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宇英
新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yè)教育法》開始實施了,根據教育部相關人士解讀,民間盛傳的“取消普職分流”的說法是對新法的誤讀。這不免讓許多家長泄了氣。因為有些孩子從小就顯示出對考試升學這條路的不適應,并且這種不適應已經不能用不努力、不懂方法等主觀性原因來解釋,而是與原生的優(yōu)勢基因類型有關。那么,“被迫”進入職業(yè)教育體系的學生是不是就沒希望了呢?
南京高等職業(yè)技術學校畢業(yè)生賁中奎和王洪宇,作為“國家高層次技能人才”,成功通過事業(yè)單位招聘,取得中電集團第十四研究所正式事業(yè)編制。這樣的消息令“職系生”感到振奮,然而,這種振奮怕是只能持續(xù)一小會兒。因為,“國家高層次技能人才”屬于鳳毛麟角。普通的“職系生”,他們的希望在哪里?
升高學歷“天花板”,禁止考編、招聘中的學歷歧視,這些固然是有效之策,但并不是對“希望”這一靈魂問題的正解。因為無論是學歷繼續(xù)提升,還是開放考編入口,出身“職系”的學生相比出身“普系”的學生在考編之類的競爭中,明顯會處于劣勢,原因不言自明。
要回答靈魂發(fā)問,必須先搞清楚“希望”究竟是個什么東西。它不是社會地位與收入簡單一相加即得,它是一個內涵更豐富的概念,與“人生幸福”基本相當。社會地位與收入高者是不是就比那些低一些的人更幸福呢?在社會保障程度大幅提升,生活模式日趨多元的現今時代,這種“公式”完全得不到證明。
人生幸福的終極體驗大概可以用實現自我價值來置換,而實現自我價值不外乎履行公共責任(包括對國家、社會和家庭)、發(fā)揮個人潛能和達成身心自洽。決定這一人生目標能否順利實現的基石在于人的核心素養(yǎng)(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基本可以闡釋),能否擁有這些素養(yǎng),與上什么學沒有根本性的因果關系,甚至有些人沒有上過學,照樣能擁有很高水平的核心素養(yǎng)。但在人們的普遍的心理預設中,那些進入職業(yè)院校的學生,其核心素養(yǎng)會低一層次,尤其是中職生,人們普遍認為他們的素養(yǎng)比之前還要下滑(用更直白的話說是墮落)。不僅學不了東西,而且各方面會變得更壞,這恐怕才是人們認為“職系生”沒有希望的心理邏輯,是“職系生”家長們的心病所在。
那么,當如何呢?
“職業(yè)學校應當加強校風學風、師德師風建設,營造良好學習環(huán)境,保證教育教學質量?!毙掳媛殬I(yè)教育法中這句話切中要害。讓學生在技能方面有收獲,在品行修養(yǎng)方面有提升,雖然成不了“天之驕子”,但保證能成為自食其力的優(yōu)秀公民,人生幸福并不遙遠,這不就大有希望了嗎?
建設積極向上的校風,教師是關鍵。“職系”教師不僅要有深厚的專業(yè)功底,強大的實踐能力,還要以高尚的師德、陽光的心態(tài)、自如的處世影響并帶動學生,讓他們在職業(yè)院校的每一天都在吸收正能量,都在全方位變好,都在為實現自我價值夯基。
“職系生”與“普系生”,只有學歷類型的不同,而無素質優(yōu)劣之分,當這一目標能真正實現的時候,“內卷”就不會那樣劇烈,社會焦慮程度也將大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