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鵬飛 武漢設計工程學院公共藝術學院
當代社會與科技的發(fā)展將各種事物都拉入數字與網絡的洪流之中,如火如荼的視覺革命不斷顛覆已有的觀念與思想,現象級大眾文化視覺產品的開發(fā)成本越來越高,且面臨的風險更高。曾經作為少數派的次文化與小眾文化正在視覺和其他領域奪回自己的“領地”。商業(yè)領域也不失時機地發(fā)現了其利用價值,于是商業(yè)化運作替代了曾經激蕩的文化運動,一切向著有利可圖的方向發(fā)展。通過新媒體的渠道,更多的資源被投入與小眾文化相關的視覺產品的開發(fā)中,主流文化的定義正在被改寫。視覺產品的設計者與生產者越來越重視對次文化的研究與探討,新媒體時代的視覺產業(yè)將面臨新的挑戰(zhàn)。
根據藝術學家馬爾科姆·巴納德的觀點,關于視覺文化的定義并無準確描述的文字,多方觀點各有優(yōu)劣,但較普遍的觀點認為其是把非視覺性的東西視覺化,以研究現代及后現代文化的視覺形式為主要內容的領域,它屬于人類文化的大范疇,又具有自身的獨特體系與特點。當然,視覺文化的范疇也必然包含主流文化與小眾文化[或稱次(亞)文化]兩個部分。而區(qū)別主次文化群體的標志就是視覺文化衍生出的各種視覺產品。
從廣義上講,一切由人類生產或創(chuàng)造的可視的東西皆可稱之為視覺產品,但很多自然產生的或不具備文化價值的人類產品并不適合被貼上視覺產品的標簽,。雖然有小部分人將其視為視覺作品,但大多數認可美學規(guī)律的人無法茍同這一觀點。
視覺產品與美學意圖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如果借鑒歐文·帕諾夫斯基對藝術品的定義,即“藝術作品應是一件能得到美學享受的人造物品”,可以這樣定義視覺產品:視覺產品就是人類生產、表現或創(chuàng)造的,具有某種功能,可以傳達美學意圖的任何可視的產品。
自有社會階級劃分以來,文化的主導權一直掌握在統(tǒng)治階級手中,并形成了主流文化,視覺文化亦是如此。在以往的社會發(fā)展中,雖然不同地區(qū)和政治團體之間存在巨大差異,但主流視覺文化樹立的正面形象與主導地位是不可動搖的,其派生的視覺產品的變化也是直線式的發(fā)展?!案哐盼幕钡奶卣魇侵髁魑幕l(fā)展的標志。例如在西方社會,社會統(tǒng)治階級和權貴階層的文化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視為社會唯一的文明要素。其他潛在的文明要素,如來源于少數民族和勞動階級的文明要素被忽略,其隱含的意思就是其他潛在的文明要素不是文化,因此也不是文明,也就沒有為之服務的視覺產品的產生。就社會層面而言,堅持對視覺文化的不確定性和公開性進行討論,對社會文明要素而有益的。視覺文化是對小眾文化甚至異類文化的肯定,視覺工具的使用模式存在于以上所描述的社會中。在這里,特殊的文化語境,或者說小眾文化的訴求也可能被認為是公正、客觀和明確的,也是令人信服和現代的。小眾視覺文化傳播著另一種文化權利,這種權利在十九世紀便已經被用來復制西方視覺文化的現實主義,這種文化權利來自一個非常精密的話語系統(tǒng)。它屬于主流文化的權利體系,被用來補充社會身份的認證,并且構成“視覺”中的愉快與權利。但它所構造的文化表征系統(tǒng)很可能被投入一個小眾集群的欲望與驅使中無法自拔,從而影響整個社會的主流價值體系。就其本身而言,小眾視覺文化有自己的發(fā)展史,是社會化和技術化的歷史,也是生產視覺產品并與社會發(fā)展相互作用的歷史,這樣的文化系統(tǒng)可能沒有轟動的效果,但摒棄了改良主義和道德主義的約束,對超越商業(yè)觀點和主流價值觀的社會認知產生了影響。
時代的進步使文化的發(fā)展方式發(fā)生變化,視覺產品開始蛻變出新的形式與內容,主流文化的地位也開始被撼動。新媒體誕生并迅速轉變至第二階段,即大眾媒體階段。電影、電視媒體的出現與發(fā)展就是標志之一。無產者與弱勢群體開始享有與精英群體共同的媒體平臺與視覺產品,視覺產品的差異化蛻變開始成為推動一切的巨大力量。在商業(yè)機制的推動下,另一座“文化金礦”正在被發(fā)掘,與主流視覺產品分庭抗禮的次文化視覺產品已經迫不及待地要登上舞臺了。
如今,在以新媒體為代表的視覺信息體系中,小眾文化的個性化特征愈發(fā)明顯,其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商業(yè)地位,并成為促進視覺產品消費的主力之一。從交互產品的開發(fā),如手機和平板電腦等,到時尚產業(yè)的集體“擺酷與賣萌”,還有文學藝術領域的數字化創(chuàng)新,這些無不涉及小眾文化的相關理念。因此,研究小眾文化現象及其在新媒體時代的獨特存在方式,探討視覺產品與小眾文化的關系顯得非常必要。無論是從文化的角度還是從商業(yè)的角度去看,新媒體時代視覺產品與小眾文化的關系都是非常有價值的研究課題,且具有現實意義。
視覺文化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演化進程體現出巨大的文化價值。社會自有階級劃分以來,就存在主流意識形態(tài)與非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對立理論,前者主導社會道德與價值體系,后者體現小眾文化或亞文化特征。作為人類意識形態(tài)的體現,視覺文化的發(fā)展始終與同時代其他文化齊頭并進。
文本與圖像是人類在視覺認知與感受中的兩個基本角度。作為視覺產品的重要部分,文本是更加準確地進行傳達與溝通的符號系統(tǒng),圖像則是人類在對自然界進行模仿與想象的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另一種表達方式。由文字所發(fā)展出來的文學、哲學、語言學等學科主要以研究文本系統(tǒng)為主,而藝術史與視覺文化則主要以圖像為研究對象。
在藝術史逐步吸收現象學、符號學、社會學、心理學、解構主義等理論的研究成果時,視覺文化則更加快速地與電影、電視、攝影、繪畫、雕塑、建筑、廣告、設計、動漫、游戲和多媒體等融合,表現出新時代的特征。隨著以視覺為中心的時代,也就是視覺文化時代的到來,視覺文化及視覺產品的研究成為國際學術界新的跨學科研究領域。新媒體時代的視覺文化研究已經由一個對研究藝術史、電影與媒體、社會學及其他視覺文化有用的術語變成了一個時髦的,或許還有爭議的研究交叉學科的新領域。關于這種跨學科的研究,法國學者羅蘭·巴特指出,“在進行跨學科研究時,以一個學科為主,而后擴展至其相關的兩三門學科并不足夠,而應研究一個獨立的新對象”。
在科技發(fā)展與新媒體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研究的新對象不斷產生,可以是因為技術發(fā)展所改變的生活方式,可以是人文領域的新現象,也可以是社會結構與體系在新時代所具有的新特征。這些研究對象的出現常常讓人始料不及,如同所有新生事物與革新帶給人類社會的沖擊一樣。
新媒體的發(fā)展可以分為三個基本階段,即精英媒體階段、大眾媒體階段及個人媒體階段。
各類新媒體在誕生階段,由于其高科技與高成本的特點,只能作為精英階層的信息交流與傳播工具,甚至成為階級地位與社會身份的象征。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移動通信媒體,早期的終端設備即手機因價格昂貴、外形獨特成為成功人士的象征,被形象地冠以“大哥大”的別稱,極具新媒體早期發(fā)展的典型要素。
新媒體經過科技革新及材料與研發(fā)成本回收后逐漸邁入大眾媒體階段,進入“主流社會”時期。在這一階段,新媒體被大多數中產階級人士普遍應用,成為極具實用價值的應用工具,此階段也是新媒體在實用領域價值最大化的時期,進行商業(yè)運作與在社會體系中發(fā)揮主導作用是這一時期的重要特征,如電視媒體的發(fā)展。需要注意的是,這一時期或長或短,與科技革新的速度與方式密切相關,如果發(fā)展得當,便將進入個人媒體階段,否則便會被其他新媒體所取代。
電視媒體由于非交互特性、高成本等因素無法全面進入個人媒體時代,存在被網絡媒體等其他新興媒體所替代的風險。進入個人媒體階段是新媒體成熟的標志,目前來看,真正進入個人媒體階段的新媒體形式只有網絡媒體等少數新媒體形式,并且這樣的媒體形式常以跳躍式發(fā)展的模式進入社會生活領域,其根本原因是受到了科技進步的影響。傳統(tǒng)媒體根本來不及做出反應與改變就被取而代之,新生市場也被新媒體產品迅速培養(yǎng)壯大與徹底瓜分。
在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高速發(fā)展的今天,一個以人為中心的全媒體時代已經到來,從不為人知的邊緣媒體走向主流,新媒體的特征顯而易見。
其一,新媒體具有存儲與傳輸海量信息的特征。在交互方式靈活的新媒體領域,具備自由選擇所需信息的功能顯得尤為重要,無論是常規(guī)資源的網絡共享,還是視覺產品的個性化定制,無不體現出新媒體資源可無限利用的先天優(yōu)勢。
其二,“信息碎片化”特征明顯。以互聯網為例,建立在超級文本鏈接基礎上的信息鏈條大多以關鍵詞條的形式存在,而非類似傳統(tǒng)信息框架的金字塔式結構。在人工智能系統(tǒng)尚不完善的情況下,自動生成嚴謹的信息框架還無法完成,但云技術等新附加技術正在不斷擴展信息片段的邊界,也許不久的將來,“信息碎片”的結構將更加系統(tǒng)、全面和智能化,可以滿足人類對信息專業(yè)和完整的需求。
其三,信息傳播環(huán)境虛擬化特征。這樣的特征能夠滿足信息傳播高效、實時和低成本的要求。在虛擬環(huán)境下,視覺產品所傳遞的信息更加多樣化,這種多樣化使新媒體具備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特征。
如上文所述,針對次文化的幾點特征,可以總結出新媒體時代視覺產品應具備的幾點要素。
第一要素為價值。對于媒體本身來說,次文化視覺產品是具備一定價值的信息載體,有一定的受眾,這些構成了媒體的基本價值。次文化視覺產品作為載體本身就具備價值,加上其所傳遞的信息本身的價值,共同構成媒體存在的價值體系。對于次文化視覺產品而言,新穎的理念和形式、先進的技術非常重要,如果成本遠高于其所帶來的商業(yè)效益,即使擁有一定受眾,也不能形成有效的價值。
第二要素是原創(chuàng)性。新媒體應該具備一定的原創(chuàng)性。這里的原創(chuàng)性,是指新媒體時代的視覺產品應該在一段特定的時期內體現出時代所賦予的新內容,它是一種區(qū)別于以前的創(chuàng)新。
第三要素是效應。效應是在一定背景下,因素與結果對應形成的獨特現象。新媒體視覺文化產品必須具有形成特定效應的特性,可以影響特定時間、特定區(qū)域內人的視覺等感覺,從而產生相應的結果。以網絡媒體為例,20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接入互聯網,它是一種新型的信息平臺和載體,在不斷發(fā)展中形成了巨大的效應,在特定條件下改變了社會的運作方式,這種效應產生了顯著的效果。根據這一效應變化發(fā)展的規(guī)律,新媒體完全能發(fā)展成為主流媒體模式,次文化視覺產品也會據此模式逐步演化與發(fā)展。
新媒體效應產生的影響可以根據其對主流社會的影響進行判斷。其中的依附或對立關系更是新媒體存在的必要條件,也是次文化視覺產品開發(fā)的要素之一。
第四要素是生命力。眾所周知,新媒體是媒體的一種形式,其具有或長或短的生命力。這決定于其存在期間的價值。近年我國媒體的發(fā)展速度很快,新媒體的變革日新月異,很多細分出來的思維形式與視覺創(chuàng)意層出不窮,其中不具備生命力的形式很快消亡,這些消亡的形式不能稱作新媒體,只有具備一定生命力的可以持續(xù)發(fā)展變化的媒體形式才能作為新媒體的代表存在下去。
新媒體時代的次文化特征與要素不勝枚舉,其對于文化視覺產品研究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理論依據。隨著新媒體的變化發(fā)展和小眾文化的崛起,會有更多的次文化特征被應用到視覺文化的傳播和視覺產品的創(chuàng)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