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敵
不久前,深圳市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次會議表決通過了《深圳經濟特區(qū)醫(yī)療條例》修訂稿。其中,新條例第七十八條規(guī)定:收到患者或其近親屬提供具備下列條件的患者生前預囑的,醫(yī)療機構在患者不可治愈的傷病末期或者臨終時實施醫(yī)療措施,應當尊重患者生前預囑的意思表示:有采取或者不采取插管、心肺復蘇等創(chuàng)傷性搶救措施,使用或者不使用生命支持系統(tǒng),進行或者不進行原發(fā)疾病的延續(xù)性治療等的明確意思表示。
這一規(guī)定具有重要意義,是中國大陸首次將“生前預囑”納入法律體系。很快,“深圳立法尊重病人臨終決定權”話題登上熱搜,引發(fā)了廣泛討論。不少網(wǎng)友表示:“真好,請尊重病人的愿望吧,痛苦而不能死真的很受罪!”“這個立法太好了!自己對自己的治療有決定權,應該在全國推廣?!币灿芯W(wǎng)友指出:“希望認真且仔細的立法,否則會成為強勢權利對弱勢權利的剝削工具?!?/p>
生前預囑是指患者在意識清楚、具有決定及表達能力時,預先對失去表達能力時想要進行的醫(yī)療救治手段的一種提前指示?!吨腥A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零二條規(guī)定:“自然人享有生命權。自然人的生命安全和生命尊嚴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權?!钡档米⒁獾氖牵邦A囑并不是安樂死,它并不會改變死亡的進程,而是關注臨終前的生命質量,讓患者在清醒時做出選擇,更有尊嚴地面對死亡。
死亡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guī)律,如何正確地面對死亡,是人生重要的課題之一。良好的生死觀不僅讓人們懂得如何活得健康、活得有價值、活得無痛苦,而且還要死得有尊嚴,對于生命盡頭的患者來說意義非凡。生前預囑實現(xiàn)了“我的死亡我做主”,是對自我負責的一種體現(xiàn)。長期以來,傳統(tǒng)的醫(yī)患關系里,患者往往并不能決定自己的最終治療方案,很多家屬以“盡量不放棄搶救”為最大原則,某種程度上忽視了患者內心真正的需要。不遺余力地搶救,很可能導致醫(yī)療資源被大量消耗,而患者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還在不停地遭罪。當患者于意識清楚、具有決定及表達能力時能夠做出遵從內心的理性選擇,就可以更從容地面對死亡,減輕身體痛苦和心理負擔。
生前預囑不僅是社會文明的進步,還是安寧療護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安寧療護是指為疾病終末期或老年患者在臨終前提供身體、心理、精神等方面的照料和人文關懷等服務,控制痛苦和不適癥狀,提高生命質量,幫助患者舒適、安詳、有尊嚴地離世。今年3月,國家衛(wèi)健委等15部門聯(lián)合印發(fā)的《“十四五”健康老齡化規(guī)劃》中就明確提出,發(fā)展安寧療護服務,穩(wěn)步擴大安寧療護試點,完善安寧療護多學科服務模式,提高老年人和疾病終末期患者生命質量。生前預囑有助于安寧療護的發(fā)展,使其更加規(guī)范和普及。
當然,“生前預囑”之路任重而道遠。首先是全社會的觀念有待提升。中國人“百善孝為先”的觀念依然較重,大多數(shù)人在親屬患重病時都會選擇聚最大財力、盡最大努力,讓患者的生命得以延續(xù)。特別是對于子女來說,如果遵從患者的“生前預囑”,不再進行無意義的搶救,需要承受很大的社會輿論壓力,甚至背上“不孝”的罵名。其次是法律上的細則仍有待完善。生前預囑在實際操作中,會面對很多復雜的情況,比如患者是否有充分的知情權、選擇權,患者本人與醫(yī)生對疾病的判斷是否一致,患者意愿是否臨時發(fā)生改變,等等。只有完善了細節(jié),才能最大限度上避免不必要的紛爭,真正把這一具有人性關懷的制度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