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剛
(安徽江南爆破工程有限公司)
近年來,我國高速鐵路發(fā)展迅猛,高速鐵路網的形成對地區(qū)性經濟增長刺激作用凸顯,部分隧道因為規(guī)模較小,無法滿足實際交通需求,須進行拓寬改造,但部分隧道由于使用年限較長,圍巖穩(wěn)定性較差,巖溶裂隙發(fā)育,溶洞內部泥水充填,甚至可能存在暗河問題,極大增加了隧道掘進擴挖難度,如何有效控制爆破規(guī)模、優(yōu)化爆破工藝、控制爆破有害效應、保障圍巖穩(wěn)定、降低安全風險是現(xiàn)今隧道擴挖改造的一大難點[1-3]。
在隧道爆破擴挖研究方面,李源源[4]探究了微差光面爆破技術在既有隧道擴建中的應用情況;林濤[5]提出了城市隧道拓寬改造中爆破控制措施;岳永青[6]針對隧道改造襯砌拆除爆破問題提出了相應措施;呂瑞虎[7]對水平砂泥巖隧道爆破成型控制技術進行了現(xiàn)場應用。
本文基于G5011 蕪合高速既有試刀山隧道爆破擴挖改造工況,通過精心設計爆破掘進過程中的掏槽方式、裝藥結構,合理布置鉆孔,通過理論公式和現(xiàn)場實際情況計算各項爆破參數(shù),分區(qū)塊進行爆破施工作業(yè)并校核爆破有害效應閾值,順利完成了隧道擴挖爆破作業(yè),為類似工程提供借鑒。
G5011 蕪合高速既有試刀山隧道建成于1996 年6 月,因林頭至隴西立交段改擴建工程建設需要,對其進行改造和加固。本項目施工全部處在4 條試刀山隧道內,加固主要為隧道病害整治,包含裂縫治理、滲漏水治理、襯砌脫空治理。項目中涉及爆破的主要工程:①通行方向的新舊隧道之間分別設置4條互通的行車橫洞;②行車橫洞相應的位置設置4處緊急停車帶;③在新舊隧道之間東西兩端各設置2條行人橫洞。
沿蕪合高速自東向西工程及地質條件:
(1)東側1#人行橫洞段,主要為泥質灰?guī)r、局部泥巖和頁巖、硅質巖,巖溶裂隙發(fā)育,Ⅳ級圍巖,巖石硬度f=5~8。
(2)中間行車橫洞及緊急停車帶區(qū)段,主要為灰白—淺肉紅色及綠灰色泥質灰?guī)r,夾頁巖,Ⅳ級圍巖,巖石硬度f=6~9;地質構造上為向斜的軸部,F(xiàn)4斷層上盤;灰?guī)r構造巖溶發(fā)育,溶洞內多為泥水充填。
(3)西側2#人行橫洞段,主要為黃綠色的泥質砂巖和粉砂質泥巖、泥質頁巖等,易風化,賦存基本穩(wěn)定,巖石硬度f=4~6,水文及工程地質條件相當復雜。
(1)緊急停車帶和行車橫洞:①緊急停車帶,斷面為馬蹄洞形,所處位置的凈寬度為13.5 m(原有隧道凈寬10.5 m),掘進寬度為14.04 m,需增加爆破寬度為3.54 m,面積約為21.3 m2,爆破工程量為8 732 m3;②行車橫洞,斷面為城門洞形,凈斷面規(guī)格尺寸為4.5 m×6.2 m(寬×高),掘進斷面約為28.7 m2,爆破工程量為1341.5 m3;2項工程量合計約為10 073.5 m3。
(2)行人橫洞:斷面為城門洞型,凈斷面規(guī)格尺寸為2.5 m×3.1 m(寬×高),掘進斷面約為9.4 m2,則爆破工程量為318.8 m3。
根據(jù)隧道掘進爆破的地質概況和巖層賦存條件,參考前期主隧洞掘進爆破施工的特點以及施工機械設備的現(xiàn)有條件,擬確定采用如下掘進爆破工藝施工。
依據(jù)隧道圍巖的賦存條件,科學設計與施工,遵循“弱爆破、短開挖、強支護、早閉合、勤量測、襯砌緊跟”的原則,根據(jù)鉆爆施工效果及時優(yōu)化調整設計參數(shù)。
(1)人工切割和機械拆除原有的隧道襯砌,然后進行爆破擴挖;每次拆除的縱向長度不得超過1.5 m,分步拆除并擴挖,必須及時進行臨時支護。
(2)根據(jù)巖層賦存穩(wěn)定性條件,確定爆破工藝、循環(huán)進尺和爆破參數(shù)。①如果圍巖較為穩(wěn)定,無地質構造和破碎帶等,可進行1.5 m 及以上孔深開挖施工,采用松動爆破和周邊光面(或預裂)爆破技術,全斷面一次爆破。②如果遇到軟巖及斷層破碎帶或巖溶等,則根據(jù)圍巖的軟弱實際情況,酌情采用減弱松動爆破,或分臺階、分步驟進行“多循環(huán)、短進尺”爆破施工,循環(huán)進尺不大于1.0 m。
(1)對于東側1#人行橫洞和中部行車橫洞,圍巖賦存條件相對較好,Ⅲ級圍巖可采用全斷面一次爆破法施工,炮孔深度為1.5 m,掏槽眼深度為1.8 m,循環(huán)進尺小于1.5 m;周邊孔采用光面爆破法施工。
(2)對于Ⅳ級圍巖段和西側2#人行橫洞,則采用“多循環(huán)、短進尺”減弱松動爆破法進行施工。炮孔深度為1.0~1.5 m,循環(huán)進尺為0.8~1.2 m,周邊孔采用光面爆破法進行施工。
破除原隧道襯砌后進行爆破擴挖。首先垂直隧道輪廓面挖缺口,然后平行于主隧道軸線方向打眼,以主隧道的側邊輪廓作為爆破的自由面,由里向外依次順序起爆。
(1)鉆眼直徑和適用藥卷直徑:采用YT27 型或ZY24型風動鑿巖機鉆眼,鉆孔直徑D=42 mm,適用的炸藥卷直徑為32 mm。
(2)鉆眼間距和排(圈)距:①崩落眼間距,Ⅲ級圍巖a=0.8~1.0 m,Ⅳ級圍巖a=1.0~1.5 m;②周邊眼間距,Ⅲ級圍巖E=0.5~0.8 m,Ⅳ級圍巖E=0.4~0.6 m;③炮孔排距(圈間距),Ⅲ級圍巖b=0.6~0.8 m,Ⅳ級圍巖b=0.7~0.9 m。
(3)周邊眼距E與光爆層厚度W的比值為0.65~0.8。
(4)炮眼深度:Ⅲ級圍巖隧道采用中深孔掘進,炮孔深度L=1.5 m,Ⅳ級圍巖或破碎帶炮孔深度L=
(5)裝藥系數(shù)、炸藥單耗和裝藥量:①裝藥系數(shù)ξ,臨近自由面炮眼ξ=0.3~0.5,其他崩落眼和底眼ξ=0.4~0.6,周邊眼ξ=0.15~0.35;②炸藥單耗q,Ⅲ級圍巖q=(0.5~0.75)kg∕m3,Ⅳ級圍巖q=(0.4~0.6)kg∕m3;③單孔裝藥量Q=ξL或Q=q·a·b·L。緊急停車帶掘進爆破周邊眼裝藥結構見圖1。
(6)緊急停車帶掘進爆破的炮眼布置圖詳見圖2。緊急停車帶掘進爆破設計參數(shù)詳見表1。
(7)起爆網路:采用先簇聯(lián)后串聯(lián)的起爆網路,每簇捆扎16~18根導爆管,共分2簇;2個捆扎點用4發(fā)雷管,然后用四通連接元件接母線導爆管通往起爆站;采用起爆針連接發(fā)爆器激發(fā)。
(8)循環(huán)進尺和爆破效率:平均循環(huán)進尺按1.4 m計,爆破效率為93.33%;每循環(huán)爆破量為29.8 m3,每循環(huán)炸藥使用量為21.4 kg,則緊急停車帶爆破的炸藥單耗為0.72 kg/m3,雷管(含起爆網)單耗為1.27發(fā)/m3。
對于行車橫洞掘進爆破而言,同樣根據(jù)圍巖的穩(wěn)定性和巖石硬度條件進行設計,這里主要對巖石賦存穩(wěn)定的石灰?guī)r或泥質灰?guī)r(Ⅲ級圍巖)洞挖設計。
3.2.1 掏槽方式
采用4~6 眼的復式楔形掏槽,掏槽方式詳見圖3。
3.2.2 爆破技術參數(shù)
(1)鉆眼直徑和適用藥卷直徑:采用YT24 型氣腿式風動鑿巖機鉆眼,鉆孔直徑D=42 mm,適用的炸藥卷直徑為32 mm。
(2)鉆眼間距和排(圈)距:①崩落眼間距a=0.6~0.8 m;②周邊眼間距E=0.4~0.6 m;③炮孔排距(圈間距)b=0.5~0.7 m。
(3)周邊眼距E與光爆層厚度W的比值為0.7~0.8。
(4)炮眼深度:炮孔深度L=1.5 m,如果遇斷層破碎帶或巖溶時,炮孔深度L=1.0 m。
(5)裝藥系數(shù)、炸藥單耗和裝藥量:①裝藥系數(shù)ξ,掏槽眼ξ=0.6~0.7,崩落眼和底眼ξ=0.5~0.6,周邊眼ξ=0.15~0.35;②炸藥單耗q,Ⅲ級圍巖q=(0.6~0.8)kg/m3,Ⅳ級圍巖q=(0.5~0.65)kg∕m3;③單孔裝藥量Q=ξL或Q=q·a·b·L。
行車橫洞掘進爆破的炮眼布置詳見圖4。行車橫洞掘進爆破參數(shù)詳見表2。
3.2.3 起爆網路設計
采用先簇聯(lián)后串聯(lián)的起爆網路,每簇捆扎15~16 根導爆管,共分4 簇;每個捆扎點用2 發(fā)雷管,然后將6簇的雷管腳線另作一簇捆扎,則傳爆雷管共為10發(fā);最后用四通連接元件接母線導爆管通往起爆站;采用起爆針連接發(fā)爆器激發(fā)。
3.2.4 循環(huán)進尺和爆破效率
循環(huán)進尺為1.3~1.4 m,平均按1.35 m 計,爆破效率為90.0%;每循環(huán)爆破量為28.7 m3,每循環(huán)炸藥使用量為46.5 kg,則炸藥單耗為1.16 kg/m3;雷管(含起爆網)單耗為1.82發(fā)/m3。
對于東側的1#行人橫洞掘進爆破而言,地質條件和掘進方法與行車橫洞基本相同。這里主要對巖石賦存條件較差的西側2#行人橫洞(Ⅳ級圍巖)掘進爆破設計。
3.3.1 掏槽方式
采用4個眼的楔形掏槽,掏槽方式詳見圖5。
3.3.2 爆破技術參數(shù)
(1)鉆眼直徑和適用藥卷直徑:采用YT24 型氣腿式風動鑿巖機鉆眼,鉆孔直徑D=42 mm,適用的炸藥卷直徑為32 mm。
(2)鉆眼間距和排(圈)距:①崩落眼間距a=0.8~1.0 m;②周邊眼間距E=0.4~0.6 m;③炮孔排距(圈間距)b=0.6~0.8 m。
(3)周邊眼距E與光爆層厚度W的比值為0.65~0.8。
(4)炮眼深度:炮孔深度L=1.0 m,槽眼垂深Lc=1.2 m。
(5)裝藥系數(shù)、炸藥單耗和裝藥量:①裝藥系數(shù)ξ,掏槽眼ξ=0.5~0.6,崩落眼和底眼ξ=0.4~0.5,周邊眼ξ=0.15~0.30;②炸藥單耗q=(0.4~0.6)kg/m3;③單孔裝藥量Q=ξL或Q=q·a·b·L。
行人橫洞掘進爆破的炮眼布置詳見圖6。行人橫洞掘進的爆破參數(shù)詳見表3。
3.3.3 起爆網路設計
采用先簇聯(lián)后串聯(lián)的起爆網路,每簇捆扎19~20 根導爆管,共分2 簇;每個捆扎點用2 發(fā)雷管,然后用四通連接元件接母線導爆管通往起爆站;采用起爆針連接發(fā)爆器激發(fā)。
3.3.4 循環(huán)進尺和爆破效率
循環(huán)進尺平均為0.95 m,爆破效率為95.0%;循環(huán)爆破量為9.4 m3,每循環(huán)炸藥使用量為13.7kg,則炸藥單耗為1.53 kg/m3;雷管(含起爆網)單耗為4.2發(fā)/m3。
根據(jù)薩道夫斯基經驗公式:
式中,V為地震波的傳播速度,cm/s,根據(jù)《爆破安全規(guī)程》的規(guī)定,對于新建隧道所允許的振動速度按5 cm/s;K,α分別為與地震波的傳播介質和爆破區(qū)地形地質條件有關的衰減系數(shù),根據(jù)《爆破安全規(guī)程》的相關規(guī)定以及巖石軟硬程度和振動頻率綜合考慮,取K=150,α=1.60;Q為最大段裝藥量,kg;R為爆破中心至被保護建筑物或構筑物之間的安全距離,新舊隧道之間的距離為35 m。
計算得出最大段裝藥量Q=93 kg,故每循環(huán)爆破用藥量均小于93 kg。
根據(jù)經驗公式:
式中,Rc為爆破沖擊波距離,m;K2為與裝藥條件和破壞程度有關的系數(shù),取5.5;Qc為循環(huán)總裝藥量,取46.5 kg。
計算得出Rc=85.25 m。參考該數(shù)據(jù)可知,防止爆破飛石的安全距離一般都會大于該數(shù)值。
深孔臺階爆破個別飛石安全距離借鑒經驗公式:
式中,Rf為爆破時個別飛石的最大飛散距離,m;K為與爆破區(qū)地形和風向有關的系數(shù),一般為1.0~1.5,取1.5;n為爆破作用指數(shù),對于掏槽爆破來說,約為1.5;W為最小抵抗線,掏槽眼(裝藥中心)為1.5 m。
計算得出Rf=101.0 m。取150 m 的安全警戒距離是完全可行的。故人員的爆破警戒距離為200 m。
每次爆破人員全部撤出隧道,避開洞口的方向,爆破后等待15 min,同時進行通風約20 min。
根據(jù)爆破方案進行現(xiàn)場爆破作業(yè),爆破后爆堆效果和進尺如圖7所示。
由圖7 中可以看出,行人、行車通道爆破后巖石塊度均勻,爆破進尺達到設計要求;停車帶掌子面較為平整,圍巖穩(wěn)定,各分區(qū)邊孔光爆效果較好,半孔率較高,孔痕連續(xù)性較好。
在新隧道附近設置一測振點,觀測各分區(qū)爆破振動變化,如表4和圖8所示。
圖8中由上到下分別對應X、Y、Z三方向,可以看出,測點處爆破峰值振動速度為0.25 cm/s 和0.736 cm/s,遠小于新隧道爆破振動速度安全允許標準5 cm/s,爆破振動不會對新隧道產生有害效應。
(1)針對緊急停車帶隧洞擴挖工況,在穩(wěn)定圍巖處可采用1.5 m大循環(huán)開挖施工,全斷面一次爆破,遇軟巖及斷層破碎帶,酌情采用減弱松動爆破,或分臺階、分步驟進行“多循環(huán)、短進尺”爆破施工,由現(xiàn)場爆破效果來看,爆破擴挖效果較為良好。
(2)針對行車、行人橫洞掘進爆破作業(yè)工況,在圍巖條件較好區(qū)域設計炮孔深度1.5 m,掏槽眼深度1.8 m,循環(huán)進尺不超過1.5 m;圍巖軟弱區(qū)域炮孔深度為1.0~1.5 m,循環(huán)進尺為0.8~1.2 m,周邊孔均采用光面爆破法施工。爆破后巖石塊度均勻,爆破進尺達到設計值,圍巖穩(wěn)定,為類似隧道爆破擴挖工程提供了參考。
(3)根據(jù)現(xiàn)場爆破測試結果來看,采用先簇聯(lián)后串聯(lián)的起爆網路,毫秒微差起爆,合理控制最大單響藥量,可有效降低爆破振動峰值速度,從而減小對周邊隧洞、圍巖的振動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