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wěn)態(tài)強磁場試驗裝置為科學研究提供穩(wěn)定的強磁場試驗環(huán)境,滿足國內(nèi)多學科前沿發(fā)展對于強磁場試驗條件的需求,而穩(wěn)態(tài)強磁超導裝置用絕緣材料作為該裝置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成為開發(fā)的關鍵點。其中混合磁體的復合材料水冷線圈作為其組成部分,關系磁體及裝備設置的可靠運行,能確保為科研工作者提供方便的試驗測試與分析環(huán)境。
絕緣筒體是混合磁體水冷線圈的重要部件,采用增韌環(huán)氧樹脂/無堿沃蘭布浸料纏繞成型,然后機械加工至外形尺寸。由于筒體壁厚較薄和性能要求較高,在纏繞成型的過程中控制纏繞張力和壓輥壓力來提升塑件的綜合力學性能,同時也導致樹脂的含量不足、塑件脫模困難等問題。為解決此類問題,針對超薄壁筒體成型模具的結構展開研究、設計,并輔以試驗、生產(chǎn)加以驗證。
伴隨我國建筑裝飾裝修行業(yè)的大力發(fā)展,清潔能源與綠色能源的應用范圍越來越廣,通過不斷加強清潔能源的應用,利用清潔能源進行建筑室內(nèi)裝飾裝修,能夠提升大氣污染與二氧化碳的控制水平,為居民營造一個更為健康的居住環(huán)境。清潔能源的合理應用,不僅能夠推動我國建筑行業(yè)的可持續(xù)化發(fā)展,而且有效滿足國家綠色發(fā)展需求,將其運用到建筑裝飾裝修當中,能夠減少生態(tài)環(huán)境污染,推動建筑室內(nèi)裝飾裝修設計實現(xiàn)生態(tài)化發(fā)展目標[4]。
興民煤礦礦區(qū)地貌屬溶蝕剝蝕中低山地貌,北部灰?guī)r分布區(qū)屬峰叢洼地;礦區(qū)所在的煤系地層分布區(qū)屬淺切脊狀山溝谷。一般標高1 350~1 500 m,最高1 582.5 m(營盤),最低1 277.6 m(紫馬河)。相對高差一般30~150 m,最大高差304.9 m。一條北西—南東向(大體沿興仁與晴隆縣之間的縣界)延伸的地表分水嶺橫亙礦區(qū)北緣。
絕緣筒體外形及尺寸如圖1 所示,規(guī)格型號如表1所示,絕緣筒體由柱形筒體、內(nèi)圈凸棱和外圈凸棱組成。
筒體采用玻璃纖維布增強環(huán)氧樹脂基復合材料成型,成型流程如圖2 所示。要求筒體直線度≤0.1 mm,表面粗糙度為
3.2 μm,彎曲強度≥400 MPa,絕緣性能電壓≥0.5 kV/mm。
筒體塑件的壁厚較?。?/p>
<1 mm),內(nèi)、外表面設計有均布的凸棱,塑件與模具的接觸面較大,厚度尺寸要求也相對較高,且直徑/厚度>100、長度/厚度>700,屬于超薄壁件,易造成脫模困難、脫模力使塑件開裂等現(xiàn)象。因此,需要進行合理的模具結構設計,在提高模具定位精度和剛度的同時,應著重考慮脫模方式。
思遠就鉆進廚房,與楚墨嘀嘀咕咕,兩個男人發(fā)出一陣怪笑。思蓉問他們:“嘀咕什么呢?”思遠從廚房里探出腦袋,說:“我在向楚墨請教韭菜炒雞蛋的做法?!彼既卣f:“韭菜炒雞蛋很可笑?”思遠的腦袋剛剛縮回廚房,思蓉就聽到他極力壓抑的“哧哧“的笑聲。思蓉問念蓉:“韭菜炒雞蛋怎么讓兩個男人笑成這樣?”念蓉說:“壯陽唄?!彼既仄财沧?,說:“那也不至于笑得嘴巴咧到耳朵后面??!”
依米珠單抗皮下注射吸收半衰期為 (1.7±1)d,皮下注射1 mg·kg-1的絕對生物利用度為80.4% ~93.1%,腹部、上臂和大腿不同部位皮下注射的絕對生物利用度相近,表觀分布體積11.4 L,表觀消除率 0.24 L·d-1, 消除半衰期為 (27.8 ± 8.1) d,依米珠單抗的表觀消除率和分布體積隨患者體重增加而增大[9]。依米珠單抗的藥動學特性不受年齡、種族、體內(nèi)FⅧ抑制物水平及輕、中度肝損傷的影響[9]。
根據(jù)塑件的特征及成型工藝,模具采用組合式模具,主要由凸模、凹模、定位環(huán)、芯軸、銷釘、螺栓、密封環(huán)等組成,如圖3所示。
在上述試驗的基礎上,通過Abaqus有限元分析軟件對筒體在成型后凹模合模應力、變形進行了仿真。P20鋼的密度取7.810 3 kg/m
,彈性模量設置為207 GPa,泊松比為0.25。安全系數(shù)取1.5,模具許用應力為250 MPa,成型模具極限撓曲變形量取0.08 mm。
其中,
≈2π
。由式(3)、(4)得:
≈
。
為保證模具的耐磨性和成型面粗糙度,在制造模具零件時,凸模采用40Cr 熱處理,通過車削、銑削、磨削、拋光、鍍鉻、拋光加工,使凸模表面粗糙度值≤
0.4 μm;凹模采用熱作模具鋼P20,P20硬度為30~42 HRC,無需熱處理,可直接用于模具零件加工,且尺寸穩(wěn)定性好,具有良好的切削性及拋光性。凹模拋光后表面粗糙度值≤
0.8 μm,保證塑件能順利地脫模。圖5所示為100 mm×100 mm試驗平板和筒體在不同粗糙度下的脫模力。
白云山風速年變化趨勢如圖6a所示,不同海拔月平均風速白云山頂最高(7.6 m/s),實驗林場最低(2.8 m/s),這與林場周邊植被茂密,下墊面風阻較大有一定關系。白云山頂植被較為稀疏,地勢空曠,風速變化受下墊面的影響較小,比較有代表性,山頂風速隨月份主要表現(xiàn)為“先增大,后減小”的趨勢,形成“兩峰兩谷”的分布特征,3—8月風速相對較大,其中6月風速最大(9.0 m/s),次峰值在4月(8.5 m/s),2月和9月風速最小(均為6.7 m/s)。而其他幾個海拔風速受白云山森林公園茂密樹林分布的影響較大,風速隨月份波動變化為主,變化幅度不一致,風速峰值和谷值出現(xiàn)時間也不一致。
簡化上式得粘附力計算公式:
運用八綱辨證理論開展中藥用藥咨詢的實踐體會…………………………………………………… 徐良輝等(11):1569
為減小模具和復合材料的結合力,凸模從結構上分兩段,通過芯軸、定位銷和螺母連接。根據(jù)凹模和塑件接觸的表面積大小,凹模分5~8 瓣式鑲件結構,各凹模之間通過螺栓和定位銷連接。凸模和凹模通過螺釘連接,軸向通過定位銷定位,徑向用限位環(huán)定位,控制塑件的厚度。塑件在成型后,為防止熔料進入螺釘、銷釘及配合面處,在模具的端面、環(huán)面上用O 形硅橡膠密封圈進行密封,如圖4所示。
該工況主要是考察復合材料件在完成鋪層后,組裝凹模時復合材料層對模具的反作用力。具體實施:將模具兩端螺紋孔處固定,凹模工作表面上逐漸施加到2.1 kN的總壓力。經(jīng)計算最大應力值為30.8 MPa,如圖7 所示,小于許用應力250 MPa;最大變形發(fā)生在模具中部,且變形由兩端向中間逐漸增大,最大變形量為0.049 5 mm,如圖8 所示,小于極限撓曲變形量0.08 mm,結構剛度滿足要求。
收縮變形轉化為周向彈性應變:
式中:
Q
——塑件脫模力(未考慮空氣阻力),kN;
——凸模工作表面斷面周長,mm;
——凸模工作表面長度,mm;
——脫模斜度,(°);
—摩擦系數(shù),取0.1~0.2;
—粘附力,取0.06~0.1 MPa;
——凹模合緊力(5瓣),kN。
模具結構反映了零件的截面尺寸、表觀狀態(tài)、性能等特點。因此,模具零件材料應具備熱穩(wěn)定性好、不易變形、加工方便、簡單和使用安全、可靠等特點,保證成型的塑件質(zhì)量穩(wěn)定。薄壁管類塑件型芯一般選用45#、40Cr、GCr15、65Mn 等材料,經(jīng)過熱處理后精加工、表面鍍鉻工藝再拋光,保證模具零件的剛度、耐磨性、粗糙度達到要求,有效降低脫模力。當采用RTM、模壓等工藝生產(chǎn)要求較高的塑件時,凸、凹模一般選用P20、718H、738H、S136 等模具鋼,因其具有優(yōu)良的拋光性、防銹性、耐磨性。
選取其中一種復合材料筒體規(guī)格尺寸計算粘附力
,并計算其脫模力,與實際脫模力進行對比。復合材料筒體的力學性能服從虎克定律:
式中:
——拉應力,kN;
——材料彈性模量;
——彈性應變。
如圖1所示塑件截面圖,其周向成型收縮:
式中:
——塑件收縮率。
關于我國知識產(chǎn)權法院體系建設的幾個問題.............................................................................................李明德 03.14
筒體成型過程中,由于纖維布張力、凹模的合緊力和固化冷卻收縮而包緊凸模,產(chǎn)生對凸模的粘附力,筒體脫出凸模的脫模力必須克服粘附力和摩擦阻力。影響塑件與模具零件工作表面粘附力的因素較多,與模具零件的截面形狀、塑件的壁厚、塑件的收縮率、對成型零件的摩擦系數(shù)等有關,在實際生產(chǎn)中只考慮主要因素,按如下公式計算脫模力:
復合材料超薄壁件在成型后均存在脫模困難現(xiàn)象,該模具結構可有效避免脫模時對塑件的損傷。脫模時先卸掉左端的螺母,將芯軸抽出,再拆掉限位環(huán)處的螺釘和銷釘,通過機械反推的方式將限位環(huán)推出,再用脫模機將兩段凸模分別從兩端脫出。由于在凹模兩端設計了脫模工藝臺階,塑件在成型時兩端補有脫模階梯,能保證在抽出凸模時塑件保留在凹模上,如圖4 局部放大所示。最后松動凹模各瓣處連接螺栓,依此用鐵錘、銅棒、橡膠錘敲震凹模的外表面,再通過凹模脫模氣孔導入0.1 MPa的干燥空氣,使塑件與凹模分離,松開螺栓及銷釘,卸下第1 瓣凹模鑲件,按照上述方法依次卸下其他幾瓣凹模鑲件。
其中,
為塑件厚度,mm。
圖6所示為T-01號塑件凹模合模預緊力對塑件厚度的影響,實踐證明當合模力為2 kN 時,成型的塑件厚度滿足要求。
將式(6)代入式(1)式可得:
式中:
總脫模力,kN;
——安全系數(shù),考慮脫模力為確保脫模動作穩(wěn)定可靠,需要足夠脫模驅動力,一般取2~3。
選取表1中編號T-01的筒體按式(7)計算,因塑件尺寸要求較嚴,模具脫模斜度微小、
值可忽略,即
=0,根據(jù)已有試驗數(shù)據(jù)
=10 GPa,
=0.04%,
=600/2=300 mm,
=2.1 kN,計算得
Q
=4.6 kN,
=8.9 kN;與實測值7.53 kN 接近,但計算值是在兩倍可靠性系數(shù)時計算所得,分析產(chǎn)生的偏差可能由于模具零件的表面平整度與粗糙度不均勻、不一致所致。
按照設計的模具結構進行加工制造,嚴格按材料的熱處理工藝、模具加工工藝實施,并通過千分尺測量法、壓鉛絲法對模具進行了檢驗,如圖9 所示。凹模分瓣后的模具及平板試驗件如圖10所示。
主動繪制“環(huán)境地圖”。檢察機關作為“正義之眼”,要善于做黨委政府的眼睛,及時發(fā)現(xiàn)并通報重大環(huán)境污染問題,這既是公益訴訟履職的要求,也能幫助相關行政部門及時整改,避免重大環(huán)境責任事故的發(fā)生。通過組織檢察干警日常走訪、開展定期不定期巡查等方式,加強對轄區(qū)內(nèi)山水林田湖草底數(shù)、污染源、危險源情況的了解,繪制“環(huán)境地圖”,主動向地方黨委提供服務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檢察方案。
按預先排定好的復合管工藝生產(chǎn)脫模后,塑件表面光滑、無褶皺現(xiàn)象,凹模分瓣處無多余的凸棱,塑件圓角飽滿、無缺陷,如圖11 所示。脫模后的塑件通過車床切掉兩端的脫模工藝臺,去除飛邊后用卡尺測量塑件的厚度,并用通環(huán)測量塑件的內(nèi)、外徑,均滿足要求,如圖12 所示。該模具結構可廣泛應用于類似塑件的生產(chǎn)制造。
為保證薄壁塑件順利脫模,減小脫模時單工序模具零件的工作表面,模具的凸、凹模采用分體結構,能有效減小脫模力。復合材料薄壁筒體成型模具設計了凸模脫模工藝臺,且凸模的表面粗糙度比凹模好,保證了脫模過程中筒體能有效附著在凹模上,凹模相對于凸模更易脫模,且不易損壞塑件;凹模與塑件通過敲震、氣頂?shù)姆绞椒蛛x,顯著提升模具脫模的可靠性。
通過有限元軟件分析塑件在成型后模具合模時應力與變形,模具變形微小,滿足塑件的精度要求。并用公式計算了脫模力,在實際生產(chǎn)中測試了塑件的脫模力,實踐證明模具的脫模結構形式和模具零件工作表面的粗糙度是塑件脫模力的主要影響因素。該模具結構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用機械反推裝置脫模效率低,且容易損壞模具,后期在大批量生產(chǎn)中可用液壓推出裝置替代機械反推裝置,使脫模更趨于平穩(wěn)。
[1]OLIVA A B,BILTCLIFFE M,DAY A,et al.Investigation of ramp-rate limitation on the superconducting magnet for the grenoble 40-T hybrid system[J].IEEE Transactions on Ap?plied Superconductivity,2006,16(2):940-944.
[2]SCHACHT J,NIEDERMEYER H,LAQUA H,et al.Tasks and structure of the WENDELSTEIN 7-X control system[J].Fusion Engineering and Design,2006,81:1799-1806.
[3]吳仲城,沈春山,申 飛,等.穩(wěn)態(tài)強磁場裝置中央控制系統(tǒng)設計方案[R].合肥:中國科學院強磁場科學中心,2008.
[4]黃文煜,楊 浩,周 棟,等.復合材料方桿纏繞成型模具設計及工藝研究[J].航天制造技術,2021(2):40-43.
[5]王興忠,薄東海,馬吉川.基于RTM 工藝的復合材料成型模具設計研究[J].纖維復合材料,2021,38(3):47-51.
[6]李思良.塑件對型芯包緊力和脫模力的計算[J].模具工業(yè),1996,22(11):32-35.
[7]袁 楠,李 聰,駱偉興.復合材料成型模具的設計[J].內(nèi)燃機與配件,2020(3):122-123.
[8]葉 青,陳 博,倪 恒,等.大型復合材料箱體成型模具設計[J].宇航工藝,2021,51(2):97-102.
[9]肖 遙,李東升,吉 康,等.大型復合材料航空件固化成型模具技術研究與應用進展[J].復合材料學報,2022,39(3):907-925.
[10]閆竹輝,劉 斌.汽車燈罩殼體注射模設計[J].模具工業(yè),2020,46(12):64-67.
[11]黃菊華,錢應平.注射模具初始脫模力的計算[J].塑料工業(yè),2007(S1):196-200.
[12]李 超,丘哲明,劉建超.用混編布帶纏繞薄壁圓筒的研究[J].纖維復合材料,2003(3):40-43.
[13]劉馨陽,趙海濤,袁明清,等.模具對復合材料層合板固化成型影響的數(shù)值分析[J].復合材料學報,2021,38(6):1974-1983.
[14]岳廣全,張博明,戴福洪,等.固化過程中模具與復合材料構件相互作用分析[J].復合材料學報,2010,27(6):167-171.
[15]楊曉波,湛利華,蔣成標,等.模具材料對復合材料制件固化過程應變的影響分析[J].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2018,50(1):24-29.
[16]KRAVCHENKO O G,KRAVCHENKO S G,PIPES R B.Cure history dependence of residual deformation in a ther?mosetting laminate[J].Composites Part A:Applied Science and Manufacturing,2017,99:186-197.
[17]何 凱,李成龍,龔志紅,等.航空復合材料構件精確制造技術探討及應用[J].航空制造技術,2017(9):101-105.
[18]LIAN J Y,XU Z B,RUAN X D.Analysis and control of cured deformation of fiber-reinforced thermosetting com?posites:a review[J].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A,2019,20(5):311-333.
[19]王 雯,鮑益東,樊勝寶,等.框架式復材成型模具輕量化設計方法[J].航空制造技術,2018,61(Z2):82-86.
[20]丁安心,李書欣,倪愛清,等.熱固性樹脂基復合材料固化變形和殘余應力數(shù)值模擬研究綜述[J].復合材料學報,2017,34(3):471-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