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師范大學石家莊附屬學校 田法正
我?guī)н^一名學生曉?。ɑ?,她是獨生子女,習慣以自我為中心。小學時曉汀曾參加大隊委競選,百里挑一,她成功當選,為此很驕傲,有些張揚。在我們班,她擔任團支書,很要強,很注重自己的成績及其他方面的表現(xiàn)。有一次曉汀參加校園歌手大賽,自我感覺良好,但最終落選了,她大哭,憤憤不平:“我怎么沒選上,評委的評判不公?!逼谀┛荚?,曉汀因為感冒發(fā)揮受到影響,平時經(jīng)常考前三名,這次考了第八名。她又一次大哭,用手捶桌子,“我考了第八名,這是笑話?!庇行┩瑢W取笑她,讓她的情緒更壞。
我把曉汀叫到辦公室,開導她:人的成長之路很漫長,難免會遇到挫折,還可能被別人笑話,這都很正常。沒必要為此長久沉浸在負面情緒中,要盡快振作起來,思考為什么會失利,拿出行動來——比如利用假期把知識再夯實一遍,彌補不足。挫折是人生的財富,戰(zhàn)勝挫折會讓自己更強大。
這番開導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不足以讓曉汀迅速擺脫那種憋悶、自怨、丟臉的心理。我的引導工作還要繼續(xù)。
曉汀的事讓我對中學生抗挫能力有了深切體驗:其一,中學生對挫折的承受力差,遭受挫折后容易陷入不良情緒中,遷怒于別人或環(huán)境,甚至會有過激言行。其二,相比小學,中學生遭遇挫折的情境大大增加,對挫折更敏感。生活內(nèi)容擴展,家長的庇護相對減少,學習壓力、師生關系、同學交往、親子隔閡、對自己不滿意、對未來的困惑等都是潛在的挫折源。第三,家長單純關注孩子的學習,對孩子過分保護、溺愛,忽視對其適應環(huán)境能力、心理等方面的引導,導致中學生抗挫能力先天不足,并且缺乏挫折體驗。
能經(jīng)受住挫折的考驗并正確應對是一種良好的心理品質(zhì),這種品質(zhì)不是天生的,而是要在親歷的基礎上自我體驗、自我教育才可慢慢生成,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家長都有大量工作要做。
對教師而言,除了做好疏導、撫慰工作外,還要學習一些心理學知識,搞清楚學生產(chǎn)生過分消極心理的根源,然后再對癥下藥。比如曉汀,她的過激情緒源自她的要強性格和之前一貫的成功。那么教師就要讓她意識到要強的性格是雙刃劍,過分要求自己完美就會傷到自己。還要讓她知道,天外有天,隨著生活圈的擴大,競爭對手會越來越強大,沒有“常勝將軍”,要接受這種事實。此外,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競爭性活動,增加他們的挫折體驗,鍛煉其心理承受力。
對家長而言,要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理念,改變過度保護孩子的心態(tài)和行為。要放開雙手,讓孩子在實踐中面對各種考驗。孩子遭遇挫折時,要抓住契機,予以正確引導。跟孩子分享自己的挫折經(jīng)歷,剖析自己的心態(tài)變化及收獲。如孩子產(chǎn)生不良情緒并無法自拔,家長要有足夠耐心,包容孩子,給孩子發(fā)泄、傾訴的機會。另外,要想辦法轉移他們的注意力,比如帶孩子出去走走,聊聊他們感興趣的話題,陪他們玩他們擅長的游戲等。總之,讓孩子丟掉負能量,重樹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