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富威,張麗君,王亞柱,顏曉菁,王萍萍
(中國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血液科,沈陽 110001)
膿毒癥是由感染所致的全身炎癥反應(yīng)綜合征,若病情進展,可引起循環(huán)障礙和細胞代謝功能障礙,具有極高的病死率。早期的診斷和治療對患者的預(yù)后極其重要[1]。當前廣泛使用的生物標志物有C反應(yīng)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降鈣素原(procalcitonin,PCT)和白細胞介素(interleukin,IL)-6。近年來,中性粒細胞CD64指數(shù)被認為在診斷感染性疾病中具有良好的前景和臨床應(yīng)用價值。本研究通過比較中性粒細胞CD64指數(shù)、CRP、PCT以及各項細胞因子對感染性疾病并發(fā)膿毒癥診斷的價值,旨在為膿毒癥的早期診斷及治療提供參考依據(jù)。
選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重癥醫(yī)學科收治的感染性疾病患者85例和同期健康對照者100例為研究對象。其中,感染性疾病組診斷為膿毒癥者62例,非膿毒癥感染者23例。膿毒癥組患者男42例,女20例,平均年齡為(67.89±14.83)歲;非膿毒癥感染組患者男16例,女7例,平均年齡為(68.35±20.38)歲;同期健康對照組中,男43 例,女57 例,平均年齡為(60.13±12.79)歲?;颊咴谀挲g、性別等一般資料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 1。本研究經(jīng)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且各組人員均知情并同意參與本次研究。
CD64通過流式細胞儀BD CantoⅡ檢測。取EDTAK2抗凝全血50 μL,加入2 μg/mL的CD64-PE抗體和2 μg/mL的CD45-PerCP抗體,避光孵育 30 min,加入500 μL溶血劑,在室溫下靜置10 min,離心倒上清,然后用2 mL PBS 重復(fù)洗滌 2 次,再加入300 μL的PBS制成細胞懸液,上流式細胞儀檢測。PCT通過羅氏cobas8000 檢 測,CRP 采用日立7600檢測,血常規(guī)采用希森美康血細胞分析儀檢測,細胞因子采用流式細胞儀檢測。
采用 SPSS 23.0 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采用受試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線對CD64指數(shù)、PCT、CRP、IL-6的單獨及聯(lián)合檢測效果進行分析,ROC曲線下面積(area under the curve,AUC)反映指標的診斷價值。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與對照組相比,CD64指數(shù)在膿毒癥組及非膿毒癥感染組表達均增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各組CD64指數(shù)及一般資料情況比較Tab.1 Comparison of CD64 index and general data in the control and infected groups
比較CD64指數(shù)、PCT、CRP、白細胞計數(shù)、中性粒細胞百分比(percentage of neutrophils,NEU%)及細胞因子(IL-2、IL-4、IL-6、IL-10、IL-17、γ干擾素(interferon-γ,INF-γ)、腫瘤壞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在膿毒癥組及非膿毒癥感染組間表達情況,見表2。與非膿毒癥感染組相比,CD64指數(shù)、PCT、CRP、IL-6在膿毒癥組表達均增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CRP、白細胞計數(shù)、NEU%及其余各項細胞因子(IL-2、IL-4、IL-10、IL-17、INF-γ、TNF)表達在膿毒癥組和非膿毒癥感染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
表2 膿毒癥組和非膿毒癥感染組CD64、PCT、CRP、WBC、NEU%及細胞因子表達情況()Tab.2 The expression of CD64,PCT,CRP,WBC,NEU%,and cytokines in the sepsis and non-sepsis infection groups()
表2 膿毒癥組和非膿毒癥感染組CD64、PCT、CRP、WBC、NEU%及細胞因子表達情況()Tab.2 The expression of CD64,PCT,CRP,WBC,NEU%,and cytokines in the sepsis and non-sepsis infection groups()
1)P <0.05 compared with the sepsis group.
ROC曲線分析結(jié)果顯示,CD64指數(shù)、PCT、CRP和IL-6的AUC分別為0.779、0.730、0.737和0.493。CD64指數(shù)、CRP、PCT、IL-6 4項指標聯(lián)合檢測的AUC為0.813,見圖1。由此可見,CD64指數(shù)AUC大于CRP、PCT及IL-6,單獨診斷效率最高;當 CD64指數(shù)、CRP、PCT、IL-6這4項指標聯(lián)合使用診斷膿毒癥時,AUC最大,可提高診斷效率。
圖1 不同指標對膿毒癥診斷的ROC曲線Fig.1 ROC curve depicting the efficiency of different markers in diagnosing sepsis
膿毒癥組中51例患者經(jīng)抗感染治療3~7 d,病情好轉(zhuǎn)后復(fù)查各項指標,治療前后相比較,治療后CD64指數(shù)、PCT、IL-6、IL-10、INF-γ水平均明顯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膿毒癥組患者抗感染治療前后情況比較()Tab.3 Comparison of index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the sepsis group()
表3 膿毒癥組患者抗感染治療前后情況比較()Tab.3 Comparison of index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the sepsis group()
1)P<0.05 compared with before treatment.
膿毒癥的早期確診對于疾病轉(zhuǎn)歸意義重大,因其早期癥狀不明顯,應(yīng)盡量采取多種元素確診。臨床常用的炎癥指標如 WBC、NEU%、CRP等缺乏特異性,在應(yīng)激、創(chuàng)傷及免疫性疾病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CD64是免疫球蛋白G的Fc片段Ⅰ型受體,通常情況下,在成熟中性粒細胞表面幾乎不表達,而細菌感染時大量表達,4~6 h 內(nèi)水平即可升高[2-3]。研究[4-5]證實膿毒癥患者CD64表達明顯增加。CONG等[6]的meta 分析認為在成人膿毒癥診斷中CD64診斷價值優(yōu)于PCT及 IL-6。YIN等[7]對成人膿毒癥患者的研究提示CD64為早期診斷及預(yù)后評估的重要指標。另有研究[8]表明重癥監(jiān)護病房膿毒癥患者CD64表達增高,抗生素治療有效患者CD64表達逐漸下降。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與非感染者相比,CD64指數(shù)在感染患者中表達增高,在并發(fā)膿毒癥的患者中表達高于非膿毒癥感染患者,抗感染治療后CD64水平明顯下降,與上述研究報道基本一致。
健康人血清中PCT水平極低,當發(fā)生細菌感染時機體內(nèi)毒素和致炎因子可抑制PCT的降解,導(dǎo)致PCT濃度的增高。BUSTOS等[9]的研究認為PCT優(yōu)于CRP,是診斷膿毒癥的良好標志物。本研究也認為PCT是膿毒癥患者早期診斷的有效標志物之一,在膿毒癥患者及非膿毒癥感染者間表達存在差異,并且同CD64指數(shù)一樣,治療后其表達水平明顯下降,可用于評估療效,但其單一診斷價值不如CD64指數(shù)。
IL-6是一種多效細胞因子,同時具有抗炎及促炎的雙向作用,是炎癥介質(zhì)網(wǎng)絡(luò)中的關(guān)鍵因子[10]。有研究[11]證實膿毒癥患者IL-6水平明顯高于非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癥反應(yīng)綜合征患者,可用于兩者的鑒別。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IL-6對膿毒癥診斷有一定的意義,但診斷價值不如CD64指數(shù)和PCT。
其他細胞因子(如IL-8、IL-10及TNF-α等)在一些研究[12-14]中被認為在膿毒癥患者中表達增高,且與疾病的嚴重程度密切相關(guān),但是沒有明確證據(jù)表明可以區(qū)分膿毒癥與非膿毒癥患者。本研究中這些細胞因子的表達不能有效鑒別膿毒癥,但膿毒癥患者經(jīng)抗感染治療后IL-6、IL-10、INF-γ水平明顯下降,有待擴大樣本量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在診斷膿毒癥時,單項診斷應(yīng)首選診斷價值較高的CD64指數(shù),聯(lián)合使用CD64指數(shù)、CRP、PCT、IL-6 4項指標診斷膿毒癥時,可提高診斷效率。此外,重癥監(jiān)護病房患者多數(shù)病情復(fù)雜,需結(jié)合病史、體格檢查和微生物等進行評估,對各項指標數(shù)值做出正確的解讀,為臨床治療提供更多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