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薛啟濤
遠隔千里,因刊結緣,《軍工文化》是大家的。
盛夏六月,虎年過半。一摞摞《軍工文化》雜志,置放于我的案頭,字里行間、墨香正濃。展卷誦讀,不禁為之眼亮。
今年,是《軍工文化》雜志創(chuàng)刊15 周年。忘不了,2007 年歲末,經過2 期試刊以后,破土而出的我國第一份《軍工文化》專業(yè)雜志,在首都北京“云湖度假村”舉行了隆重的首發(fā)儀式。從此,“軍工領域有了一份專業(yè)的文化管理類期刊,有了一個專屬于軍工人的交流平臺,有了一個軍工人自己的精神家園”。她以“弘揚軍工理念,融匯軍工精神,引領軍工文化方向;聚焦軍工現(xiàn)實問題,拓寬軍工企業(yè)視野,彰顯軍工文化品格;服務軍工文化決策,服務軍工文化研究,服務軍工文化實務”為辦刊宗旨,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記錄者的視覺和筆觸,見證了各地軍工企業(yè)蓬勃發(fā)展的鏗鏘腳步,記錄下四方軍工人凝心聚魄、蝶變成長的歷史瞬間,成為我國十二大軍工集團相互溝通、相互學習的紐帶之一。
“山西軍工具有悠久傳統(tǒng)和深厚根基,太行山區(qū)曾經孕育了人民軍工事業(yè)?!钡靥帯案锩蠀^(qū)、汾河兩岸、太行山下”的三晉大地,作為我那“可愛的家鄉(xiāng)”,既是中國重要的能源、裝備制造和原材料基地,也是國防軍工重要生產基地。紅色資源豐富,紅色軍工遺址遍布各地,而位于山西長治的黃崖洞兵工廠,還被譽為“人民軍工的一面旗幟”。近百年間,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前后,山西作為中國的軍工大省,武器裝備科研生產門類涵蓋兵器、航空、航天、電子、船舶、核工業(yè)等領域。經過改革開放以來的調整和發(fā)展,歷久彌新的山西省國防科技工業(yè),完成了由單一軍品向高端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節(jié)能環(huán)保、新材料、新能源、現(xiàn)代服務業(yè)等軍民融合產業(yè)領域的戰(zhàn)略性轉變,位居全國前列……此外,紅色軍工史是中共黨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新中國成立之前的光榮兵工、人民軍工火種,發(fā)端于江西官田,成長壯大在山西太行。太行紅色軍事工業(yè),不僅是在抗日烽火中形成并發(fā)展壯大的,還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壯舉,也為解放全中國立下了不可磨滅的歷史功勛。
借助于聲勢浩大的“軍工文化山西行”活動,秉承“強我文化,興我軍工”的理念,《軍工文化》雜志,多次聚焦1898 太原兵工廠文化產業(yè)園、劉伯承工廠舊址和黃崖洞兵工廠的國家工業(yè)遺產,以及船舶重工山西汾西重工有限公司、兵器工業(yè)山西北方機械制造有限公司、晉西工業(yè)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江陽化工有限公司、淮海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等諸多國防軍工文化教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影響力,尤其是人民軍工第一?!斜贝髮W等相關單位的宣傳報道,為無愧于先輩的艱苦創(chuàng)業(yè),學黨史、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合力提升山西國防工業(yè)軟實力,展示山西軍工文化成果,加快推進軍民融合深入發(fā)展。從而,讓紅色精神在軍工人心中牢牢扎根,助力山西進一步轉型發(fā)展。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搭建了良好平臺。
過去十五年間,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軍民融合發(fā)展是國家戰(zhàn)略,更是山西轉型發(fā)展的重要機遇和支撐,軍民融合越深入,山西轉型的路子越寬廣。由此,《軍工文化》雜志,從專題文章到圖文并茂,舍得版面為其鼓與呼。既宣講好曾經在山西軍工100 年來這片熱土上戰(zhàn)斗奮斗過的老黨員、老軍工的戰(zhàn)斗奮斗故事,也宣講在黨的領導下山西軍工取得的偉大歷史功績,從老一輩軍工人身上學習“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軍工報國、甘于奉獻、為國爭光、勇攀高峰”的政治品格,汲取立足新時代、勇于攻堅克難的智慧勇氣。從而,始終秉承“把一切獻給黨”的崇高信念,增強當?shù)剀姽て髽I(yè)黨員、干部和職工群眾的使命感、責任感。為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講好山西軍工故事,進一步推動我國的國防實力和經濟實力同步提升;進一步推動國防科技工業(yè)現(xiàn)代化早日實現(xiàn),做出了卓越的山西貢獻。
今年,是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 周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1 周年,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5 周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3 周年,更是人民軍工創(chuàng)建91 周年,暨喜迎黨的二十大召開之年。作為晉南三線企業(yè)子弟,也是“軍工宣傳戰(zhàn)線”上的一名老兵;作為一名資深新聞工作者,也是一位高級攝影師。擔當著山西省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山西省新聞攝影學會會員、運城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等職責的我,雖然經常有新聞、攝影和文學作品見諸報端,也不止一次獲過各類大小獎項。卻依然深感:一次美麗的邂逅,一段不了的情緣?!盾姽の幕冯s志的周圍,凝聚了一大批軍工文化人,凝聚了一批國防科技工業(yè)各軍工集團主管企業(yè)文化的領導干部,凝聚了一批國防科技工業(yè)科技工作者,還凝聚了熱愛軍工文化事業(yè)的編輯部的精英人才……
雖然我所在的那座僅存三十春秋、建造于中條山下、黃河岸畔、伍姓湖邊,且素有“晉南歷史名城”和“舜都蒲坂、大唐蒲州、愛情圣地、旅游名城”的永濟市的兵工廠,早已不在了,可是常年生活于此的我,仍熱切盼望著通過“來自京華,光榮承載;血濃于水,每月一面”的《軍工文化》雜志,感受她的實力、內涵和魅力,一腔服務國家國防科技工業(yè)事業(yè)的激情和努力。由此,詳細了解黨和國家的新時代人民軍工事業(yè),并早日找到軍民融合的契合點。另外,我將握緊手中的筆桿子,寫有溫度的稿件,拍更精彩的圖片,著眼于“軍工魂魄,文脈傳承。圖文并重,逐夢前行”的高度,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為國防建設和經濟社會發(fā)展,乃至《軍工文化》雜志的越辦越好,出點微薄之力!
記得有古詩曰:“歲月曾著風雨,更待滿樹繁花?!鄙钍芨鬈姽ぜ瘓F全國各地軍工廠內外讀者和作者關心、支持的《軍工文化》雜志,需要回顧過去,總結經驗;需要拓寬視野,與時俱進;更需要廣大讀者和作者一如既往地給予關心和支持,讓這本承接地氣、沐浴陽光的姓“軍”的刊物,更加行穩(wěn)致遠、錦上添花。
遠隔千里,因刊結緣,《軍工文化》是大家的。2022 年時間過半,《軍工文化》雜志即將舉辦創(chuàng)刊15 周年紀念活動的日子里,讓我們牢牢把握人民軍工事業(yè)在國家安全和國防建設中的特殊地位作用,用“軍工情懷”之經緯,一起回溯《軍工文化》雜志,在過去15年間“展軍工旗,塑軍工魂”,個中經歷了怎樣的燃情歲月,既起到了“筆下有波瀾,紙上留春秋”的作用,又引領著“軍工文化”腳步不停唱大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