女。遼代婦女結(jié)婚較早,丈夫去世后,子女年幼,她們必須承擔(dān)起撫養(yǎng)子女的重任,教導(dǎo)子女,直至成家立業(yè)。如趙國夫人張氏,自丈夫梁援過世后,“乃趙國夫人清持閫節(jié),靜藹閨風(fēng),克正其家,善訓(xùn)于子”[2]568,可知張氏承擔(dān)起教導(dǎo)子女的責(zé)任,且家教甚嚴(yán),以至于“諸子孫稟傈常若履薄臨深,無敢違于慈訓(xùn)”[2]568。在張氏的教導(dǎo)下,兩個兒子都做了官,長子慶先進士及第,“授太子洗馬,直史館應(yīng)奉閣下文字”[2]566,次子慶元“授閣門通事舍人,見帶洛苑副使”[2]567,對于寡居婦女來說,沒有比子女成才更讓人慰藉。又如韓匡嗣卒于乾亨五年(983年)十二月,其遺孀蕭氏“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四者備矣”[1]31,“治家嚴(yán)整,有鐘郝之禮范焉。婦女嬪敬,皆嗃嗃如也。訓(xùn)勵諸子,咸登于顯列”[1]28,把家事治理得井井有條,族內(nèi)人事和諧,兒子也在其教導(dǎo)下做了高官。再如守幽都府薊北縣令李繼成,統(tǒng)和二十三年(1005年)去世,年僅三十四歲。撫育孩子的重?fù)?dān)落在妻子馬氏身上,馬氏不辭辛勞,“并恒深鞠勉,苦遣進修”[1]88。墓志贊其 “趨庭雖失于嚴(yán)君,擇鄰幸憑于慈母”[1]88,雖然其子女在成長過程中缺失了父愛,但馬氏如孟母一般教子有方,也因此“果致榮名,得諧祿養(yǎng)”[1]88。

2.3 接受贍養(yǎng)

寡居婦女年老后需要子女贍養(yǎng),法律條文也規(guī)定,“民間有父母在,別籍異居者,聽鄰里覺察坐之。有孝于父母,三世同居者,旌其門閭”[7]。鮮于氏,顯州觀察判官、大理評事鮮于鈞之女,鮮于鈞早逝,留下孤兒寡母相依為命。鮮于氏極為孝順,“事其孀母,冬溫夏扇,晨省暮問,如嚴(yán)姑之敬”[2]684,舉止恭敬,照顧周到。當(dāng)母親生病時,鮮于氏送飯端藥,“自夜達(dá)旦,未曾解衣”[2]684,這樣的孝行也獲得了鄉(xiāng)鄰的稱贊,“鄉(xiāng)戚眾口,莫不稱美”[2]684。幽都府薊北縣令李繼成,在父親去世后,“荷外祖之明訓(xùn),奉嬬母以孝聞”[1]87。此外,還有依靠閨女,女婿贍養(yǎng)的,如閻氏“孝敬慈柔,鄉(xiāng)鄰藉甚”[2]411,在鄉(xiāng)里名聲很好,丈夫去世后跟隨女兒和女婿居住,“及稱未之見諒之死,以家二女選婿同居,感之悅之,俱至和順”[2]411。

寡居婦女撫育子女長大成人極為艱辛,如幽都府薊北縣令李繼成之妻馬氏那樣圓滿的結(jié)局固然很好,但如果兒女英年早逝,則會使寡居婦女原本就不幸的生活雪上加霜,老無所依。如忠正軍節(jié)度留后、檢校司空蕭德恭之妻耶律氏,在丈夫去世后堅守貞節(jié),獨力撫養(yǎng)子女,使子女得以成人,后因病于乾統(tǒng)十年(1110年)五月去世。但她的子女去世更早,其長子蕭瑩,駙馬都尉,“一命特除始平軍節(jié)度使,政有其聲”[1]271,正當(dāng)壯年,于乾統(tǒng)二年(1102年)四月一日去世。長女蒲蘇娘子嫁人后身故,孫輩也有數(shù)人早夭。對于寡居婦女而言,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骨深鋸肉,不謂之酸,飲鴆如茶,不謂之苦”[1]271。對于這些老年喪子的寡居婦女來說,接受家族的照料也許是她們最好的選擇,如梁國太妃耶律氏與蕭術(shù)哲生有兩個兒子,皆早逝,幸而耶律氏家族命耶律乙辛贍養(yǎng)耶律氏,使其“疾得請以族養(yǎng)”[5]257。

3 寡居婦女以崇信佛教為精神寄托

遼代佛教盛行,一般將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在龍化州修建寺廟作為創(chuàng)建佛寺的開端[8]。遼圣宗時期,由于遼、宋關(guān)系緩和,“太平既久,而人心向善,故此教所以盛宏”[2]662。遼興宗、遼道宗時期,僧人甚至可以做官,如上京開龍寺圓通悟理大師鮮演于遼道宗壽昌二年(1096年),“遷崇祿大夫、檢校太保”[2]668。許多貴族紛紛慷慨解囊,捐地捐款,修建寺廟佛塔,平民百姓財力微薄,合力出資修建佛寺,在這樣的背景下,遼代婦女自貴族到平民都虔誠地信奉佛教。

對于寡居婦女來說,宗教信仰是治療心靈創(chuàng)傷的良藥。在古代,無論是游牧經(jīng)濟還是農(nóng)耕經(jīng)濟背景下,男子都是生產(chǎn)勞動的主要承擔(dān)者。女性喪夫就意味著喪失了家庭主要勞動力,將遭受精神和生活雙重打擊。一方面要承受喪偶之痛,另一方面要獨自承擔(dān)起撫養(yǎng)子女、家庭勞動、贍養(yǎng)老人等生活重?fù)?dān)。除此之外,封建禮教影響力不斷增強,要求寡居婦女堅守貞節(jié),寡居婦女想通過改嫁來減輕生活壓力也可能受到輿論譴責(zé)。不幸的遭遇使寡居婦女需要尋求精神慰藉,而佛教倡導(dǎo)的“受難”“輪回”等教義,很容易引起寡居婦女的共鳴,成為其精神支柱。

秦晉國長公主,遼景宗長女,名觀音女?!哆|史·公主表》記載,“觀音女,下嫁北府宰相蕭繼先”[9]。統(tǒng)和二十二年(1004年)蕭繼先去世,觀音女自三十五歲開始守寡,忍受喪夫之痛,“克正母儀,遂專家事”[2]249,承擔(dān)起管理家庭事務(wù)的重任,然而不幸的是觀音女一子二女皆先其去世。這樣的痛苦遭遇,使觀音女想從佛教中尋求解脫之法。墓志記載,“焚香祝無邊佛,設(shè)供飯無遮僧。彌留罔瘳,奄先朝露”[2]249。

子女是父母的希望,對于寡居婦女來說更是生活下去的動力,撫養(yǎng)孩子長大成人的信念使她們勇于面對生活的艱辛??僧?dāng)子女長大成人,不再依賴母親后,這一信念也就隨之消解。于是,有的寡居婦女就開始信仰佛教,尋找新的精神寄托。如遼興宗、遼道宗兩朝宰相兼侍中劉六符之女劉五拂,生下三男一女,三十六歲嫠居。劉五拂堅守貞節(jié),誓不再嫁,將精力轉(zhuǎn)移到撫養(yǎng)子女上,在子女成人后劉五拂出家,引起轟動,“京師聞之,大駭”[6]512。耶律昌允之妻蕭氏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二子、二孫“皆先夫人終”,哀傷和苦悶可想而知,蕭氏“以焚香禮佛為事,以濟僧施貧為念,讀誦經(jīng)典,日不暇給”[1]209,此外,蕭氏還出資修建佛寺。秦越國妃也在丈夫去世后“口不嗜葷茹,色不尚鈆華,惟奉佛筵僧為施,以薦冥?!盵1]230,可見為亡者禱告,為生者祈福,也是遼代寡居婦女崇信佛教的重要目的。

4 結(jié)語

通過對《遼代石刻文編》《遼代石刻文續(xù)編》等石刻資料以及相關(guān)史料的收集、整理,從遼代寡居婦女的基本信息、家庭生活、宗教信仰3個方面,分析遼代寡居婦女的生活狀況,展現(xiàn)了她們忠貞、不畏辛勞、堅韌不拔的美德和精神風(fēng)貌。她們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但都注重自身的婦德修養(yǎng),貞節(jié)操守。究其根本,源于遼統(tǒng)治者“尊孔崇儒”,接受儒家思想文化教義,并使其逐漸滲透到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各個層面。寡居婦女堅守婦道,被視為賢妻良母、貞節(jié)烈女,被樹為典范更是儒家文化消解部分契丹舊俗后在女性群體中的體現(xiàn)。

猜你喜歡
蕭氏契丹墓志
五代墓志所見遼代史料考
遼耶律公迪墓志考
南陽出土兩方唐代墓志
鎮(zhèn)江蕭氏家族考
A new record of the capped langur(Trachypithecus pileatus) in China
“一國兩制”由契丹人首創(chuàng)?
紅土地(2016年12期)2017-01-15 13:47:01
賦與唐代墓志
若干契丹大字的解讀及其它
女真文“契丹”考
鳳翥契丹
平山县| 吴川市| 原平市| 漳州市| 祁阳县| 大庆市| 孝义市| 修文县| 临沭县| 漾濞| 麻江县| 正镶白旗| 郧西县| 修文县| 黑山县| 赣榆县| 石城县| 色达县| 循化| 辽宁省| 淄博市| 平潭县| 文成县| 长兴县| 汾西县| 藁城市| 延川县| 阜宁县| 屏东市| 都江堰市| 峡江县| 石嘴山市| 旺苍县| 廊坊市| 扬中市| 邛崃市| 富川| 哈尔滨市| 建德市| 灌南县| 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