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文昌
據(jù)《元史》記載,宋元鼎革之際,世道紛亂。學者許衡外出,天氣炎熱,見路邊有梨樹,行人紛紛摘梨止渴,唯獨許衡視而不見。有人問其故,許衡說:“不是自己的梨樹,豈能亂摘?”那人笑他迂腐:“管他誰的梨樹,世道已然如此,它已沒有主人了?!痹S衡正色道:“梨雖無主,但我心有主?!?/p>
“我心有主”是一個很高的道德標準,明代的薛暄稱許衡“朱子以后一人者也”,此境界并非常人可以輕松達到,張中行《負暄瑣話》記述的一個人倒是提供了一個切實可行的路徑選擇。
民國時期的“完人”王鐵珊言行脫俗,很是清廉。某一天,王鐵珊外出公干,夫人到王鐵珊任職處找他要錢,想趁農(nóng)閑時修理一下房屋。管財務的人問明來意,覺得不能讓夫人白跑一趟,就從公款里暫借三百元,等王鐵珊回來后歸還。王鐵珊回來得知此事,大怒,不僅懲罰了管財務的人,還要給夫人定罪,罪名是“攜款潛逃”。
馮玉祥是王鐵珊的學生。馮玉祥發(fā)跡之后,不忘恩師,想讓王鐵珊出任故宮博物院院長,王鐵珊直接拒絕。理由如下:“我自信一生清廉,不愛財,不貪財。故宮博物院寶物多,我當然不會偷??墒枪蕦m好書也多,我愛書,雖然也不會偷,可是只要一動心,我就完了?!眴柶洹拔揖屯炅恕笔鞘裁匆馑??王鐵珊答道:“那樣,我就不是‘完人’了!”
不僅不貪不占,連“一動心”都不允許,這是王鐵珊心中“完人”的標準。著名學者張中行給王鐵珊的評價是:歷史上記載的清廉,有些是假的,或者是夸大的,但王鐵珊則不然,就我所知道的,他是貨真價實的。
王鐵珊做到“不動心”,類似古人“不見為妙”。據(jù)記載,道光年間刑部大臣馮士圻,一生光明磊落,頗有清譽。他酷愛臨池,對碑帖幾近癡迷。一日,下屬送他一份宋拓碑帖,乃稀世珍寶,馮士圻對此仰慕已久。望著包裹里的碑帖,他幾次想要打開包裹的手伸出去又縮了回來?!胺馄湫难郏瑪嗥湔T惑,怎奈我何?”最后,他原封沒動,物歸原主。按照馮士圻的說法,一旦把包裹打開,見了如此珍寶定會愛不釋手。從此,世上便開始流傳馮士圻的一句名言:不見為妙。
王鐵珊這種“一根筋”的品質(zhì)也傳承給了他的下一代。王鐵珊有一個兒子,每次與張中行對坐,閑談之中言及其父,必定立即起身,略躬身,雙手下垂,如同父親在側。直到話題轉到別處,王鐵珊的兒子才會坐下。如此站起、坐下,讓簾子后面的孩子看得“哈哈”大笑,他卻鄭重其事,認為理所當然。
“一念收斂,則萬善來同;一念放恣,則百邪乘釁?!比绾尾拍茏屪约涸谡T惑面前立定腳跟、巋然不動?要么有許衡“我心有主”的定力,要么有馮士圻、王鐵珊“不見為妙”的清醒。相較起來,王鐵珊等人的做法更靠譜,效果也立竿見影,所以更加值得效仿。其實,老子早就語重心長地說過:“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