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浩坤 徐 婧
(南京市中華中學附屬小學,江蘇 南京 210019)
小學單元“整理與復習”課堂意在讓學生對所學單元知識進行整理,查漏補缺,讓知識更加系統(tǒng)化、條理化,以提高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遷移和運用能力,從而不斷提高自主學習力,提高對知識體系的整體思維力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當前我國小學數(shù)學部分單元“整理與復習”課堂仍然是站在教師的立場上去設計的,充滿了大量的練習,忽略了學生在復習中的實際學習需求,花費了不少時間,成效卻未必好不同于以往,“問學”背景下小學數(shù)學單元“整理與復習”課堂以學生為主體,是一種圍繞學生的“問”和“學”展開的單元整理與復習模式,通過引導學生進行“問”,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進而實現(xiàn)“學”的過程“問”和“學”實際上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同構共生的這種從學生視角出發(fā)的教學模式不僅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能夠保障單元整理練習的有效性
“問學單”作為“問學”課堂的載體,需要從學生的視角出發(fā),強調發(fā)揮“問學”的作用該教學模式的應用和有效構建不僅能夠從根本上改變傳統(tǒng)以教師為主的教學形式,還能使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轉換為主動“問學”教師將其融入單元整理復習當中,有助于幫助學生構建清晰的知識體系和脈絡,實現(xiàn)對過往知識的查缺補漏,在有效提升教學效果的同時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除此之外,“問學”課堂的構建也是當前小學生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有效方式而“問學單”正是一種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對于落實素質教育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單元“整理與復習”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對學過的知識進行整理和復習,梳理知識網(wǎng)絡架構,以提升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其中知識的整理和網(wǎng)絡架構就是單元“整理與復習”教學中的重點內容教師在單元復習當中應用“問學單”,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反躬自問“反躬自問”一詞出自《禮記·樂記》:“好惡無節(jié)于內,知誘于外,不能反躬,天理滅矣”其指需要回頭檢查自己的得失在實際進行單元“整理與復習”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所學的單元知識進行系統(tǒng)化梳理,構建結構化的知識脈絡
1基于學生所學,自主梳理知識
學生可基于所學,基于已有經(jīng)驗,自主梳理單元知識的要點和架構在第一學段,學生還缺乏整理的經(jīng)驗和能力,因此,自主梳理的過程是由教師提供單元各個知識要點的小卡片,由學生按照自己的理解貼在紙上形成知識樹或者思維導圖在第二學段,教師應先幫助學生明確整個單元知識的主要內容,教會學生一些基本的整理方式,如條目式、板塊式、表格、框架式(大括號)、思維導圖等,然后隨著學生整理能力的提高慢慢放手,并積極引導和鼓勵學生用個性化的方式進行知識點的梳理復習課開始之前,教師可以提前預留相關復習作業(yè),讓學生在課前結合本單元課程內容、相關知識點以及自身理解繪制思維導圖,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使其參與到歸納整理過程中來,完成對于本單元內容的梳理和總結,了解單元學習內容以及各個知識點之間的關系在單元“整理與復習”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的方式進行探討和交流,使其不斷完善自己的思維導圖和知識框架,同時引導學生在多樣化的整理樣態(tài)中找到共性的核心要素,但要素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抓住知識之間本質的關聯(lián)
2教師以問引領,完善結構認知
從原有的認知結構走向目標認知結構是學習的本質這一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師要結合學生的自主梳理,發(fā)揮引領者的作用,促進學生目標結構認知的達成低年段的反躬自問環(huán)節(jié),學生可用教師提供的磁性知識點卡片,按照自己的認識結構貼在黑板上,再與同學交流而在中高年段,如在“多邊形面積的計算”這一單元的整理和復習過程中,教師可讓學生先進行基本圖形的梳理,然后對多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進行梳理,再以實際例題引導和鼓勵學生通過不同方式進行不規(guī)則多邊形面積的計算,最后構建思維導圖,對復習的知識進行總結學生常用的多邊形計算方式通常包括分割和補形兩種而不同學生的分割和補形方法各有不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說出自己的思路及列式方法,然后從多種解題思路中提出自己的問題,如做輔助線進行分割的依據(jù)是什么等在復習的過程中,教師需要一邊進行知識點的梳理,一邊構建思維導圖,幫助學生明確整個單元知識的主要內容,以加深印象,提高復習效果在此過程中,教師還要鼓勵和引導學生在組內進行討論,或者向教師尋求幫助,進一步優(yōu)化知識脈絡
在單元“整理與復習”的教學過程中,對于低年級學生教師應主要讓學生到黑板上把知識點貼一貼,或者教師做好部分的思維導圖讓學生填剩余部分;對于中高年級學生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的方式進行探討和交流,使得學生不斷完善自己的思維導圖和知識框架在此過程中,教師還需要鼓勵和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然后在組內進行討論或者向教師尋求幫助,進而解決問題,進一步優(yōu)化知識脈絡
3學生內化吸收,建構知識脈絡
在教師指導的基礎上,學生可說一說這個單元的知識結構,然后調整或再次梳理,用思維導圖的方式重新建構這個單元的知識脈絡,厘清知識間的聯(lián)系學生在這樣的過程中能習得整理的方法,發(fā)展用聯(lián)系的眼光看問題的能力,提升自主建構知識體系的水平
“勤學好問”出自宋·朱熹《朱子語類·論語》:“它而今是勤學好問,便謚之以文”
在實施過程中,勤學好問的板塊一般安排在最后,在教師給學生提供練習之后,目的是看學生仍有哪些未解決的問題,再集中小組或全班學生交流其中有研究價值的問題而由于一堂課的時間有限,故這一環(huán)節(jié)往往匆匆而過,學生提問的積極性大受打擊“問學”課堂,學生既是“問”的主體,也應該是“學”的主體,因而,基于學生整理后仍然存在的真問題驅動復習課的教學,是符合“問學”課堂理念,也更符合學生實際學習需要的
1組織引領,激發(fā)“問題”意識
因為很多學生一開始提的問題并不一定是真問題,也不一定是他深入思考后所問的問題,往往是為了完成問而問,不一定具有教學或思考的價值,因此,問學課堂的實施應貫穿新授課、復習課等所有課型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對學生應始終積極引導,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幫學生養(yǎng)成帶著問題進入課堂的習慣,并組織小組討論,幫助學生經(jīng)歷從“不會問”到“學會問”,再到“主動問”,最后能“問得好”的過程什么樣的問題更具價值?這里的“價值”不是單從教師的維度去判斷,而是從學生自身的學習需要和能否引發(fā)大家更深入的思考去判斷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結合實際情況不斷探索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和策略,并逐漸構建以“問”“學”“活動”為一體的新型教學模式,激發(fā)學生“問”的意識和水平,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促使學生真正做到“勤學好問”
2篩選問題,以“問”引“學”
學生的提問主要包括兩種類型:對于基礎能力稍弱、學習能力不強的學生而言,他們提出的大多數(shù)問題都是與基礎知識相關的,而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他們會主動思考,提出一些具有外延性的問題對于前者,教師可以引導其閱讀課本,也就是“問教材”,或者鼓勵學生向其他學生請教,也可以全班交流解決普遍存在的困惑,即“問同學”對于后者,通常需要“問老師”,即教師先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并適時點撥,引導學生更深入地思考并解決問題比如,學習完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用字母表示數(shù)”后,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2是(2×)×(2×)還是(2)?這是這個單元的一個難點,由這個問題出發(fā),教師可引導學生區(qū)分2與(2),使學生對于字母式的理解更深入
再如,在“多邊形的面積”單元整理與復習的問學單中,一學生問:兩個拼成平行四邊形的三角形或梯形,一定要完全相同嗎?學生想到利用推理、實踐(畫圖、剪拼)去驗證,在此基礎上還衍生了“等底等高的兩個三角形能否拼成平行四邊形”這樣的問題,逐一思考、辨析后,學生心中的困惑會逐漸解開
新時期背景下的小學數(shù)學教學強調因材施教,而“問學單”中“問”的主要目的就是在實際復習教學的過程中,結合學生提出的問題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這也是因材施教的重要體現(xiàn)
雖然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傳授的知識和內容是相同的,但是不同的學生其理解能力和學習能力存在一定差異,這就導致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情況各不相同因此,在進行單元“整理與復習”的過程中,為保障復習質量,不同學生的復習重點應是不一樣的這就要求教師借助“問學單”對學生進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然后根據(jù)學生的具體情況采取差異化教學策略,真正實現(xiàn)精準地教和個性化地學
教師需要以“問學單”為載體,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學習效果等進行了解,因此,首先需要科學、合理地進行“問學單”的設計“問學單”的設計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內容:其一,問自己,主要是針對本單元當中的基礎問題進行設計提問,了解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其二,問教材,主要是針對單元中各部分知識結構關聯(lián)的復習,幫助學生初步構建單元知識系統(tǒng)結構;其三,問同伴,這里的“同伴”既可以是學生,也可以是老師,教師可以在“問學單”中引導學生將在單元學習和復習過程中存在的疑惑和問題寫出來,并用問題引領學生與同伴進行深入的交流與探討
如在“小數(shù)乘除法”單元整理與復習的“問學單”中,生問:小數(shù)乘法、除法和其加法、減法的計算有何不同?
通過比較其異同,教師適時追問:它們?yōu)槭裁磿羞@些不同?
問題直指算法背后的本質,也就是算理:(1)小數(shù)加、減法要數(shù)位對齊,是因為相同計數(shù)單位的數(shù)字才能相加減(2)小數(shù)除法中商的小數(shù)點與被除數(shù)的小數(shù)點對齊,是因為把除數(shù)轉化為整數(shù)后,用多少個計數(shù)單位去除以除數(shù),所得的商也表示多少個這樣的計數(shù)單位,因此小數(shù)點對齊,數(shù)位也要對齊(3)小數(shù)乘法只需要末尾對齊,因為是將它當成整數(shù)乘法計算的,算出的結果表示多少個計數(shù)單位(4)小數(shù)乘法也是要進位的,所以豎式一般從低位開始算同樣從低位算起往前進位的還有加法,而減法不夠減時要從高位“借一當十”,因高位上的數(shù)字可能發(fā)生變化,因此也從低位開始算只有除法是高位余下的數(shù)可以轉化成低一級的計數(shù)單位繼續(xù)往下分,因此要從高位開始算這樣的思考和學習不是點到為止,而是讓學生真正學會比較、思考和分析,從而理解知識的本質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生的思考和提問受其經(jīng)驗和能力的影響,有其局限性所以,教師除了幫助學生建立結構化的認知,解決原有的困惑,還要發(fā)展學生的思維,適當挖掘其深度,拓展其廣度,而對此有效的方式即“叩問固學”
“學會”:錯題問診釋潛能
針對平時練習中常見的錯誤類型,學生會在“問學單”的“錯題問診”板塊進行自我梳理,釋放自身的潛能和主動性,不僅鞏固了知識和方法,也鍛煉了數(shù)學化的表達和自我評價、反思、總結等能力在此基礎上,教師再根據(jù)本單元復習課的重難點,結合學生自我梳理的情況進行適當補充
(1)增加練習的開放性
如,讓學生嘗試編幾種不同類型的算式,例如:□06÷8
(2)以變式題組的方式呈現(xiàn)
如,一塊三角形菜地的面積是108平方米,每平方米種9棵大白菜,能種多少棵?
一塊三角形菜地108平方米,每9平方分米種1棵青菜,能種多少棵?
(3)挖掘知識或方法的本質
如,下面三角形中,∠1的度數(shù)是( )
A.90° B.100° C.130° D.150°
“會學”:個性化的自主提升
教師根據(jù)教學需要提供可供學生自主選擇的個性化課后學習資料和作業(yè),并引導學生針對自己的薄弱環(huán)節(jié)選擇符合自己學習能力的學習資料和作業(yè),如能力較強的學生可以選拓展類的習題,進行個性化的提升這使學生真正學會根據(jù)需要主動學習,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發(fā)展在學生的能力達到一定程度時,教師可讓學生嘗試自主編題,實現(xiàn)思維的進階和飛躍
“雙減”之后,很多學校對于數(shù)學的考查不再是單純的計算,而是更靈活,更重理,更重視學生數(shù)學化的表達能力而基于“問學”的小學數(shù)學單元整理課堂能教會學生運用數(shù)學語言表達抽象的概念和學科知識,讓學生帶著一個個問題驅動整理與復習課堂,提高探究、協(xié)作、批判性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的課堂無疑更有生命力,更符合時代需要
綜上所述,“問學單”在小學數(shù)學單元“整理與復習”教學中的科學應用,不僅能夠滿足當前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需求,還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根據(jù)學生“問學單”的完成情況找準復習課的學習起點,從而對教學設計進行調整和優(yōu)化,還需要加強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提升學生的合作能力、提問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學生建立結構化的認知,發(fā)展學生的思維相信隨著教師對“問學單”的深入研究和反思,小學數(shù)學單元“整理與復習”課堂會幫助學生實現(xiàn)更好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