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邰曉安 秦宏 龐夢霞
從上海出發(fā),經香港,廣東汕頭、大埔,閩西永定、上杭、長汀,抵達目的地江西瑞金。水陸并用,輾轉約3000公里,這條中央紅色交通線在1930年代,連接起黨中央和蘇區(qū)。
中央紅色交通線把上海與瑞金聯(lián)系起來。掩護周恩來、瞿秋白、鄧小平等200多位黨的領導干部轉移到中央蘇區(qū),運送6000多擔蘇區(qū)緊缺物資,傳遞大量中央和地方的文件、情報資料,這條絕密交通線就是“蘇維埃血脈”。
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前開辟,一直堅持到紅軍長征出發(fā)后,這條絕密交通線連接的是一段黨的重要歷史。
“紅旗躍過汀江,直下龍巖上杭。收拾金甌一片,分田分地真忙。”一出閩西上杭縣的古田會址動車站,廣場上巨大的紅旗雕塑和《清平樂·蔣桂戰(zhàn)爭》詩句就在眼前,讓人仿佛置身1929年的歷史情境。那年秋,紅四軍再次占領上杭,閩西革命根據地里,各縣紛紛建立蘇維埃政權,開展土地革命。毛澤東有感而發(fā),填下這首“清平樂”。
大革命失敗后,年輕的中國共產黨開始了新道路的嘗試,從低谷中走出。當時的革命局面是:黨中央坐鎮(zhèn)上海指揮全國;與此同時,從井岡山建立第一塊紅色根據地開始,多個以工農武裝割據為主要特征的紅色蘇維埃政權,如星星之火,在全國各地出現(xiàn),漸成燎原之勢。
到1930年末,全國已建立起贛南閩西、鄂豫皖、湘鄂贛等6個相對穩(wěn)定的根據地。其中,以贛南閩西為中心的閩粵贛中央蘇區(qū)連成一片,是土地革命時期全國最大的革命根據地,為全國蘇維埃運動的中心區(qū)域,革命形勢大好。
▲ 伯公凹交通小站
不過新的形勢下,黨中央與蘇區(qū)的溝通聯(lián)系卻成了令人頭疼的問題。
1929年2月初,中共中央從上海給閩西的紅四軍特委寫信,指示其分散成小分隊,并要毛澤東、朱德離開蘇區(qū)前往中央。2月發(fā)出的信,直到4月才送達蘇區(qū)。接信后,毛澤東、朱德認為,如按信中指示,可能增加被敵人消滅的風險。事實上,他們認為,當前閩西的革命形勢高漲,正是建立和鞏固這一根據地的大好時機。這封姍姍來遲的信,讓毛澤東等感到,隨著中共中央和閩西蘇區(qū)之間的聯(lián)系問題日趨突出,建立彼此聯(lián)絡通暢的交通線成為迫切需要。
▲ 1930年閩西交通總局赤色郵政棕黃色四片錘鐮郵票
蘇區(qū)革命根據地建設的開展如火如荼,讓國民黨統(tǒng)治集團感到不安,連續(xù)發(fā)動大規(guī)模軍事“圍剿”和持續(xù)而嚴密的經濟封鎖。在鄰近紅色根據地的敵占城鎮(zhèn),國民黨對食鹽、煤油等相關緊缺物資實行“公賣”制,并斷絕赤、白區(qū)域間的交通。
蘇區(qū)許多日常生活必需品十分緊缺。有些地方鹽比金貴,甚至有價無市。蘇區(qū)軍民用香干、蘿卜水、辣椒干代替食鹽煮菜,由于長期鹽攝入不足,許多群眾腿腳浮腫似“大象腳”,還有人患上各種疾病,甚至喪命。紅軍指戰(zhàn)員體質明顯下降,嚴重影響部隊戰(zhàn)斗力。
快速發(fā)展的蘇區(qū)革命根據地還面臨干部和技術人員急缺的情況,同樣需要得到黨中央的支持。但在敵人的嚴密封鎖下,大量外來人員的流動,在中央到蘇區(qū)的路途中極易被國民黨發(fā)現(xiàn)。這些問題都需要有一條安全、暢通無阻的交通線路來解決。
1930年,毛澤東派人專程前往上海,向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兼中央軍委書記周恩來匯報急需建立由上海通往閩西、贛南蘇區(qū)交通線的意見與設想,得到周恩來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同年,周恩來領導成立中央交通局,開辟了由上海黨中央通往全國各革命根據地的長江、北方、南方三條秘密交通線。其中,連接上海與閩西贛南中央蘇區(qū)的南方線,后來被稱為“中央紅色交通線”。
這條線路成為三條交通線中持續(xù)時間最長、發(fā)揮作用最大、最為隱秘的一條。
紅色交通線源源不斷地為中央蘇區(qū)“輸血”,因此毛澤東贊稱,“交通線就像我們身上的血脈”。黨史專家則稱其為“中央蘇區(qū)看不見的生命線”。
周恩來對紅色交通線工作十分重視,要求“寧可放棄蘇區(qū)一個縣,也要辦好交通線”。具有豐富地下工作經驗的他,在站點線路的設計、規(guī)章制度的制定、交通員的選拔上煞費苦心。
上海到瑞金,地圖直線距離不足1000公里,為何紅色交通線要走3000公里,從海路繞道香港、廣東汕頭,再取水路、陸路到達中央蘇區(qū)?由于南方線水陸兼?zhèn)洌梢员荛_部分陸路國民黨軍隊的盤查。且線路橫越滬、港、汕三大城市,香港、汕頭是華洋雜處,百業(yè)并存,易于交通員化裝往來。此外潮汕地區(qū)開展革命較早,群眾基礎較好,易于秘密隱蔽。
不過即便多繞了2000公里,交通員仍然需要沖破重重防線,與敵人斗智斗勇。尤其是從廣東上岸后,沿路到達中央蘇區(qū)要經過密布地方軍閥和國民黨地方保安團的閩粵交界地帶,危險重重。
為了保障安全,交通線實行了一整套秘密工作方法。例如,各線、站只同所在地黨委書記一人聯(lián)系,不準和別的負責人有聯(lián)系。交通員只有單線聯(lián)系,不發(fā)生任何橫的聯(lián)系,一般互不認識,也不了解全線的情況。在交通站點的安排上,有的點以家庭形式出現(xiàn),有的則以店鋪或者學校形式出現(xiàn),甚至有的點還出現(xiàn)在娛樂場所。交通員在執(zhí)行任務時,常用別的身份作掩護,一般化裝成畫家、探親或趕集的買賣人;多是兩人結伴同行,一前一后,前者空手,主要看風,后者身帶文件。前面發(fā)現(xiàn)情況,后面就馬上轉移,保護文件的安全。運送的物資經過包裝后,由交通員化裝攜帶,或利用社會關系托運到汕頭,再由交通站轉運。
水陸交接的碼頭處,常有重重關卡。交通站點也都設置便門等,以利交通員隨時撤退。
交通員要穿越赤白交界地區(qū)的層層封鎖,闖過軍警的盤查和暗探的追蹤,避開反動民團的襲擊,需要能文能武、智勇雙全。要成為一名交通員,除需要黨齡3年以上、政治上堅定可靠、有豐富的對敵斗爭經驗、機智靈活、有一定文化、能快速辨別陌生人、記憶力強外,還要“不能說夢話”。
在執(zhí)行任務過程中,交通員要遵守十分嚴格的保密紀律。交通員不能查看和詢問無關信息,甚至不許照相。聶榮臻曾在回憶錄中寫道:“我們和秘密交通站接上頭以后,一切行動都聽向導的。不該問的,什么都不能問,你問他,他也不會告訴你。靠近城鎮(zhèn)地區(qū),你只是遠遠地跟在向導后邊走就是了,他說白天走就白天走,他說晚上走就晚上走?!?/p>
為了避免隨身攜帶的情報和物資被搜到,交通員們想盡了辦法。柴火里、雨傘中間的竹竿里、裝運書籍的竹簍里,甚至糞桶里,都可能裝有物資與情報。每一次護送任務都危機四伏,需要交通員快速應變,和敵人斗智斗勇。
福建龍巖市永定區(qū)博物館收藏著三枚銀元,這是伯公凹交通站接待過的一位“客人”留下的。一路上,這位“客人”化裝成講法語的牧師、商人,前往紅都瑞金。他就是化名為“伍豪”的周恩來。
中央紅色交通線是交通員們用雙腳踩出來,用血汗?jié)补喑鰜淼?。在約3000公里的交通線上,曾涌現(xiàn)出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位于福建龍巖市永定區(qū)城郊鎮(zhèn)的伯公凹交通站,平面呈凹字形的土樓布滿了歲月的痕跡。這里看似平常,卻見證了伯公凹鄒氏“一門七忠烈”的悲壯故事。
伯公凹“一腳跨兩省”,南為粵、北為閩。這里曾是中央紅色交通線的必經之地,也是赤白兩區(qū)交界處。
1932年5月,鄧穎超等人從上海出發(fā)前往中央蘇區(qū)。他們一行到達伯公凹時,一位叫鄒春仁的交通員早已在黑夜中等了十幾個小時。鄧穎超他們都沒想到,就在前不久,這位熱情的交通員,失去了兩位至親。
原來,鄒氏家族多人都參與交通線工作。鄒春仁的兄弟鄒昌仁、鄒佛仁在執(zhí)行交通線任務時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接到消息后,鄒春仁悲痛萬分,卻仍堅定信念,誓要完成兄弟們未完成的使命。
然而就在同年冬天,鄒春仁在護送蘇區(qū)急缺的一批珍貴電臺時遭遇敵人突襲,為了給其他同志爭取轉移電臺的時間,他鳴槍吸引敵人注意而被包圍。鄒家后人鄒廣敦說,后來曾叔公鄒春仁被國民黨軍隊亂槍打得腸子都流到了地上,家人們沿著崎嶇小路“一路撿一路哭”。
多位親人的犧牲沒有阻擋鄒家參加革命的決心。鄒春仁犧牲的次年,他的堂兄弟鄒作仁、鄒端仁陸續(xù)被捕犧牲。鄒端仁因運送食鹽被捕后,寧死不交代鹽的秘密。惱羞成怒的敵人將他吊在大樹上,嚴刑拷打后射殺,并在他的尸體上淋煤油點火焚燒。鄒端仁大女兒鄒桂英回憶說,她去收尸時,父親已被燒成咸魚干一樣,自己此生便再未吃過咸魚干。
成為一名交通員,就意味著選擇了犧牲一切。出于保密要求,很多單線聯(lián)系的交通員至死,家人都不知道他從事什么工作,成了無名英雄。
鄒家后人鄒廣敦說,當地的貧農們被舊社會“三座大山”壓著,無立錐之地,最迫切的愿望就是分田。直到紅軍來了,貧苦群眾才有了田地,有了飽飯吃,因此革命熱情高漲,紛紛請求加入紅軍鬧革命,鞏固紅色根據地的蘇維埃政權。
沒有革命群眾的掩護和支持,紅色交通線恐怕難以為繼。這條長達3000公里的中央紅色交通線,從1930年建立,一直堅持到1934年紅軍長征出發(fā)之后,其間從未發(fā)生重大泄密事件,被稱為“摧不垮、打不掉的地下航線”。
1933年初,中共臨時中央政治局由上海遷入中央蘇區(qū)。同年秋天,中央蘇區(qū)已經轄有江西、福建、閩贛、粵贛4個省級蘇維埃政權,60個行政縣,總人口453萬,黨員總數約13萬人?!包h對老百姓好,老百姓就對黨好?!敝醒爰t色交通線長汀段交通員毛旭初之子毛偉先仍然住在父親住過的房里,“當年父親所在的地下黨支部以毛銘新印刷所為秘密聯(lián)絡站。長大后,我們兄弟幾人多次聆聽父親講述紅色交通線上的經歷。我們定會將當年的革命精神化為家風,在紅土地上傳承延續(xù)下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