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讀書的方法,實在是個看似平常但卻很難說好的大題目。
這原因大抵有二:
一是在人類社會中,從古到今,但凡認識了一些文字的人都讀過書,這種行為與吃飯穿衣一樣,漸漸地成為一種本能。就像一般不必教導別人如何吃飯穿衣一樣,讀書也是無須教的。
二是古往今來的讀書人,尤其是那些飽學之士,大都留下了一些關(guān)于讀書的理論,其中不乏真知灼見,但更多的是人云亦云。這絲毫沒有貶低的意思,讀書盡管人各有法,但萬變不離其宗。
所以,時至今日,我實在沒有必要就這個話題來說三道四。大概想了一下,人類的閱讀活動,大概可以分為兩類。
一類是為了愉悅。如少年讀連環(huán)畫,成年人讀言情、武俠。原本就沒想從這閱讀中獲取什么知識,但知識自然地也被獲取著,情感自然地也被教育著,這就是所謂的“寓教于樂”吧。
二是功利性很強的學以致用,如讀技術(shù)方面的書籍。文學批評家和作家讀文學方面的書籍,基本上也是一種實用的目的,批評家是為了寫批評文章,作家是為了寫自己的書。自然科學方面的知識我懂得很少,所以不知道自然科學家讀自己的專業(yè)書籍時的心態(tài)。他們的讀,是否最終也是為了寫?但搞文學的,讀書破萬卷,最終是為了下筆如有神,目的性很強。
所以讀書的方法也就顯得很重要。因為有史以來,即使是專業(yè)性很強的書籍也已是汗牛充棟。一個人從有閱讀能力開始,即便天天讀書,讀到老死,怕也難把那些已經(jīng)寫出來的書讀完。
我每次去圖書館查閱資料或去書店買書,就會有一種狗咬泰山無處下嘴的感覺,就常常感到自己的寫作毫無意義。人類的知識積累,從某種意義上說,幾乎是一種災難,它給我們帶來的壓力實在是太大了。你不可能什么都知道,但你有時那么迫切地想什么都知道。
人生有限,學海無涯,這就使處在這無法解決的矛盾中的人類永遠瀟灑不起來。我甚至幻想,將來有一天,人類能夠把歷代積累的知識編成一種程序密碼之類的東西,通過生物工程,使孩子一生下來就遺傳在腦子里。當然這是不可能的,但又好像不是不可能的。
電子計算機已經(jīng)大大地改變了人們的閱讀和寫作方式。隨著科學的進步,人腦的秘密終究會被揭開,那時候,學習的問題很可能變成一個化學的或者是物理的問題。
即便是現(xiàn)在,因為網(wǎng)絡(luò),很多人的閱讀方式已經(jīng)跟捧著大厚書本的讀者不一樣了。他們做學問的方法,已經(jīng)有了革命性的變化。再下去幾百年呢?真是想也不敢想。
像我這樣的人,此生也不大可能去變換職業(yè),因此也就只好沿襲著幾十年來養(yǎng)成的習慣讀著寫著。
我沒讀完小學就回家勞動,但因為認識了一些字,具有了閱讀的能力,便想方設(shè)法把村里人家的藏書借來看。村里藏書有限,沒有選擇的余地,只能是借到什么讀什么。又因為是借來的,讀起來也就快。這時期的閱讀沒有什么方法好講,就像一個饑漢沒有必要講究食品的色香味美一樣。
后來有了一些條件,書多了,讀不過來,這才需要講點讀書的方法。這些方法也早經(jīng)前人講過。無非一是翻來覆去地精讀,二是走馬觀花地瀏覽。對我來說,精讀的大多是語言有特色之作,瀏覽的是語言無特色,但故事很精彩的。
前者是為了尋找語感,后者是為了了解別人曾經(jīng)講過什么樣的故事,擴展一點就是別人曾經(jīng)用什么樣的方法講述過什么樣子的故事。
當然,有時候,為了掌握一些必需的材料,那就要帶著很強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去讀。這樣的方法,與查字典沒有太大的區(qū)別。